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孩子的作业签字吗?家校合作应有“大教育”观念

来源:金羊网 作者:付怡 发表时间:2018-03-15 15:52

金羊网记者 付怡

开学三周,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每日的家庭作业。相应的,家长每天晚上也进入陪读和监督模式。记者了解到,广州大部分小学要求家长检查学生作业并签字。有家长认为孩子年纪小,不够自觉,需要家长监督;亦有家长认为,检查作业不是家长的责任,可能会造成负担。那么家长应该检查作业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又在哪里?

家长:签字可接受,检查对错有负担

近日,有媒体报道,合肥市教育局出台文件,要求中小学校检查寒假作业时不得要求家长签字。这一消息引发家长群的热烈讨论,关于是否应该给孩子作业签字,家长各抒己见。尽管后经媒体调查,当地教育局并未对家长是否检查作业并签字做出硬性要求,但这一事件无疑又将作业签字的话题推到老师和家长的面前。

去年,浙江金华金东区实验小学发出一份公约《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教师公约之作业篇》,希望由老师批改作业而不是父母,学生能够在不需要父母的督促下自觉完成作业。这份公约引发热议,不少家长对检查作业“怨念深重”,有网友表示:“妈妈们把作业批改完了交上去,老师是用来做什么的?更可恶的是家长批改错了,老师还要批评。”也有人认为,这是把孩子的作业变成了家长作业,为了让孩子作业不出错,只能送到辅导班,变相催生了学生晚托。亦有网友认为家长应当监督孩子学习,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作业签字并不是负担而是责任。有网友谅解教师精力有限,一些简单的纠错可以由家长完成。

记者发现,家长关于是否应该给孩子作业签字的争议点是,检查作业的对错是家长的责任吗?若只是陪伴孩子学习,观察学习状态,大部分家长并不反对;若还要承担检查对错的任务,则给很多家长造成了负担。

广州某中学初三学生小桦的父亲告诉记者,在广州,多数小学会要求家长签字学生作业,中学则很少。“有的家长会检查是否做完,有无错误;也有家长只看是否完成,不看对错。老师一般不会要求检查错误。”

总体而言,小桦父亲对家长签字表示理解,但他反对由家长检查错误。“小学阶段,孩子还不够自觉,个人觉得应该签字,以便家长掌握情况,但不应该让家长查对错,压力大还可能把错误掩盖了,老师无法掌握孩子的实际水平,因为看到的全是做对的题目。”

校长:家校教育不应截然分开

广州朝天小学的姚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对是否签字不做硬性规定。黄花小学校长朱思红表示,学校希望家长给作业签字,但不主张家长检查对错。

“家长检查作业本质上对孩子的陪伴,在这个过程中督促孩子高效完成作业,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也便于与老师的沟通和反馈。”她表示,主要是看孩子的态度,做得对错不用家长管。“老师是专业的教育者,作业质量应当是老师的责任,做作业的过程则需要家长的关注。签字代表的是家长关注和关心孩子的学习。”

由家长是否应当检查作业引起的争论,在不少人看来,也是家校合作教育的一个缩影。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学校和家庭是他们学习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上课、玩耍、培养兴趣爱好等等行为,需要家庭和学校合力完成。朱思红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不应当在学校和家庭之间互相推诿,而是应当合力完成。

“就‘减负’这个话题来说,我们学校是在按照国家的要求来做,低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高年级的语数英也会按量合理分配,但是课外的负担变重,这或许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来合理解决。”她指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建立起“大教育观”,“教育是全社会的,不要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划出明确的界限,很多事情也无法截然分开。家庭和学校之间达成共识、有效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她也希望众多学校能够在家长工作上更下心思,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协同完成孩子的教育。

专家:家校合作应有“大教育”观念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18家校合作论坛”上,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作主体报告时也提到了“大教育观”的概念。他表示,以往总认为家校合作是“小教育”观念,只看到学校和家庭;而现在现代教育观念应该是“大教育”观念,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合作教育。

参与此次论坛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则特别强调了家校合作中的“边界”问题。他认为,学校的责任应该是指导家庭教育,学校不能把很多职责和任务转嫁给父母。这种越界这会造成一个虚假繁华的假象,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误导。

孙云晓指出,学校把自己的教学责任转嫁给父母,反而使家庭教育的重心变成追求学习成绩,这让家庭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功能缺失,亦使得家庭教育中的家风、家教的建设无从谈起。

为此,他强调让学校做学校的事,让家庭做家庭的事,父母不应该盲目承担老师的责任去帮助孩子追求学习成绩。学校也不应该承担家庭的职能,比如不要为了完成家校合作的任务,而把教学生做菜之类的内容带到教室,做菜是妈妈的事情,学校应该是指导妈妈为孩子做出“妈妈的味道”。

编辑:邱邱
数字报

你为孩子的作业签字吗?家校合作应有“大教育”观念

金羊网  作者:付怡  2018-03-15

金羊网记者 付怡

开学三周,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每日的家庭作业。相应的,家长每天晚上也进入陪读和监督模式。记者了解到,广州大部分小学要求家长检查学生作业并签字。有家长认为孩子年纪小,不够自觉,需要家长监督;亦有家长认为,检查作业不是家长的责任,可能会造成负担。那么家长应该检查作业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又在哪里?

