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之父何镜堂开讲建筑人生 千人捧场彰显泰斗魅力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4-01 08:34

何镜堂院士作“建筑人生、八十感怀”励志分享

金羊网讯 记者林润栋 通讯员袁仕联:果戈里曾经说过:“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年近八旬的建筑泰斗用榜样的力量传播士子风骨和家国情怀!3月31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励吾楼国际会议厅人头拥簇、座无虚席,由广东院士联合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建筑人生 · 八十感怀——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何镜堂院士励志人生讲座在此开讲。讲座不仅吸引了来自省内各地还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众多中青年建筑师、建筑专业学生,超千人的听众规模足见这位建筑泰斗的号召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执行会长刘人怀院士出席并宣读了中国工程院、广东院士联合会致何镜堂院士八十寿辰的贺词。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王迎军代表学校发来贺信,并委托学校党委副书记陶韶菁出席讲座并宣读贺信。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执行会长刘人怀院士出席并宣读了中国工程院、广东院士联合会致何镜堂院士八十寿辰的贺词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首任院长(1997年-2016年),现任名誉院长,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原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校分会会长。培养硕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80名,博士后3名,培养1位中国勘察设计大师、17位中国青年建筑师。带领团队获两个国家级教育一等奖。获省部级以上的项目设计奖项300项,其中国家级优秀设计项目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在学术核心刊物《建筑学报》发表59篇。主编《何镜堂建筑创作》、《中国馆》、《当代大学校园理论和设计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何镜堂文集》等12本著作。

“读书求学,立志成才;走出校门,茫茫人生;四十起步,勤奋创业;花甲之年,再上征程”,讲座伊始,满头银发身形笔挺的何院士开门见山概述了自己的建筑人生。何院士把自己的讲座分为“读书求学,立志成才”、“走出校门,茫茫人生”、“四十起步,勤奋创业”、“花甲之年,再上征程”等四部分,他以精彩的人生故事分享、经典的建筑作品解读向在场的老师、同学们诠释了当代建筑应当有怎样的理念、建筑师应当有怎样的素养和建筑如何创作等重大命题以及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人生哲理。现场时而欢笑、时而感动、时而沉思。何镜堂院士坦言,自己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经历过迷茫艰辛,最后,凭借热情、智慧、汗水,抓住每一个机会,何院士走出了自己美丽的人生路。

何镜堂院士将对真正热爱建筑、人生的智慧与经验悉数传授于年轻人,以“产学研”结合的建筑教学模式推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全国建筑高校中异军突起。30多年,从零开始,到完成遍布全国各地的200余个大学校园规划和设计作品及其他具有显著影响的高水平项目。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学科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学科优势和地位得到加强和提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先后被列入“211工程”、“985工程”建设。2005年获准建设“亚热带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成为全国高校唯一的建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2010年顺利通过科技部建设验收,2013年顺利通过科技部评估,获得工程领域良好类实验室。何院士认为这离不开他们对团队建设的重视。何镜堂院士提出,团队首先要有好的理念;第二要有好的创作思维方法;第三,敢于竞争,不怕输;第四,要有和谐共事的精神。他从不否定任何一个人的方案——人都不是傻子,都有自己的道理,关键是小道理还是大道理——“我和他们分析,指出优点,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经过综合,形成好的方案,年轻人也会服气,多做几个就知道怎么考虑了。所以学生们也都愿意来和我讨论方案。”

一个人的人生长度是有限的,但是它的容量,它的纯度是不可估量的,何镜堂院士在其80年所贡献的作品,对后辈给予的学子情怀,使在座的青年学子对于如何去选择人生都有启迪。也许今天的讲座以后,也能在许多正处在青春期迷茫的青年学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他们知道,人生不要怕苦,用热情、智慧、汗水去浇灌去开拓,就能让自己成长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才。在座观众用雷鸣般的掌声、认真的聆听、热情的簇拥表达了自己对何院士的尊敬和关怀。

4月2日,何镜堂即将迎来他的80寿辰。当天上午,“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何镜堂建筑人生展”在华南理工大学27号楼北展厅温情而隆重地拉开帷幕。展厅大门开启,建筑泰斗何镜堂院士80载春秋中的个人(家庭)成长照片、经典建筑作品、获奖证书奖座、手稿习作、著作丛书、培养的建筑精英团队、个人专访记录首度集中示众,较为详实地展现了这位岭南建筑学派的旗帜性人物卓越不凡的建筑人生。据悉,何镜堂建筑人生展的展出时间为2018年3月31日至2018年4月30日,周一至周五对方开放。

