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师生助力广州千年古村微改造 村民盼恢复风貌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18-12-20 08:31

■工作坊同学与村民访谈。

■泮塘五约微改造跨两岸公众参与之一

办工作坊策划泮塘五秀美食坊,龙船庙会武馆,国际艺术节……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何姗王婷婷 ■摄影:何姗

闻名遐迩但失传已久的“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茨菇、茭笋、菱角)还能在泮塘重现吗?

不久的将来,在有清末“岭南第一景”之称的广州荔枝湾核心区的泮塘五约,不仅可以看到10年前莲叶何田田的景致,还可以品尝到村民们用本地产的五秀、祖辈相传的工艺亲手做的泮塘马蹄粉、藕粉,原产泮塘的特色美食荷叶饭,更有各种新派五秀料理,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能在五秀基地学习种“五秀”了……

更令你惊喜的是,若逢五月五,你还能看到别开生面的扒龙船的前戏,跟着龙船队一路穿过青砖屋簇拥的麻石街到仁威庙请神、到社稷庙拜社;在村里的习成堂,见识一下蔡李佛拳的身手;三官庙广场前闹腾的醒狮仿佛在宣告:三官庙会又回来啦……

在千年古村泮塘五约,你会惊叹:现代化的大都市广州还藏着一个原汁原味、生生不息的古村落——这是一群海峡两岸建筑系师生设计的蓝图,也是五约村民的期盼。

正在微改造中的泮塘五约,最近迎来了海峡两岸都市设计联合工作坊。广州与台湾几所大学的师生们发现和思考改造中的问题,回应村民们的发展诉求,提出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不仅是空间改造,而且是全面的古村复兴。这也是自2017年以来泮塘五约微改造公众参与第一次有社区以外的社会力量加入。

工作坊形成的建议案已通过泮塘五约共同缔造委员会提交给荔湾区政府,有望融入荔枝湾地区整体发展规划中实施。

为泮塘五约微改造,海峡两岸4所大学师生开工作坊

泮塘五约是广州历史城区中少有的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聚落。

2016年,泮塘五约被列入广州首批微改造项目,荔湾区旧城改造项目中心为建设单位,并委托荔湾区建设项目管理中心承建,将已征收房屋改造社区配套服务设施、修缮和保护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结合立面整饬和街巷景观设计,整体提升五约村的风貌。改造后的泮塘五约在延续居住的同时,将成为与西关匠艺巧工相结合的创意文化旅游区。(详见新快报2017年12月14日报道)

去年底,广州入选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唯一一线城市,探索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改造过程中更注重保护城市肌理,凸显岭南文化特色,泮塘五约被列为改造试点项目,也是广州第一个先征询居民意见再编制设计方案的微改造项目。

今年4月,应新快报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教授表示,学院师生乐意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泮塘五约微改造,帮助村民自主更新。(详见新快报2018年5月30日报道)孙一民说:“我们建筑学院的师生还应该从更加多的角度与方位参与广州旧城的更新发展。在对广州旧城的理解与学习过程中,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贡献出来。也希望更多的同学将自己专业理想建立在社会现实之上,为城市历史的健康延续而付出自己的努力。”

以此为契机,华南理工大学和台湾淡江大学、逢甲大学、铭传大学把都市设计工作坊选在了改造中的泮塘五约,从11月5日起,在两周时间里,两岸的52名建筑系学生和8位指导老师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讨论、评图、学术交流、设计策划等方式参与微改造。

村民望借改造恢复古村风貌传承文化

中期评图时,工作坊邀请了几位熟悉村史、关心改造的村民参加。同学们汇报时侃侃而谈边界、公共系统、住房等等空间硬件,村里德高望重的权叔却毫不客气地泼了同学们一盆冷水:

“你们看到了现象,没有抓住主题。我们希望在微改造过程能够恢复一些原来的古村庄面貌,让世人望一望,哪些是我们的特色,也很希望微改造后延续这里的传统文化。”

权叔滔滔不绝地开讲什么是原来古村的面貌,什么是要延续的传统文化——

“荔湾湖公园的土地400多亩,都是属于我们泮塘村村民的,所以围墙是不应该再存在的。所以要拆围墙。”

从泮塘人创造的传统食物马蹄粉、马蹄糕、布拉肠、糯米鸡、荷叶饭到明代后期搭上一带一路风帆远销东南亚、旧金山的五秀;从习成堂(武馆)、团局到三月三北帝诞、扒龙船,还细数村里的祠堂、庙宇……

