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广州之变:老城出彩 三农创新

来源:金羊网 作者:何伟杰 发表时间:2018-11-28 08:51

策划统筹陈春凝  纪映云  设计统筹李金宝 摄影陈秋明

“治大国,如烹小鲜”,那治理城市呢?老子没有说。

改革开放40年,广州市城区面积由54平方公里扩张到当下的1800多平方公里。在新城区里“插”上高楼大厦不难,难的是老城区出新出彩。如今,广州着重对城市进行绣花般的微改造,摸索出一套城市智理的先进经验,城中更是崛起诸多“智慧城市”示范点。

与此同时,广州的乡村蝶变更是美不胜收。特别是近十年来,广州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发展注入产业动能……40年来,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乡村变美了,村民富了,城市人开始羡慕美丽乡村了。

【城市治理之变】

老城出彩

施绣花功夫令街区平添活力

文/金羊网记者 何伟杰

40年来,广州变化日新月异。天河商圈、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据数据统计,广州现有建设用地总规模1949平方公里,截至去年底,已使用1835平方公里。

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同时,如何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宜居?从大拆大建到如今着重对城市进行绣花般的微改造,广州在推动城市发展进程中,摸索出一套城市智理的先进经验。

老城

微改造带来全新活力

“恩宁路现在两边的人多得就像过年行花街一样。”看着最近恩宁路的变化,梁毅明不无感慨道。作为荔湾区恩宁片区的一位老居民,他见证了恩宁路的变迁。这条路诞生于1931年,曾被誉为“广州最美”的老街,很长时间却是广州旧城改造的“伤疤”。“很多房子被拆,原住民悉数迁出……”在梁毅明眼里,恩宁路一度比较破败,与上下九步行街的热闹繁华相比,显得格外落寞。

2016年,恩宁路旧城改造以“微改造”的方式再次拉开序幕,这个沉寂多年的老旧片区终于开始绽放出活力。经过两年的打造,如今的永庆坊已经成为了城中市民的“打卡圣地”。从黄沙地铁站出来,看到的都是一波又一波前来“围观”永庆坊的游客。

抽疏人口、改善环境、保护文化……永庆坊微改造为广州老城更新找到了一条新出路。据了解,如今,永庆坊二期已在筹备中,将采取市、区、运营主体三方参与的改造模式,以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标准进行打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水平,目标是打造“记得住乡愁,吸引来年轻人,振兴起老城的活力街区”。

类似永庆坊这种通过城市“微改造”的方式得到重生的街区在广州还有很多。据了解,广州市现有功能配套不全、建设标准不高、基础设施老化的老旧小区779个,涉及约80万户、260万人。如何在避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实现对社区的改造更新?广州市创新提出“微改造”模式,为很多老旧小区带来全新活力。


改造后的仰忠社区


越秀区珠光街仰忠社区是广州市第一批老旧小区蝶变精品项目。三年前,仰忠社区给周边居民的印象是“脏乱差”。为改善社区环境,该社区在社区微改造时将此前乱拉乱挂的通讯、供电、有线电视等电线清剪埋在地下。在楼宇内,完善了门禁系统,对楼梯、楼道、楼道扶手进行粉刷,贴了地脚线,更换了电箱、电表,电线入槽,安装楼内照明,安装新的漏电开关,规范了楼道内的公共秩序。此外,社区还引入了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等专业园林机构,对社区进行绿化改造。

居民

真正成为城市治理主人

“在改造过程中,如何让居民真正融入社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徐好好表示。从被动改造到居民积极参与其中,如今,广州越来越多微改造项目开始着力收集“民智”,共同做好城市治理工作。

荔湾区泮塘五约社区近年也启动了微改造建设。该项目首次引入社区规划师,他们花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深入到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还成立了泮塘口述史小组,深入了解泮塘村历史文化。规划师们发现,村民一开始对他们的态度比较冷淡,觉得民间的声音微弱,规划师的作用也不大。但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长,规划师们发现,村民对改造其实有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想法。

