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打破文理界限 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

来源:金羊网 作者:蒋隽 发表时间:2019-04-23 15:36

金羊网讯 记者蒋隽报道:今天(4月23日),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发布,2018年入学的高一学生,高考时就要面临这套方案。高中学校如何评价此方案?并采取哪些措施应对?记者专访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广州中学首任校长吴颖民,广州市执信中学副校长彭斌。

他们表示,改革方案打破了文理界限,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同时能保障大学选拔到优秀的新生,并推动了高中的课程改革;而且,方案避免了两大可能问题:选择物理人数太少和大规模走班。

校长说

吴颖民:

3+1+2模式是目前为止,既忠实贯彻了中央文件精神,又很好结合本省实际和学校操作能力、师资队伍现实状况,可以实施的比较理想的方案。这个方案首先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同时又给能保证大学选拔到优秀的新生,并推动高中的课程改革。

彭斌

这次改革总体还是非常好的。给了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也打破了文理的界限,突出了学生的选择性,做到了特长与学科需求的最好平衡。

避免了试点省市两大问题

吴颖民和彭斌指出,改革方案采取有效方式,避免了两大问题:

1、避免选物理的考生急剧下降

吴颖民介绍,改革方案避免了出现物理科目选考人数急剧下降的现象。“因为物理难学,而选考物理的学生通常比较优秀,且赋分方式是以排名赋分。也就是说,首先要跟优秀的学生竞争,而且考得好也未必分数高,可能导致学生和家长做出功利性的选择,选择物理的学生减少。”

广东的政策则规定,学生必须在物理和历史之中二选一,规避了此问题。“倾向理科的学生,必须选物理;倾向文科的学生,必须选历史。既保证了学生的选择权,又保障了理科人才必备物理知识,文科人才必须必备历史知识。”吴颖民说。

2、避免大规模走班

新高考实行“选课走班”制。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堂、老师,每堂课的同学都不一样,多精彩、有趣?但其实现实当中,并没这么美好。

“现阶段要尽量避免学生大规模的走班。”彭斌解释,中国孩子从小没有走班学习的习惯,不像国外的孩子从小就这样,心理上很习惯,“最大的问题是集中度。换一个课堂,就需要时间熟悉课堂环境、熟悉旁边的同学、调整情绪。”尤其高中的孩子,性格特点、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已基本成型,再去适应走班的方式和环境,比较困难。

改革方案将科目选择组合压缩到12种,减少了走班频率和规模。

因此,执信中学今年9月将开始实行的“选课走班”,也会尽量在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和学生走班次数之间,取得平衡。

各方应对

老师:心理需适应备课工作量加大

“选课走班”对于老师来说也有挑战。课堂是需要师生互动、情绪交流的,“这节课对应的学生群体是什么性格,下节课对应什么性格的群体,老师需要调适。有的学生内敛一点,有的学生活跃一点,如果每堂课学生都不一样,老师也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下,对老师也是一个挑战,需要调整策略。”彭斌说。

其次,“选课走班”会增加老师的备课量和工作量。即便是执信中学这样的师资力量,也做不到某一老师,只教合格性考试班级或选拔性考试班级。“两种班级,教学要求、难度不一样,老师设计的问题、课堂效果都不一样,需要备两份课。”

学校:走班过程中的学生管理

对于学校来说,最大的挑战,恐怕来自走班过程中学生的管理问题。

走班了,满校园都是人,学生穿梭往来,安全问题能否保障?上课了,学生没去该去的课堂,去运动场玩了,怎么办?

彭斌认为,对于大多数学校,最大挑战是,“学生在走班过程中,能不能走到他应该去的地方?如果一堂课有个学生没来,老师怎办?去找这个学生,是对剩下学生的不公平;不找,安全问题怎么办?学习怎办?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处理机制。”

还有作业,“走班制没有固定的班,事情怎么通知?作业怎么收发?很多细节问题都需要设计好。”

学生:中途换科?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才有可能

高中毕竟有3年,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可能变化,后面两年是否还有机会重新选择科目和方向?

彭斌表示,“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才有变化的可能。”因为,新规则下学生首先要确定的就是选物理和历史二选一,“一旦确定,会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以后,跟别人的差异性肯定会很大。另外一门课虽然也学,但要求是不一样的,合格性考试只要达到毕业要求,选择性考试是要选拔人才,这两个学科要翻转,很难。”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一旦选定就很难中途改弦易辙,除非是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学生。

而且,中途换科,学生和家长自然会对成绩很期待,“一旦有期待,就会造成心理负担。万一没学好,会严重影响学习情绪。”彭斌认为,中途换科,负面影响很大,建议学生和家长一定要慎之又慎。

高中学校应对:

执信:3次模拟评测帮学生匹配兴趣和能力

对于新高考改革及随之而来的“选课走班”,执信中学从2018年9月高一新生入学,就已着手准备。

“去年高一新生入学后,做了3次模拟测评,通过网上问卷,科学系统的对学生的性格个性和学科特长进行评估,从而帮助他们判断自己适合的科目,进而做出选择。”彭斌介绍,问卷很科学,学生根据模拟结果选择之后,经过2个月的学习体验,验证选择是否合适。

验证看二个维度,“一是兴趣,二是能力。对某一学科有兴趣,也要有能力学好这门学科,两者要匹配。”他举例,选了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生,自然在这三科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验证自己是否对这三科真有兴趣,真能学好。

这样的模拟总共3次,每两次之间相隔2个月。“从第1次到第2次,有15%~20%的学生选科有变动,第3次就很稳定。”彭斌解释,“第一次选择时,学生依据初中的学习感觉,“初中历史、地理、生物不是重大科目,学生没有高强度投入学习的体验”,因此在高中学习一段之后,会做出调整。

