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自学画画传承南北才情 惠州80岁老画家靠热爱坚持画西湖30年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骁鹏 发表时间:2019-11-29 08:51
分享到

统筹/金羊网记者 陈骁鹏

文图/金羊网记者 吴大海

在惠州,一提到黄澄钦,不少人都会脱口而出:“噢,那个画西湖的老画家!”这位80岁高龄的老人,30年如一日地描绘西湖风景,用上千张画作记录下鹅城盛景、西湖风光。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黄澄钦表示,无论多少岁都会把西湖画下去,继续谱写惠州湖山的美丽之歌:“我就是喜欢画西湖,这已经成了我的一种本能。”

退休藏身惠州千年府治

穿过惠州西湖边的北门直街牌坊,一路向东,上坡约200米,就能见到中山公园。这里是惠州千年府治所在,有中山纪念堂、府城遗址、明城墙、望野亭,苏东坡曾在此吟诗,周恩来曾在此演讲。见到草坪转左,拐进与公园一墙之隔的小巷里,就能望见一栋种满绿植的二层小楼,那就是画家黄澄钦的画室。

“来啦?上楼喝茶!”在小楼前,记者见到了80岁高龄的黄澄钦。他骑一辆半旧的自行车,面容饱经风霜,双目依然有神,笑声爽朗,中等长度的头发呈灰白色。进门,沿着稍有年代感的步梯走上二楼,一张数米长的大案就映入眼帘。案上铺满了文房四宝和书籍,既有《黄宾虹画论》,也有木心的诗集。墙上挂满了画,陈年佳作多已装框,几张花鸟小品是新近创作的,黄澄钦不无得意地笑笑:“这是我读一个后生的诗有感而作。”

寒暄之后,黄澄钦泡开了普洱茶,点燃了一支烟。退休后,他几乎每天都在10点前后来到画室,开始“过家庭生活之外的日子”:喝茶会客,提笔挥毫,困了就小憩一阵,饿了就动手煮饭,真是悠闲自在。他的画室谁都能进,人们对他的称呼多种多样:黄局长、黄老师、肥佬黄……对于称谓,他表示无所谓:“叫什么都行。”

自学画画传承南北才情

黄澄钦祖籍惠州,1939年生于香港。彼时的南中国战乱不休,人命薄如纸。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外婆怕他夭折,便去庙里烧香拜神,得到的答复是:“这孩子必须喝东江水才能长大。”后来,香港沦陷,黄澄钦便和家人回到惠州故土,把根扎在了惠州,再未久离。

成年后的黄澄钦投身文艺工作。很少人知道,他并没有固定的师承,更多的是靠自学。念小学时,他就喜欢在香烟盒的背面画汽车轮船、武侠剑客,信笔画的校园生活连环画就被推荐到《中国青年报》发表。

当然,黄澄钦的成长也离不开那些在抗战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来到惠州的文艺名家、知识分子们。念初中时,地理老师周志毅是岭南派名家赵少昂的弟子,教会黄澄钦如何用毛笔作国画;国文老师是岭南名士潘达微的弟子李九皋,告诉他画画的同时也要多读古文,以诗文入画。“我画画虽然主要靠的是自学,但是继承了天南地北的才情。”

参加工作后,黄澄钦一直没有放弃画画,自学成才,在担任惠州地区文化部门负责人的同时也成了知名画家。他不忘前辈们的点拨之恩,也开始帮助身边的人。常吃的饭店三百年前曾是清代惠州中营守备府所在地,儿时总在此地玩耍的他就帮着宣传、整理资料,令该处老屋被评为惠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他又动员老街坊、另谋生路的“绮云阁”

