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问:为什么是永庆坊?其实两年前就奋力逆袭!

来源: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18-10-25 22:20

文/记者何伟杰 李焕坤 何裕华 图/记者陈秋明

诞生于1931年的荔湾区恩宁路,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这里荟聚了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2016年,蛰伏了10年之久的恩宁路迎来“微改造”,占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的永庆片区变身“微改文创街区”永庆坊,引入众创办公、创意产业。经过两年的打磨,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创客群体、白领阶层、市民游客汇聚的“打卡圣地”。记者今日了解到,永庆坊二期将迎来改造,本次改造将以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标准进行,规模是一期的十倍。

改造:永庆坊重焕生机

2016年,沉寂多年的恩宁路改造以”微改造“的方式再次拉开序幕。根据当年的招商公告,广州市荔湾区旧城改造项目中心就永庆片区微改造修缮和活化利用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进行公开招商,招商方所持有危(旧)房面积约7200平方米。据了解,在改造前,永庆片区存在大量的危旧房,属于一般损坏的有6间,严重损坏的有30间,永庆大街21号、23号、25号、27号和至宝大街1号更是损坏严重,几乎要倒塌。密密麻麻的老房子旁,有些地方杂草丛生,蚊蝇乱飞,被居民形容为“烂熔熔”的街道。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改造方万科对该片区按照“抽疏人口、改善环境、保护文化”的思路进行改造。微改造的设计团队之一竖梁社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老师宋刚坦言,整个项目以活化的思路去完成,结合新的商业载体,在恩宁路引入新的生活方式,从而让老城焕发新的生机。

在社会持续关注之下,永庆坊项目最终亮相,成为集众创办公、教育营地、长租公寓、生活配套等产业的“创客小镇”。“在这个模式中,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各有定位。”万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作为片区大部分物业的持有者,从政策和法规上,既对活化改造明确方向和定位,也总体把握改造的成果和活化的过程效果;企业以承接“命题作文”的形式,通过方案的公开招商评标,获得基地的投资改造授权,并以一定年限的运营收益逐年收回投资。

现状:已成城中打卡“圣地”

根据此前项目定位,永庆坊建成后引入产业办公、配套公寓、教育等产业。但经过两年的发展,记者留意到,该片区的产业越来越多元化,咖啡店、剧场、文创小店等业态也纷纷多起来。连日来,记者数次走访永庆坊,街道上到处可见脖子上挂着相机的“文艺青年”。在一些比较窄的巷子里,人与人之间甚至需要擦肩而过。李小龙故居、永庆大街24-28号等“网红建筑”成为了不少游客拍照“打卡”的圣地。“这里原来是李小龙以前生活过的地方。”一位广州市民带着来自东莞的朋友边说边介绍道。除了外地游客之外,也有很多住在荔湾、海珠老城区的市民特地过来领略永庆坊的风采。

“这是我儿子办的一个剧场,他喜欢这个。”在永庆坊的西瓜剧场门口,一位阿姨兴奋地在门口给各色游客介绍剧场的特色,里面正在上演话剧表演,剧场座无虚席。该剧场创始人叫钟嘉庆,2017年10月,他创立了“西瓜剧场”,引入了即兴演绎的形式,由观众现场讲故事或出题,演员即刻表演、创作,从而让观众和演员能更好地互动。他说,一开始他想把剧场设在一些创意园,但发现创意园距离大众的距离还是有点远,最终他选择了位于老城区的永庆坊。之所以把剧场取名“西瓜”,源于与“西关”的谐音。

25日当天,永庆坊的人比以往周末还要多,小至几个月的婴孩,老至八九十岁的老人家,都来“打卡”。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妇告诉记者,她是恩宁路的老居民,拆迁后搬离该社区,前一晚看了新闻,今天又特意坐公交车来到这个老地方,“过来走一走,坐一坐啊。”

