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金庸:武侠技压当世,诗词也不弱于人

来源:羊城派 作者:谢杨柳 发表时间:2018-11-01 15:19

金庸辞世,“新派武侠三剑客”全部绝迹江湖——一个时代的涛声远了!

文/羊城派记者谢杨柳

金庸辞世,“新派武侠三剑客”全部绝迹江湖——一个时代的涛声远了!

遥想当年,吃瓜群众怎么也想不到,澳门擂台上的那场拙劣比武,竟会推起一波激荡数十年的武侠热潮。

金庸来源:央视新闻

1954年,“太极门”吴公仪与“白鹤门”陈克夫两位武学宗师,互道“请开始你的表演”以后,纷纷朝对方脸上抡起了愤怒的小拳拳。 

这场震动港澳的“华山论剑”,不仅打出了吴公仪的一脸鼻血,还粉碎了武侠迷对传统武术的浪漫幻想。

吴公仪与陈克夫比武,资料图

同样作为吃瓜群众,梁羽生的浪漫幻想却并未因此消灭,反而将这一热点蹭成了一股热潮——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开新派武侠风气之先,并把金庸“拐”进了武侠小说的大门。 

此后三十年间,新派武侠出现了举世公认的三大宗师——金庸、古龙、梁羽生。

1989年金庸在明报大厦办公室来源:人民日报

文无第一,文人的粉丝却谁也不甘心当老二。有关金庸、古龙、梁羽生的交椅座次问题,三家粉丝的口水足以导致海平面上升一厘米。

作为铁杆“拜金主义者”,史说君并不准备论证金庸“天下第一”。至少在刚出道时,金庸在许多方面都不如梁羽生,尤其是诗词写作。

然而,金庸更像他笔下的人物,在不断的历练中突破、颠覆原来的自己。持这样人生观的人,是不会相信有什么“天下第一”的。暂时技不如人,又有何妨?

金庸善于化用古诗词。比如白万剑号称“气寒西北”,化用自龚自珍“气寒西北何人剑”。白万剑武功一般,但凭着这一外号着实唬住不少人。

金庸也善于引用古诗词。比如让郭靖在襄阳城下朗诵杜甫的《潼关吏》,一个质朴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郭靖剧照

但如果说到创作古诗词,金庸就有点心虚了……

一位名叫佟硕之的学者曾指出《射雕英雄传》中黄蓉“宋人唱元曲”的著名BUG,还说“这是常识问题”。此外,他认为金庸回目词平仄不对,并感慨能写诗填词的武侠作家越来越少了。

后来梁羽生承认,这位“佟硕之”其实就是他本尊……这套路值得打一百分!

梁羽生,资料图

被梁羽生暗中DISS后,金庸也认识到自己诗词功力不足,承认《书剑恩仇录》中的回目词“平仄完全不协”。因此《碧血剑》以后诸书,大多由回目改用章节,反而受到读者好评。

说句公道话,金庸早期武侠小说中的诗词,确实有点“打油”。比如《碧血剑》中那首“浡泥沧海外,立国自向年。夏冷冬生热,山盘地自偏”,确实比不上梁羽生的诗词飞扬灵动、余味无穷。

然而,金庸可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男同学。他并没有像古龙一样扬长避短,完全放弃古诗词。事实上,表面谦让的背后,是暗中的较劲。

在创作武侠小说的同时,他不声不响地苦练诗词写作。在那首“南来白手少年行”的序言中,他自称“半宵不寐,凑成了四首”,颇有点孟郊苦吟的味道。

苦练之下,他的诗词进步得跟小说一样快。在《神雕侠侣》中,黄药师写的那首“重阳起全真,高视仍阔步”,已经颇显风骨。

黄药师剧照

而到了《天龙八部》时期,金庸的诗词水平已可与梁羽生一较长短。

梁羽生的诗词,韵味有余而内涵不足,基本都是抒发天涯苦情,读多了容易腻,就像方文山的歌词。

而《天龙八部》里的五首词或潇洒飘逸,或浑厚雄劲,或清幽高冷,以粗线条的形式刻画出人物的个性。

比如描写段誉的“青衫磊落险峰行,玉壁月华明”,描写萧峰的“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描写萧远山、慕容博的“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