第四代裱画传人重操旧业,如今这门手艺已经传到第五代,还评上了市级非遗。

黄澄钦作苏轼西湖诗意画《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靠热爱坚持画西湖30年

现在提起黄澄钦,不少惠州人都会脱口而出:“那个画西湖的画家!”的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与家乡山水人文结缘,对苏轼、西湖、鹅城风俗三大题材进行艺术表达,先后出版了《苏轼寓惠诗意画》、《画说惠州西湖》、《鹅城旧事———惠州风俗图说》等多本画集。可他笔下最受人关注的意象,还是西湖。

黄澄钦的家就在西湖附近,小时候家人怕他溺水,不准他去西湖边玩。他总是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地去。哪里有日本飞机轰炸留下的深水坑,哪里最适合赏月观景,黄澄钦一清二楚。后来,他开始画国画,西湖自然就成了他最喜欢描摹的意象之一。

据估算,黄澄钦这辈子恐怕画了数百上千张西湖,记录了它千年来的容貌变迁。他常骑着旧单车到湖边采风,不仅画下了西湖的自然风光,还记录了这丰饶西湖上的人:劳动者砍柴割草、打渔网虾,孩子们在湖中戏水消暑,读书人在湖边阴凉处用功……不仅为亲眼所见的西湖写生,他还先后靠着前人的诗文,还原了明代惠州本土歌谣“西湖棹歌”中的西湖以及900多年前苏轼诗意中的西湖……

为什么几十年如一日地画西湖?黄澄钦说:“就是喜欢,画西湖已成了我的一种本能。”为了写生,他曾饱览国内名山大川,却依然对惠州西湖爱得深沉。有人说,如果有个西湖画派,黄澄钦当执牛耳。一听此话,他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我什么派都不是,就是一个西湖养育出来的画家。”

对话黄澄钦

东坡来后惠州开始崇文重教

羊城晚报:自东坡寓惠以来,惠州历代出现了这么多的文人,您觉得,是否存在一条系统传承的文脉?

黄澄钦:我认为,惠州文化确实存在一条清晰明朗的传承文脉,而且有两张大的文化名片,一是苏东坡文化,二是西湖文化。大约900年前,苏东坡被贬至远离中原的岭南惠州,不仅在惠州办了许多实事,还靠诗文让天下人都认识了惠州,这个功劳谁都抢不走,所谓“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民国时期,惠阳县立第一中学的校歌就唱道:“自东坡南渡,文明孕育吾邦”。

这只是一个开始。苏东坡之后,惠州迎来了“小苏轼”唐庚等大大小小几百位文豪、贬官,他们源源不断地将中原深厚的文化底蕴带到岭南,使惠州成为岭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接纳地。有了他们的启蒙,惠州人开始崇文重教,从“进口文人”转向“自产文人”,产出众多尚书、御史及各类文人墨客,这些人又反过来开始书写秀丽的惠州,正是“此湖此水不深浅,放鹤招鹤成古今”。

羊城晚报:那西湖在惠州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黄澄钦:这是惠州的另一张文化名片,西湖文化与苏东坡文化其实密不可分。900年前苏轼来到惠州,见丰湖风景秀丽,便写下诗句为其改名西湖:“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自苏东坡后,一代代文人开始描摹自己心中的西湖,对惠州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此一来,西湖自然景观优美,人文内涵又丰富,就成了惠州文化信息的宝库、图书馆。

历代惠州文人、主政官员都有维护西湖山水人文环境的主张,不少人都用惠州的本土歌谣西湖棹歌来表达这个观点。现在,西湖已成为惠州人的精神图腾,本地文人喜欢自不必说,外地人到惠州也喜欢游西湖。

文脉观察

惠州水土铸就文人淡泊性格

黄澄钦是惠州当代文艺家的代表,他的成长并非偶然:抗战、新中国成立后云集于惠州的文艺名家、知识分子将才情传授给他,而他自身的品格、三观,则是由惠州这一方水土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而成。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西湖养育出来的画家。”

谈惠州文化、惠州文人,必须从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寓惠命官、贬官群体开始。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惠州民俗学者林慧文表示,自隋代以来,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将中原文化传到位于岭南边陲的惠州,使惠州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开始自产本地文人。