广东院士联合会作为由广东工作和广东籍院士自主发起,由院士自愿组成的全省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科技社团,广东院士联合会紧密联系着多达229位会员院士及其1800多位院士团队核心成员,是院士共同家园、成果对接平台,也是政企科技智库。成立三年以来,广东院士联合会一直关注青年一代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截止目前已经组织过数十场的名校院士行活动,积极开展科普交流、励志报告,作为广东共同院士家园,愿意为提升青年科学素养组织更多院士走进大、中小学。

何镜堂院士的建筑人生路:

1938-1983

何镜堂出生在广东省东莞市。少年时代酷爱画画,而上中学以后又很喜欢数理化。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建筑学令何镜堂神往,他顺利考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并师从岭南建筑一代宗师夏世昌。从此便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他的建筑人生。然而研究生毕业后遇上“文革”,他在彷徨中坚持设计的理想,并且学习了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成为其日后思考的哲学基础。这期间,他在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和积累,文革结束后,他重新思考和规划人生。

1983-1999

1983年45岁的何镜堂全家四口从北京回到母校华南工学院,将教学、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随着深圳科学馆的中标,打响了回来的第一炮。在这个阶段他提出并完善了“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论,以此为指导完了大量建筑创作实践,其中与莫伯治院士共同主持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荣获国家金奖。随后1992年他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到1994年被评为大师再到1997年成为建筑学院首任院长到1999年成为院士,他只用了短短的几年便走了别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所走的路。

1999-至今

1999 年何镜堂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纪之交正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黄金年代,花甲之年的何镜堂又开始了新的征途,逐渐进入了创作的高产期,从岭南的地域实践逐渐拓展到全国多地。他先后带领团队完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工程及胜利纪念馆、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大厂民族宫、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并先后获得近两百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他始终将建筑教育、团队模式与创作理念融为一体,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建筑创作道路。

编辑:海辉
数字报

中国馆之父何镜堂开讲建筑人生 千人捧场彰显泰斗魅力

金羊网  作者:  2018-04-01

何镜堂院士作“建筑人生、八十感怀”励志分享

金羊网讯 记者林润栋 通讯员袁仕联:果戈里曾经说过:“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年近八旬的建筑泰斗用榜样的力量传播士子风骨和家国情怀!3月31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励吾楼国际会议厅人头拥簇、座无虚席,由广东院士联合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建筑人生 · 八十感怀——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何镜堂院士励志人生讲座在此开讲。讲座不仅吸引了来自省内各地还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众多中青年建筑师、建筑专业学生,超千人的听众规模足见这位建筑泰斗的号召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执行会长刘人怀院士出席并宣读了中国工程院、广东院士联合会致何镜堂院士八十寿辰的贺词。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王迎军代表学校发来贺信,并委托学校党委副书记陶韶菁出席讲座并宣读贺信。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执行会长刘人怀院士出席并宣读了中国工程院、广东院士联合会致何镜堂院士八十寿辰的贺词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首任院长(1997年-2016年),现任名誉院长,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原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校分会会长。培养硕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80名,博士后3名,培养1位中国勘察设计大师、17位中国青年建筑师。带领团队获两个国家级教育一等奖。获省部级以上的项目设计奖项300项,其中国家级优秀设计项目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在学术核心刊物《建筑学报》发表59篇。主编《何镜堂建筑创作》、《中国馆》、《当代大学校园理论和设计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何镜堂文集》等12本著作。

“读书求学,立志成才;走出校门,茫茫人生;四十起步,勤奋创业;花甲之年,再上征程”,讲座伊始,满头银发身形笔挺的何院士开门见山概述了自己的建筑人生。何院士把自己的讲座分为“读书求学,立志成才”、“走出校门,茫茫人生”、“四十起步,勤奋创业”、“花甲之年,再上征程”等四部分,他以精彩的人生故事分享、经典的建筑作品解读向在场的老师、同学们诠释了当代建筑应当有怎样的理念、建筑师应当有怎样的素养和建筑如何创作等重大命题以及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人生哲理。现场时而欢笑、时而感动、时而沉思。何镜堂院士坦言,自己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经历过迷茫艰辛,最后,凭借热情、智慧、汗水,抓住每一个机会,何院士走出了自己美丽的人生路。

