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眼丨半年之后又“豫”见,习近平一天连看五个考察点

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龚雪辉 沈忱 郁振一 王卉 李晓周 发表时间:2019-09-18 11:29
分享到

9月17日,习近平河南之行进入第二天。这次赴河南考察,是总书记半年以来与河南的第二次零距离接触。今年3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来到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出六点要求。继前一天在信阳市新县考察后,17日这一天,习近平辗转信阳、郑州两地,连续看了五个考察点。

习近平去看过的黄河博物馆,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郑州蒙蒙细雨。习近平在郑州的最后两个考察点都与黄河有关。《时政新闻眼》就先来观察这个重点。在郑州,总书记先后来到黄河博物馆和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近距离了解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博物馆建于1955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以黄河为专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习近平到访的新馆建成于2012年,坐落在郑州迎宾路。

△黄河博物馆起源于1955年4月17日在郑州举办的治理黄河展览。当年7月,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治理黄河规划,治理黄河展览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办。这是毛泽东主席在参观展览。(黄河博物馆提供)

黄河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华夏国脉——黄河巨龙的缩影”为题,分为序厅、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谐之路六个展区。

母亲河黄河曾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但也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巨大的灾难,至今仍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十分频繁。据统计,黄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里,决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

△这是登封东汉启母阙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记录大禹治水的实物资料。

△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潘季驯是明代治黄专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黄经历,编绘成中国现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黄工程图,全卷纵45厘米,横1959厘米。

在黄河博物馆,有一个镇馆之宝——郑州石桥清代郑工合龙处碑。它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花园口乡石桥村)决口,清廷命吴大澂接办堵口工程,终于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龙。合龙后吴大澂亲笔撰文立碑以示纪念。这次堵口工程规模宏大,花费白银1200万两,占当时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称“郑州大工”。

△藏于黄河博物馆的郑工合龙处碑。

△吴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书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亲笔题写的这块石碑有着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碑铭最后两句是:“兵夫力作劳苦久,费帑千万堵兹口。国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鲁豫解放区行政公署成立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从此掀开了人民治黄的新篇章。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黄河水利综合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的第一个大江大河的治理规划。

△黄河下游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起闭机摇把。

△三门峡、小浪底坝址岩芯。

△修建大坝之前的三门峡。

△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1957年动工,1960年完成。

黄河的年输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为了减少下游河道淤积,从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从2002年开始,黄河已连续多年进行了调水调沙试验。通过不同模式的调水调沙,黄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约2米,过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当天,习近平还来到位于郑州黄河南岸的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近距离了解黄河。

△这是当天习近平凭栏远眺的地方。(央视记者米鹤拍摄)

△临河广场的黄河碑石。

△临河广场摆放的黄河流域全图。

在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习近平就黄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等进行调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肃考察调研时曾说,下一步,党中央将就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研究。总书记此次河南之行专程看黄河,再次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一眼千年,在司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来说说其他三个考察点。9月17日上午,习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门——信阳。他首先来到光山县考察。

光山县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一个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地。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县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出生在光山县。他的父亲司马池当时任光山县令,因此给他起名“光”。

△小学语文课本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光山县。幼时的司马光博闻强识,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资料图片)

一千年之后,在司马光的诞生地,这片被油茶树覆盖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当天,习近平总书记首先踏访的就是司马光油茶园。据了解,当地种油茶已有上千年历史。

△司马光油茶园。(央视记者郁振一拍摄)

△司马光油茶园在槐店乡的6个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2.7万亩油茶,并形成产业,实现年产值近亿元。(央视记者王波涛 潘巍拍摄)

△油茶果和油茶籽。果实经过晾晒裂开,其中的油茶籽用来榨油。晒干的茶壳可以提取木糖醇、活性炭、有机肥等。(央视记者许达拍摄)

△茶油。(央视记者许达拍摄)

当地人称茶油为“油中茅台”。它的不饱和脂肪酸甚至高于橄榄油,其中茶多酚、角鲨烯、黄酮等一些抗氧化因子的含量也比较多,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珍稀的食用油类。

