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价格广州首闯“市场关” 尊重规律广东善用“两只手”

来源:金羊网 作者:莫谨榕 发表时间:2018-10-25 09:06

广州最繁华商区之一——北京路步行街 记者邓勃摄

本版采写/金羊网记者 莫谨榕 实习生 孙绮曼

1983年,广州电冰箱厂与香港粤海发展公司合作,率先引进新加坡的电冰箱生产线,这成为我国冰箱规模化大生产的起点。如今,珠江西岸的家电制造业欣欣向荣,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粤家电”形成广货潮流走进千家万户,更凭着高端化、智能化战略赢得漂亮的“出海”成绩单。

家电业的沧桑巨变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市场经济发展的缩影。40年来,广东经济迸发出惊人的成长活力,GDP从1978年的185.85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89879.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7年是1978年的102.4倍。

这百倍巨变源于广东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优化的土壤。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前沿地,广东大胆先行先试,扎实探索创新,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摸索走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并试办深圳、珠海、汕头3个“出口特区”(后改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建立,如一个伟大“支点”,撬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巨石,推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鸣响了闯荡市场的先声。

广东以市场为导向,在全国率先开展流通体制改革。从1978年广州放开部分水产品市场,率先创办起全国第一家随行就市、议价成交的河鲜货栈;到上世纪80年代小百货等消费品价格渐次放开;再到1992年粮食收购实行指导性计划和指导价,于全国率先取消粮票……广东一次次领风气之先,调整关乎千家万户的日用消费品的价格,大大刺激了工业生产和市场供应,也为“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风靡全国奠定基础。

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也同时启动。1978年起,广东从“扩权让利”开始进行国企改革,以“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和“利润包干”为主要内容的“清远经验”向全省推广,被誉为“用经济的办法管理经济”。其后,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遍地开花,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为优化市场环境,广东又采取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元经济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2002年12月,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发布《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显示:广东市场化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发展也曾出现拐点。2009年前后,在生产要素成本增加和低附加值产业竞争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广东改革开放形成的体制优势一度面临新挑战。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东再涉深水,启动了以行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综合改革。

2009年,广东率先在深圳、顺德等地开展大部门体制改革试点,次年又在珠海、佛山、阳江等市和29个县(市、区)推广。同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减少、转移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2012年,广东率先在深圳、珠海、东莞、顺德启动了商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2014年向全省铺开。从2015年的“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到2016年的“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再到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步步推进,市场机制体制不断完善。2016年10月1日,广东实行现行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在全国率先取得突破,近两年共为企业减轻收费负担超过300亿元。

大力简政减税降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制度,价格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南沙、前海、横琴三个自贸片区成为制度创新“试验田”……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广东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已逐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正不断增强。

箴言簿

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2017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影像志

1978 年,广州河鲜杂鱼市场率先放开 资料图片
1987年12月1日,中国第一次土地有偿使用拍卖 资料图片

口述史

广州东湖新村——

新中国第一个 纯商品房小区

1979年12月21日,东湖新村小区在广州市大沙头打下了第一桩。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纯商品房住宅小区,标志着我国商品房市场的正式启动。

广州东湖新村建成至今已近40年,项目“操盘手”、时任东山区房管局局长的李庆符仍居住在此。谈起东湖新村,已95岁高龄的李庆符如数家珍:“这是全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第一个引进外资开发的住宅项目、第一个实现物业管理服务的住宅小区,甚至还是第一个有电话的住宅区……”

李庆符告诉记者,东湖新村的建设是为了解决其时广州人的“住房难”问题。“1978年房管部门调查,广州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92平方米,而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以下就算困难户了。‘三代同房’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居民一家三代都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睡在上中下铺的碌架床上。”

当时,我国引进外资的大门已开了“门缝”,珠三角多地引入“三来一补”工厂。李庆符灵机一动:“面对只有地、没有钱的局面,我们能不能也引进外资来建设住宅?”就这样,广州市东山区经批准,史无前例地成立了引进外资住宅建设指挥部。

李庆符回忆,1979年3月,东山区找到了香港宝江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谈判。然而,香港投资方对内地政策有顾虑,引进方对引入外资也没有经验,双方磕磕碰碰谈了大半年,才终于在当年10月15日广州秋交会当天签订合同——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份引进外资开发房地产项目的合同。

根据合同,宝江公司投资3600万元港币,广州东山区提供6万平方米开发土地并负责拆迁、承建等工作。当年12月21日,东湖新村正式破土动工!

