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王娟 实习生刘咏怡 通讯员周伟报道 5日,“粤港澳大湾区高成长性品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东社会科学中心举行,论坛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品牌建设如何从制造、销售、服务和文化方面走上国际化等为主题,邀请品牌领袖及研究专家进行了主旨演讲。
“中国品牌尚处于‘价格洼地’,国际品牌占领中国高端市场的80%,”广东省品牌研究会会长、省社科院管理学研究员罗繁明指出,中国品牌利用80%资源生产,仅占据20%平均利润市场份额。他分析,“同质化是导致产能过剩的最主要因素。”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落后国际三大湾区,主导产业仍以外向型生产加工为主,这也是大湾区品牌的短板。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袁俊在致辞中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涌现了一大批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优秀品牌,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名牌聚集地。在当前供给侧和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缺乏的不是本土自主品牌,而是在全球合作竞争中处于前列,极具影响力的强势品牌。”
袁俊建议,要从加强产品质量监督,严打仿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引进国际资金、质量监测认证机构,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自主品牌的跟踪和监管;通过成立大湾区品牌建设促进会,设置品牌权威认证,保障大湾区品牌质量与国际接轨等方面进行品牌建设。
罗繁明提出,粵港澳大湾区需要品牌引领,要借用大湾区优势,打造公用品牌和专用品牌。所谓“粤港澳大湾区公用品牌”,是指在这个区域注册、生产的商品或公共生产资料使用的标记,是由三地政府共同制定标准、共同评价、共同管理的公用品牌,受法律保护的品牌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