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能否把它唤醒

来源:光明网 作者:叶廷芳 发表时间:2018-03-30 10:20

三国时期青瓷弹卧箜篌俑,1980年在湖北鄂州出土,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因健康原因约有一年多没有与小汪联系了。最近见面,想到小汪那台定制的箜篌该启用了,问她感觉如何。不料小汪却说:“我的一个学生很想有一台箜篌,我就把那台让给她了。我自己花十倍以上的钱又定制了一台新的……”“‘十倍以上’是多少?”没等她说完,我赶紧问。她伸出双手的手指比画了一下:42万!我不由伸了下舌头,想:好大的气魄——她收入不高呀。但我马上恢复了常态,问:“那肯定更先进、更精致?”她答道:“制作师肯定是国内顶尖级的,他将尽最大能力去做。我们双方都有‘唤醒’的意愿,都有合作的默契。为了赋予箜篌以更尊严的形象,这台新箜篌将更大、更高:2.56米!”“嗬,这相当于普通住宅楼的一层楼的高度,奇观也!但这么大有什么优越性?”我问。“音色更加恢宏、音域更宽,且吸收了专家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转调也会有改进。”“只是‘改进’,还不能完全自由转调?”我焦急地问。她从容地说:“自由转调问题在专家那里是解决了,但到演奏者得到这样的乐器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你知道,500年的‘沉睡’,所有的乐器都腐朽了,制作师也断档了,现在要培养完全合格的制作师,谈何容易!理论上、技术上都能做到,但工艺上需要很长时间磨炼啊。”

我沉吟了一下,一语双关道:“我仿佛觉得你这一辈子都得嫁给箜篌了,要终身以它为伴了!”她一个急转身,哈哈一笑说:“叶老师,您说对了!我真的冥冥中感到,天命在安排我来研究这古老的民族音乐并作传承的,所以吃再大的苦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前行。为了体验和感受大自然中那最纯美的乐音元素,东北的大兴安岭、西南的深山峡谷我都去过了,毒蛇猛兽也不能挡住我的脚步;为了谛听和领悟浩渺宇宙的空灵,祖国的五岳,除了北岳恒山,我都登临了,真有一种上天降大任于我的感觉。因此我已不是在进行单纯的演奏,我同时也在研究。”“想不到你有那么大的抱负,连我这样的老朽都被感动了!”我激动地说,“想办法来北京弹弹并讲讲,让更多的人见识见识。”我建议道。“这一步我肯定要走的。我的更大的目标是演遍世界著名的音乐厅和歌剧院,到那里去展现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和中国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她信心满满地说。我马上附和道:“你的战略目标定得很对呀!这样做还有可能吸引国际音乐奇才对箜篌自由转调问题的关注,实现突破。”她会心地笑了笑说:“反正只要箜篌不完全‘醒’过来,我不会停止自己的努力。”“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我说,“这不是空洞的鼓励,因为我知道,竖琴曾经也遇到过这个死结。19世纪初,一位名叫S.艾拉尔的法国钢琴制造师决心对它进行改造。他给竖琴配置了47根长短不一的弦,并给它安装了7个踏板,从而使它能适应所有不同调性的乐曲。从此竖琴成为交响乐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员。”“艾拉尔的事迹老师也给我们讲过。正是有这样的先例,还有老师们做出的榜样,使我对前途充满憧憬,而且相信在我的后半生能看到第二个朱载堉的出现!”说着,她两眼放出了光彩。

试图唤醒箜篌的努力当然不是自汪丽萍始,据说早在1820年就有人开始尝试了。但作为政府行为,1978年是个值得一提的年份。这一年,文化部为抢救箜篌专门组织有关的专业人员进行攻关。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83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那就是沈阳音乐学院的年轻乐器师赵广运在箜篌自由转调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功。中央民族乐团的青年民族乐器演奏者崔君芝也因此成了较早的箜篌演奏者。后来赵先生继续攻坚,不断取得进展,成了这一领域最得力的专家和教授;崔君芝女士虽移居美国,但她并未改行,还经常回国传授箜篌知识和演奏技巧,培养了一批箜篌演奏者。

现在全世界华人中能演奏箜篌的据说有一百多位(与华人人口基数相比,仍是太少)。其中有意唤醒箜篌者不在少数,但有决心将此事作为终身目标来追求的,却是极少。普遍现象是:有的人热衷一阵以后,发现抢救箜篌并非易事,知难而退了。有的则视此为难得的商机,利用某个家具厂制造一批粗制滥造的“箜篌”,卖给那些急欲求学者,塞满腰包后销声匿迹。至于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自我吹嘘、相互诋毁者暂且不去管它。我目前所关注的是,在沉睡了几百年的箜篌初步被唤醒的情况下,谁能把箜篌的完全苏醒视为终身的追求目标,并寻找它坚实的文化基座?

