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张贤明:拥抱着现代科技 让古籍“活”起来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妹妍 发表时间:2018-12-15 08:19
广东人民出版社古籍辞书编辑室副主任张贤明

金羊网记者 李妹妍

广东人民出版社古籍辞书编辑室里,张贤明和他的同事们已经被堆积如山的书稿完全淹没。时值年底,大大小小的出版项目陆续进入结项阶段,每天加班加点已是司空见惯。

但掰着手指数数今年要完成出版的书——《陈兰彬集》(5册)《黄天骥文集》(15册)《岑春煊集》(8册)《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普及读本》(14册)《梁方仲遗稿》(5册)……张贤明难掩骄傲,“这些结集出版资料翔实,文献价值不可忽视,最重要的是,不管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接触到这些珍贵的原典,古籍能够真正‘活’起来。”

这是张贤明进入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第十年,从稚嫩的出版新人成长为老练的古籍图书编辑,他始终守着一方书斋,将更多的精品捧给读者的同时,也在思索着古籍出版的“出路”。

“为他人作嫁衣”中的大智慧

成为一名古籍图书编辑,其实并不是张贤明的职业梦想——按照长辈们的期待,是回到家乡做一位中学老师。但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最终进入了广东人民出版社,选择了成为一名古籍图书编辑,从此就彻底“进坑不想出来了”。

这条路并不好走。古籍出版是出版业中的一个特殊门类,但因为其专业性强、知识涉及面广,对编辑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有版本、校勘、辨伪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广泛涉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知识。

他印象非常深刻,在参与编辑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时,原来文字抄录并藏于清蒙古车王府的戏本有1000多个,一千多万字,但整个编辑团队没有人是戏曲方向毕业的。

为减少编辑过程中的知识壁垒,张贤明查阅了大量资料并恶补戏曲方面的知识,还到剧院观摩戏剧的演出,通过电视、电台等途径尽可能熟悉舞台形式和唱腔。《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出版后,总共20册,顺利通过了国家出版基金的结项,在社会上也获得好评,学界高度评价其“不仅是研究明清时期戏曲、曲艺发展史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而且是一批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戏曲读本”。

“埋首故纸堆”看起来枯燥乏味,但张贤明乐在其中。在他看来,编辑就是“为他人作嫁衣”的角色,对书稿,编辑提出有价值的意见被作者吸纳了,并不能为读者细致察觉,但是这个‘嫁衣’能够做靓做精,让书籍不留遗憾地面世,就是对编辑工作的最大回报。”

古籍要走出图书馆“活”起来

这些年,“转型融合”成了出版界的热词。各种新技术、新平台、新包装涌现,身处古籍辞书编辑室的张贤明“慢一拍”地发现,编辑也要成为“做得了策划编辑、玩得转技术潮流、干得了营销发行”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古籍在普及化出版方面,做得非常不够。”张贤明一再表示,这个是他所在团队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在他看来,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有大量历史文献的流传,它们通过书籍等方式流传至今,却只能待在图书馆,古籍的深度整理和普及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如何让这些古籍、传统文化更走近大众,走出图书馆‘活’起来,是我们出版人的一个大课题。”

在数字出版大趋势下,编辑团队也在拥抱着现代科技。在延续已有的古籍整理和深度整理的同时,他们一方面尝试着将出版资源电子化和数据库化,让古籍整理的成果更方便地为读者所用,一方面也在谨慎地摸索着新的可能。

“目前大多的古籍数字化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古籍整理内容的正确把握。”张贤明认为,不忘初心在古籍出版领域很重要,一些娱乐至死的态度对文化是极大破坏,“我们这个时代这么做了,意味着下一个时代有可能按照错的来传承,贻害无穷。”

他们对于这个问题也常常争论,把握好“转型”的尺度并不容易,但新媒体的到来已经给传统出版带来更多想象和可能,“时代已经变化了,我们不去拥抱变化,就会落后甚至没落。”这也是他们的共识。

