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如何疏解大城市功能的?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杨佩昌 发表时间:2018-03-11 11:27

德国首都柏林

  德国首都柏林

□杨佩昌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多存在人口分布严重失衡的问题,即都市人口过量“超载”、乡村人口则过于稀少的现象。然而,德国在这方面却处理得很好。德国是如何疏解大城市功能的?

壹 多数人生活在10万-50万人的中小城市中

全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多存在人口分布严重失衡的问题,从而出现都市人口过量“超载”、乡村人口则过于稀少的现象。可以说,各个国家除了首都或经济中心区域算是“城市”,其他地方都是乡下。以几个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为例:

美国:纽约市人口2068万人,占全国3.2亿人口的6.46%。

俄罗斯:莫斯科一个城市人口就有1150万人,占全国1.44亿人口的7.98%。

法国:巴黎都会区人口超过1200万人(巴黎市区人口228万人),占全法国6400万人口的19.15%。

英国:伦敦都会区人口超过1500万人,占全英国6300万人口的23.79%,可以说相当集中。

东亚的日本和韩国更夸张:日本首都东京3775万人,占全国1.25亿人口的30%;而韩国首都首尔人口2357万人,居然占全国5106万人口的46%。

在发达国家中,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德国。德国人口8200万人,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其最大城市首都柏林人口仅仅35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2%。其他“大城市”人口更少,依次为汉堡178万人、慕尼黑145万人、科隆106万人、法兰克福73万人、斯图加特62万人、杜塞尔多夫61万人、多特蒙德58.6万人、埃森58.2万人、莱比锡56万人(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从以上人口数据可以看出,德国超过百万人口城市仅有4个,多数人生活在10万-50万人的中小城市里。由于没有特大型城市,德国人口分布相对较为均匀,给人的感觉不过于拥挤,城乡差别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

贰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别不大

德国人口分布之所以如此均匀,不是行政命令或强制驱赶造成的,首先是资源分散的结果。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与州之间有各自权限的明确划分,税收也分得很清楚:哪些是联邦税,哪些是州税,哪些是联邦与州共享的。联邦与州之间税收分配尽量做到合理,从而避免资金过于集中的怪异现象。由于税收合理安排,各州财政收入有一定的保证,因而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取之于当地居民,用之于当地居民”,于是各州、各市都有自己不错的大学、中小学、医院、博物馆、旅游景点、度假休闲场所和其他文体设施,民众没有必要集中到某个特定的地方去求学、就医或休假旅游。既然哪儿都差不多,干吗非要去一个城市居住、生活呢?

其次是合理规划的结果。德国多数人居住在5万-10万人的小城市里,而这样的城市与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的车程,而村镇与中小城市一般也不超过半个小时车程的距离。如此分布的好处是,小城市的人可以到村镇居住,而村镇的人也很方便到城里办事。

尽管德国村镇的基础设施和城市没有大的区别,但毕竟地方小,很多文化设施跟不上。由于村镇与城市相距不是很远,村镇居民不费多大工夫就可以到城里参加各种活动,例如听一场演唱会、看一场足球之类的。同样,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与小城市的距离也不是特别遥远,大城市居民与中小城市居民之间的往来并不困难。

叁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如何发挥作用

10万-20万人这样规模的城市,实质上是一种“城乡生态融合体”。城乡融合的意思很明白,而如何理解生态呢?德文的“生态”两字并没有停留在我们理解的环保或自然环境的层面上,而更多意思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资源、资源与资源之间的交融互通、共生共享的系统。

“城乡生态融合体”的存在,成为大中城市与乡村沟通的桥梁、相互融合的载体。虽然大城市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缺点,比如住房和办公室价格高、租金贵、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人工成本高等,而乡村正好反过来:尽管没有那么多城市病,但缺少必要的资源,如人员、资金、技术、企业等。

如何将两者的优势相结合而避免各自的短板呢?德国人不用行政的强制方式,尽管这种的方式从短期看来效果显著,但德国人并不这样做。原因很简单: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和市政府均没有这样的权力。如果法律不允许,政府就不能轻举妄动。