永庆坊项目不仅为该片区带来了很多新业态,也对片区内原有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位于永庆坊内的銮舆堂是八和会馆下属的粤剧武打行。銮舆堂理事陈钧汉告诉记者,自从永庆坊开放后,每天来銮舆堂的游客多了很多,“主要是年轻人为主,他们进来参观,也顺道了解粤剧文化,也有一些学生专门过来做研究。”对于这种现象,陈师傅很欣慰,“(多人来)当然好啦,多让年轻人了解粤剧文化,也更有利于粤剧的传承。”据了解,今年11月5日,这里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华光师父诞巡游民俗活动。该活动曾中断70年,于2015年重新启动。巡游队伍会用八人抬着华光师傅的轿子巡游,途经恩宁路、粤剧博物馆等地。陈师傅说,这两年随着永庆坊人气渐旺,巡游队伍越来越热闹,预计今年场面会更加盛大。

恩宁路:成立共同缔造委员会

街区的变化不只是生活环境的改善,居民对更新改造的参与度也极大提高。今年9月,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广州旧城更新首个公众参与平台。该委员会在广州市城市更新局、荔湾区委区政府和国规部门的指导下,由多宝街牵头,区城市更新局及区国规局配合,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社区规划师、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媒体代表、专家顾问等成员共同参与。

在圆桌会议上,政府代表、商户代表、居民代表共商改革,“虽然诉求各有不同,有矛盾有冲突,但大家的初心都是让这个社区变得更美好。”业主代表、荔湾区城市更新局江伟辉告诉记者。

“委员会不是决策机构,而是意见征集平台。通过一个多月的运作,我们听到了很多诉求,在多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也解决了一些痛点。”江伟辉介绍,比如有代表反映恩宁路进入拆迁阶段多年,有些地方照明不够。“现在相关方已经在处理,增加照明设施。”其中一位居民代表余阿姨告诉记者,“现在恩宁路改造多了一个平台,我也能发言了。”她说,自己提出了希望接下来的改造能做到拆迁补偿、建设方案透明的建议。

江伟辉表示,共同缔造委员会的成立对推进恩宁路改造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在规划编制设计上这是一个创新,过去都是自上而下将规划公示,效果有限,收集到的意见比较少。通过这个平台,大家可以倾听和提出意见,反映到规划上,增加公众参与的渠道。其次,委员会有助于矛盾的协调解决。过去居民想反映问题,苦于找不到途径或者一层层往上传达,十分耗时。通过这个平台,可以高效顺畅传达和解决。最后,这种模式不单单是用于恩宁路的改造建设,还可以延续到后期的管理、营运,是一种长效机制。

这种共同缔造的居民参与模式,正在沿用到其他社区的更新改造中。荔湾区泮塘五约老旧小区也启动了微改造建设,本月初,该片区微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也正式成立。

二期改造:面积是一期的十倍

如今,继永庆坊一期后,二期改造也即将启动。根据广州产权交易所官网今年7月挂出的招商公告,荔湾将启动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修缮活化利用项目,对恩宁路片区已征未拆和拟复建的7万平方米房屋进行招商,拟将其打造成创意办公区、滨水文化餐饮(酒吧)配套、时尚商业(体验式)及综合配套等西关历史文化创意街区,预计总投资达10.7亿。改造面积相当于一期的十倍。

本次涉及到的招商房屋面积与两年前永庆坊项目的危旧房改造面积相比有了大幅增加。项目定位为广州西关历史文化创意街区,设置创意办公区、滨水文化餐饮(酒吧)配套、时尚商业(体验式)及综合配套、精品民宿等,并保留部分居住功能。

本次活化利用项目将依然由广州万科企业有限公司负责。记者近日走访永庆坊了解到,二期改造将以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标准进行打造,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水平,目标是打造“记得住乡愁,吸引得年轻人,振兴得起老城的活力街区”。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次改造将采取市、区、运营主体三方参与的改造模式。其中市级层面由广州市国规委牵头,负责技术统筹、部门协调、政策制定;荔湾区政府负责统筹、建设协调、运营管理;除了运营主体之外,业主可以对自己房子进行自主改造。本次改造由美国著名建筑师本·伍德以及其团队负责担纲规划、建设设计工作,本·伍德曾设计了上海新天地、佛山岭南新天地等项目。

