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声教授 记者 梁栩豪 摄
金羊网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粤卫信 梁嘉韵 彭福祥
今年89岁的郑振声教授,是我国体外反搏基础理论、仪器研制及临床应用的创始人。他研究的增强型体外反搏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国家经济落后的年代,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郑振声带着团队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建立了医学与工程学结合实验室,成功研制出应用于临床的体外反搏装置,让无数患者有了更经济实惠的治疗方式,也让该装置走出国门。郑振声因此被誉为“体外反搏EECP之父”。
自制起搏器为心脏反复停跳患者“续命”
头发一丝不苟,手指修长,这位年近九旬的外科医生依然儒雅健朗。在澳门长大的郑振声因幼时多病,经常去医院看病,从小就对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充满了崇拜。1950年,他如愿考入广东光华医学院,开始在医学的道路上展开了毕生求索。“做医生是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兴趣。”老人的记忆慢慢铺开。
1955年,郑振声毕业后留校,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工作。他满腔热情专注于救死扶伤的事业,刻苦钻研心血管病的专业知识。对电子学、机械学、力学等兴趣浓厚的他,在临床实践中常想到如何把这些学科的新技术引进医学领域并为诊治病人服务,创下了多项记录——
1967年,他成功完成了华南地区第一例直流电击心房除颤。1968年,他成功抢救一例冠心病反复心脏停跳40余次的农民,利用简单的电子元件自行设计组装一个心脏起搏器让患者长期体外携带,成为华南地区制造安装起搏器的首例。在他的建议下,中山一院建立了华南地区第一个心脏重病监护室,开展血流动力监测和除颤起搏器的应用。他还是国内第一个采用自主研制的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抢救一例濒临死亡的冠心病患者的医生,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成功把病人从“鬼门关”抢了回来……
自主研发的“体外反搏装置”走出国门
1976年至1978年,郑振声先后在国内最先研制成功“体外反搏装置”“体外循环助搏血泵”等具有国际水平的辅助循环设备,率先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随后,他研发的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走出国门并在纽约建立中美合作实验室。
上世纪90年代,郑振声与美国Vasomedical公司合作,成功使体外反搏成为首个通过美国FDA上市前认可和GMP认证,以及通过美国HCFA批准治疗费用在Medicare报销的中国研制开发医用设备。
2002年起,美国、欧洲与中国的心脏病学会先后把EECP疗法纳入冠心病治疗指南。目前,美国已有上千家医院应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及心力衰竭。郑振声在第一届国际会议上被誉为“体外反搏EECP之父”。
为了探索反搏原理,郑振声还和同事们一起利用防空洞建立了第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在那里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探索出反搏动的核心原理,提出了气动式体外反搏的新设计,奠定了体外反搏的理论基础。
慷慨捐赠百万元支持心血管康复科发展
郑振声教授夫妇住在广州,过着简朴的生活。退休多年的他,如今靠轮椅代步。他一直关心心血管科学科建设,并捐赠了自己多年积蓄。
“她先捐了钱,我跟着捐了100万元。”郑振声教授指着妻子梁纪笑着说。2015年12月,85岁的郑振声教授为支持中山一院心血管康复科的发展,推动体外反搏装置研发,向医院心血管康复科捐赠人民币100万元。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成立大会上,郑振声教授被特聘为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并被授予体外反搏“卓越贡献奖”。
【名医说】
只要尽全力医患能交心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是重症,却从来没有病人和郑振声产生过矛盾,“病人对我很好,因为我对他们好。我会关注他们的情绪,理解他们。”郑振声说,他从来不会担忧能不能治好病人,“关键要看有没有尽全力去寻找救治方案。病人知道我尽了全力,就不会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