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师港浸大校长汤涛接受金羊网记者独家专访,畅谈高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文/图 金羊网记者吴国颂 实习生蔡舒榕
今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中文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简称UIC)迎来了新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
随后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位新校长看到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新机遇。
汤涛近日接受金羊网记者独家专访,畅谈高等教育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合作办学必须差异化发展 相互竞争相互借鉴是好事
汤涛曾供职于香港浸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有着丰富的学术研究和管理经验,对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内地和港澳的教育各具特色。“内地教育比较全面,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香港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跟国际接轨比较到位。”他认为,在办学这件事上,应该是博采各家特长,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正是因为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形成优势互补,随着粤港澳三地交流的不断深入,港澳高校在内地办学的成果也越来越多。目前除了北师港浸大,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首批本科生也已于去年毕业。根据近日消息,香港科技大学将在广州合作办学。
汤涛认为,这种现象说明合作办学的氛围变得越来越浓。但汤涛也指出,合作办学的高校必须要有差异化的发展,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才有生命力。“如果境外高校来了都感觉可以轻松生存,这也许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如果可以相互竞争、相互借鉴,摸索自己的道路,这将是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好事。”
高校扮演的是“桥梁”角色 吸引人才优势得天独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合作,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这让汤涛感到兴奋,这是一些学校已经在做或者正准备做的事情,今后将有更强的动力。“大学在吸引人才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优势甚至比企业还大。”汤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是绝对的利好,不仅提升了大湾区的吸引力,也为高校引入国际优秀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
汤涛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高校扮演的是“桥梁”角色,不仅要抓住机遇引进人才,还要抓住机遇引进科技。他希望学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能在人才引进、知识转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北师港浸大已经和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多名教授签约,这些业内的一流教授不仅在学校上课、做科研,还将他们的技术团队带到学校。该校近日为引进悉尼科技大学机器人团队与珠海有关方面洽商,该团队是这一领域的国际知名团队。
对于内地高校,汤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既是机遇又带来挑战。本土高校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有竞争力,自身要有较强的造血功能,要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本校人才“冒出来”,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项目引进不能“一厢情愿”做当地真正感兴趣的科研
高校反哺地方发展的方式有很多,汤涛也有自己的想法。汤涛介绍,在香港有很多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做出了很好的科技文章、专利,但由于受土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上有一定困难。虽然内地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并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幸运进入内地得到良好发展。
汤涛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北师港浸大是香港高校在珠海的延伸,熟悉内地、香港双方情况,有着天然优势,可以做好科研机构与内地政府的对接工作。“我们可以在珠海搭建高端科研平台,让香港科技成果在内地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汤涛的这种想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同类型高校。
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只要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搬运工”,便能与地方政府形成良好的合作。
汤涛提出,北师港浸大未来十年,不仅要走到科技研发的主战场,而且要做珠海真正感兴趣的科研。汤涛说,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项目的引进落地不能“一厢情愿”,要对地方政府的政策、需求充分了解,并非盲目引进项目。据了解,目前北师港浸大在人工智能、无人机等领域引进的项目已经和珠海高新区展开科研合作,这些项目也正是当地重点发展的产业。
汤涛还希望未来学校在服务香港和内地的教育发展时,能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汤涛谈到,按照最初计划,北师港浸大的香港学生要占到30%的比例。不过,现在这一比例相差很远。原因之一便是,香港学生到珠海读书的学费远高于他们在香港本地读书的费用。汤涛希望,未来能通过多种方式,降低香港学生到该校读书的成本,吸引更多香港学生入学,让香港学生加深对内地的认识,促进青年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流动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