此外,整个二期改造还将引入社区规划师、岭南中心等专家团队,居民及社会各界人士也可参与到改造当中。

专家:既要有“老广味”又不失潮流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徐好好一直关心恩宁路永庆坊的改造。他表示,恩宁路一期,成功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对老城复兴的关注,在广州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制度、操作层面提供了有价值的讨论案例,也孕育了一批专心在广州传统街区进行设计实践的团队。

与一期相比,二期的改造面积更大,难度更大。徐好好认为有三个层面的事情值得仔细思考。首先需要在制度层面进行合理的创新。老城的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要有适应老城的办法。广州名城和街区的保护制度在逐渐完善,而在具体的更新发展中,议事制度、资金审核、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的政策法规和操作规范还需要更多的调整和补充,老城和新城面对的问题不一样,采用的管理方式也应该有区别。

其次,要让更新后的老街区变得既有“老广味”又不失潮流感,政府和企业可以有意识地把老城复兴作为一种“孵化器”,既扶持地道的传统业态,也培育有愿望、有本土特征的新型业态,让他们在一个阶段中,有相对宽松的环境进行发展。如果能保持培育阶段的耐心,又尊重长期的商业规律,就有可能在引进的主力品牌之外,打造出一些有号召力、也有恩宁路特点的品牌,并带动周边发展,让街区形成自我造血能力。万科曾经在恩宁路一期尝试过引入教育和培训产业,这是真正有机会形成文化认同和创意的产业,希望在二期也能布局更多类似有价值的业态。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改造过程中,如何让居民真正融入社区。徐好好举例说,世界上有很多混合原住民居住区的老城更新案例。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新老居民能否达成相似的价值认同,然后才是生存环境的改善,和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尊重。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成立共同缔造委员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它能够让城市更新的相关利益人充分沟通,让社区的新老居民达成文化和价值共识,让大家愿意生活在其中。对于设计,徐好好特别提到,老城区的低层高密度住宅其实和现在珠江新城部分地区的高层居住模式强度相仿,但更接地气,社区氛围更好。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团队,已经通过太阳能住宅的设计尝试,提供了解决低层高密度住宅舒适性问题的有效方案,这可能是未来老城土地集约和小片区渐进式更新的新思路。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今日热问:为什么是永庆坊?其实两年前就奋力逆袭!

羊城派  作者:  2018-10-25

文/记者何伟杰 李焕坤 何裕华 图/记者陈秋明

诞生于1931年的荔湾区恩宁路,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这里荟聚了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2016年,蛰伏了10年之久的恩宁路迎来“微改造”,占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的永庆片区变身“微改文创街区”永庆坊,引入众创办公、创意产业。经过两年的打磨,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创客群体、白领阶层、市民游客汇聚的“打卡圣地”。记者今日了解到,永庆坊二期将迎来改造,本次改造将以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标准进行,规模是一期的十倍。

改造:永庆坊重焕生机

2016年,沉寂多年的恩宁路改造以”微改造“的方式再次拉开序幕。根据当年的招商公告,广州市荔湾区旧城改造项目中心就永庆片区微改造修缮和活化利用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进行公开招商,招商方所持有危(旧)房面积约7200平方米。据了解,在改造前,永庆片区存在大量的危旧房,属于一般损坏的有6间,严重损坏的有30间,永庆大街21号、23号、25号、27号和至宝大街1号更是损坏严重,几乎要倒塌。密密麻麻的老房子旁,有些地方杂草丛生,蚊蝇乱飞,被居民形容为“烂熔熔”的街道。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改造方万科对该片区按照“抽疏人口、改善环境、保护文化”的思路进行改造。微改造的设计团队之一竖梁社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老师宋刚坦言,整个项目以活化的思路去完成,结合新的商业载体,在恩宁路引入新的生活方式,从而让老城焕发新的生机。

在社会持续关注之下,永庆坊项目最终亮相,成为集众创办公、教育营地、长租公寓、生活配套等产业的“创客小镇”。“在这个模式中,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各有定位。”万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作为片区大部分物业的持有者,从政策和法规上,既对活化改造明确方向和定位,也总体把握改造的成果和活化的过程效果;企业以承接“命题作文”的形式,通过方案的公开招商评标,获得基地的投资改造授权,并以一定年限的运营收益逐年收回投资。