△茶籽除了榨油,还可以提取茶皂素,制作洗发水、润肤油、洗衣液等。(央视记者许达、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油茶树与油棕、椰子、油橄榄,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油茶树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全世界油茶籽油产量的90%以上来自中国。油茶大多生长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高山和丘陵。光山县栽种的油茶树大多五年挂果,六年进入盛果期,树龄在百年以上。丰产能达到一亩田产约100斤油。

△油茶果成熟要经历五个季节,经常呈现花果同树的景象,当地人称为“抱子怀胎”。除了观赏,油茶花还是很好的蜜源。(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当地人时常说,“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现在,光山县有43家油茶公司和合作社,种植油茶面积达到22.7万亩,产业辐射带动了3689户贫困户增收,解决了6000多名农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800元。9月8日,县里还举办了光山茶油品牌日活动,通过网络直播促销茶油。

△油茶园工作人员袁明永和陈文珍。他们从2009年开始在司马光油茶园工作。春秋两季除草施肥,每天收入50~100元,采摘季节每天能收入200元左右。(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在司马光油茶园,习近平考察调研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看望慰问老区群众。今年正好是司马光诞辰1000年。习近平曾经多次引用这位史学家在《资政通鉴》里的名言:“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一个小小的油茶园,正是千年沧桑巨变的见证者。

“光山十宝”,让这个贫困村化身多彩田园

离开司马光油茶园,习近平来到当天考察的第二站——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考察调研。

△东岳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和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这是东岳村文化中心。(央视记者潘巍 王波涛拍摄)

东岳村所属的光山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2015年9月,中央办公厅定点帮扶光山县,先后派出四批12名干部到光山县扶贫挂职。同时,中办149个党支部与光山县74个村结对帮扶,开展各类脱贫攻坚工作。

△这是中办挂职干部在光山县开展帮扶活动。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东岳村利用种植、养殖优势,大力推进“多彩田园”产业扶贫,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村民们足不出户,就把绿茶、干菜、生态大米、黑猪腊肉等农副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光山十宝”是光山县的一张新名片,集聚了县里最有特色的十种农副产品。图中分别是青虾、黑猪腊肉、甜米酒、砖桥月饼、观五玫鲜桃。

△光山县有麻鸭养殖的传统,因此羽绒产业也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光山县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之一。(央视记者马超拍摄)

截至目前,东岳村电商服务中心的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带动本村26户贫困户118人脱贫。如今,东岳村和光山县都已实现脱贫。富起来的乡亲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和文明传承。

△光山花鼓戏是流行于豫南地区的戏曲剧种,花鼓戏唱腔丰富,分慢板、行板、快板、散板四类。2014年光山花鼓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花鼓戏演出道具。(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 东岳村村民张秀芳和她的爱人方应亮是光山花鼓戏传承人。这是夫妻二人正在表演新曲目。

在东岳村文化中心,习近平还看望慰问了老区群众。

△这是当天总书记看望慰问的6位老区群众代表。(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走访郑煤机“世界支架第一高” 习近平情牵民族装备制造业

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郑州,他首先去了一家装备制造业企业——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郑煤机集团”)。

△郑煤机集团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郑州煤矿机械厂,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国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现有员工18000多名。(央视记者谢岩鹏拍摄)

△这是郑煤机总装车间。(央视记者谢岩鹏拍摄)

煤矿机械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郑煤机集团的专业人员告诉《时政新闻眼》,采煤主要分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两种。中国采煤以井工开采为主,主要用到的是长壁开采方法,郑煤机集团的液压支架是其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护采场顶板,维护安全作业空间,推移工作面采运设备等。

△最前边的这个大家伙就是郑煤机集团生产的ZY26000/40/88D型超大采高智能化绿色开采液压支架。(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

△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及液压支架在井下工作示意动画。(郑煤机集团提供)

在液压支架的研发生产上,郑煤机集团一直在不断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第一高”纪录。目前世界上支护高度最高的液压支架就是由郑煤机集团自主研发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它的支护高度达到了8.8米。

△液压支架总装车间的工人正在忙碌。(央视记者周志国拍摄)