通过不断向公众征集意见,当地村民对改造的要求和愿望逐步反映到设计中去。例如,有村民提到:“五约很多老人家,一个人住难开伙,也不一定能经常买菜煮,经常都吃不上新鲜饭菜”。为了解决社区用餐问题,设计方拟设计一个社区共餐饭堂,解决居民用餐难的问题。

近期,由华南理工大学、台湾淡江大学、逢甲大学、铭传大学所组成的海峡两岸都市设计联合工作坊组织52名建筑专业的大学生到泮塘五约进行为期两周的调研,对泮塘五约微改造“建言献策”。在调研会上,村民提到希望通过微改造能在村里开辟一个地方,重新种植“泮塘五秀”,恢复这段广州传统文化记忆。


天河智慧城大观湿地公园


治水

用海绵城市理念应对内涝

这场如绣花般的城市微改造还体现在环境治理上。管网陈旧、河道变窄、城市道路硬底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广州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缓解这一难题,广州在天河区智慧城大观湿地公园打造首个“海绵城市”试点。虽然这里看上去与普通公园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其中的一草一木、一湖一景都透露出“海绵城市”的理念。当暴雨到来的时候,旁边大观路以及来自旧羊山的雨洪首先会汇集到这里。广场的底部铺设了很多能够储存雨水的蜂窝网格。雨水透过地面的透水砖,下渗到网格中进行存储,然后顺流而下最终汇入下游的智慧东湖。

项目主要负责人、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况娟娟曾告诉记者,“海绵城市”的理念为广州治水提出新思路。提到治水,很多人往往会想到通过改造管网,加强排涝能力。但是“海绵城市”理念却“返璞归真”,从源头开始着手,通过增加绿地、湖泊的方式减少暴雨对城市的影响。

事实上,“海绵城市”的治理理念并不仅仅只是建公园。在如今的日常治理中,这种理念到处可见。例如,铺设在地上的透水砖、中心城区的各大公园湖泊、近年陆续被揭盖的河涌以及屋顶种植的绿化,都是“海绵城市”的体现。在新理念的引领下,近年广州治理城市内涝已初见成效,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取得积极进展成功案例。

【乡村之变】

三农创新

引特色产业让村民返乡扎根

文/金羊网记者 张豪 实习生 白洁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醉人的田园风光,在广州农村司空见惯。40年来,改革开放给广州乡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变美了,村民变富了。

2017年广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484元,增速已连续十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当下,广州正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连线、连片地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预计到2020年,每个涉农区将各自形成两至三个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群。


从化南平村


修路

路通财通助力农民致富

从化区南平村距离广州市区100公里左右,三面环山。22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南平村。干净宽阔的柏油马路、白墙灰瓦的楼房映入眼帘……一入村,记者就为眼前的景象所惊艳。

40年前,这个小山村则是另一番模样。南平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华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南平村道路不通,非常贫困落后,村民主要以种植青梅、荔枝等水果为生,温饱都难以解决。”

那时候村内的道路都是土路,每当水果成熟,村民要开着拖拉机运到十多公里外的温泉镇上去卖。55岁的村民林榕新从事农产品收购20多年,“早年收购水果,一年能赚几千元钱就很满足了。”

要致富,先修路。1997年,南平村修通了从化区第一条村道。到2005年,全村所有巷道都修成了水泥道,通往每家每户。

“道路通了,开始有珠三角的果贩进村来收购了,村民种的水果打开了销路。”张国华说。作为村农产品收购商,林榕新的销售渠道也越来越广,“我们收购了的农产品由开始的几千斤到几万斤,再到今年的30多万斤,全部都可以卖出去。现在每年挣十几万元,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2012年底,南平村的基础设施得以全面升级,2015年如期完成了美丽乡村创建。“现在村里变得太漂亮了!”张国华感叹道。


从化西塘村农田


赋能

引进产业发展特色小镇

西塘村位于从化区西部,紧邻明珠工业园。昔日这里,基层党组织软弱散涣、经济社会发展乏力、治安案件频发,2012年甚至被确定为重点整治的“问题村”“后进村”。

“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产业动能尤为关键。”西塘村党支部书记陈海峰说,从2013年开始,西塘村逐渐引进农耕田缘、白云苗圃等绿色企业。

