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广州中山等地警方联合侦破一宗走私管制精神药品大案
7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让部分考生成瘾的“聪明药”,什么来头?——国内首宗境外走私国家管制精神药品大案告破,案涉千余买家》的报道。
日前,广州警方联合中山、哈尔滨和浙江警方侦破一宗涉“聪明药”公安部目标毒品案件,摧毁一个从境外走私国家管制精神药品、通过网络销售的贩卖毒品团伙。案件跨境跨省,涉及买家千余人,使用者有相当一部分是高考考生。
记者调研发现,被用于治疗多动症患者的利他林等药物,在美国等国家被青少年滥用,以缓解学业压力、提高专注力。同样的情况在中国一些地方已经出现。这种药物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贩卖,药品渠道来源于境外。专家认为,对该类药品的管制存在网络和物流快递监管难、宣传教育难等,应运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实施分级管制,加大跨境合作打击力度。
案例
助他考上重点大学却又害苦了他
两年前,在广州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三的李明(化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且出现了轻度抑郁。其母亲十分着急,找来了一种“聪明药”让儿子服用。没过多久,李明的成绩开始明显提升,最终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高考过后,李明本以为不用再吃“聪明药”,却发现自己已经对这种药产生依赖。一旦不吃药,就会情绪不稳、贪睡、爱发脾气。忍耐了两周之后他决定瞒着家人,自己上网买药。和母亲给的药相比,网购药没有名字、包装简陋。
不料,才服用了两个月,李明开始性情大变,原本性格温和的他突然打伤同学。老师叫来李明的母亲,一问之下发现,不寻常的举动可能跟“聪明药”大有关系。母亲带着李明跑了几家医院,最后在广州市脑科医院检查确认,李明患上了苯丙胺药物依赖,他所网购的“聪明药”其实是摇头丸。
为李明治疗的广州市脑科医院主任医师陆小兵告诉记者,李明开始服用的“聪明药”药品名是利他林、专注达,其主要成分为哌醋甲酯,是用于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但该药物近年来被一些非多动症的初高中生私下使用,希望以此提高学习能力。
实际上,哌醋甲酯是国家按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范管理的处方药,须在医生的诊断与指导下进行使用,否则后果严重。陆小兵介绍,哌醋甲酯的作用机制与新型毒品冰毒、摇头丸当中的苯丙胺类似,长时间、大剂量服用会产生躯体依赖、精神依赖,过度兴奋,脾气暴躁。长期成瘾会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大脑出现幻觉,引起精神问题。
陆小兵告诉记者,李明开始服用利他林、专注达时,未经医生诊断,是母亲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药。临近高考时,李明已出现注意力不持久、失眠、抑郁等不良反应。
调查
网上可轻松购得管制药品,不少实为“摇头丸”
虽然目前医院收到滥用哌醋甲酯的病例尚不多见,但在网上却有不少人在分享用药心得。记者在微博中搜索“利他林”,出现了大量相关信息。不少网友发帖或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些服药经历和感受,比如成绩排名提升了、打游戏更厉害了、看书备考效率提高很多等。从声称服用过“聪明药”的网友年纪来看,主要集中在高三群体,还有大学生考研族及成人考证族等。
有买家直接在网上询药,有卖家公然在网上售卖。这些药究竟从何而来?
记者询问多家医院的精神科,有关医生告诉记者,被称为“聪明药”的利他林、专注达等,目前国内厂家大多停产,国产利他林也很少使用了,市面上出现的主要是国外产的。而医生给多动症病人开的利他林用量非常少,一般一次开的剂量不超过一周,除非是需长期服用的病人,才可能由家属代为拿药,剂量不超过两周,正规药店更是买不到。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国内“聪明药”的滥用主要自国外传入,其主要来源也是国外。有关“聪明药”在美国青少年中滥用的新闻报道目前在微博中广泛传播,有微博网友发帖说:“在美留学,利他林吃了2年了……校园里和别的老外5刀(美元)能买2粒。”
记者在淘宝上搜索代购,在一些表面卖印度工艺品的网店里,可以发现买家对药品评价的留言。
记者联系在微博上公开售卖利他林的某用户。她告诉记者,她已嫁到美国,利用定期回国看亲戚的机会,往国内带利他林,但每次带的量不大,目前带回国的已经卖完,下次带回国要两三个月以后。
记者在微博上联系了曾有服药经历的一位网友。她告诉记者,可以在QQ上找人代购,并告知了代购的QQ号。记者随即在QQ上加了该代购人为好友,并以高三考生家长的身份向其购药。代购人通过发送与客户聊天、交易的微信截图,说明药效好且没有成瘾性,客户有学生家长、考研学生、司法考试或公务员考试的成人等。
据代购人介绍,其售卖的药都来源于境外,主要有瑞士、美国、印度、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瑞士版的利他林价格最贵,报价650元20粒,印巴版的售价520元30粒,美版的则居中,但近来美国版因渠道问题缺货。
记者网购获得卖家声称的瑞版利他林。发货地址显示为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货品为国外产利他林,包装上印有英文Ritalin,保质期到2020年4月18日。记者把该药送到公安机关进行检测,结果在药片中检出哌醋甲酯(利他林),公安立即立案侦查。
据悉,我国早在1996年便将哌醋甲酯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名单进行严格管理,目前国内非医疗用的利他林来源主要是黑市、网络或从国外获得,但大部分网上买卖的利他林成分不一定是真的,很多变成了摇头丸或其他精神活性物质,系冒充,危害更大。
建议
运用大数据、分级管制 应对流通监管等难题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网络、黑市上流通的“聪明药”主要来自境外,从司法层面予以刑事打击面临一定困难。
首先是网络和物流快递业监管难。淘宝上,有的网店打着卖工艺品、服饰的旗号偷偷销售“聪明药”;有的卖家通过微博留言、私信提供一对一的销售渠道。云南师范大学教授莫光耀说,电子数据、网络证据容易灭失,证据收集难。每天有大量“水客”、快递出入境内外,给海关工作带来很大挑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包涵认为,除了刑事打击,行政监管及平台监管也须跟上脚步,运用大数据管理提升监管的力度和精准度。
其次是预防宣传教育难。包涵认为,对于老百姓也要加强普法教育,树立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购买药品必须通过合法渠道,不是能买到就是合法的。
此外,我国尚未建立毒品分级制度,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历史、药用价值、使用规模、应用开发潜力等进行综合评定,设置不同强度的管制,让管制办法更科学严谨,也让普通群众更清晰地认识毒品和药品的使用边界。
国内首家心身医生集团——晴日心身医生集团创始人何日辉,曾是武警广东总医院心理科学科带头人,并兼任国内首家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主任6年。他说,即使孩子侥幸没有成瘾,利他林所引起的心理问题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孩子发现,原来不需要付出努力,可以借用药物,短期内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寄希望于药品,可以说这是个心理隐患,如果依赖投机取巧,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难以应对。”
陆小兵说,也要教育家长不要盲目推崇国外药物,不要轻信药贩子的话,应帮助孩子正确应对学业压力,而不是为了高分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牺牲孩子的健康和未来。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