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重大节庆, 必有醒狮助兴
舞狮成为“醒狮之乡”小学生们的“必修课”
文/图 金羊网记者 文聪 通讯员 黄伟英
过年舞醒狮,这是东莞的传统习俗之一。在大朗镇,醒狮表演威武雄壮、刚柔相济,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因此大朗镇也被誉为“醒狮之乡”。大朗人爱醒狮,更懂醒狮,为了让传统醒狮在传承中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镇内组建了不少村小组醒狮队、治安队龙狮队,就连小学生们也舞起了醒狮。其中,巷头小学还首创将武术醒狮表演列入校本课程, 作为学生们的“必修课”。
巷头醒狮团在大朗首屈一指
大朗醒狮清末就有记载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这是对传统舞狮的生动描述。
大朗醒狮活动的起源,虽然无法追溯到具体的时间,但据《大朗镇志》记载,醒狮活动是大朗的传统文体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末期,大朗就有醒狮文体活动的历史记载。据老艺人叶沃筹介绍, 民国时期大朗有麒麟、醒狮武术馆20 多间。
1921 年5 月初, 大井头曾派出一支麒麟、醒狮、武术队前往广州大元帅府表演,还受到孙中山的嘉奖。
从此以后,大朗各村纷纷成立麒麟馆和醒狮馆,凡年满16 岁的青年男子都以加入麒麟馆和醒狮馆为荣。
大朗有一些世代爱好醒狮文化的家族,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醒狮,长大后成为各村醒狮队的骨干精英,年迈了就成为醒狮队的教练,教导新一代的醒狮爱好者,把醒狮文化手把手地传承下去。
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醒狮出动, 挨家逐户拜年。
醒狮动作多姿多彩, 加以“大头佛”引路的谐趣动作,衬以节奏感甚强的锣鼓声、鞭炮声,形成欢腾喜庆的节日气氛,深受群众喜爱。
巷头小学醒狮社团多次获奖
曾获一尊“金狮王”宝座
巷头醒狮,是大朗醒狮的一个缩影。这块方圆仅3.4 平方公里的社区, 历来重视体育、文化事业,群众文化底蕴深厚, 现有篮球、醒狮、麒麟、舞龙、舞蹈和木偶等多个团队, 其中醒狮项目尤为突出,在大朗可谓首屈一指。
巷头醒狮团里, 陈日辉是第一代传人。他先是师从父亲舞麒麟,与醒狮结缘是在1995 年。那一年,大朗为庆祝香港回归,筹办醒狮比赛, 专门邀请佛山体育馆教练欧立洋前来举办醒狮表演技艺培训班, 全镇各村均组织一个醒狮队参加培训,从舞狮、打鼓等方面的技艺进行系统性学习。陈日辉回忆称:“当时培训班有几百名学员, 每个村都有15 人左右,最年长的已年过花甲, 最年少的才十几岁。”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巷头醒狮团于1997 年正式成立,并在当年的庆祝香港回归比赛中成功夺魁,次年又夺得市醒狮比赛第二名。随着醒狮技艺的不断提高, 巷头醒狮团于1997 年底由传统狮艺向梅花高桩发展,慢慢增加难度, 把狮艺技术提高到更高层次。民间的深厚根基加之狮艺的不断精进,让巷头醒狮团声名鹊起。
1999 年, 经国家体育总局选派, 巷头醒狮团代表我国参加2000 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国际醒狮邀请赛”。最终,巷头醒狮团在比赛中不负众望, 一举夺冠,获颁一尊“金狮王”宝座,被村民当作“镇村之宝”, 一直存放在村委会中。
小学生们也喜爱舞狮
舞狮成为特色教学活动
没有传承就谈不上发展。对于巷头甚至整个大朗来说, 巷头小学是培养醒狮人才的一个摇篮。据巷头小学校长陈爱华介绍, 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教学活动, 醒狮技艺目前已在全校普及, 学校还成立了少年醒狮社团,此举在全市尚属首例。
李焯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经常带他去看醒狮。狮子威风凛凛的模样,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烙印。二年级加入巷头小学的醒狮社团后,他对这个项目愈发喜爱,“每天大课间训练差不多要一个多小时,练习的时候手要一直举着,久而久之会感觉沉重,但是因为喜欢,所以并不觉得累。”
今年55 岁的郭谦荣有徒弟、学生过千人,数年前,他成为巷头小学醒狮社团的总教练。他告诉记者说:“大朗镇的醒狮氛围非常浓厚,这也是我选择留在大朗、留在巷头小学的原因。舞狮除了能强身健体外,更多的是对一个人个性的培养和精神面貌的改变。看着孩子们一届届地加入,学会向善,学会成长,我感觉很欣慰。”
“自成立醒狮社团以来,我们学校已经获得了省、市、镇比赛一、二等奖十多项。”陈爱华直言,舞狮比较辛苦,上梅花桩也有一定的危险, 但学生只要有兴趣去体验,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机会与平台。“经过严格训练后,学生们的组织性、纪律性、自信心都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