有学者认为,惠州文人普遍性格的形成与这里的地理风水有关。

惠州有西湖与罗浮山,唐代惠州进士张昭远在黄巢起义时弃官回家,在西湖边的舍人巷结庐隐居;吕洞宾的原型、唐末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吕岩也在多次落榜后定居罗浮山,施教济贫、修行得道。再加上这里儒释道三家并行,地理环境与文化氛围对惠州的知识精英阶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宋代开始,惠州知识分子归隐后选择在西湖和罗浮山读书、施教。明清时,杨启元、邓承修等文人也依然如此。吕岩曾在《寄罗浮道士》中说:“罗浮道士谁同流?

草衣木食轻王侯。”其中,“草衣木食”代表生活的清贫淡泊,“轻王侯”则代表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这种态度受到惠州本地与外来士人的普遍支持,成为历代惠州文人的集体品格。苏轼寓惠后也对这种性格大加赞扬,称其“潜以自珍”。这样说来,黄澄钦能继承这种集体品格,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代惠州学者张西园(张萱)曾对惠州文脉的传承表达担忧:“为问西湖千载后,有人能否补西园?”应该相信,只要这一方水土不变,惠州的文脉就不会断,一代代的“补西园人”将陆续诞生。(吴大海)


编辑: 智韬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到法属留尼汪奇境探秘 体验户外天堂

  • 你的春节“举家游”,有想法了吗? 2019-11-28
  • 边陲小镇里的童话故事 2019-11-28
  • 一起去韶关“邂逅秋天” 2019-11-28
  • 夏威夷走起近身体验好莱坞大片拍摄地 2019-11-28
  • 广州新增4条直航航线 2019-11-18
  • 被英国人忽视的吴哥窟 2019-11-18
  • 广州融创水世界 暖冬玩水狂欢盛宴 2019-11-14
  • “新旅游”瞄准“新中产”及年轻人 2019-11-14

都说寒冬难熬 偏偏这家公司凌寒独自开

  • 斯柯达全新SUV柯米克GT广州车展上市 售价12.59万起 2019-11-27
  • ​全新腾势X广州国际车展上市 售价28.98万起 2019-11-25
  • 梅赛德斯-奔驰多款重磅车型亮相2019广州国际车展 2019-11-25
  • 全新雷克萨斯纯电动UX 300e于广州车展全球首发 2019-11-22
  • 吉利icon广州车展全球首秀 "银河限量版"开启预售 2019-11-22
  • 梅赛德斯-迈巴赫GLS 2019广州车展全球首发 2019-11-22
  • 量产版哪吒U亮相2019广州车展 2019-11-22
  • 新劲炫上市 广汽三菱携众多明星车型亮相广州车展 2019-11-22

患绝症员工遭暴力驱逐 网易致歉:确实存在粗暴、不近人情等不妥行为

  • 4G网速到底降了没?《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告诉你 2019-11-27
  • 荣耀首款5G旗舰荣耀V30系列,售价仅3299元起 2019-11-27
  • 罗永浩限制高消费刚被取消,股权又遭冻结 2019-11-26
  • 美国再出华为中兴禁令!华为回应:没证据,涉嫌违法 2019-11-25
  • 这是怎么回事?一夜过后,王思聪又被限制消费 2019-11-25
  • 考拉征信被查引发连锁反应 非法收集个人信息何时了? 2019-11-25
  • 阿里入股蒙牛天鲜配电商发力鲜奶配送 2019-11-22
  • 苹果回应反垄断质询:不打算开放默认应用替换 2019-11-21

《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的幕后故事

  • 探访丝路之源 寻求发展之路 2019-11-27
  • 百余作品回顾熊秉明艺术人生,97岁杨振宁出席展览 2019-11-27
  • 守护文化根脉传承红色基因 2019-11-27
  • 当非遗遇上短视频:活了、靓了、年轻了 2019-11-27
  • 影视作品有自己的“文化观”方能传得远 2019-11-27
  • 《长风啸》的中国意象令俄罗斯观众着迷 2019-11-27
  • 敦煌文献中的“号头” 2019-11-25
  • 海上丝绸之路与阿瑜陀耶城的国际化 2019-11-25