据了解,农耕田缘累计在西塘村投资了1500万元。“我们是以耕种土地的概念来种植蔬菜,土地越种越肥。”农耕田缘运营部负责人徐田告诉记者,农耕田缘借助互联网发展会员,以会员制形式销售菜园产品。“原本打算花10年到15年时间回本,没想到5年就达到了收支平衡。”

2016年,对接广州特色小镇战略,从化区根据西塘村的自然禀赋,将西塘村定位为童话小镇,该村又迎来新一轮发展。

由西塘村和农耕田缘共同打造的稻草节是童话小镇发展中衍生的品牌活动。今年稻草节期间,进入西塘的游客约15万人次,带动当地收入超1000万元。

目前,西塘童话小镇已经吸引了34家环境友好型企业进驻和一批科技人才落户,完成投资约1.7亿元,年产值达3600万元。

西塘童话小镇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这也给南平村打造“静修小镇”提供了借鉴。2017年,南平村与珠江实业集团签订了合同,村集体占20%股份,珠江实业集团负责小镇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珠江实业集团主要打造高端精品酒店及高端民宿,此外还将建农产品加工区。”一个月后,南平“静修小镇”正式对外开放。


西塘童话小镇


回流

村民返乡在家门口就业

引进企业,打造特色小镇,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实惠。“我们租用村民的闲置土地,每亩地每年平均租金1200元左右。部分村民还可以参与到我们企业合作中,做做农活,每天日结100元。”徐田说。

对这一变化,村民陈林深有体会。他将家中的8亩地出租给了农耕田缘,自己会去镇上打些散工;妻子则在农耕田缘做些零活,一个月平均收入有2000多元。“现在一家人年收入有十多万元,和以前比增加了一倍。”陈林说。

和陈林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目前,农耕田缘每年为西塘村增加收入100多万元,日最高用工达到百余人,平均日用工50人。“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选择留在村里工作了,2015年以前村民人均收入仅1万元,现在可达2.5万元了。”陈海涛说。

像西塘村这样的特色小镇战略在从化区全面铺开以后,这个区的农业逐渐向旅游业等产业延伸,这也促进民宿在从化火了起来。

从化区北部的莲麻村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打卡观光的生态旅游小镇。为了鼓励村民们在家门口办民宿,2015年,莲麻村原党支部书记潘光灶自掏腰包8万元,办起了村里第一家民宿。“一开始客人不多,但随着莲麻特色小镇建得越来越好,慢慢从熟人支持到口口相传,客人越来越多,有时候都招待不过来。”潘光灶说。

潘光灶粗略算了一下,家里的民宿每年的纯收入20万元左右。目前,莲麻小镇开张的民宿已达25家。

目前,广州乡村振兴发展进入快车道。今年10月11日,广州市发布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战略性成果,全面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从化区基本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从化美丽山村


【大城小议】

变与不变

□林琴西

穷则思变。由今年的戊戌再上推120年前的戊戌,那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自此中国就一直围着一个“变”字下功夫,政治变,经济变,文化变,生活方式变,城市面貌变,变!变!变!别说回头看120年前的中国,就算是看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已经变得翻天覆地,脱旧换新。中国人的求变,已经变出了非常大的成果。一个“变”字确实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真是变得好!

但经过这一番翻天覆地、急风暴雨式的变化,有没有“变”得过于粗糙、“变”得过于简单、变得不那么“以人为本”的毛病呢?当然有的,城市改造,变得千城一面,变得失去文化特色,也就抹煞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身份。乡镇改造则片面强调工业化,追求金山银山,改了绿水青山。现实给我们上了一课,在做“变”字文章的时候,必须想一想,什么是应该“不变”的?城市的传统应该如何延续?城市的特色应该如何彰显?乡镇的生态应该如何护持?乡镇的文脉应该如何保护?古人在解释《周易》那个“易”字,说其中包含了“变易”与“不易”两个相反的意义。这就是中国智慧。我们在城乡改造中,正要掌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我们已经看到,这一智慧正在苏醒。

