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国纪平 发表时间:2018-12-18 09:20

——改革开放四十年世界回响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四十不惑”。

抚今追昔,何以“不惑”?缘于回看了走过的路、比较了别人的路、远眺了前行的路,清楚自身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这是一条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让世界刮目相看,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例子”“世界最成功的发展样板”。

这是一条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之路。40年前,鲜少有人能够预见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之于世界的意义。40年后,一个古老又青春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元素空前突出,“世界之中国”——一代代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期盼和夙愿正成为现实。

这是一条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探索之路。改革开放40年,中国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大国崛起之路,接续奋斗、实事求是、和平合作、变革创新、共享发展、谦逊好学等等,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气质,日益被世界所感知和欣赏。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中思考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其世界意义和历史意蕴就愈为清晰而深刻。

(一)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不少国际知名人士惊叹,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随着中国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它也正在重塑国际关系”。

发展起来的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成为引领国际合作的关键因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描绘各国同舟共济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一带一路”倡议凝聚合作发展的国际共识,全球舞台一次次见证中国方案的感召力……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改革开放从其开端处,就始终把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40年来,这一判断从未改变——既受益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正是因为秉持这样的辩证法,中国一路走来,不断为世界带来正向力量。

这是建设世界和平的力量。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和平国际环境,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始终有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与自信。倡导并实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解决诸多地区热点问题提供和平方案……40年历史充分证明一个论断:“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

这是贡献全球发展的力量。改革开放不仅是属于中国的发展奇迹,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出口市场,举办世界贸易史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机遇不断释放,越是在世界经济面临困难时刻,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的作用就愈发突出。

这是维护国际秩序的力量。随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一以贯之的秩序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共生意识成为显著特征。中国始终强调要加强国际关系的多边化而不是单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的法治化、民主化,而不是丛林法则、强权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系列惠及世界的中国方案出台,更是给整个国际关系体系带来全新的视野与格局。

“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光明的中国一定能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人民日报》1978年元旦社论《光明的中国》激情洋溢。如今,历史已充分印证了这启航时刻的思考。

(二)

“我当时犯下的唯一错误,就是低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美国知名外交官傅立民曾任尼克松总统访华时的翻译,他于改革开放次年到访中国,从社会的细微变化处意识到“中国就要腾飞”。当时,美国很少有人认可他的观点。然而,即便敏锐如他,2018年接受记者采访,回望过去,也感慨万千。

今天,当世界审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故事,目光汇聚处已超越经济层面。更多人思考的切入点,是中国为什么能够不断打破外界预期,走出一条通往现代化的全新道路。

纵观二战后世界历史,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过改革或开放的求索。在寻找自身发展道路时,来自西方的“万能药方”使他们面临“依附”与“脱钩”的两难选择——“依附”,就失去了发展的自主性;“脱钩”,则极易长期陷入贫困。这两方面陷阱导致发展之路步入困境的案例不在少数。

中国则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战略抉择。从打开国门搞建设的第一天起,中国领导人就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铸就了中国发展全然不同的路径选择。

中国改革敢为人先。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强调用好“看不见的手”;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既要大踏步赶上时代乃至引领时代,又要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改革开放,注定是一个不断考验政治智慧与勇气的艰辛过程。

中国作为彰显担当。当国际市场因华尔街金融海啸而深陷信心危机时,中国负责任立场赢得世界认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评价说,如果没有中国为增长和稳定提供动力,全球经济局势可能更糟。近年来,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的逆风在一些发达国家愈吹愈烈。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二十国集团引领世界经济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的四点倡议,为面临下行压力的世界经济注入宝贵信心。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正是因为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中国走自己的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昭示世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眼里,中国道路的最重要启示,就是实事求是。“西方人总是给你规定一个模式,只能照搬;但你们的邓小平说,千万不要照搬我们的模式,而是要实事求是。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才能讲出这样的话,这是一种西方永远不及的智慧。”加纳前总统罗林斯的一段话,是对这一重要启示的精辟阐释。

(三)

改革开放40年,适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一时间上的巧合亦催人深思。

40年前,国际上不少人质疑一个共产党国家的改革开放能走多远,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40年后,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一正确道路,确保了中国政治稳定、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日益增强,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发展经验吸引力不断增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世界的亢奋一时达到顶点。所谓“历史终结论”、西式民主制度是“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等论调,甚嚣尘上。受这种情绪影响,西方国家对中国转型有着自己的一番预期——改革开放被视为一种“体制并轨”,即中国将越来越“像”西方。然而,现实显然没有按这种脚本设计发展。