由于采用了这个大家伙,神华神东上湾煤矿成为了世界上采高最高、工效最高、年产量最高的特级安全高效智能矿井,到今年7月31日已创安全回采498天,生产原煤1760万吨的新纪录。

实际上,自从郑煤机集团2005年率先研制生产了5.5米大采高液压支架以后,全球6米以上的大采高液压支架就基本上都是由它们率先研发生产的。目前,郑煤机煤矿机械板块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0%以上,产品出口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郑煤机集团一直在努力推动技术创新,它们预计煤矿开采将在2022年进入无人化阶段。

△除了把煤矿机械的老本行做大做强,郑煤机集团还进军汽车零部件产业,拥有索恩格、亚新科两大品牌。目前,国内每生产3辆车,至少有1辆车装配了索恩格电机。这是索恩格的乘用车基本型发电机。(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

在郑煤机集团,习近平就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科技创新进行调研。《时政新闻眼》注意到,总书记2014年5月到郑州时,也考察了一家装备制造业企业——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书记对制造业的关注可见一斑。

9月18日,习近平的河南之行仍将继续。《时政新闻眼》为您第一时间发来报道。

编辑: 宝厷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印度沙漠中藏着“黄金之城”

  • 悉尼邦迪海滩——南半球的“夏威夷” 2019-09-18
  • 日本人把“古着”穿出新时尚 2019-09-18
  • 游进佛山,游向全国 2019-09-16
  • “一城千面”广州吸客 2019-09-16
  • 中秋节,一家人齐齐整整过节去 2019-09-16
  • 歌诗达·威尼斯号年底入驻深圳母港 2019-09-12
  • 金秋长者游乘坐“温馨之旅”专列畅游东北 2019-09-12
  • 注意啦!这些著名景区最近门票政策有变 2019-09-11

​广汽丰田C-HR双“潮”系列活动在26个城市开展

  • 售11.99万元 全新宋MAX新增1.5TI自动智联睿动型越享版 2019-09-16
  • 全新一代路虎Defender亮相 新增全新涉水模式 2019-09-11
  • 梅赛德斯-奔驰VISION EQS概念车亮相法兰克福国际车展 2019-09-11
  • 红旗S9全球首秀 新红旗品牌亮相法兰克福车展 2019-09-11
  • 吉利全新SUV定名“icon” 高度还原CONCEPT ICON概念车 2019-09-11
  • 沃尔沃S60 T8海外售价公布约44万人民币 2019-09-04
  • 西雅特Tarraco FR将于法兰克福车展亮相 2019-09-04
  • 抗衡主流竞品 途观L七座版成都车展将上市 2019-09-04

任正非之后,华为一票否决权将由谁继承?

  • 下一代Wi-Fi 6标准正式启用,苹果iPhone 11全系支持 2019-09-17
  • iOS 13又现大漏洞,苹果用户:我太难了 2019-09-17
  • iPhone11预售超预期,缺少5G业内并不看好 2019-09-17
  • 幸运!美国男子20年以同样数字买彩票 终获约40万美元 2019-09-16
  • 华为不止是5G领先,任正非:6G研究也是领先世界的 2019-09-16
  • 真香!广被吐槽的iPhone 11预售量同比增长480% 2019-09-16
  • 手机“发烧”怎么办?5个技巧帮手机降降温 2019-09-13
  • 5个笔记本电脑购买技巧,让你少走弯路 2019-09-15

敦煌现代“藏经人”:藏经书作品逾万件 冀融合教育共享世界

  • “熊本熊之父”水野学在京举行首个中国作品展 2019-09-15
  • 旅德小提琴家马林诺夫斯基来广深交流演出 2019-09-15
  • 传世仅见的梁氏工笔白描画作《白描道君像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2019-09-10
  • 故宫古建专家揭秘“上房揭瓦”十八年 2019-09-10
  • 北京房山云居寺“三绝”亮相故宫 等比例还原雷音洞 2019-09-10
  • 110岁国图摆最强盛宴 四大镇馆之宝同展 2019-09-10
  • 琴“诗”合鸣、放荷花灯……广州博物馆打造旅游夜间模式 2019-09-10
  • 3441部作品!“金红棉”全球征集又双叒叕创新高!欧洲报名数量首次超过亚洲 2019-09-09

