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医奋进70年】中医药事业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金羊网 作者:符畅 发表时间:2019-12-23 08:55
分享到

2019年12月5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举行 (粤杏林供图)

2003年,广东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非典” 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肯定(广东省中医院供图)

2009 年, 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合影 (广东省中医院供图)

广东推动中医药进校园。 图为东江广雅学校的同学们在背诵中医经典(粤杏林供图)

金羊网记者 符畅 通讯员 粤卫信 粤杏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人民生活日新月异;中医药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步走出国门,开启为全人类健康服务的新征程。

广东作为岭南医学的故乡、岭南中草药的主产地,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强省建设成效喜人。据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显示,广东省中医院连续6年稳居中医医院排行榜第一;全国中医院100强中,广东省有9家上榜,数量排第一。广东中医药服务能力已走在全国前列。

A 中医事业从式微到全面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姓生活尚处于物质匮乏的状态,医疗卫生资源更是短缺。严峻形势下,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确定了包括“团结中西医”在内的三大方针,明确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

上世纪70年代前后,全国中医工作遭到破坏,中医药发展停滞。公开数据显示,1959年全国有中医医院1371所、中医生36.1万人,1977年分别锐减至129所和24万人。广东解放初期有中医3万人,到了1980年初,仅剩一半。

为了振兴中医,1978年9月,中央56号文件转发了原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要求做好中医工作。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中医药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地开始全面建设中医事业。

广东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分别于1978年12月、1985年11月和1995年10月三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振兴中医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省中医事业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

随着中医药地位的不断提升,为了赋予其更大的发展空间,1986年12月,国家中医管理局(1988年5月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这意味着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前沿阵地,广东勇立潮头。1988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1990年1月对外办公,2000年3月更名为广东省中医药局。随后,省内各地纷纷设置了中医药管理机构,基本实现“县县有中医院”的目标,中医医疗机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广东21个地级市中有20个市在卫生健康部门设置了中医药管理机构。

也是从这一发展时期开始,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的广东省中医院开启奋进历程,通过请名师带徒、设立名医工作室、挂职帮扶基层医院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显著提升了中医药临床疗效,病人对中医药的信任度不断提高。

B 率先在全国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

进入21世纪,中医药的发展取得了各方面的进展,广东省开始对中医药的未来做长期的规划。2000年,《广东省发展中医条例》通过实施,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广东中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中医事业的发展目标、中医工作的方针政策。

2003年,SARS来势汹汹。随着疫情日益严峻,中医药参与治疗SARS的呼声高涨,邓铁涛教授曾上书中央力挺中医抗击非典,并撰写学术文章以供治疗参考,中医药进入了“抗非”的主战场。广东省中医院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非典的方案,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肯定。

2006年,广东率先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组建了高规格的中医药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6年1月、2012年12月广东省两次召开中医药强省大会,研究部署了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2006年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和《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建设中医药强省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4年又出台《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纲要(2014—2018年)》,明确了中医药工作的要求、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到2015年,广东省中医类医院数、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数、中医诊疗服务量等实现成倍甚至翻倍增长。2016年12月,深圳市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C 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日益完善。在广东这片“敢为天下先”的热土上,中医药事业迸发出蓬勃生机。

充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方面,广东实行“两个允许”政策,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待遇,省财政将边远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从每人每月500元提高到1000元,村卫生站医生补贴由每村每年1万元提高到2万元。同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实行“县招镇用”,统一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人才,人员入编并在基层服务满5年后可选择返回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在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一是健全中医医疗体系,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大作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选全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项目单位。19个中医重点专科入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二是大力推进中医治未病建设,发挥中医在治未病中的核心作用。实施中医治未病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对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治未病服务实施分级管理等。

在保护道地中药材资源方面,2017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印发《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释义》,为道地中药材保护工作提供具体法律保障。

在推动中医药规范化发展方面,深圳市创制的中药饮片、中药材和中药配方颗粒编码标准已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可,成为国际通行标准。广东8家单位的5个中成药和24个品种的饮片获得国家发改委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标准化项目支持,开展中成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和产品标准制定工作,加快名优中药(材)的提质增效。