“1980年11月,首期五栋住宅就如期交付给港方。这批物业一面市就引发抢购热潮。”李庆符回忆,此后1981年4月交付的第二期住宅也很快被买走。到了1982年年中,东湖新村25栋住宅楼全部建成。除了安排给拆迁户的住房外,其余住宅均面向市场售卖,开盘不久就被各大单位一抢而空,很多成为单位员工宿舍。在东湖新村之后,五羊新城、江南新村、洛溪新城、祈福新邨等多个商品房小区相继落成,广州房地产市场迎来广厦万千的时代。

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式启动的广州东湖新村房龄已近四十 记者刘云摄

风云录

1978

广东率先进行价格“闯关”,广州芳村最先放开河鲜、蔬菜、塘鱼价格

1979

中国第一个纯商品房小区“广州东湖新村”打下第一桩

1983

广东成立全国首家省级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率先突破“统包统配”,探索建立市场化就业体制

1986

深圳市政府颁发《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率先探索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新路

1987

我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在深圳敲响,探索土地有偿使用

1992

广东全省粮食收购实行指导性计划和指导价,在全国率先放开粮食价格,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粮票的省份

1993

广州印发《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在全国率先提出“个体和私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

广东正式启动政府机构改革,并以深圳、顺德为试点进行“大部制”改革

2012

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工作

2014

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

2016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现行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

『广州鱼』率先开启价格闯关

今天的广州人可能很难想象,40多年前,新鲜的河海鱼鲜对于百姓来说还是“奢侈品”。

彼时,我国水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需凭票证购买。广州每人每月只有2角钱“鱼票”,按当时市价,一人一月仅能买到约半斤鱼。当时市场上只有少量定量的牌价鱼供应,品种少、质量差,活鱼更是难得一见,身处“鱼米之乡”的广州市民也只能“望鱼兴叹”。

1978年12月25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州鱼”率先进行“价格闯关”——全国第一个可以自由买卖、自由议价、由市场机制调节鲜鱼供应的国营河鲜货栈在芳村开业。

沉闷已久的水产市场一下子被激活了,来自各地的各类水产品争先恐后地“游”上了广州人的餐桌。河鲜杂鱼既可以整条购买,也可以分块零售,品种从10余个增至上百个,曾经消失的“名贵产品”如基围虾、风鳝、石斑等也源源不断地重新上市……1978年至1984年,广州市面上的鱼货供应量从99万担增加到了近200万担。

咸鱼、塘鱼等各种鱼类市场也纷纷放开。至1985年4月,广州水产市场实现全面开放,沿袭了数十年的“凭票买鱼”彻底成为历史。如今,广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之一。

清远首创『超计划利润提成』影响全国

改革开放前夜,一场变革在广东清远氮肥厂酝酿。这是当时清远县规模最大、工人最多的国营工厂,然而,长期亏损已使新变迫在眉睫。资料显示,拥有400多名员工的清远氮肥厂年产量最高也仅1.2万吨,投产9年,累计亏损达到773万元。

1978年秋,在改革开放号角鼓舞下,氮肥厂开展员工大辩论,寻找改革新路径,最终提出了“记分计奖”的办法——给员工定产量指标,超出任务量则加分,完不成则扣分。新办法一下子激活了工人的积极性,产量迅速提升。

氮肥厂的探索让清远看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同年10月,为扭转县里企业亏损状况,在“记分计奖”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影响全国的“农业大包干”做法,清远县首先在清远氮肥厂、磷肥厂、水泥厂、农机厂四个厂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做法——这就是后来被广东省乃至全国推广的“清远经验”。

“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实行很快见效。1979年清远县工业经济各项指标取得大突破,全县17家国营工业企业“扭亏为盈”,计划利润130万元,实际完成425万元。

清远“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做法,堪称我国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探索市场经济的先试先行的创举。这一新生事物曾饱受质疑,经过不小的争论才终获肯定。

1981年3月,全国工业体制改革座谈会决定把推广“清远经验”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此后,“清远经验”逐渐由“地方粮票”变成“全国粮票”,清远氮肥厂也成为全国“工业改革先驱”。

深圳『第一拍』破题土地有偿使用改革

1987年12月1日,深圳会堂敲响了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以525万元获得了罗湖区东晓路一块8588平方米土地的使用权。

这次拍卖引发广泛关注。拍卖前,深圳市政府在报纸上刊登了《土地竞投公告》。拍卖前3天,已有44家企业领取编号参加竞投。

拍卖当日,各竞投企业的法人代表争相举牌高声叫价。地块限定底价200万元,经过17分钟的轮番叫价,报价已升至520万元。此时全场鸦雀无声,眼看规定的时间就要到了,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经理骆锦星突然喊出了525万元的高价,全场无人再应。主持人三次报最高应价后,一槌敲下,拍卖成交!

