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报告10大亮点引人瞩目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9-03-13 08:07

聚焦

依法甄别纠正一批涉产权冤错案件;“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严惩民生领域犯罪、涉疫苗犯罪、侵害妇女儿童案……

3月1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报告中的一系列法治亮点引人瞩目。

亮点1

反腐败:严惩各类职务犯罪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依法审理孙政才等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各级法院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8万件3.3万人。

最高检报告提出,受理各级监委移送职务犯罪16092人,已起诉9802人,不起诉250人,退回补充调查1869人次。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树江:两高报告彰显党中央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坚强决心。对于贪污贿赂、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将继续加大惩处和打击力度。

亮点2

扫黑除恶:严惩“村霸”“市霸”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审结黑恶势力犯罪案件5489件2.9万人,依法审理穆嘉案、曾宪波案等社会影响较大的涉黑涉恶案件。

最高检报告提出,明确11类打击重点。批捕涉黑犯罪嫌疑人11183人,批捕涉恶犯罪嫌疑人62202人。洛宁“十八兄弟会”、闻喜“侯氏兄弟”、白城史淼等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的涉黑团伙受到严惩。起诉黑恶势力犯罪“保护伞”350人。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袁友方: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应坚持“扫黑除恶”与“破网打伞”同步推进,维护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亮点3

保护民企权益:再审改判张文中无罪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审慎适用强制措施,禁止超范围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加大涉产权刑事申诉案件清理力度,再审改判张文中无罪,依法甄别纠正一批涉产权冤错案件,发布两批13个典型案例。

最高检报告提出,直接督办涉产权刑事申诉68件。全案错了全案纠正,部分错了部分纠正,既不遮丑护短,也不“一风吹”。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黄立:优化营商环境,必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应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让他们安心、放心。

亮点4

严惩环境犯罪:以法治保护碧水蓝天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严惩污染环境犯罪,审结相关案件2204件。审结环境资源案件25.1万件。

最高检报告提出,起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42195人,同比上升21%。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律师协会会长杨玉芙:近年来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与环保法律“牙齿”越来越硬密不可分。应该继续完善环境立法,强化环境执法,用法治的力量保护碧水蓝天。

亮点5

打击民生领域犯罪:惩治“套路贷”等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审结涉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消费等案件111.1万件。严厉打击“套路贷”诈骗。依法审理利用保健品诈骗老年人等案件。

最高检报告提出,坚决惩治“套路贷”“校园贷”所涉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起诉2973人。起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26974人,同比上升10.9%。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陈士渠:对于“套路贷”、集资诈骗、保健品诈骗犯罪等近期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犯罪行为,司法部门积极回应。下一步应继续坚决打击和惩治,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百姓安全感。

亮点6

严惩涉网犯罪:起诉电诈犯罪明显增加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个人信息、利用网络窃取商业秘密、网络传销等犯罪,审结相关案件8907件。严惩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利用网络开设赌场等新型犯罪。

最高检报告提出,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43929人,同比上升29.3%。起诉利用网络赌博、传播淫秽物品、泄露个人信息等犯罪15003人,同比上升41.3%。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网络犯罪不断升级,严重威胁国家和社会安全。对于层出不穷的新型网络技术,建议加强法律规范防范安全风险发生。

亮点7

纠防冤错案件:纠正“五周杀人案”等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各级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刑事案件1821件,其中依法纠正“五周杀人案”等重大冤错案件10件。审结国家赔偿案件1.5万件。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等原则,依法宣告517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02名自诉案件被告人无罪。

最高检报告提出,坚持不懈纠防冤错案件。对不构成犯罪或证据不足的决定不批捕168458人、不起诉34398人,同比分别上升15.9%和14.1%。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刘守民:近年来,一批冤错案件依法得到纠正。建议进一步拓宽申诉渠道,加大纠正冤错案件力度,健全国家赔偿法律制度和工作机制。

亮点8

保护食药安全:大力度惩治涉疫苗犯罪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审结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7092件。加大对涉疫苗犯罪惩治力度。

最高检报告提出,起诉制售假药劣药、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12360人,同比上升5.5%。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发生后,最高人民检察院挂牌督办。重点办理影响中小学、农贸市场、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的公益诉讼。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检察院检察长傅信平:当前,食药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加大对制售假药劣药、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的惩处力度,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亮点9

