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五国青年汉学家走进岭南感受中华

来源:金羊网 作者:邓琼 发表时间:2018-05-28 08:37

暑热中深度游学,体会古老文明与新生力量

记者邓琼 实习生吴爱丹 通讯员陈文举 李伟苗 肖像摄影 汤铭明

参加青年汉学家研修班的学者访问广州中山纪念堂等多地,全方位了解中国的传统与现代 记者 汤铭明 摄

只要稍作“脑补”,即能感受到这场面多么珍贵———三十多位肤色各异的青年学者,用25个国家的语言唱响生日歌,最后再汇成“同一首歌”,汉语版的《祝你生日快乐》!———上周三晚上,为了给来自白俄罗斯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的青年教师西斯柯·娜塔莉亚祝贺26岁生日,“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广州班的全体成员开了个大“party”,度过难忘的一夜。

今年,中国政府创办的这个文化交流项目已年满四岁,接待的外国学者超过350名。目下,“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第一次走入广东,以暨南大学为基地,正在岭南早早来临的暑热中如火如荼地进行,一直持续到本月底。

这一批到访广州的青年汉学家共31位,来自大学和研究所背景的占绝大多数,其中不乏在当地已颇有影响力的学者。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亚历山大,塔吉克斯坦斯拉夫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刘星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建国大学中文系主任林雪莹等都在其中,可以看出海外研究界的重视,也印证了活动承办方负责人此前的说法:我们是“专中选优”,强调学术性。

共同承办这个研修计划的是广东省文化厅和暨南大学,他们从去年11月起接到任务,就开始筹划。青年汉学家们按照各自的研究意愿和基础,被分为ABCD四个组,分别以语言文学、历史、政治与国际关系、经济为重点。自5月11日开班,三周时间安排了满满当当的授课、游历和研修。

外国学者来到位于黄埔区长洲深井竹岗山的外国人公墓参观,墓碑上漶漫的字迹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记者 周巍 摄

游历感悟广东自古是海外交流的门户

课堂上,大多数曾在本国开课讲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青年学者们,并不拘谨,抓紧机会向暨大的教授们请教。

“已成为外国公民的华人用汉语写作,还叫华文文学吗?非华人用汉语写作的算不算呢?”文学院王列耀教授为B组讲“世界华文文学的特质与发展”课,刚一开头,性急的印度小伙子黎明就“绕口令”似地请老师廓清概念。乌克兰的亚历山大则更关心华文文学在汉语外来词当中的意义,这是他此行的课题。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是以政治、经济还是以安全需要为首要考虑因素?”经济学院鞠海龙教授的C组课堂上,讲到中国在环南海地区推进“一带一路”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政策空间时,来自非洲贝宁的恰比抛出了这个话题(有点复杂,所以他用英文提问)。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奇昆急着讨论的却是中美贸易摩擦,他想知道中国经济学界对此事的看法。

“粤港澳本来就相邻,现在建成大湾区,将会给年轻人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呢?”来自印尼的林雪莹向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钟韵教授发问。

D组的青年学者们此前对“粤港澳大湾区”很缺乏了解,他们也希望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这个“大湾区”的内在关联。

除了“任课老师”,暨南大学还为青年汉学家们安排了各自的“课题导师”。本周,他们就将在导师的指导下,带着自己的心得和资料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除了室内的课程,青年学者们此行更重要的活动是游历。“真有点累啊!但是太珍贵!”来自越南的影视编剧林家宝珍由衷地说。确实,上课之余穿插的分组外出如此密集———他们顶着炎炎烈日,上越秀山、游中山纪念堂,访黄埔古港、看粤剧博物馆,到开平碉楼感受独特的建筑语言,去佛山祖庙观咏春拳,还有南沙自贸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深圳改革开放博物馆、珠海港珠澳大桥……除了个别曾在广东求学的,青年学者们基本都是第一次来到广东,这方水土带给他们莫大的惊喜:古典中华的传统魅力、当代中国的神奇变化,鲜活地显现在他们面前。

所到之处,老师和导游的介绍都离不开关键词“开放”、“海上丝绸之路”。看得多了,青年汉学家们感受到广东的独特一面:并不只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打开大门,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与海外交流的门户。他们对能够体现这一点的地方印象特别深刻。B组学员甚至还去到了长洲岛上人迹罕至的“外国人公墓”,凭吊那些葬身异乡的外国海员、商人和外交官。苏格兰女孩月雪芳感触地说,当年广州确实是中西交流的前沿,这些外国人的墓碑今日看来就如同一个个纪念碑。在开平的自力村碉楼,韩国学者柳多絮连说“久仰、久仰”,在她看来,这不仅能表现中西合璧的实用建筑理念,而且凝聚着出海谋生的华侨们可贵的爱国之情。

亚历山大则一路非常注重观察当地的社会发展和商贸形象,他是乌克兰第一本“汉语乌克兰语大词典”(含八万词条)的编纂者,眼下又正在为专门的汉语商贸词汇研究收集素材。

此行目的为找到与自己国家连结的因子

他们不是普通的年轻旅游者,可也不像我们印象中皓首穷经、饱读诗书的传统汉学家。

他们会熟练地用微信替代名片,一来广州就建好了自己的“群”,用中英双语在其中交流;他们的中文口语流利,超过阅读;谈话时遇到不善写的汉字就直接用手机打出来;他们熟悉中国当代的小说、流行词,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国际角色感兴趣;他们不是为研究中国而研究中国,更希望从中找到能与自己国家连结、借鉴的因子……“青年汉学家”这个称谓,既表明他们过去的知识累积,更蕴含着对未来的伸展。汉学这个古老的学术概念,因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而产生了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1  2  3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廿五国青年汉学家走进岭南感受中华