巨大反差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力量。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和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擘画的中国未来30年发展蓝图已为期不远。这意味着,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不单是一个民族重现昔日辉煌,而是一种文明的崛起,一种制度的成功。它以一种直观可信的方式表明,世界不是单向度的存在,现代化道路也不是单项选择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在西方国家内部,中国的成功实践,也让更多人对一些“标准答案”做出重新思考。“学习中国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中国体制具有选贤任能优势”“中国是经济政策犯错误最少的国家”……近年来,类似评价不断见诸西方媒体,折射出西方视野和心态的变化。

著有《西方的衰落》一书的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尔·弗格森坦承,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成就证明,经济成功与政治稳定,可以不按西方的体系来运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全方位发展中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世界目光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今,有关治国理政的经验交流,每天都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主动派官员到中国学习交流治理经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人们希望“从中国的发展轨迹中获得启发”。精准扶贫、五年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执政党建设……一系列“中国味”十足的治理经验漂洋过海,越来越多国家从中国故事中得到启迪,觅得机遇,激发信心。

(四)

2018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5年来,这一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的伟大倡议的生动实践,推动形成中国与世界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成为中国贡献的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40年中国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革催生机遇,变革过程也往往充满挑战和风险。“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习近平主席再提“十字路口”的论断。有数据为证:二十国集团成员间月均新增贸易限制措施比半年前翻了一番,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可能下滑0.3%。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一系列时代之问摆在各国面前,不容回避。

直面时代之问,中国答案清晰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放”一词出现27次,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的信号无比强烈。2018年,中国外交更是精彩纷呈。一系列外交场合,习近平主席着眼历史发展大势,登高望远,呼吁各方拿出勇气,展示战略视野。

直面时代之问,中国承诺坚定不移。中国将以更负责的精神,更开放包容的胸襟,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当个别国家不断“退群”冲击国际秩序引发人们忧虑之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特色。不断走深走实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中国实践这一理念的重要平台。

蒙内铁路、亚吉铁路、万村通项目……5年春华秋实,一个个重大项目收获早期成果,一个个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为之改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一花独放,一座飘香的“百花园”图景,正在欧亚非拉的广袤大地上展现。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这样写道:“当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宣布‘一带一路’的创想之时,他是在重新唤起人们对于那段很久之前就已经熟悉的繁荣回忆……世界旋转之轴正在转移,移回到那个让它旋转千年的初始之地——丝绸之路。”

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远不止“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八大行动计划……一个个中国方案,体现着全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丰富了合作共赢的时代内涵。上个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万商云集,短短6天,578亿多美元成交额,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令人振奋,中国愿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意愿和能力前所未有。

几十年观察中国发展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越富裕,对世界敞开胸怀的热情就越高。诚哉斯言。40年融入世界,让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对各国利益与共、深度交融的时代格局有了更深体察。因而,对在自身与世界命运的交集中谋划前进方向有着高度自觉。

(五)

改革开放,是中国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不断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提高国家学习能力的过程。40年,这种谦逊态度一以贯之。

人们犹忆得,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访问美国,参观福特汽车一家工厂。当时这家工厂每月生产的汽车超过中国一年的汽车生产总量。一个月和一年的差距,犹如一个缩影,映射出40年前的中国与现代化的距离。参观结束时,邓小平不无感慨地说:“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人们更记得,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中国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正是因为这种谦逊好学的精神,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成为最有朝气的学习者。从宏观的世贸规则、法律法规,到微观的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改革开放的中国敞开胸怀,不断提高国家学习能力,向世界学习一切先进经验。用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的话讲,中国作为一个学习型社会,“愿意尝试任何符合自己目标的理论和实践,这是它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40年不断向世界学习,古老的中国不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塑造了自己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够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传统中吸取不同的元素,然后以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方式将它们结合起来。

2018年的今天,中国发展已走过万水千山。不少“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成为全球公认的闪亮名片,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正从中国市场萌发成长。然而,这个发展中大国向世界学习的开放心态依然如故。

中国继续向世界开放学习,是补齐发展短板的现实需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提升发展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诸多新老挑战摆在面前,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参展企业带来100多项新产品和新技术,5000余件展品首次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产业界的高度兴奋。对求知若渴的中国人而言,进博会何尝不是中国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的宝贵机遇?

中国继续向世界开放学习,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智慧选择。《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随着世界变革的加速度不断上升,保持终身学习是当代人跟上时代步伐的唯一方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要想在时代变局中勇立潮头,又何尝不需要始终保持学习心态?