D 积极推进现代中医药发展

广东中医药贸易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广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现代中医药是广东“走出去”的重要名片。其中青蒿素是最突出的代表。

著名医学家、道学家葛洪在罗浮山写下《肘后备急方》,启发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李国桥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平率领团队在非洲岛国科摩罗探索出青蒿素复方快速灭疟项目,最终帮助该国疟疾发病率下降98%,实现零死亡。广东青蒿素抗疟药物和方法为世界快速清除疟疾提供了“中国方案”。目前,广东复方青蒿素药物已取得了40个国家的专利授权,在20多个非洲国家注册并上市销售。

正在创造新价值的还有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使用的剂型,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汤剂煎煮不方便、质量不好控制、携带保存不方便的缺点也暴露出来。作为全国最早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广东一方制药以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科技依托,系统地开展了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临床疗效、安全性等研究。“如今,一方制药的产品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并出口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药配方颗粒成为中药在海外的重要力量之一。”一方制药总经理程学仁说。

广东还大力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目前已建设了11个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之首,累计接待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100万人次参观。

未来,广东中医药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日前,《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业发展明确定位。

不久前,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中医药大会以后,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要求进一步增强推动中医药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全方位激发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健康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等各方面潜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推动岭南中医药走向世界,深入推进中医药领域综合改革。

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表示:“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国医大师邓铁涛也曾说:“中医药必将像中国文化一样,让其黄河发源、长江发展、珠江振兴。”



口述史

国医大师周岱翰:中医药学是古老而先进的科学

今年已经78岁的国医大师周岱翰,每周仍定期出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认真为病人问诊。从1960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开始,周岱翰见证着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步。

1968年,周岱翰被分配到广东省泗安医院工作,作为该院的首位中医师,他购置百草柜、开设中医科,悬壶济世。有病人因鼻咽癌颈部转移,经过放射治疗后皮肤溃烂,痛苦不堪,但用草药治疗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受此启发,他开始钻研肿瘤病的中医诊治方法,以解决更多病患的痛苦。

1976年,周岱翰调回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一边跟师,一边专注科研。1978年,周岱翰开始筹建肿瘤研究室,并在附属医院开设肿瘤专科门诊,成为我国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研究、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探讨和开设中医肿瘤学专科教育的学者之一。

50余年来,周岱翰植根于岭南医学的土壤,对中医肿瘤学的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与优势、本土人文特点、发扬伤寒温病学说,以“带瘤生存”为治疗理念的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

在国内,周岱翰首先将中医肿瘤学纳入全国高等院校专业培养体系。随着海内外学术交流的日益普及,他还走出国门,将毕生所学无私传授,讲学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周岱翰看来,中医药学是古老而先进的科学,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医药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因此,中医药人要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认识到中医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随着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周岱翰认为,中医药将开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作为一名老中医,我感到生逢盛世。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需要新老中医人共同努力,把握机遇,更好地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贡献力量,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他说。



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

将省中医院打造成全国中医院典范

从20余年前“连工资都发不起”、广州地区排名末位的医院,到如今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年服务患者量最多的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的奋进之路,是整个广东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壮大的缩影。

在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看来,中医院要发展,战略定位是关键。“我们的两条原则:一是以病人需求为导向,二是对行业的贡献度。”他说,其中病人最看重的,就是中医特色优势和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而临床疗效的提高,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吕玉波将高水平临床人才的培养经验总结为九个字:“做临床,读经典,跟名师”。一方面,在院内开展“温书工程”,要求全院上下在邓铁涛教授的指导下深读国医经典,并请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专家进行经典解读;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师带徒”,不仅请院内老师带,还把全国有代表性的中医流派的名老中医都请过来,其中不少名老中医后来还入选国医大师。“不同中医流派百家争鸣,才能推动学术发展。他们来岭南带徒,也使得不同流派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吕玉波说。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医存在“慢郎中”的偏见,认为危急重症病人只能靠西医。广东省中医院又大胆探索,希望在危急重难问题上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2003年的SARS正是医院面临的重要考验之一。当时该院收治了100多例非典患者,其中70%是危重患者,而其在实践中形成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非典的方案,治疗效果显著,获得各界人士的认可,并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肯定。后来,广东省中医院专门建立中医经典病房,继续发挥中医药在救治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中的作用。

