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梅汕高铁开通运营,图为梅州西站首发深圳的列车驶出站台 视觉中国供图
破解不平衡不协调, 力争明年基本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金羊网记者 陈强
“最富在广东,最穷也在广东。”一句老话折射一个老问题。长期以来,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困扰着广东。补齐发展短板,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广东在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奋进路上必须迈过的“坎”。
去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远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牢记嘱托,不负殷殷期望,广东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加速起航。
转变固有思路,每个功能区各展所长
位于珠三角核心区的惠州,南边是海,中间是平地,北部是山区;南边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区是全国百强区,北边的龙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人说,从经济结构、地形地貌和区域发展格局上看,惠州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堪称整个广东的缩影。
如何破题?惠州的回答是:加快构建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比如,在沿海的大亚湾、惠东等地,重点推进埃克森美孚化工综合体项目、中海油/壳牌三期项目落地,推进新材料园区重大平台建设,全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在山区的博罗县,则大力发展以中医药为支撑的生命健康产业,建设南药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柏塘、湖镇等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
惠州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针对每个县区“量体裁衣”,实施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1+7+1”一域一策评价体系,引导各地探索符合实际的、灵活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各县区比较优势,让每个功能区由原来单一发展模式的“跟随者”转变为各自功能区的“引领者”,让各县区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又协同配合、相互促进。
惠州积极探索的协调发展新路,正是全省深入实施“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去年6月,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广东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全省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减缓,但发展差距偏大的格局尚未根本扭转,必须转变固有思路,进一步调整优化机制,以更精准的战略构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由此,突破行政区划局限、以功能区为引领的“一核一带一区”新战略应运而生。
地市纷纷行动,区域协调吹响新号角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突出重点,持续施策”“强化统筹,创新施策”“坚守底线,综合施策”,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并从优化布局、强化协同、密切联系等角度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作出了系统安排。
《意见》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确立,区域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基本扭转;到2022年,“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更加完善,全省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可及,交通通达程度比较均衡;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级城市群,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成为各自功能“引领者”,与全省一道迈入全国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行列。
任重道远,砥砺前行。记者注意到,各地都正像惠州一样,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的决策部署,纷纷提出各自的行动方案,发挥差异化优势,以功能区为引领,探索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比如,今年7月,汕头市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意见》实施方案,力争2035年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蓝图已然绘就,全省正吹响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号角。
清远英德连樟村内,石碑铭刻总书记的嘱托 通讯员供图
访 谈
从二元思维到系统推进 区域协调发展后劲更强
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表示,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较突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不少城市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珠三角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穗深更是明显领先全国。他分析,一方面,珠三角的集聚能力很强,虹吸效应显著,优秀的人才、资金等要素都往珠三角集聚;另一方面,粤东粤西粤北地理位置较偏远,且此前较长一段时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这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此,近年来,广东大力补短板,去年又提出了“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彭澎认为,所谓“一核一带一区”,通俗点理解,就是不同于以往“二分法”把广东划分为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而是打破二元思维,以功能区为引领,系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如粤东、粤西充分利用沿海优势,明确为沿海经济带,分别设置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机场、通高铁。
彭澎表示,广东从振兴粤东粤西粤北,到建设产业转移园区,再到现在充分利用各地差异化优势建设城市群,地区经济拥有更强的发展后劲,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案 例
梅州迈入高铁时代 加速融入湾区生活圈
2021年实现全省“市市通高铁”
经过近四年建设,今年10月11日,梅州至潮汕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这条全长122.4公里、横跨粤东的高铁,经梅州西、畲江北、建桥、丰顺东、揭阳、揭阳机场、潮汕站七个车站,全程仅30分钟。它的开通,标志着梅州正式迈入高铁时代,也标志着粤东北地区接入全国高铁网。
梅汕高铁运营初期,每天有44趟动车组列车往返梅州至广州、深圳、汕头、珠海、宜昌、厦门等地,从梅州至广州、深圳,最快分别仅需3小时25分钟和2小时52分钟。梅州与潮汕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明显缩短,加速融入粤东以及大湾区生活圈。
