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朋友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令冯骥才感动 记者 邓勃 摄
潘向黎走向领奖台 记者 周巍 摄
金羊网记者 甘韵仪 李焕坤 孙磊 谢畅
4月,花地文学榜。4月,广州读书月。
每年花地文学榜张榜之时,文学大咖齐聚羊城,思想的种子、文学的风潮,总能给羊城带来许多新体验,甚至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在结束“观音山杯·2019花地文学榜”年度盛典暨年见·文学专场及系列活动后,文学大咖们也结束了短暂而充实的花地之旅。非居住在此的作家,已于15、16日陆续飞离广州。对于这群特殊客人来说,广州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他们又给广州留下了什么?
记者发现,这三四天里,他们以区别于这座城市的市民的视角,感悟着他们心中的“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以及“老城市新活力”,捕捉到各种幸福感与满足感。
羊城给他们带来什么?
A世外桃源般的城市印象
他们中许多从外地来,在生机勃勃的4月与广州“打照面”,被这里的风光深深吸引,不吝表白。
来自东北的班宇第一次到广州,才体验两三天,就表示想移居到此,“羊城郁郁葱葱,整个人都放松了。”
陈晓明告诉记者:“我这么多年来头次一觉睡到早上9点钟。”他说自己的睡眠不算十分好,但这次来到广州睡得格外安稳踏实。
朵渔从干燥且还有些春寒的北方飞过来时,已准备好接受高温考验,“结果一到广州,细雨霏霏,温度适宜,满眼都是动人的绿色,让人沉醉。”他说:“我常设想理想的居处环境,那应该是绿树茵茵、行人安逸、鲜花鸟鸣、河流潺潺,没想到广州这样的大都市,竟有了点世外桃源的感觉。”
潘向黎有此同感:“一直以来,我对广州都有花园一样的印象。”
年度长篇小说作家冯骥才说:“我对广州的印象非常好,广州是一个宜居的城市。”在他的“宜居”条件中,除了交通、空气、绿化等指标,最重要是文明,“如果一座城市文明,人和人之间有秩序、关系和谐、互相宽容、互相尊重,这样就是最幸福的。有文明的社会是安定的,不浮躁的。这一点广州做到了。”
“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广州给我的印象,永远是一个在精神上和日常生活上都能给你最大满足的城市。这里有高端的文化活动,也有美景、美食和平常街巷,是一个可以将人的精神和肉体安排得非常熨帖的城市。”朵渔说。他十多年前曾在广州居住过。
B舌尖上的非凡满足感
12日,文学大咖们从东莞观音山来广州的路上,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对广州最期待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美食”。13日,在唐宁书店的读书会上,班宇随即跟书迷“汇报”说:“广州特色糕点真是好看又好吃。我之前在豆瓣开设《东北疯食录》,讲东北有什么好吃的。今天来了广州,才觉得讲这话特别不合适,以后就只能讲讲东北的风土人情了。”台下笑作一团。
潘向黎说起广州的美食也饶有兴致。她已有七八年没来广州,这一次从上海来,由衷感叹,粤菜这么多年,还是相当有魅力,能到广州尝一次正宗的粤菜,内心很满足。有一天晚上,潘向黎尝到了一款螺头炖青橄榄汤,她初试便被惊艳到,接着被感动。“几乎没有盐味,食材的绝对优势,让这道汤敢于素面朝天,搭配也很用心,想必花了很长时间。比如这个青橄榄,起码要花时间去苦涩。”她对“食”颇有研究,那天她刚好嗓子有点不适,这道汤让她喉咙一直回甘,觉得很舒服。
“我当时就觉得,就汤来说,广州完胜,上海完败。这种饮食文化的自信,是广州独有的。上海菜也很精细,但难免有雕琢的痕迹。广州菜素面朝天,好吃到感人,”潘向黎说,“务实才是生活的真谛,广东人清楚知道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活得实在、淡定,不浮夸。”
C珠江水带来奇妙灵感
花地文学榜盛典后,文学大咖相约珠江,参加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广东石湾酒厂集团共同发起的思想文化交流平台——“羊城范局”。珠江之上,薄雾弥漫、江风徐徐,风景与风情俱佳,作家们不断从脑海里寻找最合适的词句去表达。
