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在呼和浩特蒙古马传统技巧表演中展示骑马拾哈达。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在通辽市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草原,37岁的牧民桑都冷和父亲靠养牛收入十分富足。他痴迷赛马,家里有200多匹马,墙上贴满了各种赛马的奖状,但凡有比赛就尽力参加。今年初,他远赴几千公里外的青海比赛,拿了金牌回来。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俗学专家敖其表示,驯马技巧是牧民饲养五畜智慧的结晶,赛马名次是他们在娱乐中荣誉的象征,物质条件改善后,马作为蒙古族的精神家园正在回归。
现在内蒙古马匹拥有量达93.5万匹,占全国马匹总量近15.6%,居全国首位。全区还建起了蒙古马原种场及阿巴嘎黑马等三个蒙古马保种基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蒙古族从马背走到马下,近年又重新回到马背。但人与马的关系与以前大不相同,马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
内蒙古各地先后引进纯血马、汗血马、阿拉伯马、温血马等品种。“引进优良的纯血马,改良蒙古马成为新的时尚。”桑都冷说。
马文化日益兴盛。在首府呼和浩特,大型实景演出《千古马颂》场场爆满,民族马术、蒙古族歌舞融合声光电、祼眼3D等技术,2014年以来累计演出300多场,接待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观众30多万人次。
来自山东的游客刘东方说,演出太震撼了,让人亲身感受人与马、人与草原和谐相处的关系,体味出草原文明和蒙古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2014年以来,以蒙古马命名的“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精神,传遍大江南北,筑起了内蒙古精神文化的高地。
内蒙古大学教授傅锁根说,蒙古马精神经过历史的沿袭已经融入草原人民的血脉中,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中,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我们的蒙古马命名的精神引起全国共鸣,成了引领新时代的社会风尚,我感到特别骄傲。”年轻的蒙古族恩和巴特尔说。
虽在城镇工作,但只要有空回牧区,他就娴熟地跨上马背、策马扬鞭,还让家人帮他拍摄下来,传到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或是直播自己喂马、饮马的场景。
前不久,内蒙古成功举办为期10天的首届国际马文化博览会,全面展示自治区养马、育马、驯马、赛马的传统优势,以及马产业、马文化、马旅游等协调发展的成果。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盖志毅说,内蒙古正在挖掘蒙古马的文化精髓,开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蒙古族马背生活的变迁,折射中国发展的道路——在回归民族传统,守护精神家园,坚持绿色发展中走向现代化。”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