现状:已成城中打卡“圣地”

根据此前项目定位,永庆坊建成后引入产业办公、配套公寓、教育等产业。但经过两年的发展,记者留意到,该片区的产业越来越多元化,咖啡店、剧场、文创小店等业态也纷纷多起来。连日来,记者数次走访永庆坊,街道上到处可见脖子上挂着相机的“文艺青年”。在一些比较窄的巷子里,人与人之间甚至需要擦肩而过。李小龙故居、永庆大街24-28号等“网红建筑”成为了不少游客拍照“打卡”的圣地。“这里原来是李小龙以前生活过的地方。”一位广州市民带着来自东莞的朋友边说边介绍道。除了外地游客之外,也有很多住在荔湾、海珠老城区的市民特地过来领略永庆坊的风采。

“这是我儿子办的一个剧场,他喜欢这个。”在永庆坊的西瓜剧场门口,一位阿姨兴奋地在门口给各色游客介绍剧场的特色,里面正在上演话剧表演,剧场座无虚席。该剧场创始人叫钟嘉庆,2017年10月,他创立了“西瓜剧场”,引入了即兴演绎的形式,由观众现场讲故事或出题,演员即刻表演、创作,从而让观众和演员能更好地互动。他说,一开始他想把剧场设在一些创意园,但发现创意园距离大众的距离还是有点远,最终他选择了位于老城区的永庆坊。之所以把剧场取名“西瓜”,源于与“西关”的谐音。

25日当天,永庆坊的人比以往周末还要多,小至几个月的婴孩,老至八九十岁的老人家,都来“打卡”。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妇告诉记者,她是恩宁路的老居民,拆迁后搬离该社区,前一晚看了新闻,今天又特意坐公交车来到这个老地方,“过来走一走,坐一坐啊。”

永庆坊项目不仅为该片区带来了很多新业态,也对片区内原有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位于永庆坊内的銮舆堂是八和会馆下属的粤剧武打行。銮舆堂理事陈钧汉告诉记者,自从永庆坊开放后,每天来銮舆堂的游客多了很多,“主要是年轻人为主,他们进来参观,也顺道了解粤剧文化,也有一些学生专门过来做研究。”对于这种现象,陈师傅很欣慰,“(多人来)当然好啦,多让年轻人了解粤剧文化,也更有利于粤剧的传承。”据了解,今年11月5日,这里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华光师父诞巡游民俗活动。该活动曾中断70年,于2015年重新启动。巡游队伍会用八人抬着华光师傅的轿子巡游,途经恩宁路、粤剧博物馆等地。陈师傅说,这两年随着永庆坊人气渐旺,巡游队伍越来越热闹,预计今年场面会更加盛大。

恩宁路:成立共同缔造委员会

街区的变化不只是生活环境的改善,居民对更新改造的参与度也极大提高。今年9月,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广州旧城更新首个公众参与平台。该委员会在广州市城市更新局、荔湾区委区政府和国规部门的指导下,由多宝街牵头,区城市更新局及区国规局配合,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社区规划师、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媒体代表、专家顾问等成员共同参与。

在圆桌会议上,政府代表、商户代表、居民代表共商改革,“虽然诉求各有不同,有矛盾有冲突,但大家的初心都是让这个社区变得更美好。”业主代表、荔湾区城市更新局江伟辉告诉记者。

“委员会不是决策机构,而是意见征集平台。通过一个多月的运作,我们听到了很多诉求,在多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也解决了一些痛点。”江伟辉介绍,比如有代表反映恩宁路进入拆迁阶段多年,有些地方照明不够。“现在相关方已经在处理,增加照明设施。”其中一位居民代表余阿姨告诉记者,“现在恩宁路改造多了一个平台,我也能发言了。”她说,自己提出了希望接下来的改造能做到拆迁补偿、建设方案透明的建议。

江伟辉表示,共同缔造委员会的成立对推进恩宁路改造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在规划编制设计上这是一个创新,过去都是自上而下将规划公示,效果有限,收集到的意见比较少。通过这个平台,大家可以倾听和提出意见,反映到规划上,增加公众参与的渠道。其次,委员会有助于矛盾的协调解决。过去居民想反映问题,苦于找不到途径或者一层层往上传达,十分耗时。通过这个平台,可以高效顺畅传达和解决。最后,这种模式不单单是用于恩宁路的改造建设,还可以延续到后期的管理、营运,是一种长效机制。