权叔前前后后讲了37分钟,讲到激动处还站起来走到PPT下方指着图比划:

“这些就是地方的传统文化,所以要恢复这个古村落风貌的话,我们不要忽略了这些东西。”

权叔的几番点评令同学们醍醐灌顶,广州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执行院长江浩则进一步启发学生:“其实这个片区想出新并不难,但是怎么留旧?就是我们提的文化传承,权叔讲的这些历史很有感染力,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空间的营造去创建一种软硬结合的场景,来保育这些传统文化,这是魂,这个魂可以让大家从全国各地千里迢迢地跑到这里来。”

同学们转变理念与思路,分出了一个小组倾全力做文化传承的研究、设计与策划,而来自台湾淡江大学建筑系、有丰富的社区营造经验与文创产业研究心得的黄瑞茂教授则引导同学们通过产业运营去传承、创新在地文化:

“建筑系的学生以前只关注物这个层面的东西,但如何运营空间很重要,所以我们要有一个空间计划,也要有一个运营计划,希望未来在这个地方有一个跟房地产开发、观光旅游不一样的渐进式的发展模式。”

挑战开发商运营模式,由村民运营文化产业

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活化是不是只能由政府或开发商来运营?

村民李承坚多次强调说:“希望泮塘能表达真正的在地文化,接地气,不是广绣、旗袍那些非原生文化,这些是我们村民真正的心声。但你得给我们硬件,才能做事。”

终期评图,同学们亮出了调研成果与“比较乌托邦”的方案——

他们尝试挑战目前普遍自上而下由开发商整体营销的模式,并改变待改造全部完成后再统一移交给政府运营的计划,让村民来传承自己的文化,自己来运营文化产业。

他们提议:近期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或者微改造的设计单位之一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成立运营部门,通过劳务采购,将相关试营运事务委托一个专业团体,进驻泮塘,协助政府与小区一起进行运作工作;远期则由政府出资支持、社会资源参与以及村民集资入股成立一个以五约村民后代为主体的组织,把一期已经修缮、改造好但空置的部分公房先承租过来,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承创办美食坊、发展文创产业、举办文化节。

工作坊认为:泮塘地区拥有传统的生活文化经验,是发展体验观光的重要内涵。提议近期先在荔湾湖海山仙馆的湖面上开辟五秀种植示范区,开办五秀美食坊供游人品尝,恢复历史上丰富的菜肴诸如泮塘鱼蛋、八珍扒鸭、茭笋王、郊外鱼头……美食坊可派生出一个广府食堂方便村里的老人们,还可衍生出体验式的五秀美食制作坊,中小学生可在此上社会实践课,学习传统文化,透过文化故事的解说提高单一产品的文化价值。同时,培训村民的厨艺、文化技能,让他们在地就业。

除了美食文化,同学们还设想在三官庙后面,将改造后的房子作为武馆、文创手作店(醒狮彩绘、龙舟模型制作、五秀加工)等在地文化传承的空间,邀请年轻的文创工作者进驻创作,以创新来传播传统文化。

宗祠文化、信仰文化、节庆文化也是要重点恢复的:为配合三官庙会、五月五等节日文化的恢复,将在三官庙前开辟一个广场,展示醒狮、龙船等节庆活动,也作为武术室外练习场;修缮好村内惟一完整的敦本堂,恢复祭祀,重建敦本堂北侧的风水塘,并在周边种植绿树和增添休憩设施。

同时,拆除荔湾湖与泮塘五约之间的围墙,将荔湾湖的自然景观与五约的人文气息无缝连接,甫进五约即可尽览最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将仁威庙入口与荔湾湖入口之间的小翠湖沿湖一周打通,变成亲水公园,已经废弃的小翠轩也将变身泮塘历史文化博物馆。制作文化资源导览地图,提供主题与一日游的配套旅游计划,建置初步的旅游解说据点。

而在远期规划中,将引入现代的文化传播方式,举办大型文化艺术节,邀请海内外知名文化工作者、艺术家围绕在地文化进行艺术创作,推动传统文化的再发展,带动古村的经济发展,提高村落的活力。

对于工作坊的规划,荔湾区城市更新局调研员江伟辉在评图会上表示:“你们尽管想,最后我给你们实现!”

