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二线关”走进历史 特区扩容内外一体

来源:金羊网 作者:郭起 宋毅 发表时间:2018-08-10 09:56

寻访标志地 再启新征程———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标志地特别报道

总指挥:刘海陵

策划:林海利 郭启钊 闫修彦 朱帆

统筹:赵鹏

设计:范英兰

记者 郭起 宋毅

这条线曾是深圳的地理分界线,也是心理分界线;36年过去,这条分界线功成身退

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国家在特区与非特区之间设立边防管理线,沿线开设检查站以及多个供当地农民出入的耕作口,由武警边防人员驻守,对进入特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检查。1985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全长84.6公里,沿线路面用花岗岩石板铺成,路北侧用高达3米的铁丝网进行隔离,这条管理线被深圳人俗称为“二线关”,与 “二线关”相对应的是深圳与香港交界的27.5公里长的“一线关”。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二线关”分隔特区内外的职能成为历史。2015年6月,深圳启动“二线关”16个关口综合改善工程。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二线关”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二线关”是经济特区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重要历史见证。

深圳“二线关”上的同乐检查站,未来这里将成为“二线关”博物馆 记者 王磊 摄

沧桑史

深圳二线关

当年办个边防证堪比办护照

一纸边防证,过关排长龙。如今,深圳经济特区的“二线关”已经成为历史,但关于“二线”的记忆不会抹去。特区风雨沧桑近40年来,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会留下“过关”的特殊记忆。

1982年,东起盐田区梅沙背仔角,西至宝安区南头安乐,全长84.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正式启用,全线用高达近3米的铁丝网隔离。这道铁丝网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外,俗称“关内”和“关外”,“特区管理线”也被深圳人称为“二线”。

早些年,来深圳时办边防通行证、找到工作后办暂住证、工作稳定收入增加后设法调入深圳户口办理带有T字标志的特区身份证,是每一个早期来深圳的人抹不去的记忆。很多南下的人就是拿着边防证从“二线关”进入深圳特区,开始了创业第一步。

当时深圳经济特区实行了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二线关”设立后,深圳的货物运出关口时要缴纳一定的税费。由于价格差异,深圳周边地区的“自行车队”小商贩经常出现在关口。遇到海关工作人员检查,这些小商贩就骑着自行车“捉迷藏”。

“当时想办一个边防证,难度远远高于现在办护照。”曾参与筹建“二线关”的某海关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办理一个进入深圳的边防证,要经过单位政审、派出所核查、公安局办证三个程序。如果没有单位就更难了,需要街道居委会审查,申请手续非常复杂。

但如此繁琐的边检制度逐渐阻碍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2003年,有关部门对特区边防检查制度做了调整,“二线关”的检查日趋放松。2005年之后,边防证逐渐消失,成为历史。

新征程

A 交通大发展,关内关外界线逐渐消失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请示”。这意味在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特区管理线”在盘卧了36年后功成身退,正式走入历史。这一消息让老深圳人感慨着曾经关内关外的巨大差别,也让新深圳人感到好奇:“关”在哪里?新老两代人不同的感受,反映了“二线关”作用的逐渐退化。

自2010年特区扩容以来,深圳开启城市建设一体化发展新征程,弥补原特区外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欠账成为一个长期而迫切的主题。8年过去了,原特区外地区交通事业取得翻天覆地变化,交通的便利让“关内”“关外”界线逐渐消失。

2016年6月28日,历时四年建设,国内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时速最快的城市轨道快线——深圳地铁11号线开通运营。作为深圳中西部发展轴带上的快速客运通道,地铁11号线是推动特区一体化和粤港澳湾区协调发展的骨干轨道线,将福田中心区与深莞交界的松岗街道的时间距离拉短到55分钟。翻开深圳地铁规划图及在建线路图,密如蛛网的轨道交通不仅将原特区内外紧紧连为一体,甚至深莞惠三地同城也指日可待。

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建设三年实施计划已至第三轮。最新一轮的《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建设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进一步加大政策、资源等向原特区外地区的倾斜力度,加快提升原特区外地区城市建设软硬件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深圳特区一体化。

B 启动全面改造,打造居民休闲景观带

2015年,深圳二线关口改造工程全面启动,首先拆除了16个二线关口的车检通道与联检大楼,并同时开展二线关口交通改善方案的研究。原二线关口共有16个联检楼,其中11个联检楼已全部拆除。深圳市政府决定保留同乐关联检楼,移交市文体旅游局筹办二线关博物馆;保留溪冲联检楼,作为市公安局缉毒、缉私治安卡点使用;清水河、福龙、新城共3座联检楼因位于道路路侧且较新拟保留使用。