编辑:空明
数字报
广东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打破文理界限 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
金羊网  作者:蒋隽  2019-04-23

金羊网讯 记者蒋隽报道:今天(4月23日),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发布,2018年入学的高一学生,高考时就要面临这套方案。高中学校如何评价此方案?并采取哪些措施应对?记者专访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广州中学首任校长吴颖民,广州市执信中学副校长彭斌。

他们表示,改革方案打破了文理界限,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同时能保障大学选拔到优秀的新生,并推动了高中的课程改革;而且,方案避免了两大可能问题:选择物理人数太少和大规模走班。

校长说

吴颖民:

3+1+2模式是目前为止,既忠实贯彻了中央文件精神,又很好结合本省实际和学校操作能力、师资队伍现实状况,可以实施的比较理想的方案。这个方案首先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同时又给能保证大学选拔到优秀的新生,并推动高中的课程改革。

彭斌

这次改革总体还是非常好的。给了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也打破了文理的界限,突出了学生的选择性,做到了特长与学科需求的最好平衡。

避免了试点省市两大问题

吴颖民和彭斌指出,改革方案采取有效方式,避免了两大问题:

1、避免选物理的考生急剧下降

吴颖民介绍,改革方案避免了出现物理科目选考人数急剧下降的现象。“因为物理难学,而选考物理的学生通常比较优秀,且赋分方式是以排名赋分。也就是说,首先要跟优秀的学生竞争,而且考得好也未必分数高,可能导致学生和家长做出功利性的选择,选择物理的学生减少。”

广东的政策则规定,学生必须在物理和历史之中二选一,规避了此问题。“倾向理科的学生,必须选物理;倾向文科的学生,必须选历史。既保证了学生的选择权,又保障了理科人才必备物理知识,文科人才必须必备历史知识。”吴颖民说。

2、避免大规模走班

新高考实行“选课走班”制。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堂、老师,每堂课的同学都不一样,多精彩、有趣?但其实现实当中,并没这么美好。

“现阶段要尽量避免学生大规模的走班。”彭斌解释,中国孩子从小没有走班学习的习惯,不像国外的孩子从小就这样,心理上很习惯,“最大的问题是集中度。换一个课堂,就需要时间熟悉课堂环境、熟悉旁边的同学、调整情绪。”尤其高中的孩子,性格特点、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已基本成型,再去适应走班的方式和环境,比较困难。

改革方案将科目选择组合压缩到12种,减少了走班频率和规模。

因此,执信中学今年9月将开始实行的“选课走班”,也会尽量在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和学生走班次数之间,取得平衡。

各方应对

老师:心理需适应备课工作量加大

“选课走班”对于老师来说也有挑战。课堂是需要师生互动、情绪交流的,“这节课对应的学生群体是什么性格,下节课对应什么性格的群体,老师需要调适。有的学生内敛一点,有的学生活跃一点,如果每堂课学生都不一样,老师也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下,对老师也是一个挑战,需要调整策略。”彭斌说。

其次,“选课走班”会增加老师的备课量和工作量。即便是执信中学这样的师资力量,也做不到某一老师,只教合格性考试班级或选拔性考试班级。“两种班级,教学要求、难度不一样,老师设计的问题、课堂效果都不一样,需要备两份课。”

学校:走班过程中的学生管理

对于学校来说,最大的挑战,恐怕来自走班过程中学生的管理问题。

走班了,满校园都是人,学生穿梭往来,安全问题能否保障?上课了,学生没去该去的课堂,去运动场玩了,怎么办?

彭斌认为,对于大多数学校,最大挑战是,“学生在走班过程中,能不能走到他应该去的地方?如果一堂课有个学生没来,老师怎办?去找这个学生,是对剩下学生的不公平;不找,安全问题怎么办?学习怎办?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处理机制。”

还有作业,“走班制没有固定的班,事情怎么通知?作业怎么收发?很多细节问题都需要设计好。”

学生:中途换科?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才有可能

高中毕竟有3年,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可能变化,后面两年是否还有机会重新选择科目和方向?

彭斌表示,“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才有变化的可能。”因为,新规则下学生首先要确定的就是选物理和历史二选一,“一旦确定,会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以后,跟别人的差异性肯定会很大。另外一门课虽然也学,但要求是不一样的,合格性考试只要达到毕业要求,选择性考试是要选拔人才,这两个学科要翻转,很难。”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一旦选定就很难中途改弦易辙,除非是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学生。

而且,中途换科,学生和家长自然会对成绩很期待,“一旦有期待,就会造成心理负担。万一没学好,会严重影响学习情绪。”彭斌认为,中途换科,负面影响很大,建议学生和家长一定要慎之又慎。

高中学校应对:

执信:3次模拟评测帮学生匹配兴趣和能力

对于新高考改革及随之而来的“选课走班”,执信中学从2018年9月高一新生入学,就已着手准备。

“去年高一新生入学后,做了3次模拟测评,通过网上问卷,科学系统的对学生的性格个性和学科特长进行评估,从而帮助他们判断自己适合的科目,进而做出选择。”彭斌介绍,问卷很科学,学生根据模拟结果选择之后,经过2个月的学习体验,验证选择是否合适。

验证看二个维度,“一是兴趣,二是能力。对某一学科有兴趣,也要有能力学好这门学科,两者要匹配。”他举例,选了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生,自然在这三科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验证自己是否对这三科真有兴趣,真能学好。

这样的模拟总共3次,每两次之间相隔2个月。“从第1次到第2次,有15%~20%的学生选科有变动,第3次就很稳定。”彭斌解释,“第一次选择时,学生依据初中的学习感觉,“初中历史、地理、生物不是重大科目,学生没有高强度投入学习的体验”,因此在高中学习一段之后,会做出调整。

编辑:空明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