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梅园呼应十里荷花 文创农旅点缀汕尾绿水青山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潘芝珍 发表时间:2019-04-29 09:24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委农办主任、省扶贫办主任梁幸伟赞扬“陆河模式”。

■汕尾市陆河县螺溪镇欧田村,走出一条以优质“文旅”项目驱动贫困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汕尾陆河昔日凋敝村庄“洼地崛起”蝶变世外桃源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不到8点钟,100多位奋战在扶贫战线上的干部从朝阳大道出发,分赴汕尾陆河县螺洞、欧田和圳口三条贫困村,细听它们褪去贫困外衫完美变身“世外桃源”的脱贫故事。

“这三个点非常好,汕尾陆河探索出了扶贫的新模式。”走访在正午的烈日下结束,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委农办主任、省扶贫办主任梁幸伟赞扬“陆河模式”,并表示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

螺洞村

破瓦房泥巴路变身“世外梅园”

水唇镇螺洞村享有“世外梅园”的美誉,万亩青梅摇曳群山,今年已吸引25万游客前来寻梅。但螺洞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彭仿营说,三年前村里是另一番景象。“500多间破瓦房,化粪池露天,泥巴路上猪和人抢道。村里只有500多人,几乎都是老弱病残幼,住在危旧的土坯房或砖体裸露的房屋里。”

入列省定贫困村的消息对村党支部、村委会而言并不意外。脱贫攻坚的战鼓擂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螺洞村成为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对口帮扶单位。在多次实地调研后,学者云集的高校为螺洞村指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充分发挥梅园特色的旅游资源,组织和引导村民脱贫致富。

经过三年的努力,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原来每年3500多元,到2018年达到11061元;几十户贫困家庭于2017年提早脱贫;村集体收入从原来全年不足300万元,到2018年达到800多万元。“养在深山无人识”的螺洞村,提前实现从贫困线向脱贫线跨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村庄焕发生机,村民也有了希望。63岁的彭隆村在外做了半辈子装修活儿,前年回乡,发现眼前的螺洞村今非昔比。他果断留下来,在家门口开起土特产商店。“每天有一两千元流水,梅花开的时候收入更高些。”他笑呵呵地给来访干部们“报账”。

如今的螺洞世外梅园,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全国蜂蜜生产专业村、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示范点。

欧田村

优质“文旅”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

2017年春节后,谢丽与丈夫从深圳回到欧田村,如今在一家特产店做销售员。“家乡这么美,不想再远行。”她细长的眼里神采奕奕,“固定工资是每月2000多元,加上提成跟深圳拿的差不多。但能和家人团聚,别提有多高兴!”

欧田村是螺溪镇的南大门,下辖4个自然村,共有325户1788人,其中贫困户55户228人。2016年至2018年已脱贫52户217人,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30元。

欧田村的脱贫,是通过“文化+旅游+城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开创旅游扶贫新路径,以优质“文旅”项目驱动贫困户跟着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017年,欧田村成立了欧田商务公司,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强化“万企帮万村”村企对接,由对口帮扶的深圳坪山区“搭桥牵线”,与央企华侨城共建螺溪谷项目,以景区建设、文旅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运营后,年均收入可达640万元以上,并带动了当地民俗、农家乐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吸纳1000多人就业,这其中,包括全镇贫困户125户583人。

圳口村

土地入股 农户与企业共生共荣

“农户的土地不是简单流转,因为他们也享有收益分红。”邹学东站在扶贫干部中间,很详细地解释企业与农户的关系。

邹学东是河口镇圳口村的“外来女婿”,与妻子相识在深圳,2017年初来圳口村,就不想再回去。在村两委干部的协作下,他通过流转土地400多亩创办农业基地,以“土地入股+家门口就业+收益分红”模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他的农业基地引进现代农业模式,在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技术支援下进行新品种实验,种植350余亩太空莲和50多亩樱桃番茄。村里有19个固定工人在农业基地就业,其中包括11名贫困户,他们每月收入超过3000元,农忙时节还有提成。

圳口村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全村共403户224人,其中贫困户79户347人。圳口村近年一直在尝试美丽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的新模式,也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子里已经建成的“十里荷花堤”旖旎无限,引来不少游客。2018年底,全村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委农办主任、省扶贫办主任梁幸伟在参观结束后盛赞三个扶贫点,他说,汕尾陆河充分利用省市外力的支援,充分发动乡贤和农民支持村里的脱贫攻坚,尊重乡村的自然资源和风貌来发展,“这是陆河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梁幸伟说,三个扶贫点都引来大量游客,“农民高兴了,腰包鼓起来了。”梁幸伟表示,陆河的成功模式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编辑:海辉
数字报
万亩梅园呼应十里荷花 文创农旅点缀汕尾绿水青山
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潘芝珍  2019-04-29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委农办主任、省扶贫办主任梁幸伟赞扬“陆河模式”。