此外,梁羽生笔下还有很多“尬诗”,人物一言不合就写诗,总是搞得场面很尴尬。比如《塞外奇侠传》结尾,杨云骢跟女朋友闹掰以后,填了一首《八声甘州》。词是好词,但总给人刻意为之的感觉。

金庸这五首词并未出现在正文中,而是每一句作为一个回目名,凑在一起才变成词。这就避免了笔下人物直接朗诵出来的尴尬。

不仅是诗词,金庸早期的武侠小说也明显落后于梁羽生。

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与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写作时间、题材背景、剧情发展、人物塑造都大致相同,但前者远不如后者知名。 

对此,金庸仍然是表面上表示服气,暗地里攥紧小拳头,穷数年之功,终于憋出了《射雕英雄传》,风头一下盖过梁羽生。“金梁并称,一时瑜亮”,终于决出了谁是周瑜、谁是诸葛亮。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海报

但《射雕英雄传》已经完美了吗?并不!在此后的作品中,金庸一再颠覆从前的写作风格:

郭靖虽然伟岸,但缺乏反叛精神,于是少年杨过翻着白眼、翩翩登场;张无忌虽然英雄,但缺少几分霸气,于是大侠萧峰虎啸龙吟、呼啸而过。

《连城诀》人性太恶、充斥绝望,那就写一部悲悯人性的《天龙八部》;《天龙八部》血腥太浓、杀戮太重,那就写一部童话似的《侠客行》。

《天龙八部》剧照

《侠客行》的浪漫想象太过天真,那就让《笑傲江湖》多一些尔虞我诈;《笑傲江湖》仍然不够现实主义,那就推出一部高度写实的悲喜剧——《鹿鼎记》。

而《鹿鼎记》,终于到了艺术的巅峰!就在此时,金庸明智而识趣地“金盆洗手”,留下一部部绝唱后,专注历史研究,在八旬高龄喜提剑桥博士……

电影《鹿鼎记》剧照

反观古龙、梁羽生,作品虽多,但风格、套路大体一致。从《龙虎斗京华》到《武当一剑》,从《苍穹神剑》到《边城刀声》,他们罕有突破原有格局的作品。

时刻准备颠覆自己,永远保持未完成态,这是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以外,留给后人的又一项宝贵遗产。(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编辑:海辉
数字报

诗人金庸:武侠技压当世,诗词也不弱于人

羊城派  作者:谢杨柳  2018-11-01

金庸辞世,“新派武侠三剑客”全部绝迹江湖——一个时代的涛声远了!

文/羊城派记者谢杨柳

金庸辞世,“新派武侠三剑客”全部绝迹江湖——一个时代的涛声远了!

遥想当年,吃瓜群众怎么也想不到,澳门擂台上的那场拙劣比武,竟会推起一波激荡数十年的武侠热潮。

金庸来源:央视新闻

1954年,“太极门”吴公仪与“白鹤门”陈克夫两位武学宗师,互道“请开始你的表演”以后,纷纷朝对方脸上抡起了愤怒的小拳拳。 

这场震动港澳的“华山论剑”,不仅打出了吴公仪的一脸鼻血,还粉碎了武侠迷对传统武术的浪漫幻想。

吴公仪与陈克夫比武,资料图

同样作为吃瓜群众,梁羽生的浪漫幻想却并未因此消灭,反而将这一热点蹭成了一股热潮——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开新派武侠风气之先,并把金庸“拐”进了武侠小说的大门。 

此后三十年间,新派武侠出现了举世公认的三大宗师——金庸、古龙、梁羽生。

1989年金庸在明报大厦办公室来源:人民日报

文无第一,文人的粉丝却谁也不甘心当老二。有关金庸、古龙、梁羽生的交椅座次问题,三家粉丝的口水足以导致海平面上升一厘米。

作为铁杆“拜金主义者”,史说君并不准备论证金庸“天下第一”。至少在刚出道时,金庸在许多方面都不如梁羽生,尤其是诗词写作。

然而,金庸更像他笔下的人物,在不断的历练中突破、颠覆原来的自己。持这样人生观的人,是不会相信有什么“天下第一”的。暂时技不如人,又有何妨?