这次拍卖是我国土地有偿使用改革的一次突破。此后,全国许多城市也以协议、招标、拍卖的方式推出了土地招商。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草案,将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删去,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深改策

扫除市场路障 广东做足减法

曾经,程序多、时间长是开办企业的两道关卡。开一家企业,要依次到工商、公安、人民银行、国税、地税等部门和机构一一办手续,“折腾”数月也未必能完成。针对这一问题,市场化程度领先各省市的广东又一次先行一步——2012年起,广东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逐渐扫除这两道市场“路障”。如今,企业登记只需要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营业执照。工商部门及时将企业登记注册有关信息与相关部门共享,以“数据网上行”让“企业少跑路”。“放管服”改革的深化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

2012年,广东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深圳、珠海、东莞、顺德启动试点工作。一边在“宽进”探索中率先突破,另一边逐步搭建起系统性的“严管”框架。上述试点地区很快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2013年,商事制度改革在珠三角地区铺开,2014年又在全省全面铺开。

此后,广东“商改”步伐不断推进。2015年,广东比全国提前一个月在全省范围统一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2016年10月,“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在广东全面落地;11月起,又提前一个月实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改革。今年6月30日起,广东全面实施全国统一“多证合一”改革和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并明确提出年内全省企业开办时间要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

工商登记手续的简化大大激发了市场创业热情。截至2017年末,广东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历史性突破1000万户,外商投资企业数突破13万户,实有市场主体总量,以及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实有户数五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2017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95万户,同比增长20.7%,新登记企业90.4万户,同比增长14.4%,也均领跑全国。

专家谈

借势大湾区 市场逢新机遇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两方面因素功不可没:一是市场开放,大力学习外部先进经验,引进外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二是发挥了人才集聚的效应,吸引优质人才投身市场经济。

下一步,广东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对于广东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粤港澳将共同打造一个世界级城市群,这不仅能让广东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层次,也能助力港澳继续繁荣。

此外,广东应该牢牢紧盯世界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科技产业上加大布局,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引进和利用香港丰富的科研力量,抢占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梁琦(受访者供图)


总指挥:刘海陵

策  划:林海利

郭启钊

林兆均

胡  军

统  筹:陆德洁

编辑:海辉
数字报

放开价格广州首闯“市场关” 尊重规律广东善用“两只手”

金羊网  作者:莫谨榕  2018-10-25

广州最繁华商区之一——北京路步行街 记者邓勃摄

本版采写/金羊网记者 莫谨榕 实习生 孙绮曼

1983年,广州电冰箱厂与香港粤海发展公司合作,率先引进新加坡的电冰箱生产线,这成为我国冰箱规模化大生产的起点。如今,珠江西岸的家电制造业欣欣向荣,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粤家电”形成广货潮流走进千家万户,更凭着高端化、智能化战略赢得漂亮的“出海”成绩单。

家电业的沧桑巨变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市场经济发展的缩影。40年来,广东经济迸发出惊人的成长活力,GDP从1978年的185.85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89879.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7年是1978年的102.4倍。

这百倍巨变源于广东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优化的土壤。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前沿地,广东大胆先行先试,扎实探索创新,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摸索走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并试办深圳、珠海、汕头3个“出口特区”(后改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建立,如一个伟大“支点”,撬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巨石,推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鸣响了闯荡市场的先声。

广东以市场为导向,在全国率先开展流通体制改革。从1978年广州放开部分水产品市场,率先创办起全国第一家随行就市、议价成交的河鲜货栈;到上世纪80年代小百货等消费品价格渐次放开;再到1992年粮食收购实行指导性计划和指导价,于全国率先取消粮票……广东一次次领风气之先,调整关乎千家万户的日用消费品的价格,大大刺激了工业生产和市场供应,也为“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风靡全国奠定基础。

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也同时启动。1978年起,广东从“扩权让利”开始进行国企改革,以“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和“利润包干”为主要内容的“清远经验”向全省推广,被誉为“用经济的办法管理经济”。其后,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遍地开花,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为优化市场环境,广东又采取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元经济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2002年12月,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发布《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显示:广东市场化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发展也曾出现拐点。2009年前后,在生产要素成本增加和低附加值产业竞争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广东改革开放形成的体制优势一度面临新挑战。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东再涉深水,启动了以行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综合改革。