编辑:alan
数字报
【中国梦·践行者】张贤明:拥抱着现代科技 让古籍“活”起来
金羊网  作者:李妹妍  2018-12-15
广东人民出版社古籍辞书编辑室副主任张贤明

金羊网记者 李妹妍

广东人民出版社古籍辞书编辑室里,张贤明和他的同事们已经被堆积如山的书稿完全淹没。时值年底,大大小小的出版项目陆续进入结项阶段,每天加班加点已是司空见惯。

但掰着手指数数今年要完成出版的书——《陈兰彬集》(5册)《黄天骥文集》(15册)《岑春煊集》(8册)《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普及读本》(14册)《梁方仲遗稿》(5册)……张贤明难掩骄傲,“这些结集出版资料翔实,文献价值不可忽视,最重要的是,不管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接触到这些珍贵的原典,古籍能够真正‘活’起来。”

这是张贤明进入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第十年,从稚嫩的出版新人成长为老练的古籍图书编辑,他始终守着一方书斋,将更多的精品捧给读者的同时,也在思索着古籍出版的“出路”。

“为他人作嫁衣”中的大智慧

成为一名古籍图书编辑,其实并不是张贤明的职业梦想——按照长辈们的期待,是回到家乡做一位中学老师。但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最终进入了广东人民出版社,选择了成为一名古籍图书编辑,从此就彻底“进坑不想出来了”。

这条路并不好走。古籍出版是出版业中的一个特殊门类,但因为其专业性强、知识涉及面广,对编辑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有版本、校勘、辨伪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广泛涉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知识。

他印象非常深刻,在参与编辑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时,原来文字抄录并藏于清蒙古车王府的戏本有1000多个,一千多万字,但整个编辑团队没有人是戏曲方向毕业的。

为减少编辑过程中的知识壁垒,张贤明查阅了大量资料并恶补戏曲方面的知识,还到剧院观摩戏剧的演出,通过电视、电台等途径尽可能熟悉舞台形式和唱腔。《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出版后,总共20册,顺利通过了国家出版基金的结项,在社会上也获得好评,学界高度评价其“不仅是研究明清时期戏曲、曲艺发展史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而且是一批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戏曲读本”。

“埋首故纸堆”看起来枯燥乏味,但张贤明乐在其中。在他看来,编辑就是“为他人作嫁衣”的角色,对书稿,编辑提出有价值的意见被作者吸纳了,并不能为读者细致察觉,但是这个‘嫁衣’能够做靓做精,让书籍不留遗憾地面世,就是对编辑工作的最大回报。”

古籍要走出图书馆“活”起来

这些年,“转型融合”成了出版界的热词。各种新技术、新平台、新包装涌现,身处古籍辞书编辑室的张贤明“慢一拍”地发现,编辑也要成为“做得了策划编辑、玩得转技术潮流、干得了营销发行”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古籍在普及化出版方面,做得非常不够。”张贤明一再表示,这个是他所在团队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在他看来,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有大量历史文献的流传,它们通过书籍等方式流传至今,却只能待在图书馆,古籍的深度整理和普及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如何让这些古籍、传统文化更走近大众,走出图书馆‘活’起来,是我们出版人的一个大课题。”

在数字出版大趋势下,编辑团队也在拥抱着现代科技。在延续已有的古籍整理和深度整理的同时,他们一方面尝试着将出版资源电子化和数据库化,让古籍整理的成果更方便地为读者所用,一方面也在谨慎地摸索着新的可能。

“目前大多的古籍数字化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古籍整理内容的正确把握。”张贤明认为,不忘初心在古籍出版领域很重要,一些娱乐至死的态度对文化是极大破坏,“我们这个时代这么做了,意味着下一个时代有可能按照错的来传承,贻害无穷。”

他们对于这个问题也常常争论,把握好“转型”的尺度并不容易,但新媒体的到来已经给传统出版带来更多想象和可能,“时代已经变化了,我们不去拥抱变化,就会落后甚至没落。”这也是他们的共识。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