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研究生在县级医院治愈:“我能挺过来,其他人也可以”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2-09 18:01
分享到

新华社郑州2月9日电 题:女研究生在县级医院治愈:“我能挺过来,其他人也可以”

新华社记者 李亚楠、双瑞

2月8日,李霖琳(化名,左三)走出隔离病区后跟医护人员合影。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2月8日傍晚,李霖琳(化名)走出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久违的新鲜空气扑面而来。

2月8日,李霖琳(化名)走出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准备乘车回家。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从确诊为新冠肺炎到治愈出院,她在隔离病房度过了惊心动魄的17天,期间甚至因呼吸窘迫而录制过临终视频。作为该县首例治愈者,回顾与病毒的艰难对抗,这个拥有强大意志力的姑娘说:“我才24岁,还没让家人为我骄傲,我不能放弃自己。”

“怎么就轮到我了呢”

因为发烧住进隔离病房时,武汉大学医学专业研究生李霖琳的心情恐慌而无奈,“真的很扯,怎么就轮到我了呢。”

2月8日,李霖琳(化名)接受采访讲述自己对抗病毒的过程。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最早出现症状是1月16日。她跟几个同学聚餐完,很快就感觉不舒服,一量体温,37.2 ℃。她没在意,以为吃得太多,或是喝了红酒的缘故,根本联想不到新冠病毒。毕竟当时公布的病例只有几十个,她也从没去过华南海鲜市场。

之后几天,再未出现任何异状。李霖琳忙着课题和论文,并像往常一样回到河南鲁山的农村老家过年。1月23日中午,刚吃完一碗饺子,她又发烧了,开着空调还觉得冷,钻进被窝,肌肉开始发酸。

“怎么办,是不是中枪了?”她顿时害怕起来,一个人偷偷憋着哭,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此时,全国确诊病例已升至571例,她也早就自觉待在家里,只有晚上出门散散步。

体温38 ℃,吐的痰透明,带着泡沫。医学常识告诉她,肯定有问题了。李霖琳逼迫自己冷静下来。她擦完痰,叮嘱家人不要碰垃圾桶,都戴上口罩,然后拨打120,告诉对方自己很可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那时候心理就有‘负反馈效应’了,越想着严重,越会放大病情。”在救护车上,李霖琳的体温继续升高,一度难受得呕吐——即使在这种时刻,她还记得提好装呕吐物的袋子,直到进了隔离病房才扔掉。

2月8日,李霖琳(化名)在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院区内,准备出院回家。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李霖琳是这个小县城里第一个住进隔离病房的,当天就做了全部检查。拍 CT,做血常规、转氨酶等各项指标都不正常,和免疫有关的细胞少了很多。次日晚间,“咽拭子检查”结果显示阳性,她确诊了。

“再艰难都不能睡着”

那会儿她反而淡定了。作为医学生,她已料到了结果,年前一起吃饭的同学,后来或多或少都有症状。

入院第二天是大年三十,她以为新的一年一切都会好起来,可半夜12点,她突然感觉呼吸无力,心跳弱了下来。摸摸颈动脉,几乎感受不到跳动,她一下子反应过来:缺氧了!紧张会加剧缺氧,她拼命让自己冷静,并呼叫护士送氧气瓶。

那是她最痛苦的时刻。尽管大口吸氧,胸廓也努力配合、起伏,肺部却像不听使唤一样,刚吸的氧气又直接从嘴巴呼出来了。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手和脚都变了颜色,温度也低下来,觉得自己要不行了。

“我告诉自己,这时候再艰难都不能睡着,否则可能会忘了呼吸。”李霖琳拼命吸氧,努力活动四肢,想让它们热起来,同时断断续续录了20分钟的临终视频。万一最坏的情况发生,她不希望跟亲人朋友没有告别。

医生也在一旁鼓励她。几个小时后,手脚渐渐热了起来。她不敢入睡,在恍惚中挨到天亮,终于脱离氧气,恢复了自主呼吸。

2月8日,医护人员向李霖琳(化名)叮嘱出院回家后的注意事项。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我只是觉得,我才24岁,还没让家人为我骄傲,我不能放弃自己,要不他们也跟着绝望了。”劫后余生,李霖琳庆幸自己挺过来了。她坚信,药物治疗是一方面,也要依赖自己的身体和信念,心态放松很重要。

“发一点光,照亮一点黑暗”

李霖琳的状态越来越好,体温恢复到37 ℃,肺部炎症逐渐吸收,回家的日子指日可待。

身在隔离病房,她相当一部分精力却用在了安慰恐慌的亲友和陌生人上。住院当天,她就列了7条注意事项,叮嘱亲人在家隔离。她的家人中,后来只有母亲确诊了,也即将治愈出院。

2月8日,李霖琳(化名)在回复向她咨询的微信。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她时不时在朋友圈分享应对疫情的生活习惯,用专业知识解读相关文章。很多朋友找她聊天,寻求安定的力量。

“希望所有人都能坚持住。”李霖琳说,现在觉得这个病本身没那么可怕,有时需要靠意志力战胜,“我能挺过来,其他人也可以。”