中国继续向世界开放学习,是尊重文明多样性的自信自觉。中国带着谦逊与世界打交道,不只是为了追赶他人,更是源自对世界未来的深度思考。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今天,技术的发展让世界越来越小,不同文明的近身接触日趋频繁。面对差异,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需要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惟其如此,各国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为自身发展,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六)

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近14亿民众的生活大幅改善,这是近年来国外人士谈论中国社会巨变时最常提起的数字。

从40年前为解决人民温饱而改革,到今天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改革,“人民”二字,始终深深印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中。

奈斯比特在研究中国大趋势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是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这种长远策略方针的执行,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因为总统任期的结束而终止。在奈斯比特的解析中,人是中国改革开放这场宏大叙事中最活跃的因子——释放人的活力、增强人的自尊、鼓励自主发挥人民的创造力、激发每个人的参与感,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同习近平主席交谈,引发他强烈共鸣的,是习近平主席有关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为目标”的观点。在他看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和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正是解决当下种种全球性发展难题的迫切所需。全球仍然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在人类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之所以还有如此多的人深陷贫困,本质上正是发展不平衡所致。这也是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年包容性发展指数,近几十年来,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平等已导致全球财富和收入不平等水平达到历史高点。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一道世界性课题。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其全球效应正在不断显现。今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的主题是“为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轮值主席国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倡导二十国集团要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开展合作。这一峰会主题与2016年杭州峰会一脉相承。正是在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建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和包容型世界经济的主张。其核心和实质,就是抓住创新这个动力,沿着开放的路径,本着联动的精神,追求包容的目标,让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2017年,汉堡峰会主题“塑造联动世界”,同样与杭州峰会不谋而合。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是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回响的原因所在。有西方学者如是归纳:“发展”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这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务实合作机遇上,也体现为发展理念的引领性。

2018年,注定是一个伟大的特殊年份。回望改革开放40年的非凡历史,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砥砺前行。展望未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不断推向深入。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中国,将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继续以真诚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与各国互学互鉴、深化合作,继续与世界同行,继续发挥持续奋斗的精神,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也将在人类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征程中书写新的华章。

编辑: alan
数字报
“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
人民日报  作者:国纪平  2018-12-18

——改革开放四十年世界回响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四十不惑”。

抚今追昔,何以“不惑”?缘于回看了走过的路、比较了别人的路、远眺了前行的路,清楚自身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这是一条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让世界刮目相看,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例子”“世界最成功的发展样板”。

这是一条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之路。40年前,鲜少有人能够预见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之于世界的意义。40年后,一个古老又青春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元素空前突出,“世界之中国”——一代代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期盼和夙愿正成为现实。

这是一条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探索之路。改革开放40年,中国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大国崛起之路,接续奋斗、实事求是、和平合作、变革创新、共享发展、谦逊好学等等,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气质,日益被世界所感知和欣赏。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中思考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其世界意义和历史意蕴就愈为清晰而深刻。

(一)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不少国际知名人士惊叹,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随着中国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它也正在重塑国际关系”。

发展起来的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成为引领国际合作的关键因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描绘各国同舟共济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一带一路”倡议凝聚合作发展的国际共识,全球舞台一次次见证中国方案的感召力……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改革开放从其开端处,就始终把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40年来,这一判断从未改变——既受益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正是因为秉持这样的辩证法,中国一路走来,不断为世界带来正向力量。

这是建设世界和平的力量。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和平国际环境,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始终有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与自信。倡导并实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解决诸多地区热点问题提供和平方案……40年历史充分证明一个论断:“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

这是贡献全球发展的力量。改革开放不仅是属于中国的发展奇迹,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出口市场,举办世界贸易史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机遇不断释放,越是在世界经济面临困难时刻,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的作用就愈发突出。

这是维护国际秩序的力量。随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一以贯之的秩序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共生意识成为显著特征。中国始终强调要加强国际关系的多边化而不是单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的法治化、民主化,而不是丛林法则、强权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系列惠及世界的中国方案出台,更是给整个国际关系体系带来全新的视野与格局。

“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光明的中国一定能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人民日报》1978年元旦社论《光明的中国》激情洋溢。如今,历史已充分印证了这启航时刻的思考。

(二)