1  2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海峡两岸师生助力广州千年古村微改造 村民盼恢复风貌
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  2018-12-20

■工作坊同学与村民访谈。

■泮塘五约微改造跨两岸公众参与之一

办工作坊策划泮塘五秀美食坊,龙船庙会武馆,国际艺术节……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何姗王婷婷 ■摄影:何姗

闻名遐迩但失传已久的“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茨菇、茭笋、菱角)还能在泮塘重现吗?

不久的将来,在有清末“岭南第一景”之称的广州荔枝湾核心区的泮塘五约,不仅可以看到10年前莲叶何田田的景致,还可以品尝到村民们用本地产的五秀、祖辈相传的工艺亲手做的泮塘马蹄粉、藕粉,原产泮塘的特色美食荷叶饭,更有各种新派五秀料理,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能在五秀基地学习种“五秀”了……

更令你惊喜的是,若逢五月五,你还能看到别开生面的扒龙船的前戏,跟着龙船队一路穿过青砖屋簇拥的麻石街到仁威庙请神、到社稷庙拜社;在村里的习成堂,见识一下蔡李佛拳的身手;三官庙广场前闹腾的醒狮仿佛在宣告:三官庙会又回来啦……

在千年古村泮塘五约,你会惊叹:现代化的大都市广州还藏着一个原汁原味、生生不息的古村落——这是一群海峡两岸建筑系师生设计的蓝图,也是五约村民的期盼。

正在微改造中的泮塘五约,最近迎来了海峡两岸都市设计联合工作坊。广州与台湾几所大学的师生们发现和思考改造中的问题,回应村民们的发展诉求,提出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不仅是空间改造,而且是全面的古村复兴。这也是自2017年以来泮塘五约微改造公众参与第一次有社区以外的社会力量加入。

工作坊形成的建议案已通过泮塘五约共同缔造委员会提交给荔湾区政府,有望融入荔枝湾地区整体发展规划中实施。

为泮塘五约微改造,海峡两岸4所大学师生开工作坊

泮塘五约是广州历史城区中少有的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聚落。

2016年,泮塘五约被列入广州首批微改造项目,荔湾区旧城改造项目中心为建设单位,并委托荔湾区建设项目管理中心承建,将已征收房屋改造社区配套服务设施、修缮和保护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结合立面整饬和街巷景观设计,整体提升五约村的风貌。改造后的泮塘五约在延续居住的同时,将成为与西关匠艺巧工相结合的创意文化旅游区。(详见新快报2017年12月14日报道)

去年底,广州入选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唯一一线城市,探索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改造过程中更注重保护城市肌理,凸显岭南文化特色,泮塘五约被列为改造试点项目,也是广州第一个先征询居民意见再编制设计方案的微改造项目。

今年4月,应新快报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教授表示,学院师生乐意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泮塘五约微改造,帮助村民自主更新。(详见新快报2018年5月30日报道)孙一民说:“我们建筑学院的师生还应该从更加多的角度与方位参与广州旧城的更新发展。在对广州旧城的理解与学习过程中,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贡献出来。也希望更多的同学将自己专业理想建立在社会现实之上,为城市历史的健康延续而付出自己的努力。”

以此为契机,华南理工大学和台湾淡江大学、逢甲大学、铭传大学把都市设计工作坊选在了改造中的泮塘五约,从11月5日起,在两周时间里,两岸的52名建筑系学生和8位指导老师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讨论、评图、学术交流、设计策划等方式参与微改造。

村民望借改造恢复古村风貌传承文化

中期评图时,工作坊邀请了几位熟悉村史、关心改造的村民参加。同学们汇报时侃侃而谈边界、公共系统、住房等等空间硬件,村里德高望重的权叔却毫不客气地泼了同学们一盆冷水:

“你们看到了现象,没有抓住主题。我们希望在微改造过程能够恢复一些原来的古村庄面貌,让世人望一望,哪些是我们的特色,也很希望微改造后延续这里的传统文化。”

权叔滔滔不绝地开讲什么是原来古村的面貌,什么是要延续的传统文化——

“荔湾湖公园的土地400多亩,都是属于我们泮塘村村民的,所以围墙是不应该再存在的。所以要拆围墙。”

从泮塘人创造的传统食物马蹄粉、马蹄糕、布拉肠、糯米鸡、荷叶饭到明代后期搭上一带一路风帆远销东南亚、旧金山的五秀;从习成堂(武馆)、团局到三月三北帝诞、扒龙船,还细数村里的祠堂、庙宇……

