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
初中曾是学霸的小勤升入高中后,尽管每天学习到凌晨一两点,但成绩没有太大起色,还被家长批评不努力。开学以来,她总感觉头痛,随后出现难以入睡、早醒等睡眠障碍现象,经就诊确认,患上了抑郁症。
10月10日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青少年“抑郁情绪”“抑郁症”发生率逐年升高,通常表现为不爱说话、情绪异常等。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关注青少年异常身体症状和心理健康,有问题尽早进行诊断治疗,科学应对“心灵感冒”。
低龄化趋势
小小年纪就抑郁了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病房主任曹庆久说,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孩子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常见的症状包括烦躁、易怒、悲伤、失眠,甚至可能出现自我伤害、自杀等倾向。
初中生小何学习拔尖,平时性格认真,追求完美,学习刻苦,去年与好友相约一起考重点中学。在投入紧张复习的同时,小何很担心自己考不好而失约,经常想象自己没有考好,从而心神不安,一拿起复习资料就不停联想。睡前由于想得太多,引发失眠,每天都休息不好,最终导致在升学考试中发挥失常,只能就读于家附近的一所普通中学。当得知好友如约考上后,小何十分难过,开学后更是郁郁寡欢,不愿说话,也不愿去学校,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范长河教授表示,小何是典型失眠伴焦虑,最后诱发抑郁症状的案例。
记者采访多地心理治疗机构、心理热线了解到,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呈现患病率上升且发病年龄下降的趋势。“青少年患上抑郁症大致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原因。”广州市脑科医院教授陆小兵说,当前,青少年的心理情绪受到同伴之间攀比压力、家庭学业期望值过高、青春期、数字媒体成瘾等多因素影响,抑郁的低龄化趋势进一步为青少年群体增加了成长负担。(丰西西 冯朱晓)
贻误病情
有家长不当回事,有家长一味责备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发病率越来越高,但由于社会认知不足、专业医护人员有限、躯体症状多于心理症状等特点,不少抑郁症少年儿童难以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资深接线员孟梅经常接到许多十四五岁孩子打来的咨询电话,绝大多数是初三和高中学生。“和他们交流后,我觉得很多是家长的问题。有些孩子认为自己需要就医、服药,但是家长不支持,觉得没有什么大事,认为孩子只是不开心,想开了就好了。”
“目前,对儿童精神问题的宣传还不够,很多家长老师的认识不足。”曹庆久说,有的患儿已经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但家长对孩子的干预还仅限于去做心理咨询层面,很可能贻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湖南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主任马静表示,一些家长和老师对于心理健康缺乏科学认识,可能产生“病耻感”,认为孩子有心理问题是羞耻的事,这是严重的认识误区。还有些家长在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一味地指责孩子,从而让孩子更加封闭,耽误了治疗。
陆小兵介绍,不少青少年抑郁以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入睡困难等表现为主,常被临床医生误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浅表性胃炎、神经性头疼等,进行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不仅浪费金钱和时间,更加重了患者的思想负担。
专业医疗人员也相对匮乏。曹庆久说,我国有3000万儿童青少年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目前能够提供精神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员很少,专门看儿童的精神心理医生更少。(新华社)
及早防治
别只看学习成绩,多和孩子谈谈心
陆小兵等专家表示,很多孩子可能只是出现“抑郁情绪”“抑郁症状”,并不等于“抑郁症”,但如果不解决好,很容易愈演愈烈,可能为成年以后的心理问题埋下伏笔。
专家建议,家长平时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应该早发现早治疗。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副主任医师马旻建议,青春期的孩子比较敏感,抗打击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当孩子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时,家长应和孩子好好沟通找原因,不要一味批评责怪孩子,避免语言冷暴力。
近年来,随着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普及,游戏成瘾问题引起社会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已将游戏障碍列为成瘾性精神疾病。专家提醒,家长发现孩子游戏成瘾后,应注意科学干预,规范治疗。行为矫正需要一个过程,强制戒断易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最好通过精神心理专科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引导,唤起孩子为自己健康负责的“主角意识”,同时采用药物、物理治疗促进康复。
辽宁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秘书长胡宇峰建议,社会、学校应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给予更多关注,不断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如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应构建学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宣传员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内心动力,更好地健康成长。