家长:签字可接受,检查对错有负担

近日,有媒体报道,合肥市教育局出台文件,要求中小学校检查寒假作业时不得要求家长签字。这一消息引发家长群的热烈讨论,关于是否应该给孩子作业签字,家长各抒己见。尽管后经媒体调查,当地教育局并未对家长是否检查作业并签字做出硬性要求,但这一事件无疑又将作业签字的话题推到老师和家长的面前。

去年,浙江金华金东区实验小学发出一份公约《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教师公约之作业篇》,希望由老师批改作业而不是父母,学生能够在不需要父母的督促下自觉完成作业。这份公约引发热议,不少家长对检查作业“怨念深重”,有网友表示:“妈妈们把作业批改完了交上去,老师是用来做什么的?更可恶的是家长批改错了,老师还要批评。”也有人认为,这是把孩子的作业变成了家长作业,为了让孩子作业不出错,只能送到辅导班,变相催生了学生晚托。亦有网友认为家长应当监督孩子学习,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作业签字并不是负担而是责任。有网友谅解教师精力有限,一些简单的纠错可以由家长完成。

记者发现,家长关于是否应该给孩子作业签字的争议点是,检查作业的对错是家长的责任吗?若只是陪伴孩子学习,观察学习状态,大部分家长并不反对;若还要承担检查对错的任务,则给很多家长造成了负担。

广州某中学初三学生小桦的父亲告诉记者,在广州,多数小学会要求家长签字学生作业,中学则很少。“有的家长会检查是否做完,有无错误;也有家长只看是否完成,不看对错。老师一般不会要求检查错误。”

总体而言,小桦父亲对家长签字表示理解,但他反对由家长检查错误。“小学阶段,孩子还不够自觉,个人觉得应该签字,以便家长掌握情况,但不应该让家长查对错,压力大还可能把错误掩盖了,老师无法掌握孩子的实际水平,因为看到的全是做对的题目。”

校长:家校教育不应截然分开

广州朝天小学的姚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对是否签字不做硬性规定。黄花小学校长朱思红表示,学校希望家长给作业签字,但不主张家长检查对错。

“家长检查作业本质上对孩子的陪伴,在这个过程中督促孩子高效完成作业,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也便于与老师的沟通和反馈。”她表示,主要是看孩子的态度,做得对错不用家长管。“老师是专业的教育者,作业质量应当是老师的责任,做作业的过程则需要家长的关注。签字代表的是家长关注和关心孩子的学习。”

由家长是否应当检查作业引起的争论,在不少人看来,也是家校合作教育的一个缩影。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学校和家庭是他们学习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上课、玩耍、培养兴趣爱好等等行为,需要家庭和学校合力完成。朱思红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不应当在学校和家庭之间互相推诿,而是应当合力完成。

“就‘减负’这个话题来说,我们学校是在按照国家的要求来做,低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高年级的语数英也会按量合理分配,但是课外的负担变重,这或许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来合理解决。”她指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建立起“大教育观”,“教育是全社会的,不要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划出明确的界限,很多事情也无法截然分开。家庭和学校之间达成共识、有效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她也希望众多学校能够在家长工作上更下心思,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协同完成孩子的教育。

专家:家校合作应有“大教育”观念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18家校合作论坛”上,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作主体报告时也提到了“大教育观”的概念。他表示,以往总认为家校合作是“小教育”观念,只看到学校和家庭;而现在现代教育观念应该是“大教育”观念,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合作教育。

参与此次论坛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则特别强调了家校合作中的“边界”问题。他认为,学校的责任应该是指导家庭教育,学校不能把很多职责和任务转嫁给父母。这种越界这会造成一个虚假繁华的假象,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误导。

孙云晓指出,学校把自己的教学责任转嫁给父母,反而使家庭教育的重心变成追求学习成绩,这让家庭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功能缺失,亦使得家庭教育中的家风、家教的建设无从谈起。

为此,他强调让学校做学校的事,让家庭做家庭的事,父母不应该盲目承担老师的责任去帮助孩子追求学习成绩。学校也不应该承担家庭的职能,比如不要为了完成家校合作的任务,而把教学生做菜之类的内容带到教室,做菜是妈妈的事情,学校应该是指导妈妈为孩子做出“妈妈的味道”。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