“中国很多沿海城市都有江,有了一条江,整个城市就活起来了。珠江水很旺盛,很有生命力。”冯骥才说。
年度新锐文学《北上》的作者徐则臣也这么认为,他还将珠江与《北上》书中的京杭大运河作对比:“北方的河岸景色比较粗犷,南方岸边景色更加清秀、更加‘洋气’。这和气候环境、审美等有很大的关系。珠江两岸不仅精致,而且‘苗条’。”他指着岸边的高楼说道:“你看,很奇怪,这同样大小的楼,在北京你会觉得特别雄壮,在这边就有一种秀美蕴含在里面,使得整个城市都特别漂亮。加上现代化的光影设施,装点得更加精美,尤其是猎德大桥上面的霓虹灯,表达得既含蓄又极有美感。生活在珠江边,有福了。”
对于诗人朵渔来说,在夜雨中泛舟珠江,本身就是一首诗。“我还从未见过一条江河的水位如此接近一座城市的地平线,如此接近人们的生活,仿佛行人弯一下腰,就能够得到江水。这种水乳交融的亲近感太让人印象深刻。雨中的珠江两岸云雾缭绕,而高楼林立在云雾中,加上霓虹灯的闪烁,真是如梦如幻。广州老吗?广州很年轻,很靓丽。”
班宇则更为直接,说以后但凡他带朋友来广州,都直接把他“扔”在珠江游船的甲板上,“喝两口小酒,吹吹江风,看看两岸广州的夜景,太美好了!”
他们给羊城留下什么?
A留下文学分享的乐趣
文种花地,文学活动花开全城。冯骥才在黄埔书院进行《我的写作生活》分享时,现场座无虚席,还来了许多小朋友。他们席地而坐,扬起好奇的小脑袋聆听,令冯骥才惊讶:“没想到今天年龄层跨度这么大。”他被广州读者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感动。
分享会时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广州市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文学魅力,感悟生命。到了互动提问环节,一个小男孩首先抢话筒,开口第一句话便是:“谢谢您来广州给我们做演讲。”冯骥才听后欣然回应:“感谢你欢迎我来广州。”随后,又有几个不同年龄层的粉丝提问,均热情表示欢迎与感谢冯骥才来到广州,冯骥才这时幽默地回应:“广州人真热情,每个人都用主人翁的口气讲话。”在他看来,这是对城市自豪感的体现。
在唐宁书店班宇读书会上,羊城书迷也生动展示了“欢迎方式”。班宇告诉记者,他在来之前还担心广州读者无法进入自己的小说,“从沈阳到广州,物理距离挺远,加上小说中有很多东北俚语。我在东北做活动,就有书店说压根没进我的书,没想到了广州,书店说我的书都卖光了,新来的书都是加印的。”
B留下一连串文学思考
2019花地文学榜特设一位“年度作家”,授予莫言。莫言虽然未能到场,但提前录制了视频,表达了对广州的感情。不约而同地,他和作家、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都谈到了从《三家巷》这部文学作品中,最初获得对广州的想象。
“包括游船走过荔枝湾,陈文雄(《三家巷》中人物——编者注)伸手去摘荔枝,那个年代的荔枝是托在水面上。包括去白云山登高,还有到区庄乡下去探望表妹区桃,那时候区庄还是乡下,现在的区庄已经是市中心了,”张柠说,“当下真是高朋满座,但是也有一个遗憾,没有更多关于广州的作品,让年轻一代通过作品,向往这个地方,来这个地方‘朝圣’。”
他说有次接受一家杂志社的记者采访,对方只知道“广州塔”,却不知道“小蛮腰”,“至今没有一篇小说写‘小蛮腰’,很遗憾。通过读文学作品,能对一座城市产生感觉,希望下一次来这里,能看到广州作家或者其他地方的作家写广州塔等。”
广州不缺人文。“从外地人的眼光来看,广府文化既深深浸润着传统之道,将地方文化传统继续保留和发扬,同时又是领风气之先、与全球化时代能够无缝接轨、最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文化。”朵渔感叹说。
为了感受广府文化,冯骥才还独自去了一趟南越王博物馆,他用“终于去了”来描述这一次考察,他表示很惊讶:“2000多年前这块土地的文明到达这个高度,一点都不低于中原,广州从南越王国开始到今天的文脉都能清晰看见。”
当问及上海的作家潘向黎是否要写写广州时,她反而说:“我怎么可能写得好广州,写得好的是张欣老师,她写的最原汁原味,我就很安心地等张欣老师写,我来读。”张欣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广州巿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