编辑:海辉
数字报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广州之变:老城出彩 三农创新
金羊网  作者:何伟杰  2018-11-28

策划统筹陈春凝  纪映云  设计统筹李金宝 摄影陈秋明

“治大国,如烹小鲜”,那治理城市呢?老子没有说。

改革开放40年,广州市城区面积由54平方公里扩张到当下的1800多平方公里。在新城区里“插”上高楼大厦不难,难的是老城区出新出彩。如今,广州着重对城市进行绣花般的微改造,摸索出一套城市智理的先进经验,城中更是崛起诸多“智慧城市”示范点。

与此同时,广州的乡村蝶变更是美不胜收。特别是近十年来,广州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发展注入产业动能……40年来,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乡村变美了,村民富了,城市人开始羡慕美丽乡村了。

【城市治理之变】

老城出彩

施绣花功夫令街区平添活力

文/金羊网记者 何伟杰

40年来,广州变化日新月异。天河商圈、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据数据统计,广州现有建设用地总规模1949平方公里,截至去年底,已使用1835平方公里。

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同时,如何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宜居?从大拆大建到如今着重对城市进行绣花般的微改造,广州在推动城市发展进程中,摸索出一套城市智理的先进经验。

老城

微改造带来全新活力

“恩宁路现在两边的人多得就像过年行花街一样。”看着最近恩宁路的变化,梁毅明不无感慨道。作为荔湾区恩宁片区的一位老居民,他见证了恩宁路的变迁。这条路诞生于1931年,曾被誉为“广州最美”的老街,很长时间却是广州旧城改造的“伤疤”。“很多房子被拆,原住民悉数迁出……”在梁毅明眼里,恩宁路一度比较破败,与上下九步行街的热闹繁华相比,显得格外落寞。

2016年,恩宁路旧城改造以“微改造”的方式再次拉开序幕,这个沉寂多年的老旧片区终于开始绽放出活力。经过两年的打造,如今的永庆坊已经成为了城中市民的“打卡圣地”。从黄沙地铁站出来,看到的都是一波又一波前来“围观”永庆坊的游客。

抽疏人口、改善环境、保护文化……永庆坊微改造为广州老城更新找到了一条新出路。据了解,如今,永庆坊二期已在筹备中,将采取市、区、运营主体三方参与的改造模式,以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标准进行打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水平,目标是打造“记得住乡愁,吸引来年轻人,振兴起老城的活力街区”。

类似永庆坊这种通过城市“微改造”的方式得到重生的街区在广州还有很多。据了解,广州市现有功能配套不全、建设标准不高、基础设施老化的老旧小区779个,涉及约80万户、260万人。如何在避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实现对社区的改造更新?广州市创新提出“微改造”模式,为很多老旧小区带来全新活力。


改造后的仰忠社区


越秀区珠光街仰忠社区是广州市第一批老旧小区蝶变精品项目。三年前,仰忠社区给周边居民的印象是“脏乱差”。为改善社区环境,该社区在社区微改造时将此前乱拉乱挂的通讯、供电、有线电视等电线清剪埋在地下。在楼宇内,完善了门禁系统,对楼梯、楼道、楼道扶手进行粉刷,贴了地脚线,更换了电箱、电表,电线入槽,安装楼内照明,安装新的漏电开关,规范了楼道内的公共秩序。此外,社区还引入了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等专业园林机构,对社区进行绿化改造。

居民

真正成为城市治理主人

“在改造过程中,如何让居民真正融入社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徐好好表示。从被动改造到居民积极参与其中,如今,广州越来越多微改造项目开始着力收集“民智”,共同做好城市治理工作。

荔湾区泮塘五约社区近年也启动了微改造建设。该项目首次引入社区规划师,他们花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深入到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还成立了泮塘口述史小组,深入了解泮塘村历史文化。规划师们发现,村民一开始对他们的态度比较冷淡,觉得民间的声音微弱,规划师的作用也不大。但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长,规划师们发现,村民对改造其实有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想法。