严惩侵害妇女儿童案:一批重犯获死刑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坚决惩治针对妇女儿童的暴力、虐待、拐卖、性侵害等犯罪,审结相关案件2.7万件。对一批杀害、伤害未成年人的罪犯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

最高检报告提出,近年来,性侵、拐卖、虐待、伤害未成年人犯罪持续多发,去年起诉50705人,同比上升6.8%。与各级妇联协同维护妇女权益,起诉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犯罪21949人,同比上升6.4%。

全国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创始人张宝艳:期待更多强有力措施保护妇女儿童,加大对拐卖妇女儿童等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进一步织密保护网。

亮点10

破解执行难: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三年来人民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2043.5万件,执结1936.1万件,执行到位金额4.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5%、105.1%和71.2%。“‘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最高检报告提出,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的,批捕2376人,同比上升36.9%。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董开军:当前执行模式发生变革,网络查控、联合信用惩戒、网络司法拍卖等信息化手段效果明显,提高了司法公信力,增强了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要健全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

(新华社)

最高法报告

大数据透视 力度、温度和速度

1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与最高法历年工作报告相比,新版报告有何新特点?请看大数据分析解读——

力度!

解决“执行难”内容出现22次

在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中,关于解决“执行难”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大数据显示,关于解决“执行难”的内容最早出现在1988年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此后历史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三次分别是2018年的9次、2011年的8次、2000年的7次。而在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中,这一方面内容足足出现了22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切实解决执行难”的部署,最高法2016年3月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

三年来,全国各级法院全力攻坚,共受理执行案件2043.5万件,执结1936.1万件,执行到位金额4.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5%、105.1%和71.2%,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促进了法治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

温度!

“人身安全保护令”发出1589份

道路千万条,人身安全第一条。

大数据梳理发现,“人身安全”一词在1987年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最早出现,“人身安全保护令”一词的出现却是在29年后的2016年最高法工作报告中。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一种民事强制措施,是人民法院为了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确保婚姻案件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而作出的民事裁定。

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过去一年里,全国各级法院共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1589份。

此外,最高法明确规定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可包括的措施,即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等。

速度!

“智慧法院”相关词条更多

科技在进步,法院自然也不能落后。

大数据显示,“智慧法院”一词首次出现在2016年,而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有更多词条和“智慧法院”关联在一起,这些看似“高大上”的科技成果早已和你我生活密切相关。

如果你经常网购,你会发现国内多家电子购物平台早已推出“司法拍卖”,拍品大到一套房子、一辆车,小到一件家具、一部手机等。通过推行网络司法拍卖,成交率、溢价率成倍增长,为当事人节约佣金205亿元,且有效避免拍卖环节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

如果你遇到欠债不还的“老赖”,也可通过“智慧法院”解决查人找物难题。目前,全国各级法院建成的网络查控系统已与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16家单位和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覆盖存款、车辆、证券、不动产、网络资金等16类25项信息,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

这些还只是“智慧法院”的“冰山一角”。“司法大数据和服务平台”“类案智能推送”“法信智答版”“智能语音云平台”“智能辅助”“电子诉讼应用”“网上阅卷”“网上开庭”“电子送达”“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等等,这些带有高科技意味词汇的背后都是互联网时代的便捷和高效。

(新华社)

最高检报告

新时代检察工作 这样发力

2018年是检察机关职能调整、机构改革的关键一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1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最高检工作报告。透过工作报告呈现的亮点,新时代检察工作全面发力的路径清晰可见。

推进“四大检察”法律监督总体布局

内设机构改革后,最高检十个检察厅进入公众视野,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并行的法律监督总体布局形成。

“这是一场‘动筋骨触灵魂’的系统性、重构性改革,‘四大检察’为做好新时代检察工作描绘了基本轮廓,为检察机关聚焦法律监督主业提供了组织保障。”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田云鹏代表说。

转隶成为转机,内设机构改革则是破题之举。

“捕诉一体”解决批捕、起诉职能分别行使影响办案质效问题;分设民事、行政检察机构,着力解决“重刑轻民”问题;专设公益诉讼检察机构,忠实于公共利益代表的嘱托和法律赋权……

“四大检察”布局,让法律监督不断做实做强做优,更加全面协调充分。

勇闯中国特色公益诉讼检察之路

报告指出,检察机关全年共立案办理民事公益诉讼4393件、行政公益诉讼108767件。其中,涉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59312件、食品药品安全41118件、英烈权益保护57件……