2009年,广东率先在深圳、顺德等地开展大部门体制改革试点,次年又在珠海、佛山、阳江等市和29个县(市、区)推广。同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减少、转移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2012年,广东率先在深圳、珠海、东莞、顺德启动了商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2014年向全省铺开。从2015年的“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到2016年的“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再到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步步推进,市场机制体制不断完善。2016年10月1日,广东实行现行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在全国率先取得突破,近两年共为企业减轻收费负担超过300亿元。

大力简政减税降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制度,价格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南沙、前海、横琴三个自贸片区成为制度创新“试验田”……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广东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已逐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正不断增强。

箴言簿

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2017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影像志

1978 年,广州河鲜杂鱼市场率先放开 资料图片
1987年12月1日,中国第一次土地有偿使用拍卖 资料图片

口述史

广州东湖新村——

新中国第一个 纯商品房小区

1979年12月21日,东湖新村小区在广州市大沙头打下了第一桩。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纯商品房住宅小区,标志着我国商品房市场的正式启动。

广州东湖新村建成至今已近40年,项目“操盘手”、时任东山区房管局局长的李庆符仍居住在此。谈起东湖新村,已95岁高龄的李庆符如数家珍:“这是全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第一个引进外资开发的住宅项目、第一个实现物业管理服务的住宅小区,甚至还是第一个有电话的住宅区……”

李庆符告诉记者,东湖新村的建设是为了解决其时广州人的“住房难”问题。“1978年房管部门调查,广州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92平方米,而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以下就算困难户了。‘三代同房’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居民一家三代都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睡在上中下铺的碌架床上。”

当时,我国引进外资的大门已开了“门缝”,珠三角多地引入“三来一补”工厂。李庆符灵机一动:“面对只有地、没有钱的局面,我们能不能也引进外资来建设住宅?”就这样,广州市东山区经批准,史无前例地成立了引进外资住宅建设指挥部。

李庆符回忆,1979年3月,东山区找到了香港宝江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谈判。然而,香港投资方对内地政策有顾虑,引进方对引入外资也没有经验,双方磕磕碰碰谈了大半年,才终于在当年10月15日广州秋交会当天签订合同——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份引进外资开发房地产项目的合同。

根据合同,宝江公司投资3600万元港币,广州东山区提供6万平方米开发土地并负责拆迁、承建等工作。当年12月21日,东湖新村正式破土动工!

“1980年11月,首期五栋住宅就如期交付给港方。这批物业一面市就引发抢购热潮。”李庆符回忆,此后1981年4月交付的第二期住宅也很快被买走。到了1982年年中,东湖新村25栋住宅楼全部建成。除了安排给拆迁户的住房外,其余住宅均面向市场售卖,开盘不久就被各大单位一抢而空,很多成为单位员工宿舍。在东湖新村之后,五羊新城、江南新村、洛溪新城、祈福新邨等多个商品房小区相继落成,广州房地产市场迎来广厦万千的时代。

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式启动的广州东湖新村房龄已近四十 记者刘云摄

风云录

1978

广东率先进行价格“闯关”,广州芳村最先放开河鲜、蔬菜、塘鱼价格

1979

中国第一个纯商品房小区“广州东湖新村”打下第一桩

1983

广东成立全国首家省级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率先突破“统包统配”,探索建立市场化就业体制

1986

深圳市政府颁发《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率先探索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新路

1987

我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在深圳敲响,探索土地有偿使用

1992

广东全省粮食收购实行指导性计划和指导价,在全国率先放开粮食价格,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粮票的省份

1993

广州印发《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在全国率先提出“个体和私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

广东正式启动政府机构改革,并以深圳、顺德为试点进行“大部制”改革

2012

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工作

2014

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

2016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现行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

『广州鱼』率先开启价格闯关

今天的广州人可能很难想象,40多年前,新鲜的河海鱼鲜对于百姓来说还是“奢侈品”。

彼时,我国水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需凭票证购买。广州每人每月只有2角钱“鱼票”,按当时市价,一人一月仅能买到约半斤鱼。当时市场上只有少量定量的牌价鱼供应,品种少、质量差,活鱼更是难得一见,身处“鱼米之乡”的广州市民也只能“望鱼兴叹”。

1978年12月25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州鱼”率先进行“价格闯关”——全国第一个可以自由买卖、自由议价、由市场机制调节鲜鱼供应的国营河鲜货栈在芳村开业。

沉闷已久的水产市场一下子被激活了,来自各地的各类水产品争先恐后地“游”上了广州人的餐桌。河鲜杂鱼既可以整条购买,也可以分块零售,品种从10余个增至上百个,曾经消失的“名贵产品”如基围虾、风鳝、石斑等也源源不断地重新上市……1978年至1984年,广州市面上的鱼货供应量从99万担增加到了近200万担。