2006年,广东率先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在中医药强省战略部署中明确提出,要把广东省中医院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典范。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中医院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医院已经成为拥有六个院区、三个分门诊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也是广东省首批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

回顾往昔,吕玉波感慨万千。但对中医药的未来,他充满信心:随着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将改变现代医学现有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甚至会彻底颠覆现有的一些认知。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面对人类健康问题。“正如邓老所言,中医药将会成为21世纪的医学。”他说。

数说

1.至2018年末,广东有中医院184家,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34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71家。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5.6万张。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3467人。2018年广东中医药系统向社会提供1.94亿人次的诊疗服务和183.7万人次的住院服务,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3%、10.7%。

2.广东已建设1715个基层中医馆,实现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覆盖,100%的乡镇卫生院、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8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8.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约占其总诊疗量的34%,均高于国家要求。

3.广东共有184个医疗机构建立了治未病科,2018年广东治未病年服务总人次超1000万。广东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为48.47%和60.68%,均高于国家要求。

4.广东省内6所本科高校设置了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等中医药本科以上专业点23个。广东建设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76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增2名国医大师,4名全国名中医,2名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5名邓铁涛中医医学奖获奖者,80名省名中医。

5.广东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达到170家,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超亿元的中药品种30个。2018年广东中成药企业销售额334.3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11%,位居全国第一。

光影纪





1980 年代,广东省中医院为居民天灸贴药。 这项传统疗法已经开展 30 多年,每年有数十万人到医院贴药,成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省中医院供图)


编辑: 智韬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置身河西走廊打开大漠风情

  • 月入3000就可以?来场出国自驾游没你想的那么难 2019-12-18
  • 2020春节,老广国内游有这些新趋势 2019-12-17
  • 使用支付宝、微信就可玩转以色列 2019-12-16
  • 找个理由“泡汤”去! 2019-12-16
  • 宿务太平洋航空 广州直飞克拉克 2019-12-16
  • 当“泡汤老手”遇上野温泉这才叫对味! 2019-12-11
  • 天冷了“泡汤”去 2019-12-11
  • 鲜味巨蟹漂洋过海只待君品尝 2019-12-09

一把“特殊”的座椅 即可解决你的办公室“病”

  • ​广汽本田全新皓影BREEZE试驾在惠州举行 2019-12-20
  • 爱驰U5上市并启动交付 补贴后售价19.79万-29.21万 2019-12-20
  • 沃尔沃全新S60上市 售价28.69万-40.19万 2019-12-13
  • 共4款车型售价9.99万元起 「朗逸 启航」上市 2019-12-13
  • 2020款帕萨特插电式混合动力版上市 满足国六排放标准 2019-12-13
  • 吉利汽车11月销量超14万 超越上汽通用与日产 2019-12-10
  • 全新一代朗逸获C-ECAP 2019版规程车型评价最高分 2019-12-09
  • ​试驾瑞虎e:“400KM出圈儿”海滨体验舒适感 2019-12-09

换个角度看华为前员工事件!到底是谁的错

  • 《庆余年》VVIP惹争议 腾讯视频:对会员消费心理不够体贴 2019-12-18
  • 产品被喷无创新?库克回怼:创新是苹果的基因,苹果靠创新越来越强大 2019-12-17
  • 传三星关闭昆山工厂,员工补偿达N+5 2019-12-17
  • 赢了10亿却一分没要!董明珠:打赌实际是观念的争执,而不是为了钱 2019-12-16
  • 5G元年,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大咖论剑潼湖科技小镇 2019-12-14
  • 库克否认苹果垄断 承认华为三星是最大竞争对手 2019-12-13
  • 孟晚舟赢下一场法律战 加法院要检方提交更多证据 2019-12-12
  • 苹果起诉前高管背叛公司,却被反诉涉嫌侵犯员工隐私 2019-12-11

《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的幕后故事

  • 二十四节气大型纪录片《四季中国》 | 第二十二集 冬至 2019-12-21
  • 一位艺术家的藏地情缘 2019-12-21
  • 游客的“诗和远方”,古村的“路在何方” 2019-12-21
  • 寻宝中华|兽面纹鼎 2019-12-20
  • “故宫文物修复展”在港举办 展现文物与科技融合 2019-12-20
  • 6个塑料瓶就能变身一把伞,为何地球还是被塑料垃圾包围? 2019-12-18
  • 陕西发现唐驸马都尉薛绍墓 2019-12-18
  • 改编是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创作 2019-12-18

干杯!十月里多个德国啤酒节开锣

  • 喜欢吃日料 不懂清酒怎么行?

