【领航新征程】广东获38项国家科技奖 这一项技术只有中国有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1-09 07:56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    

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达39个月

金羊网讯 记者丰西西、通讯员郝黎报道:记者昨日了解到,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主持完成的“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据介绍,我国每年新发肺癌70多万例,死亡率高,50%肺癌患者一经发现即为晚期,半个多世纪以来化学治疗一直是这类患者的标准治疗,但这种不选择患者的治疗模式有效率低、毒副反应大,生存期仅10个月。本世纪初靶向药物进入临床,但沿袭不加选择的治疗模式,靶向药物的疗效等同于安慰剂,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吴一龙带领的研究团队打破对患者不加选择的“同治”模式,建立了基于基因靶点选择患者的精准诊疗模式,显著延长了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达39个月,大幅度减少靶向药物的滥用,明显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系列结果被写入我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个肺癌指南,得到“国际肺癌研究学会”认可并授予最高奖项“杰出科学奖”和“团队医疗服务奖”,标志着我国肺癌研究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

诊断肝硬化乳腺癌 准确率超90%

金羊网讯 记者沈婷婷、通讯员冯春报道:记者8日获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郑海荣研究员领衔的超声团队完成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体系,促使我国医学超声实现了由普通彩超向高端弹性超声的跨越,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超声医学新工具。

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郑海荣介绍:“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设备目前临床上主要是用于肝脏和乳腺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传统B超成像检测肝硬化的敏感性差,检测乳腺癌的特异性不足,造成大量的误诊漏诊。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实现了定量测量人体组织的生物力学参数,这个参数与病变进程关联密切,通过相关产品的临床推广应用及中华医学会多中心临床研究,基于弹性模量测量指标建立了无创检测肝硬化和乳腺肿瘤诊断的方法,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

“以无创的定量弹性成像新技术代替了活检穿刺,既减轻了患者的创伤痛苦和降低了误诊漏诊、赢得了治疗时机、节省了医疗费用。”郑海荣指出。

据了解,项目共获得知识产权56项,转化的系列产品被评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近年累计销售3000 余台,进入国内外数千家医院服务于广大疾病患者,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时隔11年迎来“双响”

据新华社电 时隔11年,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迎来“双响”——唐本忠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聚集诱导发光”和李家洋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双双折桂。其中,“聚集诱导发光”研究被学界评价为香港和内地科研交流融合的典范。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1999年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以来,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秉持“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的高标准原则,曾9年空缺,距2006年产生两个一等奖已有11年。“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都有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问世。奖项从较为集中的基础物理学领域,扩展到化学、生物学,呈现‘多点开花’之势,创新引领领域更加多元。”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如同一条河流,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国家自然科学奖正是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基础研究在世界版图上的地位持续上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我们抢占了一些“山头”,但在更多尖端领域的“大山头”,尚需战略布局并持之以恒攻关。

1  2  


编辑:alan
数字报

【领航新征程】广东获38项国家科技奖 这一项技术只有中国有

金羊网  作者:  2018-01-09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    

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达39个月

金羊网讯 记者丰西西、通讯员郝黎报道:记者昨日了解到,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主持完成的“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据介绍,我国每年新发肺癌70多万例,死亡率高,50%肺癌患者一经发现即为晚期,半个多世纪以来化学治疗一直是这类患者的标准治疗,但这种不选择患者的治疗模式有效率低、毒副反应大,生存期仅10个月。本世纪初靶向药物进入临床,但沿袭不加选择的治疗模式,靶向药物的疗效等同于安慰剂,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吴一龙带领的研究团队打破对患者不加选择的“同治”模式,建立了基于基因靶点选择患者的精准诊疗模式,显著延长了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达39个月,大幅度减少靶向药物的滥用,明显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系列结果被写入我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个肺癌指南,得到“国际肺癌研究学会”认可并授予最高奖项“杰出科学奖”和“团队医疗服务奖”,标志着我国肺癌研究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

诊断肝硬化乳腺癌 准确率超90%

金羊网讯 记者沈婷婷、通讯员冯春报道:记者8日获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郑海荣研究员领衔的超声团队完成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体系,促使我国医学超声实现了由普通彩超向高端弹性超声的跨越,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超声医学新工具。

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郑海荣介绍:“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设备目前临床上主要是用于肝脏和乳腺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传统B超成像检测肝硬化的敏感性差,检测乳腺癌的特异性不足,造成大量的误诊漏诊。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实现了定量测量人体组织的生物力学参数,这个参数与病变进程关联密切,通过相关产品的临床推广应用及中华医学会多中心临床研究,基于弹性模量测量指标建立了无创检测肝硬化和乳腺肿瘤诊断的方法,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

“以无创的定量弹性成像新技术代替了活检穿刺,既减轻了患者的创伤痛苦和降低了误诊漏诊、赢得了治疗时机、节省了医疗费用。”郑海荣指出。

据了解,项目共获得知识产权56项,转化的系列产品被评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近年累计销售3000 余台,进入国内外数千家医院服务于广大疾病患者,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时隔11年迎来“双响”

据新华社电 时隔11年,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迎来“双响”——唐本忠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聚集诱导发光”和李家洋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双双折桂。其中,“聚集诱导发光”研究被学界评价为香港和内地科研交流融合的典范。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1999年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以来,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秉持“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的高标准原则,曾9年空缺,距2006年产生两个一等奖已有11年。“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都有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问世。奖项从较为集中的基础物理学领域,扩展到化学、生物学,呈现‘多点开花’之势,创新引领领域更加多元。”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如同一条河流,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国家自然科学奖正是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基础研究在世界版图上的地位持续上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我们抢占了一些“山头”,但在更多尖端领域的“大山头”,尚需战略布局并持之以恒攻关。

1  2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