通过不断向公众征集意见,当地村民对改造的要求和愿望逐步反映到设计中去。例如,有村民提到:“五约很多老人家,一个人住难开伙,也不一定能经常买菜煮,经常都吃不上新鲜饭菜”。为了解决社区用餐问题,设计方拟设计一个社区共餐饭堂,解决居民用餐难的问题。

近期,由华南理工大学、台湾淡江大学、逢甲大学、铭传大学所组成的海峡两岸都市设计联合工作坊组织52名建筑专业的大学生到泮塘五约进行为期两周的调研,对泮塘五约微改造“建言献策”。在调研会上,村民提到希望通过微改造能在村里开辟一个地方,重新种植“泮塘五秀”,恢复这段广州传统文化记忆。


天河智慧城大观湿地公园


治水

用海绵城市理念应对内涝

这场如绣花般的城市微改造还体现在环境治理上。管网陈旧、河道变窄、城市道路硬底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广州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缓解这一难题,广州在天河区智慧城大观湿地公园打造首个“海绵城市”试点。虽然这里看上去与普通公园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其中的一草一木、一湖一景都透露出“海绵城市”的理念。当暴雨到来的时候,旁边大观路以及来自旧羊山的雨洪首先会汇集到这里。广场的底部铺设了很多能够储存雨水的蜂窝网格。雨水透过地面的透水砖,下渗到网格中进行存储,然后顺流而下最终汇入下游的智慧东湖。

项目主要负责人、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况娟娟曾告诉记者,“海绵城市”的理念为广州治水提出新思路。提到治水,很多人往往会想到通过改造管网,加强排涝能力。但是“海绵城市”理念却“返璞归真”,从源头开始着手,通过增加绿地、湖泊的方式减少暴雨对城市的影响。

事实上,“海绵城市”的治理理念并不仅仅只是建公园。在如今的日常治理中,这种理念到处可见。例如,铺设在地上的透水砖、中心城区的各大公园湖泊、近年陆续被揭盖的河涌以及屋顶种植的绿化,都是“海绵城市”的体现。在新理念的引领下,近年广州治理城市内涝已初见成效,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取得积极进展成功案例。

【乡村之变】

三农创新

引特色产业让村民返乡扎根

文/金羊网记者 张豪 实习生 白洁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醉人的田园风光,在广州农村司空见惯。40年来,改革开放给广州乡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变美了,村民变富了。

2017年广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484元,增速已连续十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当下,广州正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连线、连片地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预计到2020年,每个涉农区将各自形成两至三个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群。


从化南平村


修路

路通财通助力农民致富

从化区南平村距离广州市区100公里左右,三面环山。22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南平村。干净宽阔的柏油马路、白墙灰瓦的楼房映入眼帘……一入村,记者就为眼前的景象所惊艳。

40年前,这个小山村则是另一番模样。南平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华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南平村道路不通,非常贫困落后,村民主要以种植青梅、荔枝等水果为生,温饱都难以解决。”

那时候村内的道路都是土路,每当水果成熟,村民要开着拖拉机运到十多公里外的温泉镇上去卖。55岁的村民林榕新从事农产品收购20多年,“早年收购水果,一年能赚几千元钱就很满足了。”

要致富,先修路。1997年,南平村修通了从化区第一条村道。到2005年,全村所有巷道都修成了水泥道,通往每家每户。

“道路通了,开始有珠三角的果贩进村来收购了,村民种的水果打开了销路。”张国华说。作为村农产品收购商,林榕新的销售渠道也越来越广,“我们收购了的农产品由开始的几千斤到几万斤,再到今年的30多万斤,全部都可以卖出去。现在每年挣十几万元,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2012年底,南平村的基础设施得以全面升级,2015年如期完成了美丽乡村创建。“现在村里变得太漂亮了!”张国华感叹道。


从化西塘村农田


赋能

引进产业发展特色小镇

西塘村位于从化区西部,紧邻明珠工业园。昔日这里,基层党组织软弱散涣、经济社会发展乏力、治安案件频发,2012年甚至被确定为重点整治的“问题村”“后进村”。

“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产业动能尤为关键。”西塘村党支部书记陈海峰说,从2013年开始,西塘村逐渐引进农耕田缘、白云苗圃等绿色企业。