曾经和铁丝网贴身相伴的花岗岩巡逻道如今也成为深圳市民休闲娱乐的绿荫道。深圳市城管局根据每个关口的地理区位、规模大小、现状情况不同,将关口绿地类型分为三类:纪念性公园、休闲绿地和道路绿地。景观提升时,还将结合各关地域文化和绿地类型分别打造出各自的景观“特性”,形成一关一特色的差异化景观。如今,在网上搜索“二线关”能找到不少网友制作的骑行攻略,这条曾经的边防管理线,已经成为一条市民休闲游玩的观光线。

今年1月,深圳市政协委员欧阳祥山提议,恢复“特区二线”遗迹,并将“特区二线”打造为全国知名的城市历史文化旅游经典景区。

亲历者

原广东边防七支队队员钟国华:

用镜头记录“二线” 留住深圳历史记忆

今年是钟国华来到深圳的第39个年头。1979年,钟国华入伍。结束3个月新兵训练后,他被抽调到刚成立的广东边防七支队,在文化处电影组成了一名放映员,“当时的主要工作是给管理线上的20个连队放电影,基本每20天就能把整条‘二线’走一遍。”

在放电影的过程中,钟国华对摄影产生了兴趣,他开始拿起相机,记录身边同事的日常工作场景,留下了关于深圳“二线”早期的珍贵影像。1984年之后,钟国华成了一名专职摄影师,记录“二线”几乎是一种职业本能。一幕幕的历史场景通过钟国华的镜头得以保存,“想为深圳的发展做一部分影像的梳理,留下史料,保存城市的文化记忆。”

2017年8月,钟国华和一些摄影师朋友重走了一遍当年的“二线”,进行专题拍摄,并做了详细的田野调查。“新老照片的对比能为历史提供新的解读视角,有人会诟病二线关给交通带来的不方便,但实际上它是极具历史意义的屏障,既减轻了粤港分界线的压力,又在香港回归平稳过渡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原来的巡逻路现在变成了林荫绿道,钟国华感到欣慰:“现在对二线关的改造充分利用了其原有的历史属性,塑造出具有历史烙印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景观的公共开放空间,留住这些历史,也是留住深圳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二线关”走进历史 特区扩容内外一体

金羊网  作者:郭起 宋毅  2018-08-10

寻访标志地 再启新征程———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标志地特别报道

总指挥:刘海陵

策划:林海利 郭启钊 闫修彦 朱帆

统筹:赵鹏

设计:范英兰

记者 郭起 宋毅

这条线曾是深圳的地理分界线,也是心理分界线;36年过去,这条分界线功成身退

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国家在特区与非特区之间设立边防管理线,沿线开设检查站以及多个供当地农民出入的耕作口,由武警边防人员驻守,对进入特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检查。1985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全长84.6公里,沿线路面用花岗岩石板铺成,路北侧用高达3米的铁丝网进行隔离,这条管理线被深圳人俗称为“二线关”,与 “二线关”相对应的是深圳与香港交界的27.5公里长的“一线关”。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二线关”分隔特区内外的职能成为历史。2015年6月,深圳启动“二线关”16个关口综合改善工程。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二线关”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二线关”是经济特区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重要历史见证。

深圳“二线关”上的同乐检查站,未来这里将成为“二线关”博物馆 记者 王磊 摄

沧桑史

深圳二线关

当年办个边防证堪比办护照

一纸边防证,过关排长龙。如今,深圳经济特区的“二线关”已经成为历史,但关于“二线”的记忆不会抹去。特区风雨沧桑近40年来,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会留下“过关”的特殊记忆。

1982年,东起盐田区梅沙背仔角,西至宝安区南头安乐,全长84.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正式启用,全线用高达近3米的铁丝网隔离。这道铁丝网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外,俗称“关内”和“关外”,“特区管理线”也被深圳人称为“二线”。

早些年,来深圳时办边防通行证、找到工作后办暂住证、工作稳定收入增加后设法调入深圳户口办理带有T字标志的特区身份证,是每一个早期来深圳的人抹不去的记忆。很多南下的人就是拿着边防证从“二线关”进入深圳特区,开始了创业第一步。

当时深圳经济特区实行了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二线关”设立后,深圳的货物运出关口时要缴纳一定的税费。由于价格差异,深圳周边地区的“自行车队”小商贩经常出现在关口。遇到海关工作人员检查,这些小商贩就骑着自行车“捉迷藏”。