“我当时犯下的唯一错误,就是低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美国知名外交官傅立民曾任尼克松总统访华时的翻译,他于改革开放次年到访中国,从社会的细微变化处意识到“中国就要腾飞”。当时,美国很少有人认可他的观点。然而,即便敏锐如他,2018年接受记者采访,回望过去,也感慨万千。

今天,当世界审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故事,目光汇聚处已超越经济层面。更多人思考的切入点,是中国为什么能够不断打破外界预期,走出一条通往现代化的全新道路。

纵观二战后世界历史,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过改革或开放的求索。在寻找自身发展道路时,来自西方的“万能药方”使他们面临“依附”与“脱钩”的两难选择——“依附”,就失去了发展的自主性;“脱钩”,则极易长期陷入贫困。这两方面陷阱导致发展之路步入困境的案例不在少数。

中国则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战略抉择。从打开国门搞建设的第一天起,中国领导人就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铸就了中国发展全然不同的路径选择。

中国改革敢为人先。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强调用好“看不见的手”;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既要大踏步赶上时代乃至引领时代,又要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改革开放,注定是一个不断考验政治智慧与勇气的艰辛过程。

中国作为彰显担当。当国际市场因华尔街金融海啸而深陷信心危机时,中国负责任立场赢得世界认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评价说,如果没有中国为增长和稳定提供动力,全球经济局势可能更糟。近年来,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的逆风在一些发达国家愈吹愈烈。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二十国集团引领世界经济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的四点倡议,为面临下行压力的世界经济注入宝贵信心。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正是因为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中国走自己的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昭示世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眼里,中国道路的最重要启示,就是实事求是。“西方人总是给你规定一个模式,只能照搬;但你们的邓小平说,千万不要照搬我们的模式,而是要实事求是。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才能讲出这样的话,这是一种西方永远不及的智慧。”加纳前总统罗林斯的一段话,是对这一重要启示的精辟阐释。

(三)

改革开放40年,适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一时间上的巧合亦催人深思。

40年前,国际上不少人质疑一个共产党国家的改革开放能走多远,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40年后,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一正确道路,确保了中国政治稳定、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日益增强,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发展经验吸引力不断增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世界的亢奋一时达到顶点。所谓“历史终结论”、西式民主制度是“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等论调,甚嚣尘上。受这种情绪影响,西方国家对中国转型有着自己的一番预期——改革开放被视为一种“体制并轨”,即中国将越来越“像”西方。然而,现实显然没有按这种脚本设计发展。

巨大反差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力量。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和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擘画的中国未来30年发展蓝图已为期不远。这意味着,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不单是一个民族重现昔日辉煌,而是一种文明的崛起,一种制度的成功。它以一种直观可信的方式表明,世界不是单向度的存在,现代化道路也不是单项选择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在西方国家内部,中国的成功实践,也让更多人对一些“标准答案”做出重新思考。“学习中国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中国体制具有选贤任能优势”“中国是经济政策犯错误最少的国家”……近年来,类似评价不断见诸西方媒体,折射出西方视野和心态的变化。

著有《西方的衰落》一书的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尔·弗格森坦承,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成就证明,经济成功与政治稳定,可以不按西方的体系来运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全方位发展中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世界目光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今,有关治国理政的经验交流,每天都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主动派官员到中国学习交流治理经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人们希望“从中国的发展轨迹中获得启发”。精准扶贫、五年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执政党建设……一系列“中国味”十足的治理经验漂洋过海,越来越多国家从中国故事中得到启迪,觅得机遇,激发信心。

(四)

2018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5年来,这一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的伟大倡议的生动实践,推动形成中国与世界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成为中国贡献的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40年中国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革催生机遇,变革过程也往往充满挑战和风险。“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习近平主席再提“十字路口”的论断。有数据为证:二十国集团成员间月均新增贸易限制措施比半年前翻了一番,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可能下滑0.3%。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一系列时代之问摆在各国面前,不容回避。

直面时代之问,中国答案清晰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放”一词出现27次,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的信号无比强烈。2018年,中国外交更是精彩纷呈。一系列外交场合,习近平主席着眼历史发展大势,登高望远,呼吁各方拿出勇气,展示战略视野。

直面时代之问,中国承诺坚定不移。中国将以更负责的精神,更开放包容的胸襟,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当个别国家不断“退群”冲击国际秩序引发人们忧虑之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特色。不断走深走实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中国实践这一理念的重要平台。