何镜堂院士将对真正热爱建筑、人生的智慧与经验悉数传授于年轻人,以“产学研”结合的建筑教学模式推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全国建筑高校中异军突起。30多年,从零开始,到完成遍布全国各地的200余个大学校园规划和设计作品及其他具有显著影响的高水平项目。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学科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学科优势和地位得到加强和提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先后被列入“211工程”、“985工程”建设。2005年获准建设“亚热带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成为全国高校唯一的建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2010年顺利通过科技部建设验收,2013年顺利通过科技部评估,获得工程领域良好类实验室。何院士认为这离不开他们对团队建设的重视。何镜堂院士提出,团队首先要有好的理念;第二要有好的创作思维方法;第三,敢于竞争,不怕输;第四,要有和谐共事的精神。他从不否定任何一个人的方案——人都不是傻子,都有自己的道理,关键是小道理还是大道理——“我和他们分析,指出优点,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经过综合,形成好的方案,年轻人也会服气,多做几个就知道怎么考虑了。所以学生们也都愿意来和我讨论方案。”

一个人的人生长度是有限的,但是它的容量,它的纯度是不可估量的,何镜堂院士在其80年所贡献的作品,对后辈给予的学子情怀,使在座的青年学子对于如何去选择人生都有启迪。也许今天的讲座以后,也能在许多正处在青春期迷茫的青年学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他们知道,人生不要怕苦,用热情、智慧、汗水去浇灌去开拓,就能让自己成长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才。在座观众用雷鸣般的掌声、认真的聆听、热情的簇拥表达了自己对何院士的尊敬和关怀。

4月2日,何镜堂即将迎来他的80寿辰。当天上午,“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何镜堂建筑人生展”在华南理工大学27号楼北展厅温情而隆重地拉开帷幕。展厅大门开启,建筑泰斗何镜堂院士80载春秋中的个人(家庭)成长照片、经典建筑作品、获奖证书奖座、手稿习作、著作丛书、培养的建筑精英团队、个人专访记录首度集中示众,较为详实地展现了这位岭南建筑学派的旗帜性人物卓越不凡的建筑人生。据悉,何镜堂建筑人生展的展出时间为2018年3月31日至2018年4月30日,周一至周五对方开放。

广东院士联合会作为由广东工作和广东籍院士自主发起,由院士自愿组成的全省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科技社团,广东院士联合会紧密联系着多达229位会员院士及其1800多位院士团队核心成员,是院士共同家园、成果对接平台,也是政企科技智库。成立三年以来,广东院士联合会一直关注青年一代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截止目前已经组织过数十场的名校院士行活动,积极开展科普交流、励志报告,作为广东共同院士家园,愿意为提升青年科学素养组织更多院士走进大、中小学。

何镜堂院士的建筑人生路:

1938-1983

何镜堂出生在广东省东莞市。少年时代酷爱画画,而上中学以后又很喜欢数理化。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建筑学令何镜堂神往,他顺利考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并师从岭南建筑一代宗师夏世昌。从此便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他的建筑人生。然而研究生毕业后遇上“文革”,他在彷徨中坚持设计的理想,并且学习了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成为其日后思考的哲学基础。这期间,他在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和积累,文革结束后,他重新思考和规划人生。

1983-1999

1983年45岁的何镜堂全家四口从北京回到母校华南工学院,将教学、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随着深圳科学馆的中标,打响了回来的第一炮。在这个阶段他提出并完善了“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论,以此为指导完了大量建筑创作实践,其中与莫伯治院士共同主持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荣获国家金奖。随后1992年他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到1994年被评为大师再到1997年成为建筑学院首任院长到1999年成为院士,他只用了短短的几年便走了别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所走的路。

1999-至今

1999 年何镜堂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纪之交正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黄金年代,花甲之年的何镜堂又开始了新的征途,逐渐进入了创作的高产期,从岭南的地域实践逐渐拓展到全国多地。他先后带领团队完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工程及胜利纪念馆、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大厂民族宫、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并先后获得近两百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他始终将建筑教育、团队模式与创作理念融为一体,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建筑创作道路。

编辑:海辉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