据了解,农耕田缘累计在西塘村投资了1500万元。“我们是以耕种土地的概念来种植蔬菜,土地越种越肥。”农耕田缘运营部负责人徐田告诉记者,农耕田缘借助互联网发展会员,以会员制形式销售菜园产品。“原本打算花10年到15年时间回本,没想到5年就达到了收支平衡。”

2016年,对接广州特色小镇战略,从化区根据西塘村的自然禀赋,将西塘村定位为童话小镇,该村又迎来新一轮发展。

由西塘村和农耕田缘共同打造的稻草节是童话小镇发展中衍生的品牌活动。今年稻草节期间,进入西塘的游客约15万人次,带动当地收入超1000万元。

目前,西塘童话小镇已经吸引了34家环境友好型企业进驻和一批科技人才落户,完成投资约1.7亿元,年产值达3600万元。

西塘童话小镇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这也给南平村打造“静修小镇”提供了借鉴。2017年,南平村与珠江实业集团签订了合同,村集体占20%股份,珠江实业集团负责小镇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珠江实业集团主要打造高端精品酒店及高端民宿,此外还将建农产品加工区。”一个月后,南平“静修小镇”正式对外开放。


西塘童话小镇


回流

村民返乡在家门口就业

引进企业,打造特色小镇,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实惠。“我们租用村民的闲置土地,每亩地每年平均租金1200元左右。部分村民还可以参与到我们企业合作中,做做农活,每天日结100元。”徐田说。

对这一变化,村民陈林深有体会。他将家中的8亩地出租给了农耕田缘,自己会去镇上打些散工;妻子则在农耕田缘做些零活,一个月平均收入有2000多元。“现在一家人年收入有十多万元,和以前比增加了一倍。”陈林说。

和陈林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目前,农耕田缘每年为西塘村增加收入100多万元,日最高用工达到百余人,平均日用工50人。“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选择留在村里工作了,2015年以前村民人均收入仅1万元,现在可达2.5万元了。”陈海涛说。

像西塘村这样的特色小镇战略在从化区全面铺开以后,这个区的农业逐渐向旅游业等产业延伸,这也促进民宿在从化火了起来。

从化区北部的莲麻村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打卡观光的生态旅游小镇。为了鼓励村民们在家门口办民宿,2015年,莲麻村原党支部书记潘光灶自掏腰包8万元,办起了村里第一家民宿。“一开始客人不多,但随着莲麻特色小镇建得越来越好,慢慢从熟人支持到口口相传,客人越来越多,有时候都招待不过来。”潘光灶说。

潘光灶粗略算了一下,家里的民宿每年的纯收入20万元左右。目前,莲麻小镇开张的民宿已达25家。

目前,广州乡村振兴发展进入快车道。今年10月11日,广州市发布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战略性成果,全面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从化区基本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从化美丽山村


【大城小议】

变与不变

□林琴西

穷则思变。由今年的戊戌再上推120年前的戊戌,那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自此中国就一直围着一个“变”字下功夫,政治变,经济变,文化变,生活方式变,城市面貌变,变!变!变!别说回头看120年前的中国,就算是看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已经变得翻天覆地,脱旧换新。中国人的求变,已经变出了非常大的成果。一个“变”字确实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真是变得好!

但经过这一番翻天覆地、急风暴雨式的变化,有没有“变”得过于粗糙、“变”得过于简单、变得不那么“以人为本”的毛病呢?当然有的,城市改造,变得千城一面,变得失去文化特色,也就抹煞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身份。乡镇改造则片面强调工业化,追求金山银山,改了绿水青山。现实给我们上了一课,在做“变”字文章的时候,必须想一想,什么是应该“不变”的?城市的传统应该如何延续?城市的特色应该如何彰显?乡镇的生态应该如何护持?乡镇的文脉应该如何保护?古人在解释《周易》那个“易”字,说其中包含了“变易”与“不易”两个相反的意义。这就是中国智慧。我们在城乡改造中,正要掌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我们已经看到,这一智慧正在苏醒。

编辑:海辉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