咸鱼、塘鱼等各种鱼类市场也纷纷放开。至1985年4月,广州水产市场实现全面开放,沿袭了数十年的“凭票买鱼”彻底成为历史。如今,广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之一。

清远首创『超计划利润提成』影响全国

改革开放前夜,一场变革在广东清远氮肥厂酝酿。这是当时清远县规模最大、工人最多的国营工厂,然而,长期亏损已使新变迫在眉睫。资料显示,拥有400多名员工的清远氮肥厂年产量最高也仅1.2万吨,投产9年,累计亏损达到773万元。

1978年秋,在改革开放号角鼓舞下,氮肥厂开展员工大辩论,寻找改革新路径,最终提出了“记分计奖”的办法——给员工定产量指标,超出任务量则加分,完不成则扣分。新办法一下子激活了工人的积极性,产量迅速提升。

氮肥厂的探索让清远看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同年10月,为扭转县里企业亏损状况,在“记分计奖”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影响全国的“农业大包干”做法,清远县首先在清远氮肥厂、磷肥厂、水泥厂、农机厂四个厂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做法——这就是后来被广东省乃至全国推广的“清远经验”。

“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实行很快见效。1979年清远县工业经济各项指标取得大突破,全县17家国营工业企业“扭亏为盈”,计划利润130万元,实际完成425万元。

清远“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做法,堪称我国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探索市场经济的先试先行的创举。这一新生事物曾饱受质疑,经过不小的争论才终获肯定。

1981年3月,全国工业体制改革座谈会决定把推广“清远经验”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此后,“清远经验”逐渐由“地方粮票”变成“全国粮票”,清远氮肥厂也成为全国“工业改革先驱”。

深圳『第一拍』破题土地有偿使用改革

1987年12月1日,深圳会堂敲响了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以525万元获得了罗湖区东晓路一块8588平方米土地的使用权。

这次拍卖引发广泛关注。拍卖前,深圳市政府在报纸上刊登了《土地竞投公告》。拍卖前3天,已有44家企业领取编号参加竞投。

拍卖当日,各竞投企业的法人代表争相举牌高声叫价。地块限定底价200万元,经过17分钟的轮番叫价,报价已升至520万元。此时全场鸦雀无声,眼看规定的时间就要到了,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经理骆锦星突然喊出了525万元的高价,全场无人再应。主持人三次报最高应价后,一槌敲下,拍卖成交!

这次拍卖是我国土地有偿使用改革的一次突破。此后,全国许多城市也以协议、招标、拍卖的方式推出了土地招商。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草案,将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删去,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深改策

扫除市场路障 广东做足减法

曾经,程序多、时间长是开办企业的两道关卡。开一家企业,要依次到工商、公安、人民银行、国税、地税等部门和机构一一办手续,“折腾”数月也未必能完成。针对这一问题,市场化程度领先各省市的广东又一次先行一步——2012年起,广东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逐渐扫除这两道市场“路障”。如今,企业登记只需要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营业执照。工商部门及时将企业登记注册有关信息与相关部门共享,以“数据网上行”让“企业少跑路”。“放管服”改革的深化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

2012年,广东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深圳、珠海、东莞、顺德启动试点工作。一边在“宽进”探索中率先突破,另一边逐步搭建起系统性的“严管”框架。上述试点地区很快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2013年,商事制度改革在珠三角地区铺开,2014年又在全省全面铺开。

此后,广东“商改”步伐不断推进。2015年,广东比全国提前一个月在全省范围统一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2016年10月,“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在广东全面落地;11月起,又提前一个月实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改革。今年6月30日起,广东全面实施全国统一“多证合一”改革和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并明确提出年内全省企业开办时间要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

工商登记手续的简化大大激发了市场创业热情。截至2017年末,广东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历史性突破1000万户,外商投资企业数突破13万户,实有市场主体总量,以及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实有户数五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2017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95万户,同比增长20.7%,新登记企业90.4万户,同比增长14.4%,也均领跑全国。

专家谈

借势大湾区 市场逢新机遇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两方面因素功不可没:一是市场开放,大力学习外部先进经验,引进外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二是发挥了人才集聚的效应,吸引优质人才投身市场经济。

下一步,广东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对于广东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粤港澳将共同打造一个世界级城市群,这不仅能让广东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层次,也能助力港澳继续繁荣。

此外,广东应该牢牢紧盯世界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科技产业上加大布局,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引进和利用香港丰富的科研力量,抢占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梁琦(受访者供图)


总指挥:刘海陵

策  划:林海利

郭启钊

林兆均

胡  军

统  筹:陆德洁

编辑:海辉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