干杯!十月里多个德国啤酒节开锣

  • 金秋吃蟹 这样吃才健康 2019-09-24
  • 炎炎夏日来份凉菜才是正经事 2019-07-10
  • 一年一度鲱鱼节来袭 就问你敢不敢吃? 2019-07-01
  • 最佳赏味期 抢鲜当造夏滋味 2019-05-31
  • 初夏五月 白芦笋相伴 2019-05-16
  • 又到海鲜季 不这么吃就白瞎了! 2019-05-06
  • 春日食游 鲜味先行 2019-04-12
  • 草头、香椿、螺蛳“抱团”上市 春天在南京菜中萌发 2019-04-10
金羊图库
  • 首钢滑雪大跳台主体施工全部完成即将迎来首项赛事检验
  • 候鸟天堂黄河入海口
  • 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的天堂
  • 美国加州一森林公园野火蔓延 火光照亮夜空
  • 河北井陉:数百只黑鹳绵蔓河栖息过冬
  • 北京摄影爱好者感受大画幅照相机魅力
  • 广西百色发生5.2级地震 南宁震感明显市民纷纷跑下楼
  • “贝贝”回来啦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再添吸氧好去处 广东打造100个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
2019-11-29 07:24:15
散裂中子源“姐妹花”装置来了 计划2021年完工
2019-11-29 07:11:26
广州拟出新政:6种新改建出租房最高补贴1000元/㎡
2019-11-29 06:44:53
广东“垃圾分类”执法检查 仅两成群众养成分类习惯
2019-11-29 06:35:27
2019广州积分制入户指标大增 12月中下旬发入户卡
2019-11-29 06:22:56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中国梦·践行者】自学画画传承南北才情 惠州80岁老画家靠热爱坚持画西湖30年
金羊网  作者:陈骁鹏  2019-11-29
黄澄钦:惠州存在一条传承清晰的文脉。

统筹/金羊网记者 陈骁鹏

文图/金羊网记者 吴大海

在惠州,一提到黄澄钦,不少人都会脱口而出:“噢,那个画西湖的老画家!”这位80岁高龄的老人,30年如一日地描绘西湖风景,用上千张画作记录下鹅城盛景、西湖风光。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黄澄钦表示,无论多少岁都会把西湖画下去,继续谱写惠州湖山的美丽之歌:“我就是喜欢画西湖,这已经成了我的一种本能。”

退休藏身惠州千年府治

穿过惠州西湖边的北门直街牌坊,一路向东,上坡约200米,就能见到中山公园。这里是惠州千年府治所在,有中山纪念堂、府城遗址、明城墙、望野亭,苏东坡曾在此吟诗,周恩来曾在此演讲。见到草坪转左,拐进与公园一墙之隔的小巷里,就能望见一栋种满绿植的二层小楼,那就是画家黄澄钦的画室。

“来啦?上楼喝茶!”在小楼前,记者见到了80岁高龄的黄澄钦。他骑一辆半旧的自行车,面容饱经风霜,双目依然有神,笑声爽朗,中等长度的头发呈灰白色。进门,沿着稍有年代感的步梯走上二楼,一张数米长的大案就映入眼帘。案上铺满了文房四宝和书籍,既有《黄宾虹画论》,也有木心的诗集。墙上挂满了画,陈年佳作多已装框,几张花鸟小品是新近创作的,黄澄钦不无得意地笑笑:“这是我读一个后生的诗有感而作。”