    ——掌握这几点,清酒小白也懂行 2019-12-02

  • 金秋吃蟹 这样吃才健康 2019-09-24
  • 炎炎夏日来份凉菜才是正经事 2019-07-10
  • 一年一度鲱鱼节来袭 就问你敢不敢吃? 2019-07-01
  • 最佳赏味期 抢鲜当造夏滋味 2019-05-31
  • 初夏五月 白芦笋相伴 2019-05-16
  • 又到海鲜季 不这么吃就白瞎了! 2019-05-06
  • 春日食游 鲜味先行 2019-04-12
金羊图库
  • 山东青岛:湿地冬韵 舞动生机
  • 江苏灌云:冬日粉丝加工忙
  • 浙江仙居:年关将至 豆腐皮飘香
  • 云南南涧:初冬樱花烂漫时
  • 冬日春城 人鸥同乐
  • 揭秘景泰蓝“诞生”之旅
  • 多彩晋绣
  • 河北井陉:古水磨转出新时尚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我国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 冰川消融敲响白色警钟
2019-12-23 06:35:46
【粤医奋进70年】中医药事业向高质量发展
2019-12-23 07:40:41
粤妇联公布过去五年"成绩单" 帮55万妇女创业致富
2019-12-23 07:27:48
香港中环集会男子拆下五星旗,防暴警拔枪示警至少拘捕2人
2019-12-23 06:46:32
圣诞新年临近,数以万计香港市民离港过节远离纷争
2019-12-23 06:46:32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粤医奋进70年】中医药事业向高质量发展
金羊网  作者:符畅  2019-12-23
广东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强省建设成效喜人。

2019年12月5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举行 (粤杏林供图)

2003年,广东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非典” 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肯定(广东省中医院供图)

2009 年, 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合影 (广东省中医院供图)

广东推动中医药进校园。 图为东江广雅学校的同学们在背诵中医经典(粤杏林供图)

金羊网记者 符畅 通讯员 粤卫信 粤杏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人民生活日新月异;中医药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步走出国门,开启为全人类健康服务的新征程。

广东作为岭南医学的故乡、岭南中草药的主产地,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强省建设成效喜人。据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显示,广东省中医院连续6年稳居中医医院排行榜第一;全国中医院100强中,广东省有9家上榜,数量排第一。广东中医药服务能力已走在全国前列。

A 中医事业从式微到全面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姓生活尚处于物质匮乏的状态,医疗卫生资源更是短缺。严峻形势下,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确定了包括“团结中西医”在内的三大方针,明确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

上世纪70年代前后,全国中医工作遭到破坏,中医药发展停滞。公开数据显示,1959年全国有中医医院1371所、中医生36.1万人,1977年分别锐减至129所和24万人。广东解放初期有中医3万人,到了1980年初,仅剩一半。

为了振兴中医,1978年9月,中央56号文件转发了原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要求做好中医工作。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中医药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地开始全面建设中医事业。

广东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分别于1978年12月、1985年11月和1995年10月三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振兴中医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省中医事业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

随着中医药地位的不断提升,为了赋予其更大的发展空间,1986年12月,国家中医管理局(1988年5月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这意味着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前沿阵地,广东勇立潮头。1988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1990年1月对外办公,2000年3月更名为广东省中医药局。随后,省内各地纷纷设置了中医药管理机构,基本实现“县县有中医院”的目标,中医医疗机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广东21个地级市中有20个市在卫生健康部门设置了中医药管理机构。

也是从这一发展时期开始,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的广东省中医院开启奋进历程,通过请名师带徒、设立名医工作室、挂职帮扶基层医院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显著提升了中医药临床疗效,病人对中医药的信任度不断提高。