2月8日,李霖琳(化名)在翻看向她咨询的聊天记录。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与病毒厮杀过程中展现的顽强、乐观,令许多知情人对她肃然起敬。但李霖琳说,要感谢医护人员和许许多多为疫情防控付出努力的人,他们才是拼尽全力的战士。

治疗期间,她看资料说某种药物有效,于是告知医院。仅仅两个小时后,疾控部门就把药物调来了。她后来才知道,自己住院当天,县里紧急开会布置任务,在物资、药品等方面提供全力保障。

2月8日,李霖琳(化名)出院前和医护人员道别。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如果自己有能力,尽量发一点光,照亮一点黑暗吧。”李霖琳说,短短十几天,对生命有很多新的思考,她已经签好工作,毕业后也将投身疾控一线,“但现在,我就想好好洗个澡。”

编辑:智羊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2020旅行新目标:爱上巴库的多面体验

  • 新加坡航空空客A350—900将执飞北京—新加坡航线 2020-02-07
  • 马蹄糕岁月凝就甜美滋味 2020-02-06
  • 千年古刹旁地道广州味 2020-02-06
  • 新春过大年新手出省自驾游宝典 2020-02-03
  • 国外网红打卡地虽好出游安全是首位 2020-02-03
  • 在购书中心遇见最文艺的面包新语 2020-01-19
  • 春节假期新计划追逐旅途中未知的惊喜 2020-01-19
  • 欧铁通票升级28岁以下旅客将享受7.5折优惠 2020-01-16

试驾第二代传祺GS4:全面焕新后的“传奇”

  • 2021款起亚Seltos官图发布 提供多种配置选项 2020-02-03
  • 春节购车买哪款?宋Pro领衔盘点当红紧凑级SUV 2020-01-15
  • 比亚迪汉“定妆照”亮相 外观设计尽显动感优雅 2020-01-10
  • 深圳试驾哈弗H4:高能智联座驾 2020-01-10
  • 广汽蔚来HYCAN 007配置信息揭秘 共5个配置版本 2020-01-10
  • 广汽本田2019年累计销量770,884辆 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2020-01-07
  • 全新腾势X全面到店并正式开启交付 2020-01-06
  • 宝骏510 推出CVT劲享型 售价6.38万元 2020-01-03

腾讯回应“暴力裁员”:工作成果未能匹配岗位要求

  • 支持2.5万人并发通信!“增强版”5G覆盖雷神山医院 2020-02-08
  • 重25吨,高18米,最“真实”高达机器人将亮相日本 2020-02-07
  • 今年8月31日,TCL与黑莓手机即将“分手” 2020-02-05
  • 股权解冻,王思聪名下3家香蕉计划系企业“活”过来了 2020-02-05
  • 华为中国生态大会2020下月举办 将首发面向To B行业的生态指引 2020-01-17
  • 从1G到5G,见证移动通信之变 2020-02-03
  • 最值得期待的技术:3D全息投影的应用已达到这种程度 2020-02-03
  • 华为、三星、vivo 等5G手机各有千秋,你会选择哪一款? 2020-02-03

春节“约会”齐白石

  • 沈阳故宫馆走进“线上博物馆” 民众感受文化气息 2020-02-07
  • 闭门不“谢客” 浙江文化大餐“掌上见” 2020-02-07
  • 山东文艺工作者迸发创造力 多形式力作提振抗疫信心 2020-02-07
  • 大批丝路文物乘“云”串门 民众隔空互诉“寂寥” 2020-02-07
  • 深圳歌剧院建筑设计方案国际竞赛日程延后 2020-02-07
  • 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会徽 2020-02-07
  • 广州画院创作大批力作,助力防疫抗疫 2020-02-06
  • 多地元宵晚会 新增抗击疫情节目 2020-02-06

干杯!十月里多个德国啤酒节开锣

  • 喜欢吃日料 不懂清酒怎么行?

    ——掌握这几点,清酒小白也懂行 2019-12-02

  • 金秋吃蟹 这样吃才健康 2019-09-24
  • 炎炎夏日来份凉菜才是正经事 2019-07-10
  • 一年一度鲱鱼节来袭 就问你敢不敢吃? 2019-07-01
  • 最佳赏味期 抢鲜当造夏滋味 2019-05-31
  • 初夏五月 白芦笋相伴 2019-05-16
  • 又到海鲜季 不这么吃就白瞎了! 2019-05-06
  • 春日食游 鲜味先行 2019-04-12
金羊图库
  • 四川南充:70吨“爱心蔬菜”驰援武汉
  • 浙江舟山:工人加班加点赶制隔离服
  • 春雪润京城 北京鼠年第二场雪如约而至
  • 武汉街头即景 市民大包小包外出采购
  • 拥有最大象牙的大象死亡 其每个象牙重45.5千克
  • 土耳其一架波音738客机降落时滑出跑道 机身断成三截
  •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212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 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关闭罗湖在内的4个口岸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切实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
2020-02-09 11:53:32
中国女篮进军奥运会
2020-02-09 09:36:04
【一线党旗飘】村党委第一书记制作了6张图排查疫情
2020-02-09 08:21:33
每日疫战·广东行动(2月8日情况)
2020-02-09 08:19:56
广州地铁二号线往嘉禾望岗方向延长运营服务75分钟
2020-02-08 22:56:52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女研究生在县级医院治愈:“我能挺过来,其他人也可以”
新华社  作者:  2020-02-09
一碗饺子,她又发烧了,开着空调还觉得冷,钻进被窝,肌肉开始发酸。