既然无法强制,政府是否还有其他办法呢?当然有。德国的做法是:其一、把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修通,让大城市与乡镇互相联通。其二、在大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地方构建良好的基础设施,方便民众居住。其三、赋予大城市与乡镇之间的中小城市相对的优势,如更便宜的土地、优惠的税收、更为便宜的人工成本。如此,形成产业的良性转移,大城市的企业自动且乐意迁往中小城市,从而把资源从大城市带出。企业来到中小城市,人口自然随之从大城市跟来,村镇居民也有机会到中小城市工作。众所周知,德国很多著名的企业,其总部并不在大城市,而是在10万-20万人的小城市里,甚至在小的乡镇。

肆 “看不见的手”将乡镇与城市结合起来

除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规划,更重要的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城市有综合性的优势,但是乡镇也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例如农产品(粮食、蔬菜、水果等)、工业原材料、低廉的劳动力等,这些是城市没有或不太具备的。反过来,乡镇也缺乏城市所有的资源和优势。如何更有效、合理地将过于分散的乡镇与集中的城市结合起来呢?市场这只手就把人和资源赶到城乡之间的某个地方,让两者间的人与人、人与资源、资源与资源对接,从而形成生态共同体,这就是德国小城市发展起来的奥秘。

市场的力量是强大的,但市场的力量还是大不过趋势。乡村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大城市工业文明的结果。由于互联网和智能产业的出现和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原有的结构。但是,互联网与智能产业也仅仅是技术和工具,它们必须植根于相应的文明土壤里。如何才能让工业文明升级、让互联网和智能产业落地生根呢?答案是万物共通共融、共生共享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源泉和动力来自创新和创意,而创新和创意需要合适的环境和土壤。除了政策因素之外,相应的市场驱动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也是必备的条件。显然,乡村过于偏僻、分散,而传统大城市固有的城市氛围并不见得适合个人和企业的创业和创新。于是,中小城市就成为创业和创新的乐土,也成为生态文明的最佳载体。

城乡生态融合体的出现,缩短了城乡之间的物理距离和贫富差距。在全球主要工业化国家中,德国贫富差距是最小的。根据2016年统计,德国基尼系数仅为0.27,排名124位。而同期美国基尼系数0.45,排名42位;日本0.37,排名75;英国0.34,排名91;法国0.32,排名100;整个欧盟基尼系数平均0.3,排名114位。

贫富差距的缩小,构建并形成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社会。美好的生活和公平公正的环境,让人享有更多的自由和尊严,进而推动人的自我解放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编辑:邱邱
数字报

德国是如何疏解大城市功能的?

金羊网  作者:杨佩昌  2018-03-11

德国首都柏林

  德国首都柏林

□杨佩昌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多存在人口分布严重失衡的问题,即都市人口过量“超载”、乡村人口则过于稀少的现象。然而,德国在这方面却处理得很好。德国是如何疏解大城市功能的?

壹 多数人生活在10万-50万人的中小城市中

全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多存在人口分布严重失衡的问题,从而出现都市人口过量“超载”、乡村人口则过于稀少的现象。可以说,各个国家除了首都或经济中心区域算是“城市”,其他地方都是乡下。以几个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为例:

美国:纽约市人口2068万人,占全国3.2亿人口的6.46%。

俄罗斯:莫斯科一个城市人口就有1150万人,占全国1.44亿人口的7.98%。

法国:巴黎都会区人口超过1200万人(巴黎市区人口228万人),占全法国6400万人口的19.15%。

英国:伦敦都会区人口超过1500万人,占全英国6300万人口的23.79%,可以说相当集中。

东亚的日本和韩国更夸张:日本首都东京3775万人,占全国1.25亿人口的30%;而韩国首都首尔人口2357万人,居然占全国5106万人口的46%。

在发达国家中,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德国。德国人口8200万人,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其最大城市首都柏林人口仅仅35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2%。其他“大城市”人口更少,依次为汉堡178万人、慕尼黑145万人、科隆106万人、法兰克福73万人、斯图加特62万人、杜塞尔多夫61万人、多特蒙德58.6万人、埃森58.2万人、莱比锡56万人(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从以上人口数据可以看出,德国超过百万人口城市仅有4个,多数人生活在10万-50万人的中小城市里。由于没有特大型城市,德国人口分布相对较为均匀,给人的感觉不过于拥挤,城乡差别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

贰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别不大

德国人口分布之所以如此均匀,不是行政命令或强制驱赶造成的,首先是资源分散的结果。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与州之间有各自权限的明确划分,税收也分得很清楚:哪些是联邦税,哪些是州税,哪些是联邦与州共享的。联邦与州之间税收分配尽量做到合理,从而避免资金过于集中的怪异现象。由于税收合理安排,各州财政收入有一定的保证,因而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取之于当地居民,用之于当地居民”,于是各州、各市都有自己不错的大学、中小学、医院、博物馆、旅游景点、度假休闲场所和其他文体设施,民众没有必要集中到某个特定的地方去求学、就医或休假旅游。既然哪儿都差不多,干吗非要去一个城市居住、生活呢?