B 率先在全国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

进入21世纪,中医药的发展取得了各方面的进展,广东省开始对中医药的未来做长期的规划。2000年,《广东省发展中医条例》通过实施,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广东中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中医事业的发展目标、中医工作的方针政策。

2003年,SARS来势汹汹。随着疫情日益严峻,中医药参与治疗SARS的呼声高涨,邓铁涛教授曾上书中央力挺中医抗击非典,并撰写学术文章以供治疗参考,中医药进入了“抗非”的主战场。广东省中医院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非典的方案,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肯定。

2006年,广东率先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组建了高规格的中医药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6年1月、2012年12月广东省两次召开中医药强省大会,研究部署了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2006年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和《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建设中医药强省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4年又出台《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纲要(2014—2018年)》,明确了中医药工作的要求、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到2015年,广东省中医类医院数、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数、中医诊疗服务量等实现成倍甚至翻倍增长。2016年12月,深圳市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C 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日益完善。在广东这片“敢为天下先”的热土上,中医药事业迸发出蓬勃生机。

充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方面,广东实行“两个允许”政策,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待遇,省财政将边远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从每人每月500元提高到1000元,村卫生站医生补贴由每村每年1万元提高到2万元。同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实行“县招镇用”,统一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人才,人员入编并在基层服务满5年后可选择返回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在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一是健全中医医疗体系,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大作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选全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项目单位。19个中医重点专科入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二是大力推进中医治未病建设,发挥中医在治未病中的核心作用。实施中医治未病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对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治未病服务实施分级管理等。

在保护道地中药材资源方面,2017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印发《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释义》,为道地中药材保护工作提供具体法律保障。

在推动中医药规范化发展方面,深圳市创制的中药饮片、中药材和中药配方颗粒编码标准已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可,成为国际通行标准。广东8家单位的5个中成药和24个品种的饮片获得国家发改委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标准化项目支持,开展中成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和产品标准制定工作,加快名优中药(材)的提质增效。

D 积极推进现代中医药发展

广东中医药贸易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广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现代中医药是广东“走出去”的重要名片。其中青蒿素是最突出的代表。

著名医学家、道学家葛洪在罗浮山写下《肘后备急方》,启发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李国桥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平率领团队在非洲岛国科摩罗探索出青蒿素复方快速灭疟项目,最终帮助该国疟疾发病率下降98%,实现零死亡。广东青蒿素抗疟药物和方法为世界快速清除疟疾提供了“中国方案”。目前,广东复方青蒿素药物已取得了40个国家的专利授权,在20多个非洲国家注册并上市销售。

正在创造新价值的还有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使用的剂型,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汤剂煎煮不方便、质量不好控制、携带保存不方便的缺点也暴露出来。作为全国最早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广东一方制药以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科技依托,系统地开展了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临床疗效、安全性等研究。“如今,一方制药的产品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并出口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药配方颗粒成为中药在海外的重要力量之一。”一方制药总经理程学仁说。

广东还大力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目前已建设了11个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之首,累计接待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100万人次参观。

未来,广东中医药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日前,《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业发展明确定位。

不久前,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中医药大会以后,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要求进一步增强推动中医药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全方位激发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健康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等各方面潜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推动岭南中医药走向世界,深入推进中医药领域综合改革。

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表示:“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国医大师邓铁涛也曾说:“中医药必将像中国文化一样,让其黄河发源、长江发展、珠江振兴。”



口述史

国医大师周岱翰:中医药学是古老而先进的科学

今年已经78岁的国医大师周岱翰,每周仍定期出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认真为病人问诊。从1960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开始,周岱翰见证着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步。

1968年,周岱翰被分配到广东省泗安医院工作,作为该院的首位中医师,他购置百草柜、开设中医科,悬壶济世。有病人因鼻咽癌颈部转移,经过放射治疗后皮肤溃烂,痛苦不堪,但用草药治疗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受此启发,他开始钻研肿瘤病的中医诊治方法,以解决更多病患的痛苦。

1976年,周岱翰调回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一边跟师,一边专注科研。1978年,周岱翰开始筹建肿瘤研究室,并在附属医院开设肿瘤专科门诊,成为我国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研究、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探讨和开设中医肿瘤学专科教育的学者之一。