吃吃吃!酥脆酱香的肉夹馍 引吃货们PK

  • 一年一度鲱鱼节来袭 就问你敢不敢吃? 2019-07-01
  • 初夏五月 白芦笋相伴 2019-05-16
  • 又到海鲜季 不这么吃就白瞎了! 2019-05-06
  • 春日食游 鲜味先行 2019-04-12
  • 草头、香椿、螺蛳“抱团”上市 春天在南京菜中萌发 2019-04-10
  • 又到一年刀鱼季! 2019-03-15
  • 节后消脂润肠 试试黑木耳粟米清脂汤 2019-02-19
  • 美食打探:顺德鱼揸,吃出一个鲜字 2019-02-12
金羊图库
  • 万众云集海宁盐官 一睹八月十八钱江潮
  • 名为“美国”金马桶丘吉在尔故居被盗 价值百万美元
  • 美加州一大学树起数千面国旗 悼念“9·11”事件遇难者
  • 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回国 系国家一级文物
  • 萌化了!比利时双胞胎大熊猫满月
  • 昆明市区迎大雨 部分道路淹积水
  • 人偶大熊猫亮相纽约花旗球场
  • 法国发现尼安德特人脚印 为研究史前人类社会提供线索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珠江堤岸防洪玻璃加装基本完工,可抵御“山竹”级别台风
2019-09-17 20:45:34
邮票迷不容错过,广东邮展之最月底广州开展
2019-09-17 21:17:12
垃圾分类、文明交通……40辆公益巴士新车发布
2019-09-17 20:57:58
八号线凤凰新村至文化公园区间实现“长轨通"
2019-09-17 20:57:58
地铁18号线、24号线将向北延长至清远 可实现40分钟广清两地中心城区轨道直联
2019-09-17 20:57:58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时政新闻眼丨半年之后又“豫”见,习近平一天连看五个考察点
央视新闻  作者:龚雪辉 沈忱 郁振一 王卉 李晓周  2019-09-18
9月17日,习近平河南之行进入第二天。这次赴河南考察,是总书记半年以来与河南的第二次零距离接触。

9月17日,习近平河南之行进入第二天。这次赴河南考察,是总书记半年以来与河南的第二次零距离接触。今年3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来到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出六点要求。继前一天在信阳市新县考察后,17日这一天,习近平辗转信阳、郑州两地,连续看了五个考察点。

习近平去看过的黄河博物馆,这些地方值得打卡

17日下午,郑州蒙蒙细雨。习近平在郑州的最后两个考察点都与黄河有关。《时政新闻眼》就先来观察这个重点。在郑州,总书记先后来到黄河博物馆和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近距离了解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博物馆建于1955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以黄河为专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习近平到访的新馆建成于2012年,坐落在郑州迎宾路。

△黄河博物馆起源于1955年4月17日在郑州举办的治理黄河展览。当年7月,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治理黄河规划,治理黄河展览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办。这是毛泽东主席在参观展览。(黄河博物馆提供)

黄河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华夏国脉——黄河巨龙的缩影”为题,分为序厅、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谐之路六个展区。

母亲河黄河曾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但也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巨大的灾难,至今仍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十分频繁。据统计,黄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前的2540年里,决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

△这是登封东汉启母阙大禹治水刻石,是最早记录大禹治水的实物资料。

△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潘季驯是明代治黄专家,他以20多年的治黄经历,编绘成中国现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黄工程图,全卷纵45厘米,横1959厘米。

在黄河博物馆,有一个镇馆之宝——郑州石桥清代郑工合龙处碑。它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花园口乡石桥村)决口,清廷命吴大澂接办堵口工程,终于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成功合龙。合龙后吴大澂亲笔撰文立碑以示纪念。这次堵口工程规模宏大,花费白银1200万两,占当时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称“郑州大工”。

△藏于黄河博物馆的郑工合龙处碑。

△吴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书法家、金石家和大收藏家,他亲笔题写的这块石碑有着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碑铭最后两句是:“兵夫力作劳苦久,费帑千万堵兹口。国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1946年,冀鲁豫解放区行政公署成立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从此掀开了人民治黄的新篇章。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黄河水利综合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的第一个大江大河的治理规划。