寒暄之后,黄澄钦泡开了普洱茶,点燃了一支烟。退休后,他几乎每天都在10点前后来到画室,开始“过家庭生活之外的日子”:喝茶会客,提笔挥毫,困了就小憩一阵,饿了就动手煮饭,真是悠闲自在。他的画室谁都能进,人们对他的称呼多种多样:黄局长、黄老师、肥佬黄……对于称谓,他表示无所谓:“叫什么都行。”

自学画画传承南北才情

黄澄钦祖籍惠州,1939年生于香港。彼时的南中国战乱不休,人命薄如纸。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外婆怕他夭折,便去庙里烧香拜神,得到的答复是:“这孩子必须喝东江水才能长大。”后来,香港沦陷,黄澄钦便和家人回到惠州故土,把根扎在了惠州,再未久离。

成年后的黄澄钦投身文艺工作。很少人知道,他并没有固定的师承,更多的是靠自学。念小学时,他就喜欢在香烟盒的背面画汽车轮船、武侠剑客,信笔画的校园生活连环画就被推荐到《中国青年报》发表。

当然,黄澄钦的成长也离不开那些在抗战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来到惠州的文艺名家、知识分子们。念初中时,地理老师周志毅是岭南派名家赵少昂的弟子,教会黄澄钦如何用毛笔作国画;国文老师是岭南名士潘达微的弟子李九皋,告诉他画画的同时也要多读古文,以诗文入画。“我画画虽然主要靠的是自学,但是继承了天南地北的才情。”

参加工作后,黄澄钦一直没有放弃画画,自学成才,在担任惠州地区文化部门负责人的同时也成了知名画家。他不忘前辈们的点拨之恩,也开始帮助身边的人。常吃的饭店三百年前曾是清代惠州中营守备府所在地,儿时总在此地玩耍的他就帮着宣传、整理资料,令该处老屋被评为惠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他又动员老街坊、另谋生路的“绮云阁”

第四代裱画传人重操旧业,如今这门手艺已经传到第五代,还评上了市级非遗。

黄澄钦作苏轼西湖诗意画《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靠热爱坚持画西湖30年

现在提起黄澄钦,不少惠州人都会脱口而出:“那个画西湖的画家!”的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与家乡山水人文结缘,对苏轼、西湖、鹅城风俗三大题材进行艺术表达,先后出版了《苏轼寓惠诗意画》、《画说惠州西湖》、《鹅城旧事———惠州风俗图说》等多本画集。可他笔下最受人关注的意象,还是西湖。

黄澄钦的家就在西湖附近,小时候家人怕他溺水,不准他去西湖边玩。他总是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地去。哪里有日本飞机轰炸留下的深水坑,哪里最适合赏月观景,黄澄钦一清二楚。后来,他开始画国画,西湖自然就成了他最喜欢描摹的意象之一。

据估算,黄澄钦这辈子恐怕画了数百上千张西湖,记录了它千年来的容貌变迁。他常骑着旧单车到湖边采风,不仅画下了西湖的自然风光,还记录了这丰饶西湖上的人:劳动者砍柴割草、打渔网虾,孩子们在湖中戏水消暑,读书人在湖边阴凉处用功……不仅为亲眼所见的西湖写生,他还先后靠着前人的诗文,还原了明代惠州本土歌谣“西湖棹歌”中的西湖以及900多年前苏轼诗意中的西湖……

为什么几十年如一日地画西湖?黄澄钦说:“就是喜欢,画西湖已成了我的一种本能。”为了写生,他曾饱览国内名山大川,却依然对惠州西湖爱得深沉。有人说,如果有个西湖画派,黄澄钦当执牛耳。一听此话,他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我什么派都不是,就是一个西湖养育出来的画家。”

对话黄澄钦

东坡来后惠州开始崇文重教

羊城晚报:自东坡寓惠以来,惠州历代出现了这么多的文人,您觉得,是否存在一条系统传承的文脉?