至此,全省仅河源市未通高铁。按计划,待2021年赣深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广东就将实现全省“市市通高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4666公里,高快速铁路里程2027公里,高快速铁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今年10月13日召开的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总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透露,广东省五年内有望市市通350公里时速高铁。
“要致富、先修路。”2013年7月,广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被列为“三大抓手”之一。于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广东开启“交通大会战”,加快推进粤东粤西粤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广东实现“县县通高速”。去年,广东省高速公路的通车总里程突破9000公里,连续五年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居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还共计新改建农村公路约2.83万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698.78亿元。至201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约18.06万公里,全省18674个建制村开通农村客运,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7.23%。“路通财通”,一条条公路,搭建起农村对外沟通联系的纽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广州清远探索产业共建新模式,图为广清产业园 戴朝文 摄
大做“旅游+”
“厨乡+” 文章 乡村振兴引领村庄“蝶变”
驱车驶入广州从化城郊街西和村,村道干净、整洁、宽阔,道路两边渐次分布着玫瑰园、樱花园、多肉植物基地等,犹如进入了一个大型花园。作为西和万花风情小镇核心区的西和村,1997年引进第一家花卉企业,20多年来发展出了一个花卉产业集群。
近几年,村里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对全村庭院和道路进行美化、绿化,清除村内和村周边乱放、乱倒的垃圾及碎石、砖瓦等,建起了化粪池,设置了垃圾箱。当地还以花卉产业为基础延伸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村民们说:“做梦都没想到,现在村里会变得这么漂亮。”
梅州市梅江区玉水村曾是有名的煤炭村,大部分村民在煤矿务工谋生,但2005年后当地煤矿产业一落千丈,村民们不得不另谋出路。后来,玉水村成了省定贫困村,2015年以来在广州增城区新塘镇的帮扶下,逐步完善乡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实现全村亮化绿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去年,随着省里推行“粤菜师傅”工程和梅州市启动“客家菜师傅”工程,玉水这个小山村成为全省首个获得“广东厨师之乡”称号的地方。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告诉记者,玉水村半数以上家庭有成员外出做厨师,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逾百人,乘着政策的东风,村里决定围绕“厨乡+”做文章,比如“+特色旅游”“+种养产业”“+基地”等,以厨兴村,实现振兴发展。
在南粤大地,不管是珠三角地区,还是粤东粤西粤北,越来越多村庄正像西和村、玉水村这样发生“蝶变”。去年以来,广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提出省级财政计划10年新增投入1600亿元,全域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今年8月5日,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首次公布广东省2018年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情况。结果显示,各地级以上市、省直部门等单位总体较好完成2018年度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实现良好开局,21个地级以上市中有16个地市综合评价等次为“好”。
绿色生态旅游与现代农业结合,佛山三水南山镇十里水果长廊开园 张韬远 摄
见 证
转业军人、“80后”驻村扶贫干部郭纯宇: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再立新功
“80后”郭纯宇,当了16年的兵后,转业后到广州市委办公厅工作。今年5月起,他又成为扶贫战线的一名“新兵”,担任广州市委办公厅对口帮扶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旧寨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旧寨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旧寨村是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之一,距离广州450公里,驻村意味着与家人分隔很远。“即使脱下军装,我仍是一名军人,坚决服从安排。脱贫攻坚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能投入到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也是一种光荣。”郭纯宇说,家里也非常支持他,为此,妻子还辞掉工作全职在家照顾孩子。
作为第二轮帮扶的驻村干部,郭纯宇表示,经过第一轮三年帮扶,村子面貌已经有很大改善。2016年帮扶之初,旧寨村是贫困村中典型的“三无”村,无安全用水、无水泥路、无路灯,村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弱。“如今,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村里通了水泥路,村民用上了安全饮用水,卫生站和公厕也都建好了,文化广场每天晚上都有很多村民来跳广场舞。”此外,自帮扶以来,扶贫队特别注重产业帮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设有机灵芝栽培基地、蜜柚烘干厂,带领群众一起学技术、找市场、拓销路,发展产业。目前,全村51户贫困户96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前人打下基础,郭纯宇驻村扶贫工作重心有所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他说,现在的重心转向建立防止返贫的保障机制。“旧寨村情况特殊,没有土地发展,广州市委办公厅已筹集资金,正在推进建设星河农贸综合楼,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并作为产业孵化基地,吸引本村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谨防‘空心村’问题出现。”
自从驻村以来,郭纯宇经常找贫困户和村民聊天谈心。“扶贫,要做好扶智扶志工作,解决贫困户‘等靠要’的懒惰思想。要特别关注孩子教育,激发贫困户子女学习内生动力,更多鼓励、支持他们就读高中、中专、职专和大学以上学历,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长效脱贫。”
脱贫攻坚,“领头雁”很重要。旧寨村作为三河坝战役的所在地,是全省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点。结合示范点建设,旧寨村坚持注重建强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先后将党支部升级为党总支,并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行村网格化治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郭纯宇告诉记者,乘着红色文旅的东风,旧寨村还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驶入了发展建设的“快车道”。“我对打赢脱贫攻坚战非常有信心,相信乡亲们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