公益诉讼,让违法者必须为恢复受损公益“埋单”。

报告显示,一年来,检察机关督促治理被污染损毁的耕地、湿地、林地、草原211万亩;督促清理固体废物、生活垃圾2000万吨;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30亿元……

从用法治力量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到用法律手段捍卫英烈尊严;从把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作为最佳状态,到将提起诉讼做成生动法治课……中国特色公益诉讼检察之路越走越宽阔。

秉持为民司法传递检察温情

“让群众点外卖更放心”“1796位检察长兼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将心比心对待群众信访”……

报告中一个个关怀民生的工作举措,不断落细、落小、落实,成为法治温度的生动注脚。

这是实实在在的责任担当——

回应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提前介入“昆山反杀案”,支持公安机关撤案;认定福州赵宇见义勇为致不法侵害人重伤依法不负刑事责任,让正当防卫“挺直腰杆”,昭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这是真真切切的法治关怀——

针对近年来涉未成年人犯罪的多发态势,检察机关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在最高检和各省级检察院专设未成年人检察机构;明确8类陷入困境未成年人可获国家司法救助;向教育部发出最高检第一号检察建议……

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一年来,检察机关对涉嫌犯罪但无需逮捕的决定不批捕116452人,对犯罪情节轻微、依法可不判处刑罚的决定不起诉102572人,同步分别上升4.5%和25.5%。

坚持不懈纠防冤错案件——

一年来,检察机关对不构成犯罪或证据不足的决定不批捕168458人、不起诉34398人,同比分别上升15.9%和14.1%。最高检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李锦莲故意杀人案”“邹俊敏贩卖毒品案”均得到改判。

严把刑事案件“入口关”——

检察机关加强对刑事立案、侦查、审判、执行的监督,紧盯有案不立、有罪未究和不当立案、越权管辖等问题,督促侦查机关立案22215件、撤案18385件,同比分别上升19.5%和32%。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假立功”“提钱出狱”等行为,检察机关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报告显示,2018年,检察机关监督纠正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39287人次,同比上升38.9%。

(新华社)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两高报告10大亮点引人瞩目
金羊网  作者:  2019-03-13

聚焦

依法甄别纠正一批涉产权冤错案件;“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严惩民生领域犯罪、涉疫苗犯罪、侵害妇女儿童案……

3月1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报告中的一系列法治亮点引人瞩目。

亮点1

反腐败:严惩各类职务犯罪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依法审理孙政才等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各级法院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8万件3.3万人。

最高检报告提出,受理各级监委移送职务犯罪16092人,已起诉9802人,不起诉250人,退回补充调查1869人次。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树江:两高报告彰显党中央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坚强决心。对于贪污贿赂、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将继续加大惩处和打击力度。

亮点2

扫黑除恶:严惩“村霸”“市霸”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审结黑恶势力犯罪案件5489件2.9万人,依法审理穆嘉案、曾宪波案等社会影响较大的涉黑涉恶案件。

最高检报告提出,明确11类打击重点。批捕涉黑犯罪嫌疑人11183人,批捕涉恶犯罪嫌疑人62202人。洛宁“十八兄弟会”、闻喜“侯氏兄弟”、白城史淼等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的涉黑团伙受到严惩。起诉黑恶势力犯罪“保护伞”350人。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袁友方: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应坚持“扫黑除恶”与“破网打伞”同步推进,维护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亮点3

保护民企权益:再审改判张文中无罪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审慎适用强制措施,禁止超范围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加大涉产权刑事申诉案件清理力度,再审改判张文中无罪,依法甄别纠正一批涉产权冤错案件,发布两批13个典型案例。

最高检报告提出,直接督办涉产权刑事申诉68件。全案错了全案纠正,部分错了部分纠正,既不遮丑护短,也不“一风吹”。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黄立:优化营商环境,必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应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让他们安心、放心。

亮点4

严惩环境犯罪:以法治保护碧水蓝天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严惩污染环境犯罪,审结相关案件2204件。审结环境资源案件25.1万件。

最高检报告提出,起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42195人,同比上升21%。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律师协会会长杨玉芙:近年来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与环保法律“牙齿”越来越硬密不可分。应该继续完善环境立法,强化环境执法,用法治的力量保护碧水蓝天。