金庸善于化用古诗词。比如白万剑号称“气寒西北”,化用自龚自珍“气寒西北何人剑”。白万剑武功一般,但凭着这一外号着实唬住不少人。

金庸也善于引用古诗词。比如让郭靖在襄阳城下朗诵杜甫的《潼关吏》,一个质朴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郭靖剧照

但如果说到创作古诗词,金庸就有点心虚了……

一位名叫佟硕之的学者曾指出《射雕英雄传》中黄蓉“宋人唱元曲”的著名BUG,还说“这是常识问题”。此外,他认为金庸回目词平仄不对,并感慨能写诗填词的武侠作家越来越少了。

后来梁羽生承认,这位“佟硕之”其实就是他本尊……这套路值得打一百分!

梁羽生,资料图

被梁羽生暗中DISS后,金庸也认识到自己诗词功力不足,承认《书剑恩仇录》中的回目词“平仄完全不协”。因此《碧血剑》以后诸书,大多由回目改用章节,反而受到读者好评。

说句公道话,金庸早期武侠小说中的诗词,确实有点“打油”。比如《碧血剑》中那首“浡泥沧海外,立国自向年。夏冷冬生热,山盘地自偏”,确实比不上梁羽生的诗词飞扬灵动、余味无穷。

然而,金庸可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男同学。他并没有像古龙一样扬长避短,完全放弃古诗词。事实上,表面谦让的背后,是暗中的较劲。

在创作武侠小说的同时,他不声不响地苦练诗词写作。在那首“南来白手少年行”的序言中,他自称“半宵不寐,凑成了四首”,颇有点孟郊苦吟的味道。

苦练之下,他的诗词进步得跟小说一样快。在《神雕侠侣》中,黄药师写的那首“重阳起全真,高视仍阔步”,已经颇显风骨。

黄药师剧照

而到了《天龙八部》时期,金庸的诗词水平已可与梁羽生一较长短。

梁羽生的诗词,韵味有余而内涵不足,基本都是抒发天涯苦情,读多了容易腻,就像方文山的歌词。

而《天龙八部》里的五首词或潇洒飘逸,或浑厚雄劲,或清幽高冷,以粗线条的形式刻画出人物的个性。

比如描写段誉的“青衫磊落险峰行,玉壁月华明”,描写萧峰的“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描写萧远山、慕容博的“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

此外,梁羽生笔下还有很多“尬诗”,人物一言不合就写诗,总是搞得场面很尴尬。比如《塞外奇侠传》结尾,杨云骢跟女朋友闹掰以后,填了一首《八声甘州》。词是好词,但总给人刻意为之的感觉。

金庸这五首词并未出现在正文中,而是每一句作为一个回目名,凑在一起才变成词。这就避免了笔下人物直接朗诵出来的尴尬。

不仅是诗词,金庸早期的武侠小说也明显落后于梁羽生。

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与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写作时间、题材背景、剧情发展、人物塑造都大致相同,但前者远不如后者知名。 

对此,金庸仍然是表面上表示服气,暗地里攥紧小拳头,穷数年之功,终于憋出了《射雕英雄传》,风头一下盖过梁羽生。“金梁并称,一时瑜亮”,终于决出了谁是周瑜、谁是诸葛亮。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海报

但《射雕英雄传》已经完美了吗?并不!在此后的作品中,金庸一再颠覆从前的写作风格:

郭靖虽然伟岸,但缺乏反叛精神,于是少年杨过翻着白眼、翩翩登场;张无忌虽然英雄,但缺少几分霸气,于是大侠萧峰虎啸龙吟、呼啸而过。

《连城诀》人性太恶、充斥绝望,那就写一部悲悯人性的《天龙八部》;《天龙八部》血腥太浓、杀戮太重,那就写一部童话似的《侠客行》。

《天龙八部》剧照

《侠客行》的浪漫想象太过天真,那就让《笑傲江湖》多一些尔虞我诈;《笑傲江湖》仍然不够现实主义,那就推出一部高度写实的悲喜剧——《鹿鼎记》。

而《鹿鼎记》,终于到了艺术的巅峰!就在此时,金庸明智而识趣地“金盆洗手”,留下一部部绝唱后,专注历史研究,在八旬高龄喜提剑桥博士……

电影《鹿鼎记》剧照

反观古龙、梁羽生,作品虽多,但风格、套路大体一致。从《龙虎斗京华》到《武当一剑》,从《苍穹神剑》到《边城刀声》,他们罕有突破原有格局的作品。

时刻准备颠覆自己,永远保持未完成态,这是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以外,留给后人的又一项宝贵遗产。(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编辑:海辉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