黄澄钦:我认为,惠州文化确实存在一条清晰明朗的传承文脉,而且有两张大的文化名片,一是苏东坡文化,二是西湖文化。大约900年前,苏东坡被贬至远离中原的岭南惠州,不仅在惠州办了许多实事,还靠诗文让天下人都认识了惠州,这个功劳谁都抢不走,所谓“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民国时期,惠阳县立第一中学的校歌就唱道:“自东坡南渡,文明孕育吾邦”。

这只是一个开始。苏东坡之后,惠州迎来了“小苏轼”唐庚等大大小小几百位文豪、贬官,他们源源不断地将中原深厚的文化底蕴带到岭南,使惠州成为岭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接纳地。有了他们的启蒙,惠州人开始崇文重教,从“进口文人”转向“自产文人”,产出众多尚书、御史及各类文人墨客,这些人又反过来开始书写秀丽的惠州,正是“此湖此水不深浅,放鹤招鹤成古今”。

羊城晚报:那西湖在惠州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黄澄钦:这是惠州的另一张文化名片,西湖文化与苏东坡文化其实密不可分。900年前苏轼来到惠州,见丰湖风景秀丽,便写下诗句为其改名西湖:“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自苏东坡后,一代代文人开始描摹自己心中的西湖,对惠州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此一来,西湖自然景观优美,人文内涵又丰富,就成了惠州文化信息的宝库、图书馆。

历代惠州文人、主政官员都有维护西湖山水人文环境的主张,不少人都用惠州的本土歌谣西湖棹歌来表达这个观点。现在,西湖已成为惠州人的精神图腾,本地文人喜欢自不必说,外地人到惠州也喜欢游西湖。

文脉观察

惠州水土铸就文人淡泊性格

黄澄钦是惠州当代文艺家的代表,他的成长并非偶然:抗战、新中国成立后云集于惠州的文艺名家、知识分子将才情传授给他,而他自身的品格、三观,则是由惠州这一方水土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而成。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西湖养育出来的画家。”

谈惠州文化、惠州文人,必须从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寓惠命官、贬官群体开始。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惠州民俗学者林慧文表示,自隋代以来,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将中原文化传到位于岭南边陲的惠州,使惠州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开始自产本地文人。

有学者认为,惠州文人普遍性格的形成与这里的地理风水有关。

惠州有西湖与罗浮山,唐代惠州进士张昭远在黄巢起义时弃官回家,在西湖边的舍人巷结庐隐居;吕洞宾的原型、唐末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吕岩也在多次落榜后定居罗浮山,施教济贫、修行得道。再加上这里儒释道三家并行,地理环境与文化氛围对惠州的知识精英阶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宋代开始,惠州知识分子归隐后选择在西湖和罗浮山读书、施教。明清时,杨启元、邓承修等文人也依然如此。吕岩曾在《寄罗浮道士》中说:“罗浮道士谁同流?

草衣木食轻王侯。”其中,“草衣木食”代表生活的清贫淡泊,“轻王侯”则代表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这种态度受到惠州本地与外来士人的普遍支持,成为历代惠州文人的集体品格。苏轼寓惠后也对这种性格大加赞扬,称其“潜以自珍”。这样说来,黄澄钦能继承这种集体品格,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代惠州学者张西园(张萱)曾对惠州文脉的传承表达担忧:“为问西湖千载后,有人能否补西园?”应该相信,只要这一方水土不变,惠州的文脉就不会断,一代代的“补西园人”将陆续诞生。(吴大海)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
21:05
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引起强烈反响
21:05
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召开
08:57
规模更大内容更实 2019粤商大会聚焦大湾区
08:56
跨国巨头纷纷落户 广东一流营商环境引来凤栖梧
08:57
广州出台新规 户外电子屏22∶30到次日7∶30禁亮
08:57
“广州惠民保”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产品下月发售
08:57
广东“晒”教育经费账本 去年总投入占全国近一成
08:56
携号转网服务正式启动 广东已成功办理4314户
08:57
“南粤家政”培训进广西 考试合格者可来广东就业
08:57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