金羊网  作者:邓琼  2018-05-28

暑热中深度游学,体会古老文明与新生力量

记者邓琼 实习生吴爱丹 通讯员陈文举 李伟苗 肖像摄影 汤铭明

参加青年汉学家研修班的学者访问广州中山纪念堂等多地,全方位了解中国的传统与现代 记者 汤铭明 摄

只要稍作“脑补”,即能感受到这场面多么珍贵———三十多位肤色各异的青年学者,用25个国家的语言唱响生日歌,最后再汇成“同一首歌”,汉语版的《祝你生日快乐》!———上周三晚上,为了给来自白俄罗斯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的青年教师西斯柯·娜塔莉亚祝贺26岁生日,“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广州班的全体成员开了个大“party”,度过难忘的一夜。

今年,中国政府创办的这个文化交流项目已年满四岁,接待的外国学者超过350名。目下,“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第一次走入广东,以暨南大学为基地,正在岭南早早来临的暑热中如火如荼地进行,一直持续到本月底。

这一批到访广州的青年汉学家共31位,来自大学和研究所背景的占绝大多数,其中不乏在当地已颇有影响力的学者。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亚历山大,塔吉克斯坦斯拉夫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刘星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建国大学中文系主任林雪莹等都在其中,可以看出海外研究界的重视,也印证了活动承办方负责人此前的说法:我们是“专中选优”,强调学术性。

共同承办这个研修计划的是广东省文化厅和暨南大学,他们从去年11月起接到任务,就开始筹划。青年汉学家们按照各自的研究意愿和基础,被分为ABCD四个组,分别以语言文学、历史、政治与国际关系、经济为重点。自5月11日开班,三周时间安排了满满当当的授课、游历和研修。

外国学者来到位于黄埔区长洲深井竹岗山的外国人公墓参观,墓碑上漶漫的字迹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记者 周巍 摄

游历感悟广东自古是海外交流的门户

课堂上,大多数曾在本国开课讲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青年学者们,并不拘谨,抓紧机会向暨大的教授们请教。

“已成为外国公民的华人用汉语写作,还叫华文文学吗?非华人用汉语写作的算不算呢?”文学院王列耀教授为B组讲“世界华文文学的特质与发展”课,刚一开头,性急的印度小伙子黎明就“绕口令”似地请老师廓清概念。乌克兰的亚历山大则更关心华文文学在汉语外来词当中的意义,这是他此行的课题。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是以政治、经济还是以安全需要为首要考虑因素?”经济学院鞠海龙教授的C组课堂上,讲到中国在环南海地区推进“一带一路”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政策空间时,来自非洲贝宁的恰比抛出了这个话题(有点复杂,所以他用英文提问)。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奇昆急着讨论的却是中美贸易摩擦,他想知道中国经济学界对此事的看法。

“粤港澳本来就相邻,现在建成大湾区,将会给年轻人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呢?”来自印尼的林雪莹向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钟韵教授发问。

D组的青年学者们此前对“粤港澳大湾区”很缺乏了解,他们也希望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这个“大湾区”的内在关联。

除了“任课老师”,暨南大学还为青年汉学家们安排了各自的“课题导师”。本周,他们就将在导师的指导下,带着自己的心得和资料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除了室内的课程,青年学者们此行更重要的活动是游历。“真有点累啊!但是太珍贵!”来自越南的影视编剧林家宝珍由衷地说。确实,上课之余穿插的分组外出如此密集———他们顶着炎炎烈日,上越秀山、游中山纪念堂,访黄埔古港、看粤剧博物馆,到开平碉楼感受独特的建筑语言,去佛山祖庙观咏春拳,还有南沙自贸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深圳改革开放博物馆、珠海港珠澳大桥……除了个别曾在广东求学的,青年学者们基本都是第一次来到广东,这方水土带给他们莫大的惊喜:古典中华的传统魅力、当代中国的神奇变化,鲜活地显现在他们面前。

所到之处,老师和导游的介绍都离不开关键词“开放”、“海上丝绸之路”。看得多了,青年汉学家们感受到广东的独特一面:并不只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打开大门,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与海外交流的门户。他们对能够体现这一点的地方印象特别深刻。B组学员甚至还去到了长洲岛上人迹罕至的“外国人公墓”,凭吊那些葬身异乡的外国海员、商人和外交官。苏格兰女孩月雪芳感触地说,当年广州确实是中西交流的前沿,这些外国人的墓碑今日看来就如同一个个纪念碑。在开平的自力村碉楼,韩国学者柳多絮连说“久仰、久仰”,在她看来,这不仅能表现中西合璧的实用建筑理念,而且凝聚着出海谋生的华侨们可贵的爱国之情。

亚历山大则一路非常注重观察当地的社会发展和商贸形象,他是乌克兰第一本“汉语乌克兰语大词典”(含八万词条)的编纂者,眼下又正在为专门的汉语商贸词汇研究收集素材。

此行目的为找到与自己国家连结的因子

他们不是普通的年轻旅游者,可也不像我们印象中皓首穷经、饱读诗书的传统汉学家。

他们会熟练地用微信替代名片,一来广州就建好了自己的“群”,用中英双语在其中交流;他们的中文口语流利,超过阅读;谈话时遇到不善写的汉字就直接用手机打出来;他们熟悉中国当代的小说、流行词,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国际角色感兴趣;他们不是为研究中国而研究中国,更希望从中找到能与自己国家连结、借鉴的因子……“青年汉学家”这个称谓,既表明他们过去的知识累积,更蕴含着对未来的伸展。汉学这个古老的学术概念,因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而产生了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1  2  3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