亮点5

打击民生领域犯罪:惩治“套路贷”等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审结涉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消费等案件111.1万件。严厉打击“套路贷”诈骗。依法审理利用保健品诈骗老年人等案件。

最高检报告提出,坚决惩治“套路贷”“校园贷”所涉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起诉2973人。起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26974人,同比上升10.9%。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陈士渠:对于“套路贷”、集资诈骗、保健品诈骗犯罪等近期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犯罪行为,司法部门积极回应。下一步应继续坚决打击和惩治,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百姓安全感。

亮点6

严惩涉网犯罪:起诉电诈犯罪明显增加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个人信息、利用网络窃取商业秘密、网络传销等犯罪,审结相关案件8907件。严惩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利用网络开设赌场等新型犯罪。

最高检报告提出,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43929人,同比上升29.3%。起诉利用网络赌博、传播淫秽物品、泄露个人信息等犯罪15003人,同比上升41.3%。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网络犯罪不断升级,严重威胁国家和社会安全。对于层出不穷的新型网络技术,建议加强法律规范防范安全风险发生。

亮点7

纠防冤错案件:纠正“五周杀人案”等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各级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刑事案件1821件,其中依法纠正“五周杀人案”等重大冤错案件10件。审结国家赔偿案件1.5万件。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等原则,依法宣告517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02名自诉案件被告人无罪。

最高检报告提出,坚持不懈纠防冤错案件。对不构成犯罪或证据不足的决定不批捕168458人、不起诉34398人,同比分别上升15.9%和14.1%。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刘守民:近年来,一批冤错案件依法得到纠正。建议进一步拓宽申诉渠道,加大纠正冤错案件力度,健全国家赔偿法律制度和工作机制。

亮点8

保护食药安全:大力度惩治涉疫苗犯罪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审结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7092件。加大对涉疫苗犯罪惩治力度。

最高检报告提出,起诉制售假药劣药、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12360人,同比上升5.5%。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发生后,最高人民检察院挂牌督办。重点办理影响中小学、农贸市场、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的公益诉讼。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检察院检察长傅信平:当前,食药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加大对制售假药劣药、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的惩处力度,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亮点9

严惩侵害妇女儿童案:一批重犯获死刑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坚决惩治针对妇女儿童的暴力、虐待、拐卖、性侵害等犯罪,审结相关案件2.7万件。对一批杀害、伤害未成年人的罪犯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

最高检报告提出,近年来,性侵、拐卖、虐待、伤害未成年人犯罪持续多发,去年起诉50705人,同比上升6.8%。与各级妇联协同维护妇女权益,起诉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犯罪21949人,同比上升6.4%。

全国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创始人张宝艳:期待更多强有力措施保护妇女儿童,加大对拐卖妇女儿童等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进一步织密保护网。

亮点10

破解执行难: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点评

最高法报告提出,三年来人民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2043.5万件,执结1936.1万件,执行到位金额4.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5%、105.1%和71.2%。“‘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最高检报告提出,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的,批捕2376人,同比上升36.9%。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董开军:当前执行模式发生变革,网络查控、联合信用惩戒、网络司法拍卖等信息化手段效果明显,提高了司法公信力,增强了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要健全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

(新华社)

最高法报告

大数据透视 力度、温度和速度

1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与最高法历年工作报告相比,新版报告有何新特点?请看大数据分析解读——

力度!

解决“执行难”内容出现22次

在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中,关于解决“执行难”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大数据显示,关于解决“执行难”的内容最早出现在1988年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此后历史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三次分别是2018年的9次、2011年的8次、2000年的7次。而在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中,这一方面内容足足出现了22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切实解决执行难”的部署,最高法2016年3月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

三年来,全国各级法院全力攻坚,共受理执行案件2043.5万件,执结1936.1万件,执行到位金额4.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5%、105.1%和71.2%,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促进了法治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

温度!

“人身安全保护令”发出1589份

道路千万条,人身安全第一条。

大数据梳理发现,“人身安全”一词在1987年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最早出现,“人身安全保护令”一词的出现却是在29年后的2016年最高法工作报告中。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一种民事强制措施,是人民法院为了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确保婚姻案件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而作出的民事裁定。

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过去一年里,全国各级法院共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1589份。

此外,最高法明确规定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可包括的措施,即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等。

速度!