△黄河下游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起闭机摇把。

△三门峡、小浪底坝址岩芯。

△修建大坝之前的三门峡。

△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1957年动工,1960年完成。

黄河的年输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江河之首。为了减少下游河道淤积,从根本上遏制河床抬高,从2002年开始,黄河已连续多年进行了调水调沙试验。通过不同模式的调水调沙,黄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降约2米,过洪能力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

当天,习近平还来到位于郑州黄河南岸的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近距离了解黄河。

△这是当天习近平凭栏远眺的地方。(央视记者米鹤拍摄)

△临河广场的黄河碑石。

△临河广场摆放的黄河流域全图。

在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习近平就黄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等进行调研。今年8月22日,他在甘肃考察调研时曾说,下一步,党中央将就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研究。总书记此次河南之行专程看黄河,再次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一眼千年,在司马光的出生地看神奇油茶

再来说说其他三个考察点。9月17日上午,习近平的行程仍然是在河南的南大门——信阳。他首先来到光山县考察。

光山县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一个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地。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县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出生在光山县。他的父亲司马池当时任光山县令,因此给他起名“光”。

△小学语文课本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光山县。幼时的司马光博闻强识,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资料图片)

一千年之后,在司马光的诞生地,这片被油茶树覆盖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当天,习近平总书记首先踏访的就是司马光油茶园。据了解,当地种油茶已有上千年历史。

△司马光油茶园。(央视记者郁振一拍摄)

△司马光油茶园在槐店乡的6个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2.7万亩油茶,并形成产业,实现年产值近亿元。(央视记者王波涛 潘巍拍摄)

△油茶果和油茶籽。果实经过晾晒裂开,其中的油茶籽用来榨油。晒干的茶壳可以提取木糖醇、活性炭、有机肥等。(央视记者许达拍摄)

△茶油。(央视记者许达拍摄)

当地人称茶油为“油中茅台”。它的不饱和脂肪酸甚至高于橄榄油,其中茶多酚、角鲨烯、黄酮等一些抗氧化因子的含量也比较多,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珍稀的食用油类。

△茶籽除了榨油,还可以提取茶皂素,制作洗发水、润肤油、洗衣液等。(央视记者许达、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油茶树与油棕、椰子、油橄榄,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油茶树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全世界油茶籽油产量的90%以上来自中国。油茶大多生长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高山和丘陵。光山县栽种的油茶树大多五年挂果,六年进入盛果期,树龄在百年以上。丰产能达到一亩田产约100斤油。

△油茶果成熟要经历五个季节,经常呈现花果同树的景象,当地人称为“抱子怀胎”。除了观赏,油茶花还是很好的蜜源。(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当地人时常说,“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现在,光山县有43家油茶公司和合作社,种植油茶面积达到22.7万亩,产业辐射带动了3689户贫困户增收,解决了6000多名农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800元。9月8日,县里还举办了光山茶油品牌日活动,通过网络直播促销茶油。

△油茶园工作人员袁明永和陈文珍。他们从2009年开始在司马光油茶园工作。春秋两季除草施肥,每天收入50~100元,采摘季节每天能收入200元左右。(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在司马光油茶园,习近平考察调研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看望慰问老区群众。今年正好是司马光诞辰1000年。习近平曾经多次引用这位史学家在《资政通鉴》里的名言:“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一个小小的油茶园,正是千年沧桑巨变的见证者。

“光山十宝”,让这个贫困村化身多彩田园

离开司马光油茶园,习近平来到当天考察的第二站——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考察调研。

△东岳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和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这是东岳村文化中心。(央视记者潘巍 王波涛拍摄)

东岳村所属的光山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2015年9月,中央办公厅定点帮扶光山县,先后派出四批12名干部到光山县扶贫挂职。同时,中办149个党支部与光山县74个村结对帮扶,开展各类脱贫攻坚工作。

