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后,中山六院原副院长王磊一年多看诊了近600位患者,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金羊网记者 彭启有
正值英年,他却溘然而逝,同事惋惜,单位痛惜。
王磊,广东省医学领军人物,为了心爱的医学事业,几十年来呕心沥血。在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依然看诊了近600位患者。今年6月23日,刚过完50岁生日不久,他因病去世。
至死不息的“抗癌医者”
王磊,196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三区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2年7月起参加工作,从医近30年。
他曾作为主要完成人,获2007、2011、201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一年前,王磊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切掉了脾脏、80%的胰腺、部分胃以及肠道附近的大部分神经,80%的营养只能靠输液来维持。
笼罩在“癌中之王”的阴影中,他没有被扼住咽喉。术后不到两个月,他就重新出现在诊室、科研会议室、手术室。
一年多来,王磊与时间赛跑,看诊了近600位患者,参与上台手术治疗患者近100位。
在他的推动下,制定了国内首部“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从此,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诊治真正有据可循;在美国临床肿瘤大会上,他带着病躯向来自全球的近万名肿瘤专家阐述消化道领域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结直肠癌报告。
王磊说,患癌不是自己能选择的,自己只能选择活好每一天,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再作一些贡献,“虽然我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主宰生命的厚度”。
“冷门研究”领域的专家
熟悉王磊的人都说,他是医者,仁心仁术一切以病患为先。
经他诊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大部分是疑难杂症,每年都超过4000名以上。他创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放射性肠炎诊疗中心,放射性直肠炎住院病人数量居国内名列前茅。很多病人从外省市慕名而来,在他这里重获健康。
他是师者,以人才培养为己任。迄今为止,他共培养研究生16人,其中博士生11人、硕士生5人,所培养的学生都在各自领域成为佼佼者。
在他的激励下,5年来,他的学生在Cancer Cell、Gastroenterology等世界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近10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主编、主译专著3部,参编专著8部,获得专利5项。
他还主持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纵向科研项目,科研基金达1200多万元。
他是探索者,他关注放疗带给直肠癌患者的放射性损伤,别人不重视不愿做难出成果的“冷门领域”,他一做就是十多年,原创的直肠癌近侧扩大切除新术式——“天河术式”受到医疗界极大关注。
他先后对直肠放射性损伤的预防与诊治、直肠癌手术方式的改良、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开展相关研究,协助开发1个肠癌筛查的新产品、创立2个肠癌新术式,针对肠癌及放射性损伤制定了2套治疗方案和3个技术,有效推动国内结直肠癌预防与诊治的技术发展。
中山六院创院“开荒牛”
他是创业者,对国家深怀感恩,呕心沥血共铸现代化三甲医院。
在美国攻读博士的3年半时间,他天天泡在实验室,每天最早去最晚回,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在美国攻读博士期间,他没有回过一次国。
回国后,2007年开始,王磊与30多位同事一起到广州市天河区,在一栋九层简陋楼房中扎下根来,成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创院的“开荒牛”。
从科主任、院长助理到副院长,他一直坚持早上七点到医院,晚上十点回家,待在医院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的时间。
王磊先后管理科研、教学、人事、后勤、信息和临床等工作,主持广州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示范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牵头启动与广东省62家县级医院胃肠诊疗服务的全面帮扶,创建国家临床药物研究基地,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极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