在这个节骨眼上,汪丽萍女士偶然撞到了我的笔下。说实话,我直到现在都不知道她的箜篌演奏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这对本文并不重要。她引起笔者注意的是她对箜篌命运的竭诚关注并痴迷地寻找它的文化底蕴。在她看来,箜篌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中国古典音乐传统的象征,文化才是其价值成长的土壤。箜篌在唐代达到鼎盛,正因为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文化巅峰时期。箜篌催发出那么多一流诗人的天才智慧,留下不止一首传世名篇,说明它的艺术性很强,并与人文社会深深结缘。无疑,要真正唤醒箜篌并使其重新发扬光大,务必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库藏中寻找出与其产生、发展、发扬有关的文化基因。这才是箜篌的美学奥秘,是箜篌的立身之本。而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许多人走到这里望而却步了,而汪丽萍恰恰在这里站定了脚跟并沉下心来。她认为,箜篌作为一件最古老、最高贵的民族乐器,积淀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品性,融汇了东方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唤醒”或拯救箜篌绝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长期的、深广的文化积累和探秘工程。因此,她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是做一个传统的发扬者,而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演奏者或研究者。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我们中华民族音乐的根,从翻阅历史文献到跑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灵感,我领悟到:只有合乎天地阴阳的音波磁场才能流传千年,甚至成为永恒的经典,所以古人对音乐的动听程度是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的。”汪丽萍还注意到,中国音乐史上那些传统名曲诸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渔樵问答》和《春江花月夜》等都是表现自然的。所以她不辞辛苦,奔跑于大江南北,攀登五岳险峰,在大自然中去谛听那些合乎音波磁场的声音,去寻找“天地之音”。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30日 13版)

1  2  


编辑:邱邱
数字报

箜篌,能否把它唤醒

光明网  作者:叶廷芳  2018-03-30

三国时期青瓷弹卧箜篌俑,1980年在湖北鄂州出土,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因健康原因约有一年多没有与小汪联系了。最近见面,想到小汪那台定制的箜篌该启用了,问她感觉如何。不料小汪却说:“我的一个学生很想有一台箜篌,我就把那台让给她了。我自己花十倍以上的钱又定制了一台新的……”“‘十倍以上’是多少?”没等她说完,我赶紧问。她伸出双手的手指比画了一下:42万!我不由伸了下舌头,想:好大的气魄——她收入不高呀。但我马上恢复了常态,问:“那肯定更先进、更精致?”她答道:“制作师肯定是国内顶尖级的,他将尽最大能力去做。我们双方都有‘唤醒’的意愿,都有合作的默契。为了赋予箜篌以更尊严的形象,这台新箜篌将更大、更高:2.56米!”“嗬,这相当于普通住宅楼的一层楼的高度,奇观也!但这么大有什么优越性?”我问。“音色更加恢宏、音域更宽,且吸收了专家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转调也会有改进。”“只是‘改进’,还不能完全自由转调?”我焦急地问。她从容地说:“自由转调问题在专家那里是解决了,但到演奏者得到这样的乐器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你知道,500年的‘沉睡’,所有的乐器都腐朽了,制作师也断档了,现在要培养完全合格的制作师,谈何容易!理论上、技术上都能做到,但工艺上需要很长时间磨炼啊。”