△这是中办挂职干部在光山县开展帮扶活动。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东岳村利用种植、养殖优势,大力推进“多彩田园”产业扶贫,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村民们足不出户,就把绿茶、干菜、生态大米、黑猪腊肉等农副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光山十宝”是光山县的一张新名片,集聚了县里最有特色的十种农副产品。图中分别是青虾、黑猪腊肉、甜米酒、砖桥月饼、观五玫鲜桃。

△光山县有麻鸭养殖的传统,因此羽绒产业也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光山县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之一。(央视记者马超拍摄)

截至目前,东岳村电商服务中心的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带动本村26户贫困户118人脱贫。如今,东岳村和光山县都已实现脱贫。富起来的乡亲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和文明传承。

△光山花鼓戏是流行于豫南地区的戏曲剧种,花鼓戏唱腔丰富,分慢板、行板、快板、散板四类。2014年光山花鼓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花鼓戏演出道具。(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 东岳村村民张秀芳和她的爱人方应亮是光山花鼓戏传承人。这是夫妻二人正在表演新曲目。

在东岳村文化中心,习近平还看望慰问了老区群众。

△这是当天总书记看望慰问的6位老区群众代表。(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走访郑煤机“世界支架第一高” 习近平情牵民族装备制造业

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郑州,他首先去了一家装备制造业企业——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郑煤机集团”)。

△郑煤机集团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郑州煤矿机械厂,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国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现有员工18000多名。(央视记者谢岩鹏拍摄)

△这是郑煤机总装车间。(央视记者谢岩鹏拍摄)

煤矿机械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郑煤机集团的专业人员告诉《时政新闻眼》,采煤主要分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两种。中国采煤以井工开采为主,主要用到的是长壁开采方法,郑煤机集团的液压支架是其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护采场顶板,维护安全作业空间,推移工作面采运设备等。

△最前边的这个大家伙就是郑煤机集团生产的ZY26000/40/88D型超大采高智能化绿色开采液压支架。(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

△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及液压支架在井下工作示意动画。(郑煤机集团提供)

在液压支架的研发生产上,郑煤机集团一直在不断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第一高”纪录。目前世界上支护高度最高的液压支架就是由郑煤机集团自主研发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它的支护高度达到了8.8米。

△液压支架总装车间的工人正在忙碌。(央视记者周志国拍摄)

由于采用了这个大家伙,神华神东上湾煤矿成为了世界上采高最高、工效最高、年产量最高的特级安全高效智能矿井,到今年7月31日已创安全回采498天,生产原煤1760万吨的新纪录。

实际上,自从郑煤机集团2005年率先研制生产了5.5米大采高液压支架以后,全球6米以上的大采高液压支架就基本上都是由它们率先研发生产的。目前,郑煤机煤矿机械板块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0%以上,产品出口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郑煤机集团一直在努力推动技术创新,它们预计煤矿开采将在2022年进入无人化阶段。

△除了把煤矿机械的老本行做大做强,郑煤机集团还进军汽车零部件产业,拥有索恩格、亚新科两大品牌。目前,国内每生产3辆车,至少有1辆车装配了索恩格电机。这是索恩格的乘用车基本型发电机。(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

在郑煤机集团,习近平就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科技创新进行调研。《时政新闻眼》注意到,总书记2014年5月到郑州时,也考察了一家装备制造业企业——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书记对制造业的关注可见一斑。

9月18日,习近平的河南之行仍将继续。《时政新闻眼》为您第一时间发来报道。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习近平在河南深入煤矿机械企业和农村考察调研
11:15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11:53
这条母亲河,如何实现了岁岁安澜
08:23
真提气!摘掉黑衣人头套的香港大哥,面对镜头说了这句话|晨读天下
09:26
读城|冷空气今天全国来袭!广东:你来呀!有本事你来呀!|3岁女孩肚子痛,到医院一查,肠子里竟有6颗珠子!
08:58
华南快速路拟增设出入口 龙洞片区出行将更快捷
08:39
广州今年重点打造十个片区 将提升传统中轴线风貌
08:42
深茂铁路深江段将以“隧道”过江 南沙站将成区域交通枢纽
08:43
油茶,总书记关心的脱贫致富产业
22:12
习近平心中那座山
18:44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