其次是合理规划的结果。德国多数人居住在5万-10万人的小城市里,而这样的城市与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的车程,而村镇与中小城市一般也不超过半个小时车程的距离。如此分布的好处是,小城市的人可以到村镇居住,而村镇的人也很方便到城里办事。

尽管德国村镇的基础设施和城市没有大的区别,但毕竟地方小,很多文化设施跟不上。由于村镇与城市相距不是很远,村镇居民不费多大工夫就可以到城里参加各种活动,例如听一场演唱会、看一场足球之类的。同样,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与小城市的距离也不是特别遥远,大城市居民与中小城市居民之间的往来并不困难。

叁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如何发挥作用

10万-20万人这样规模的城市,实质上是一种“城乡生态融合体”。城乡融合的意思很明白,而如何理解生态呢?德文的“生态”两字并没有停留在我们理解的环保或自然环境的层面上,而更多意思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资源、资源与资源之间的交融互通、共生共享的系统。

“城乡生态融合体”的存在,成为大中城市与乡村沟通的桥梁、相互融合的载体。虽然大城市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缺点,比如住房和办公室价格高、租金贵、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人工成本高等,而乡村正好反过来:尽管没有那么多城市病,但缺少必要的资源,如人员、资金、技术、企业等。

如何将两者的优势相结合而避免各自的短板呢?德国人不用行政的强制方式,尽管这种的方式从短期看来效果显著,但德国人并不这样做。原因很简单: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和市政府均没有这样的权力。如果法律不允许,政府就不能轻举妄动。

既然无法强制,政府是否还有其他办法呢?当然有。德国的做法是:其一、把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修通,让大城市与乡镇互相联通。其二、在大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地方构建良好的基础设施,方便民众居住。其三、赋予大城市与乡镇之间的中小城市相对的优势,如更便宜的土地、优惠的税收、更为便宜的人工成本。如此,形成产业的良性转移,大城市的企业自动且乐意迁往中小城市,从而把资源从大城市带出。企业来到中小城市,人口自然随之从大城市跟来,村镇居民也有机会到中小城市工作。众所周知,德国很多著名的企业,其总部并不在大城市,而是在10万-20万人的小城市里,甚至在小的乡镇。

肆 “看不见的手”将乡镇与城市结合起来

除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规划,更重要的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城市有综合性的优势,但是乡镇也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例如农产品(粮食、蔬菜、水果等)、工业原材料、低廉的劳动力等,这些是城市没有或不太具备的。反过来,乡镇也缺乏城市所有的资源和优势。如何更有效、合理地将过于分散的乡镇与集中的城市结合起来呢?市场这只手就把人和资源赶到城乡之间的某个地方,让两者间的人与人、人与资源、资源与资源对接,从而形成生态共同体,这就是德国小城市发展起来的奥秘。

市场的力量是强大的,但市场的力量还是大不过趋势。乡村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大城市工业文明的结果。由于互联网和智能产业的出现和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原有的结构。但是,互联网与智能产业也仅仅是技术和工具,它们必须植根于相应的文明土壤里。如何才能让工业文明升级、让互联网和智能产业落地生根呢?答案是万物共通共融、共生共享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源泉和动力来自创新和创意,而创新和创意需要合适的环境和土壤。除了政策因素之外,相应的市场驱动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也是必备的条件。显然,乡村过于偏僻、分散,而传统大城市固有的城市氛围并不见得适合个人和企业的创业和创新。于是,中小城市就成为创业和创新的乐土,也成为生态文明的最佳载体。

城乡生态融合体的出现,缩短了城乡之间的物理距离和贫富差距。在全球主要工业化国家中,德国贫富差距是最小的。根据2016年统计,德国基尼系数仅为0.27,排名124位。而同期美国基尼系数0.45,排名42位;日本0.37,排名75;英国0.34,排名91;法国0.32,排名100;整个欧盟基尼系数平均0.3,排名114位。

贫富差距的缩小,构建并形成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社会。美好的生活和公平公正的环境,让人享有更多的自由和尊严,进而推动人的自我解放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