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醒狮,远近闻名;广州咏春、白眉拳,渊远流长。在近日公示的广州市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中,继从化、荔湾、越秀醒狮入选广州非遗项目之后,海珠和花都醒狮以其独有的特性上新榜;白眉拳以其罕见最具特色的格斗拳术,西关咏春拳以其独特的西关武术套路与风格,双双入选。传统的游艺、武术如何传承发展?成了他们努力奋斗的方向。
“神狮侠侣”70岁的邓锦钊和65岁的陈红武 记者 陈秋明 摄
醒狮
“神狮侠侣”羡煞旁人
继从化、荔湾、越秀醒狮入选广州非遗项目之后,海珠和花都醒狮又入选了广州市非遗项目推荐名单。
70岁的邓锦钊和65岁的陈红武是当前海珠区广东醒狮(黄飞鸿狮艺)项目最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更让人惊讶的是,两人竟然是夫妻,一人舞狮,一人击鼓,被称为醒狮界的“神雕侠侣”。
黄飞鸿第三代传人黄玉珍尽得狮艺真传,有“岭南女鼓王”之誉。陈红武师承黄玉珍,如今是黄飞鸿派第四代传承人,海珠精英武术龙狮会首席鼓手。
陈红武介绍,黄飞鸿狮艺对鼓手的站桩有明确的规范,男站四平马,女站子午马,很多狮队没有这个规定。鼓手除了要有娴熟的击鼓技术,还要灵活应变,与舞狮者始终保持感情的交流与默契,甚至巧妙地用鼓点弥补舞狮者动作的失误而不为观众察觉。
“此外,黄飞鸿醒狮高杆青(6米左右高杆)独树一帜,他是狮头、狮尾两人同时攀上高杆,强调狮子的整体形象。”邓锦钊解释。
花都区新华街新华村大唐边徐馆醒狮队颇具花都醒狮代表性,据队长徐永路介绍,在醒狮上桩之时,动作比较流畅,需要紧密的鼓点去衬托,使用传统的“三、五、七星鼓”跟不上节奏。“我就根据我看的马来西亚的醒狮视频,以及在港澳交流时的经验,引入了马来西亚特色的鼓路和十八路鼓点的套路,融合在一起适应狮子的动作特点。”徐永路说,“此外,为了增加南狮的精彩程度,花都醒狮还融合了北狮的跳跃。”
文/金羊网记者 李焕坤
岑兆伟
咏春拳
南粤武学重振雄风
色彩斑斓的满洲窗、趟栊门、雕花栏杆……走进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一种雅致的西关风情扑面而来。在永庆坊内绿树成荫的中庭花园里,一所房子门前倚靠着“广州咏春荟”的牌匾,门前摆放着木人桩,过道墙上贴着咏春历史海报。
2016年底,岑兆伟将“广州咏春拳”带回了恩宁路永庆大街作为重要传承地之一。他与兄弟岑迪斯齐力传扬父亲的广州咏春。其父岑能是广州咏春拳宗师,师承佛山咏春名师张保、阮奇山,人称 “广州咏春之父”。
上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岑能宗师将咏春拳从佛山带到西关,在多宝路等西关地区授徒设馆、行医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咏春人才。
据了解,岑能咏春体系包括小练(念)头、沉(寻)桥、标指、木人桩功法等。“我们咏春是内家咏春拳,最讲究的是出手求变,刚柔并济,借力打力,发力含蓄,攻守兼备,比较灵活实用。”年过六旬的咏春拳师吕钊洪对记者说道。
之所以在永庆坊创办“广州岑能咏春拳传承基地”, 岑兆伟解释,“自己从小在西关长大,这里是一个有历史沉淀的地方,能较好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是发展广州武术文化一个很好的基地。”
如何推广广州咏春拳一直是岑兆伟思考的问题。“此次咏春(西关)进入广州非遗项目,将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去推广广州咏春文化。我们也一直倡导武术进校园。”岑兆伟说。
文/图 金羊网记者 张豪
刘智强
白眉拳
一拳既出虎啸生风
白眉合劲道武馆位于白云区横沙村仲山招大夫祠内,是授教中国传统武术的基地之一,其中武馆的镇馆功夫“白眉拳”是中国传统武术里面一种罕见的格斗拳术。
因白眉拳一直只在佛门武僧中承传,俗家弟子及后学者只知是由一位白眉白发老人传教“五祖拳”,便以“白眉拳”这种叫法延续至今。第一代宗师张礼泉以白眉拳为基础综合其他各派传统武功集成了一套独特的“白眉功夫”,1912至1949年间,张礼泉在广州设馆授徒,以广州为中心把白眉功夫推广到珠三角、两广地区及至海外。
白眉合劲道武馆成立已有20年,馆长刘智强对记者说,“父亲(第六代传人刘泉)从小就告诉我‘没有中国文化就没有武术’,在拳术中含有两仪、四象、五行、八卦等。须知中华武术同出一源,只分阴阳两家,而白眉拳正是巧妙结合了阴阳两家,手心出是阴,手心回是阳,直中带圆,圆中带直,通过气息吞吐、筋骨开合带动拳脚爆发力。”白眉武术其中“凤眼拳”的握拳手法最为特色,穿透力极强。
“做武馆实际上赚不了多少,主要还是想将这个功夫传承下去。希望能有更多师兄弟一起将我们中华武术发扬光大,还要继续努力。”馆长刘智强感叹道。
文/图 金羊网记者 宋昀潇 实习生 钟霈琳
扫码可看非遗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