我沉吟了一下,一语双关道:“我仿佛觉得你这一辈子都得嫁给箜篌了,要终身以它为伴了!”她一个急转身,哈哈一笑说:“叶老师,您说对了!我真的冥冥中感到,天命在安排我来研究这古老的民族音乐并作传承的,所以吃再大的苦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前行。为了体验和感受大自然中那最纯美的乐音元素,东北的大兴安岭、西南的深山峡谷我都去过了,毒蛇猛兽也不能挡住我的脚步;为了谛听和领悟浩渺宇宙的空灵,祖国的五岳,除了北岳恒山,我都登临了,真有一种上天降大任于我的感觉。因此我已不是在进行单纯的演奏,我同时也在研究。”“想不到你有那么大的抱负,连我这样的老朽都被感动了!”我激动地说,“想办法来北京弹弹并讲讲,让更多的人见识见识。”我建议道。“这一步我肯定要走的。我的更大的目标是演遍世界著名的音乐厅和歌剧院,到那里去展现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和中国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她信心满满地说。我马上附和道:“你的战略目标定得很对呀!这样做还有可能吸引国际音乐奇才对箜篌自由转调问题的关注,实现突破。”她会心地笑了笑说:“反正只要箜篌不完全‘醒’过来,我不会停止自己的努力。”“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我说,“这不是空洞的鼓励,因为我知道,竖琴曾经也遇到过这个死结。19世纪初,一位名叫S.艾拉尔的法国钢琴制造师决心对它进行改造。他给竖琴配置了47根长短不一的弦,并给它安装了7个踏板,从而使它能适应所有不同调性的乐曲。从此竖琴成为交响乐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员。”“艾拉尔的事迹老师也给我们讲过。正是有这样的先例,还有老师们做出的榜样,使我对前途充满憧憬,而且相信在我的后半生能看到第二个朱载堉的出现!”说着,她两眼放出了光彩。

试图唤醒箜篌的努力当然不是自汪丽萍始,据说早在1820年就有人开始尝试了。但作为政府行为,1978年是个值得一提的年份。这一年,文化部为抢救箜篌专门组织有关的专业人员进行攻关。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83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那就是沈阳音乐学院的年轻乐器师赵广运在箜篌自由转调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功。中央民族乐团的青年民族乐器演奏者崔君芝也因此成了较早的箜篌演奏者。后来赵先生继续攻坚,不断取得进展,成了这一领域最得力的专家和教授;崔君芝女士虽移居美国,但她并未改行,还经常回国传授箜篌知识和演奏技巧,培养了一批箜篌演奏者。

现在全世界华人中能演奏箜篌的据说有一百多位(与华人人口基数相比,仍是太少)。其中有意唤醒箜篌者不在少数,但有决心将此事作为终身目标来追求的,却是极少。普遍现象是:有的人热衷一阵以后,发现抢救箜篌并非易事,知难而退了。有的则视此为难得的商机,利用某个家具厂制造一批粗制滥造的“箜篌”,卖给那些急欲求学者,塞满腰包后销声匿迹。至于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自我吹嘘、相互诋毁者暂且不去管它。我目前所关注的是,在沉睡了几百年的箜篌初步被唤醒的情况下,谁能把箜篌的完全苏醒视为终身的追求目标,并寻找它坚实的文化基座?

在这个节骨眼上,汪丽萍女士偶然撞到了我的笔下。说实话,我直到现在都不知道她的箜篌演奏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这对本文并不重要。她引起笔者注意的是她对箜篌命运的竭诚关注并痴迷地寻找它的文化底蕴。在她看来,箜篌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中国古典音乐传统的象征,文化才是其价值成长的土壤。箜篌在唐代达到鼎盛,正因为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文化巅峰时期。箜篌催发出那么多一流诗人的天才智慧,留下不止一首传世名篇,说明它的艺术性很强,并与人文社会深深结缘。无疑,要真正唤醒箜篌并使其重新发扬光大,务必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库藏中寻找出与其产生、发展、发扬有关的文化基因。这才是箜篌的美学奥秘,是箜篌的立身之本。而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许多人走到这里望而却步了,而汪丽萍恰恰在这里站定了脚跟并沉下心来。她认为,箜篌作为一件最古老、最高贵的民族乐器,积淀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品性,融汇了东方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唤醒”或拯救箜篌绝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长期的、深广的文化积累和探秘工程。因此,她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是做一个传统的发扬者,而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演奏者或研究者。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我们中华民族音乐的根,从翻阅历史文献到跑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灵感,我领悟到:只有合乎天地阴阳的音波磁场才能流传千年,甚至成为永恒的经典,所以古人对音乐的动听程度是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的。”汪丽萍还注意到,中国音乐史上那些传统名曲诸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渔樵问答》和《春江花月夜》等都是表现自然的。所以她不辞辛苦,奔跑于大江南北,攀登五岳险峰,在大自然中去谛听那些合乎音波磁场的声音,去寻找“天地之音”。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30日 13版)

1  2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