■汕尾市陆河县螺溪镇欧田村,走出一条以优质“文旅”项目驱动贫困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汕尾陆河昔日凋敝村庄“洼地崛起”蝶变世外桃源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不到8点钟,100多位奋战在扶贫战线上的干部从朝阳大道出发,分赴汕尾陆河县螺洞、欧田和圳口三条贫困村,细听它们褪去贫困外衫完美变身“世外桃源”的脱贫故事。

“这三个点非常好,汕尾陆河探索出了扶贫的新模式。”走访在正午的烈日下结束,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委农办主任、省扶贫办主任梁幸伟赞扬“陆河模式”,并表示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

螺洞村

破瓦房泥巴路变身“世外梅园”

水唇镇螺洞村享有“世外梅园”的美誉,万亩青梅摇曳群山,今年已吸引25万游客前来寻梅。但螺洞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彭仿营说,三年前村里是另一番景象。“500多间破瓦房,化粪池露天,泥巴路上猪和人抢道。村里只有500多人,几乎都是老弱病残幼,住在危旧的土坯房或砖体裸露的房屋里。”

入列省定贫困村的消息对村党支部、村委会而言并不意外。脱贫攻坚的战鼓擂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螺洞村成为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对口帮扶单位。在多次实地调研后,学者云集的高校为螺洞村指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充分发挥梅园特色的旅游资源,组织和引导村民脱贫致富。

经过三年的努力,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原来每年3500多元,到2018年达到11061元;几十户贫困家庭于2017年提早脱贫;村集体收入从原来全年不足300万元,到2018年达到800多万元。“养在深山无人识”的螺洞村,提前实现从贫困线向脱贫线跨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村庄焕发生机,村民也有了希望。63岁的彭隆村在外做了半辈子装修活儿,前年回乡,发现眼前的螺洞村今非昔比。他果断留下来,在家门口开起土特产商店。“每天有一两千元流水,梅花开的时候收入更高些。”他笑呵呵地给来访干部们“报账”。

如今的螺洞世外梅园,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全国蜂蜜生产专业村、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示范点。

欧田村

优质“文旅”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

2017年春节后,谢丽与丈夫从深圳回到欧田村,如今在一家特产店做销售员。“家乡这么美,不想再远行。”她细长的眼里神采奕奕,“固定工资是每月2000多元,加上提成跟深圳拿的差不多。但能和家人团聚,别提有多高兴!”

欧田村是螺溪镇的南大门,下辖4个自然村,共有325户1788人,其中贫困户55户228人。2016年至2018年已脱贫52户217人,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30元。

欧田村的脱贫,是通过“文化+旅游+城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开创旅游扶贫新路径,以优质“文旅”项目驱动贫困户跟着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017年,欧田村成立了欧田商务公司,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强化“万企帮万村”村企对接,由对口帮扶的深圳坪山区“搭桥牵线”,与央企华侨城共建螺溪谷项目,以景区建设、文旅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运营后,年均收入可达640万元以上,并带动了当地民俗、农家乐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吸纳1000多人就业,这其中,包括全镇贫困户125户583人。

圳口村

土地入股 农户与企业共生共荣

“农户的土地不是简单流转,因为他们也享有收益分红。”邹学东站在扶贫干部中间,很详细地解释企业与农户的关系。

邹学东是河口镇圳口村的“外来女婿”,与妻子相识在深圳,2017年初来圳口村,就不想再回去。在村两委干部的协作下,他通过流转土地400多亩创办农业基地,以“土地入股+家门口就业+收益分红”模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他的农业基地引进现代农业模式,在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技术支援下进行新品种实验,种植350余亩太空莲和50多亩樱桃番茄。村里有19个固定工人在农业基地就业,其中包括11名贫困户,他们每月收入超过3000元,农忙时节还有提成。

圳口村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全村共403户224人,其中贫困户79户347人。圳口村近年一直在尝试美丽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的新模式,也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子里已经建成的“十里荷花堤”旖旎无限,引来不少游客。2018年底,全村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委农办主任、省扶贫办主任梁幸伟在参观结束后盛赞三个扶贫点,他说,汕尾陆河充分利用省市外力的支援,充分发动乡贤和农民支持村里的脱贫攻坚,尊重乡村的自然资源和风貌来发展,“这是陆河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梁幸伟说,三个扶贫点都引来大量游客,“农民高兴了,腰包鼓起来了。”梁幸伟表示,陆河的成功模式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编辑:海辉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