50余年来,周岱翰植根于岭南医学的土壤,对中医肿瘤学的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与优势、本土人文特点、发扬伤寒温病学说,以“带瘤生存”为治疗理念的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

在国内,周岱翰首先将中医肿瘤学纳入全国高等院校专业培养体系。随着海内外学术交流的日益普及,他还走出国门,将毕生所学无私传授,讲学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周岱翰看来,中医药学是古老而先进的科学,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医药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因此,中医药人要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认识到中医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随着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周岱翰认为,中医药将开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作为一名老中医,我感到生逢盛世。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需要新老中医人共同努力,把握机遇,更好地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贡献力量,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他说。



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

将省中医院打造成全国中医院典范

从20余年前“连工资都发不起”、广州地区排名末位的医院,到如今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年服务患者量最多的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的奋进之路,是整个广东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壮大的缩影。

在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看来,中医院要发展,战略定位是关键。“我们的两条原则:一是以病人需求为导向,二是对行业的贡献度。”他说,其中病人最看重的,就是中医特色优势和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而临床疗效的提高,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吕玉波将高水平临床人才的培养经验总结为九个字:“做临床,读经典,跟名师”。一方面,在院内开展“温书工程”,要求全院上下在邓铁涛教授的指导下深读国医经典,并请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专家进行经典解读;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师带徒”,不仅请院内老师带,还把全国有代表性的中医流派的名老中医都请过来,其中不少名老中医后来还入选国医大师。“不同中医流派百家争鸣,才能推动学术发展。他们来岭南带徒,也使得不同流派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吕玉波说。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医存在“慢郎中”的偏见,认为危急重症病人只能靠西医。广东省中医院又大胆探索,希望在危急重难问题上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2003年的SARS正是医院面临的重要考验之一。当时该院收治了100多例非典患者,其中70%是危重患者,而其在实践中形成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非典的方案,治疗效果显著,获得各界人士的认可,并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肯定。后来,广东省中医院专门建立中医经典病房,继续发挥中医药在救治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中的作用。

2006年,广东率先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在中医药强省战略部署中明确提出,要把广东省中医院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典范。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中医院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医院已经成为拥有六个院区、三个分门诊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也是广东省首批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

回顾往昔,吕玉波感慨万千。但对中医药的未来,他充满信心:随着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将改变现代医学现有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甚至会彻底颠覆现有的一些认知。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面对人类健康问题。“正如邓老所言,中医药将会成为21世纪的医学。”他说。

数说

1.至2018年末,广东有中医院184家,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34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71家。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5.6万张。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3467人。2018年广东中医药系统向社会提供1.94亿人次的诊疗服务和183.7万人次的住院服务,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3%、10.7%。

2.广东已建设1715个基层中医馆,实现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覆盖,100%的乡镇卫生院、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8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8.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约占其总诊疗量的34%,均高于国家要求。

3.广东共有184个医疗机构建立了治未病科,2018年广东治未病年服务总人次超1000万。广东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为48.47%和60.68%,均高于国家要求。

4.广东省内6所本科高校设置了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等中医药本科以上专业点23个。广东建设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76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增2名国医大师,4名全国名中医,2名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5名邓铁涛中医医学奖获奖者,80名省名中医。

5.广东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达到170家,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超亿元的中药品种30个。2018年广东中成药企业销售额334.3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11%,位居全国第一。

光影纪





1980 年代,广东省中医院为居民天灸贴药。 这项传统疗法已经开展 30 多年,每年有数十万人到医院贴药,成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省中医院供图)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微视频|澳门长大了
19:40
联播+丨情满濠江 习近平走进澳门听“小城故事”
19:40
“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华彩篇章
09:41
爸爸为儿子写抗癌日记 5年多时间已写122万余字
08:55
我国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 冰川消融敲响白色警钟
08:55
广东2020年考研初试结束:17.4万人报名,明年2月中旬公布成绩
21:20
今年铁路春运已售车票超1亿张 春运火车抢票迎一周高峰期
21:20
省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河源)揭牌成立 网红助力扶贫
09:12
我国发现的首颗系外行星获名“望舒” 寓意是什么?
09:13
全国考研人数5年翻了一番 今年英语翻译难倒考生
09:17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