(新华社)
广东首个“失眠与焦虑障碍诊疗中心”揭牌
100人中有7.6人焦虑 轻性心理障碍不可小觑
金羊网讯 记者丰西西,通讯员冯朱晓、靳婷报道: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当天,广东首个“失眠与焦虑障碍诊疗中心”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揭牌成立。该院心理精神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范长河教授表示,大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亚健康和轻性心理障碍,应当关注轻症、防微杜渐,才能真正预防和减少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范长河介绍,轻性心理障碍包括人格障碍、轻性抑郁症、心理生理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等)、应激相关(适应)障碍、焦虑障碍、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如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分离和转换障碍等。其中失眠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极高,也是综合医院中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最新的研究资料显示,我国人群中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7.6%,失眠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2%。
他表示,失眠和焦虑障碍存在一些共同特点,患者大多具有神经质或高唤醒的神经素质特征,或具有性格急躁、认真细致、追求完美等心理特征。失眠和焦虑障碍经常相伴而行,或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甚至诱发抑郁的发生。
那应当如何开展治疗呢?范长河说:“要治愈失眠和焦虑障碍,必须采用基于全面评估的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行为调整和训练等。”
另据悉,10日,广东首家以心理为主体的科技体验馆——“广州为本心理科技体验馆”正式运行。这家由心理科普区、心理体验区和心理服务区组成的体验馆,将现代科技渗入心理知识科普和应用中,让抽象艰涩的心理理论变得形象直白。
每天活在恐慌中只是心病?
长期熬夜、喝咖啡等或引发“惊恐障碍”
除了大家常听说的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精神疾病值得警惕。
32岁的邵先生是一名普通上班族。某日上班途中,他突感一阵眩晕,随后便被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惧、害怕笼罩。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手脚发麻、全身乏力,让他有了“濒死感”,疑心自己是否患了“不治之症”。
邵先生立即前往医院急诊,就诊过程中这些症状消失,各项检查未见异常。可回家后不久,邵先生症状再发,其后辗转就诊于各大医院心内科等科室,却未解决病症。一向外向开朗的他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每日活在恐慌之中。
几经周折,邵先生找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的潘集阳教授。仔细分析其病情后,潘教授认为,这应该是“惊恐障碍”。惊恐障碍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非预期惊恐发作并因此出现行为改变为特征的慢性焦虑障碍。惊恐发作时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抑郁等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可能转入慢性波动病程,甚至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
潘集阳表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熬夜、咖啡、浓茶等不良生活嗜好等都可能成为该疾病的诱因,应尽早控制惊恐发作,预防再发。药物治疗方面,最重要的是坚持服药。如果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远期疗效让人满意,急性期治疗后50%~70%患者可以得到症状缓解。
数说
●广东21个地市有9个地市已开通独立心理援助热线,广州、深圳、梅州、肇庆等16个地市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为公众提供公益心理援助服务
●截至2018年,21个地市均设有精神专科医院或至少一所综合医院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全省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3302人,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比3.00人/10万
●截至今年9月30日,全省精神卫生信息平台登记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册数量519026人,报告患病率4.65‰,在册患者规律服药率67.64%,规范管理率88.98%,各项工作指标均居于全国前列
●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是国家卫健委(原卫生部)首批心理援助热线试点单位之一。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热线组共接听心理热线近2.2万例,比去年同期1.8万例上升了22.9%,其中自杀相关高危来电(包括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来电)2700余例,占来电总数的12.3%,比去年同期增加34.8%
●广东近年来积极推进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深圳、江门2个地市作为全国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试点,珠海和惠州作为省级试点,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丰西西 符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