权叔前前后后讲了37分钟,讲到激动处还站起来走到PPT下方指着图比划:

“这些就是地方的传统文化,所以要恢复这个古村落风貌的话,我们不要忽略了这些东西。”

权叔的几番点评令同学们醍醐灌顶,广州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执行院长江浩则进一步启发学生:“其实这个片区想出新并不难,但是怎么留旧?就是我们提的文化传承,权叔讲的这些历史很有感染力,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空间的营造去创建一种软硬结合的场景,来保育这些传统文化,这是魂,这个魂可以让大家从全国各地千里迢迢地跑到这里来。”

同学们转变理念与思路,分出了一个小组倾全力做文化传承的研究、设计与策划,而来自台湾淡江大学建筑系、有丰富的社区营造经验与文创产业研究心得的黄瑞茂教授则引导同学们通过产业运营去传承、创新在地文化:

“建筑系的学生以前只关注物这个层面的东西,但如何运营空间很重要,所以我们要有一个空间计划,也要有一个运营计划,希望未来在这个地方有一个跟房地产开发、观光旅游不一样的渐进式的发展模式。”

挑战开发商运营模式,由村民运营文化产业

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活化是不是只能由政府或开发商来运营?

村民李承坚多次强调说:“希望泮塘能表达真正的在地文化,接地气,不是广绣、旗袍那些非原生文化,这些是我们村民真正的心声。但你得给我们硬件,才能做事。”

终期评图,同学们亮出了调研成果与“比较乌托邦”的方案——

他们尝试挑战目前普遍自上而下由开发商整体营销的模式,并改变待改造全部完成后再统一移交给政府运营的计划,让村民来传承自己的文化,自己来运营文化产业。

他们提议:近期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或者微改造的设计单位之一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成立运营部门,通过劳务采购,将相关试营运事务委托一个专业团体,进驻泮塘,协助政府与小区一起进行运作工作;远期则由政府出资支持、社会资源参与以及村民集资入股成立一个以五约村民后代为主体的组织,把一期已经修缮、改造好但空置的部分公房先承租过来,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承创办美食坊、发展文创产业、举办文化节。

工作坊认为:泮塘地区拥有传统的生活文化经验,是发展体验观光的重要内涵。提议近期先在荔湾湖海山仙馆的湖面上开辟五秀种植示范区,开办五秀美食坊供游人品尝,恢复历史上丰富的菜肴诸如泮塘鱼蛋、八珍扒鸭、茭笋王、郊外鱼头……美食坊可派生出一个广府食堂方便村里的老人们,还可衍生出体验式的五秀美食制作坊,中小学生可在此上社会实践课,学习传统文化,透过文化故事的解说提高单一产品的文化价值。同时,培训村民的厨艺、文化技能,让他们在地就业。

除了美食文化,同学们还设想在三官庙后面,将改造后的房子作为武馆、文创手作店(醒狮彩绘、龙舟模型制作、五秀加工)等在地文化传承的空间,邀请年轻的文创工作者进驻创作,以创新来传播传统文化。

宗祠文化、信仰文化、节庆文化也是要重点恢复的:为配合三官庙会、五月五等节日文化的恢复,将在三官庙前开辟一个广场,展示醒狮、龙船等节庆活动,也作为武术室外练习场;修缮好村内惟一完整的敦本堂,恢复祭祀,重建敦本堂北侧的风水塘,并在周边种植绿树和增添休憩设施。

同时,拆除荔湾湖与泮塘五约之间的围墙,将荔湾湖的自然景观与五约的人文气息无缝连接,甫进五约即可尽览最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将仁威庙入口与荔湾湖入口之间的小翠湖沿湖一周打通,变成亲水公园,已经废弃的小翠轩也将变身泮塘历史文化博物馆。制作文化资源导览地图,提供主题与一日游的配套旅游计划,建置初步的旅游解说据点。

而在远期规划中,将引入现代的文化传播方式,举办大型文化艺术节,邀请海内外知名文化工作者、艺术家围绕在地文化进行艺术创作,推动传统文化的再发展,带动古村的经济发展,提高村落的活力。

对于工作坊的规划,荔湾区城市更新局调研员江伟辉在评图会上表示:“你们尽管想,最后我给你们实现!”

1  2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