“智慧法院”相关词条更多

科技在进步,法院自然也不能落后。

大数据显示,“智慧法院”一词首次出现在2016年,而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有更多词条和“智慧法院”关联在一起,这些看似“高大上”的科技成果早已和你我生活密切相关。

如果你经常网购,你会发现国内多家电子购物平台早已推出“司法拍卖”,拍品大到一套房子、一辆车,小到一件家具、一部手机等。通过推行网络司法拍卖,成交率、溢价率成倍增长,为当事人节约佣金205亿元,且有效避免拍卖环节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

如果你遇到欠债不还的“老赖”,也可通过“智慧法院”解决查人找物难题。目前,全国各级法院建成的网络查控系统已与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16家单位和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覆盖存款、车辆、证券、不动产、网络资金等16类25项信息,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

这些还只是“智慧法院”的“冰山一角”。“司法大数据和服务平台”“类案智能推送”“法信智答版”“智能语音云平台”“智能辅助”“电子诉讼应用”“网上阅卷”“网上开庭”“电子送达”“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等等,这些带有高科技意味词汇的背后都是互联网时代的便捷和高效。

(新华社)

最高检报告

新时代检察工作 这样发力

2018年是检察机关职能调整、机构改革的关键一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1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最高检工作报告。透过工作报告呈现的亮点,新时代检察工作全面发力的路径清晰可见。

推进“四大检察”法律监督总体布局

内设机构改革后,最高检十个检察厅进入公众视野,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并行的法律监督总体布局形成。

“这是一场‘动筋骨触灵魂’的系统性、重构性改革,‘四大检察’为做好新时代检察工作描绘了基本轮廓,为检察机关聚焦法律监督主业提供了组织保障。”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田云鹏代表说。

转隶成为转机,内设机构改革则是破题之举。

“捕诉一体”解决批捕、起诉职能分别行使影响办案质效问题;分设民事、行政检察机构,着力解决“重刑轻民”问题;专设公益诉讼检察机构,忠实于公共利益代表的嘱托和法律赋权……

“四大检察”布局,让法律监督不断做实做强做优,更加全面协调充分。

勇闯中国特色公益诉讼检察之路

报告指出,检察机关全年共立案办理民事公益诉讼4393件、行政公益诉讼108767件。其中,涉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59312件、食品药品安全41118件、英烈权益保护57件……

公益诉讼,让违法者必须为恢复受损公益“埋单”。

报告显示,一年来,检察机关督促治理被污染损毁的耕地、湿地、林地、草原211万亩;督促清理固体废物、生活垃圾2000万吨;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30亿元……

从用法治力量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到用法律手段捍卫英烈尊严;从把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作为最佳状态,到将提起诉讼做成生动法治课……中国特色公益诉讼检察之路越走越宽阔。

秉持为民司法传递检察温情

“让群众点外卖更放心”“1796位检察长兼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将心比心对待群众信访”……

报告中一个个关怀民生的工作举措,不断落细、落小、落实,成为法治温度的生动注脚。

这是实实在在的责任担当——

回应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提前介入“昆山反杀案”,支持公安机关撤案;认定福州赵宇见义勇为致不法侵害人重伤依法不负刑事责任,让正当防卫“挺直腰杆”,昭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这是真真切切的法治关怀——

针对近年来涉未成年人犯罪的多发态势,检察机关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在最高检和各省级检察院专设未成年人检察机构;明确8类陷入困境未成年人可获国家司法救助;向教育部发出最高检第一号检察建议……

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一年来,检察机关对涉嫌犯罪但无需逮捕的决定不批捕116452人,对犯罪情节轻微、依法可不判处刑罚的决定不起诉102572人,同步分别上升4.5%和25.5%。

坚持不懈纠防冤错案件——

一年来,检察机关对不构成犯罪或证据不足的决定不批捕168458人、不起诉34398人,同比分别上升15.9%和14.1%。最高检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李锦莲故意杀人案”“邹俊敏贩卖毒品案”均得到改判。

严把刑事案件“入口关”——

检察机关加强对刑事立案、侦查、审判、执行的监督,紧盯有案不立、有罪未究和不当立案、越权管辖等问题,督促侦查机关立案22215件、撤案18385件,同比分别上升19.5%和32%。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假立功”“提钱出狱”等行为,检察机关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报告显示,2018年,检察机关监督纠正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39287人次,同比上升38.9%。

(新华社)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