这种共同缔造的居民参与模式,正在沿用到其他社区的更新改造中。荔湾区泮塘五约老旧小区也启动了微改造建设,本月初,该片区微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也正式成立。

二期改造:面积是一期的十倍

如今,继永庆坊一期后,二期改造也即将启动。根据广州产权交易所官网今年7月挂出的招商公告,荔湾将启动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修缮活化利用项目,对恩宁路片区已征未拆和拟复建的7万平方米房屋进行招商,拟将其打造成创意办公区、滨水文化餐饮(酒吧)配套、时尚商业(体验式)及综合配套等西关历史文化创意街区,预计总投资达10.7亿。改造面积相当于一期的十倍。

本次涉及到的招商房屋面积与两年前永庆坊项目的危旧房改造面积相比有了大幅增加。项目定位为广州西关历史文化创意街区,设置创意办公区、滨水文化餐饮(酒吧)配套、时尚商业(体验式)及综合配套、精品民宿等,并保留部分居住功能。

本次活化利用项目将依然由广州万科企业有限公司负责。记者近日走访永庆坊了解到,二期改造将以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标准进行打造,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水平,目标是打造“记得住乡愁,吸引得年轻人,振兴得起老城的活力街区”。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次改造将采取市、区、运营主体三方参与的改造模式。其中市级层面由广州市国规委牵头,负责技术统筹、部门协调、政策制定;荔湾区政府负责统筹、建设协调、运营管理;除了运营主体之外,业主可以对自己房子进行自主改造。本次改造由美国著名建筑师本·伍德以及其团队负责担纲规划、建设设计工作,本·伍德曾设计了上海新天地、佛山岭南新天地等项目。

此外,整个二期改造还将引入社区规划师、岭南中心等专家团队,居民及社会各界人士也可参与到改造当中。

专家:既要有“老广味”又不失潮流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徐好好一直关心恩宁路永庆坊的改造。他表示,恩宁路一期,成功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对老城复兴的关注,在广州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制度、操作层面提供了有价值的讨论案例,也孕育了一批专心在广州传统街区进行设计实践的团队。

与一期相比,二期的改造面积更大,难度更大。徐好好认为有三个层面的事情值得仔细思考。首先需要在制度层面进行合理的创新。老城的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要有适应老城的办法。广州名城和街区的保护制度在逐渐完善,而在具体的更新发展中,议事制度、资金审核、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的政策法规和操作规范还需要更多的调整和补充,老城和新城面对的问题不一样,采用的管理方式也应该有区别。

其次,要让更新后的老街区变得既有“老广味”又不失潮流感,政府和企业可以有意识地把老城复兴作为一种“孵化器”,既扶持地道的传统业态,也培育有愿望、有本土特征的新型业态,让他们在一个阶段中,有相对宽松的环境进行发展。如果能保持培育阶段的耐心,又尊重长期的商业规律,就有可能在引进的主力品牌之外,打造出一些有号召力、也有恩宁路特点的品牌,并带动周边发展,让街区形成自我造血能力。万科曾经在恩宁路一期尝试过引入教育和培训产业,这是真正有机会形成文化认同和创意的产业,希望在二期也能布局更多类似有价值的业态。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改造过程中,如何让居民真正融入社区。徐好好举例说,世界上有很多混合原住民居住区的老城更新案例。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新老居民能否达成相似的价值认同,然后才是生存环境的改善,和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尊重。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成立共同缔造委员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它能够让城市更新的相关利益人充分沟通,让社区的新老居民达成文化和价值共识,让大家愿意生活在其中。对于设计,徐好好特别提到,老城区的低层高密度住宅其实和现在珠江新城部分地区的高层居住模式强度相仿,但更接地气,社区氛围更好。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团队,已经通过太阳能住宅的设计尝试,提供了解决低层高密度住宅舒适性问题的有效方案,这可能是未来老城土地集约和小片区渐进式更新的新思路。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