“当时想办一个边防证,难度远远高于现在办护照。”曾参与筹建“二线关”的某海关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办理一个进入深圳的边防证,要经过单位政审、派出所核查、公安局办证三个程序。如果没有单位就更难了,需要街道居委会审查,申请手续非常复杂。

但如此繁琐的边检制度逐渐阻碍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2003年,有关部门对特区边防检查制度做了调整,“二线关”的检查日趋放松。2005年之后,边防证逐渐消失,成为历史。

新征程

A 交通大发展,关内关外界线逐渐消失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请示”。这意味在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特区管理线”在盘卧了36年后功成身退,正式走入历史。这一消息让老深圳人感慨着曾经关内关外的巨大差别,也让新深圳人感到好奇:“关”在哪里?新老两代人不同的感受,反映了“二线关”作用的逐渐退化。

自2010年特区扩容以来,深圳开启城市建设一体化发展新征程,弥补原特区外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欠账成为一个长期而迫切的主题。8年过去了,原特区外地区交通事业取得翻天覆地变化,交通的便利让“关内”“关外”界线逐渐消失。

2016年6月28日,历时四年建设,国内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时速最快的城市轨道快线——深圳地铁11号线开通运营。作为深圳中西部发展轴带上的快速客运通道,地铁11号线是推动特区一体化和粤港澳湾区协调发展的骨干轨道线,将福田中心区与深莞交界的松岗街道的时间距离拉短到55分钟。翻开深圳地铁规划图及在建线路图,密如蛛网的轨道交通不仅将原特区内外紧紧连为一体,甚至深莞惠三地同城也指日可待。

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建设三年实施计划已至第三轮。最新一轮的《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建设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进一步加大政策、资源等向原特区外地区的倾斜力度,加快提升原特区外地区城市建设软硬件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深圳特区一体化。

B 启动全面改造,打造居民休闲景观带

2015年,深圳二线关口改造工程全面启动,首先拆除了16个二线关口的车检通道与联检大楼,并同时开展二线关口交通改善方案的研究。原二线关口共有16个联检楼,其中11个联检楼已全部拆除。深圳市政府决定保留同乐关联检楼,移交市文体旅游局筹办二线关博物馆;保留溪冲联检楼,作为市公安局缉毒、缉私治安卡点使用;清水河、福龙、新城共3座联检楼因位于道路路侧且较新拟保留使用。

曾经和铁丝网贴身相伴的花岗岩巡逻道如今也成为深圳市民休闲娱乐的绿荫道。深圳市城管局根据每个关口的地理区位、规模大小、现状情况不同,将关口绿地类型分为三类:纪念性公园、休闲绿地和道路绿地。景观提升时,还将结合各关地域文化和绿地类型分别打造出各自的景观“特性”,形成一关一特色的差异化景观。如今,在网上搜索“二线关”能找到不少网友制作的骑行攻略,这条曾经的边防管理线,已经成为一条市民休闲游玩的观光线。

今年1月,深圳市政协委员欧阳祥山提议,恢复“特区二线”遗迹,并将“特区二线”打造为全国知名的城市历史文化旅游经典景区。

亲历者

原广东边防七支队队员钟国华:

用镜头记录“二线” 留住深圳历史记忆

今年是钟国华来到深圳的第39个年头。1979年,钟国华入伍。结束3个月新兵训练后,他被抽调到刚成立的广东边防七支队,在文化处电影组成了一名放映员,“当时的主要工作是给管理线上的20个连队放电影,基本每20天就能把整条‘二线’走一遍。”

在放电影的过程中,钟国华对摄影产生了兴趣,他开始拿起相机,记录身边同事的日常工作场景,留下了关于深圳“二线”早期的珍贵影像。1984年之后,钟国华成了一名专职摄影师,记录“二线”几乎是一种职业本能。一幕幕的历史场景通过钟国华的镜头得以保存,“想为深圳的发展做一部分影像的梳理,留下史料,保存城市的文化记忆。”

2017年8月,钟国华和一些摄影师朋友重走了一遍当年的“二线”,进行专题拍摄,并做了详细的田野调查。“新老照片的对比能为历史提供新的解读视角,有人会诟病二线关给交通带来的不方便,但实际上它是极具历史意义的屏障,既减轻了粤港分界线的压力,又在香港回归平稳过渡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原来的巡逻路现在变成了林荫绿道,钟国华感到欣慰:“现在对二线关的改造充分利用了其原有的历史属性,塑造出具有历史烙印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景观的公共开放空间,留住这些历史,也是留住深圳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