蒙内铁路、亚吉铁路、万村通项目……5年春华秋实,一个个重大项目收获早期成果,一个个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为之改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一花独放,一座飘香的“百花园”图景,正在欧亚非拉的广袤大地上展现。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这样写道:“当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宣布‘一带一路’的创想之时,他是在重新唤起人们对于那段很久之前就已经熟悉的繁荣回忆……世界旋转之轴正在转移,移回到那个让它旋转千年的初始之地——丝绸之路。”

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远不止“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八大行动计划……一个个中国方案,体现着全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丰富了合作共赢的时代内涵。上个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万商云集,短短6天,578亿多美元成交额,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令人振奋,中国愿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意愿和能力前所未有。

几十年观察中国发展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越富裕,对世界敞开胸怀的热情就越高。诚哉斯言。40年融入世界,让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对各国利益与共、深度交融的时代格局有了更深体察。因而,对在自身与世界命运的交集中谋划前进方向有着高度自觉。

(五)

改革开放,是中国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不断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提高国家学习能力的过程。40年,这种谦逊态度一以贯之。

人们犹忆得,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访问美国,参观福特汽车一家工厂。当时这家工厂每月生产的汽车超过中国一年的汽车生产总量。一个月和一年的差距,犹如一个缩影,映射出40年前的中国与现代化的距离。参观结束时,邓小平不无感慨地说:“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人们更记得,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中国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正是因为这种谦逊好学的精神,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成为最有朝气的学习者。从宏观的世贸规则、法律法规,到微观的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改革开放的中国敞开胸怀,不断提高国家学习能力,向世界学习一切先进经验。用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的话讲,中国作为一个学习型社会,“愿意尝试任何符合自己目标的理论和实践,这是它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40年不断向世界学习,古老的中国不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塑造了自己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够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传统中吸取不同的元素,然后以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方式将它们结合起来。

2018年的今天,中国发展已走过万水千山。不少“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成为全球公认的闪亮名片,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正从中国市场萌发成长。然而,这个发展中大国向世界学习的开放心态依然如故。

中国继续向世界开放学习,是补齐发展短板的现实需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提升发展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诸多新老挑战摆在面前,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参展企业带来100多项新产品和新技术,5000余件展品首次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产业界的高度兴奋。对求知若渴的中国人而言,进博会何尝不是中国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的宝贵机遇?

中国继续向世界开放学习,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智慧选择。《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随着世界变革的加速度不断上升,保持终身学习是当代人跟上时代步伐的唯一方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要想在时代变局中勇立潮头,又何尝不需要始终保持学习心态?

中国继续向世界开放学习,是尊重文明多样性的自信自觉。中国带着谦逊与世界打交道,不只是为了追赶他人,更是源自对世界未来的深度思考。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今天,技术的发展让世界越来越小,不同文明的近身接触日趋频繁。面对差异,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需要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惟其如此,各国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为自身发展,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六)

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近14亿民众的生活大幅改善,这是近年来国外人士谈论中国社会巨变时最常提起的数字。

从40年前为解决人民温饱而改革,到今天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改革,“人民”二字,始终深深印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中。

奈斯比特在研究中国大趋势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是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这种长远策略方针的执行,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因为总统任期的结束而终止。在奈斯比特的解析中,人是中国改革开放这场宏大叙事中最活跃的因子——释放人的活力、增强人的自尊、鼓励自主发挥人民的创造力、激发每个人的参与感,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同习近平主席交谈,引发他强烈共鸣的,是习近平主席有关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为目标”的观点。在他看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和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正是解决当下种种全球性发展难题的迫切所需。全球仍然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在人类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之所以还有如此多的人深陷贫困,本质上正是发展不平衡所致。这也是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年包容性发展指数,近几十年来,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平等已导致全球财富和收入不平等水平达到历史高点。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一道世界性课题。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其全球效应正在不断显现。今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的主题是“为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轮值主席国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倡导二十国集团要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开展合作。这一峰会主题与2016年杭州峰会一脉相承。正是在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建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和包容型世界经济的主张。其核心和实质,就是抓住创新这个动力,沿着开放的路径,本着联动的精神,追求包容的目标,让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2017年,汉堡峰会主题“塑造联动世界”,同样与杭州峰会不谋而合。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是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回响的原因所在。有西方学者如是归纳:“发展”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这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务实合作机遇上,也体现为发展理念的引领性。

2018年,注定是一个伟大的特殊年份。回望改革开放40年的非凡历史,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砥砺前行。展望未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不断推向深入。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中国,将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继续以真诚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与各国互学互鉴、深化合作,继续与世界同行,继续发挥持续奋斗的精神,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也将在人类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征程中书写新的华章。

编辑: 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