新华社郑州2月9日电 题:女研究生在县级医院治愈:“我能挺过来,其他人也可以”

新华社记者 李亚楠、双瑞

2月8日,李霖琳(化名,左三)走出隔离病区后跟医护人员合影。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2月8日傍晚,李霖琳(化名)走出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久违的新鲜空气扑面而来。

2月8日,李霖琳(化名)走出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准备乘车回家。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从确诊为新冠肺炎到治愈出院,她在隔离病房度过了惊心动魄的17天,期间甚至因呼吸窘迫而录制过临终视频。作为该县首例治愈者,回顾与病毒的艰难对抗,这个拥有强大意志力的姑娘说:“我才24岁,还没让家人为我骄傲,我不能放弃自己。”

“怎么就轮到我了呢”

因为发烧住进隔离病房时,武汉大学医学专业研究生李霖琳的心情恐慌而无奈,“真的很扯,怎么就轮到我了呢。”

2月8日,李霖琳(化名)接受采访讲述自己对抗病毒的过程。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最早出现症状是1月16日。她跟几个同学聚餐完,很快就感觉不舒服,一量体温,37.2 ℃。她没在意,以为吃得太多,或是喝了红酒的缘故,根本联想不到新冠病毒。毕竟当时公布的病例只有几十个,她也从没去过华南海鲜市场。

之后几天,再未出现任何异状。李霖琳忙着课题和论文,并像往常一样回到河南鲁山的农村老家过年。1月23日中午,刚吃完一碗饺子,她又发烧了,开着空调还觉得冷,钻进被窝,肌肉开始发酸。

“怎么办,是不是中枪了?”她顿时害怕起来,一个人偷偷憋着哭,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此时,全国确诊病例已升至571例,她也早就自觉待在家里,只有晚上出门散散步。

体温38 ℃,吐的痰透明,带着泡沫。医学常识告诉她,肯定有问题了。李霖琳逼迫自己冷静下来。她擦完痰,叮嘱家人不要碰垃圾桶,都戴上口罩,然后拨打120,告诉对方自己很可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那时候心理就有‘负反馈效应’了,越想着严重,越会放大病情。”在救护车上,李霖琳的体温继续升高,一度难受得呕吐——即使在这种时刻,她还记得提好装呕吐物的袋子,直到进了隔离病房才扔掉。

2月8日,李霖琳(化名)在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院区内,准备出院回家。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李霖琳是这个小县城里第一个住进隔离病房的,当天就做了全部检查。拍 CT,做血常规、转氨酶等各项指标都不正常,和免疫有关的细胞少了很多。次日晚间,“咽拭子检查”结果显示阳性,她确诊了。

“再艰难都不能睡着”

那会儿她反而淡定了。作为医学生,她已料到了结果,年前一起吃饭的同学,后来或多或少都有症状。

入院第二天是大年三十,她以为新的一年一切都会好起来,可半夜12点,她突然感觉呼吸无力,心跳弱了下来。摸摸颈动脉,几乎感受不到跳动,她一下子反应过来:缺氧了!紧张会加剧缺氧,她拼命让自己冷静,并呼叫护士送氧气瓶。

那是她最痛苦的时刻。尽管大口吸氧,胸廓也努力配合、起伏,肺部却像不听使唤一样,刚吸的氧气又直接从嘴巴呼出来了。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手和脚都变了颜色,温度也低下来,觉得自己要不行了。

“我告诉自己,这时候再艰难都不能睡着,否则可能会忘了呼吸。”李霖琳拼命吸氧,努力活动四肢,想让它们热起来,同时断断续续录了20分钟的临终视频。万一最坏的情况发生,她不希望跟亲人朋友没有告别。

医生也在一旁鼓励她。几个小时后,手脚渐渐热了起来。她不敢入睡,在恍惚中挨到天亮,终于脱离氧气,恢复了自主呼吸。

2月8日,医护人员向李霖琳(化名)叮嘱出院回家后的注意事项。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我只是觉得,我才24岁,还没让家人为我骄傲,我不能放弃自己,要不他们也跟着绝望了。”劫后余生,李霖琳庆幸自己挺过来了。她坚信,药物治疗是一方面,也要依赖自己的身体和信念,心态放松很重要。

“发一点光,照亮一点黑暗”

李霖琳的状态越来越好,体温恢复到37 ℃,肺部炎症逐渐吸收,回家的日子指日可待。

身在隔离病房,她相当一部分精力却用在了安慰恐慌的亲友和陌生人上。住院当天,她就列了7条注意事项,叮嘱亲人在家隔离。她的家人中,后来只有母亲确诊了,也即将治愈出院。

2月8日,李霖琳(化名)在回复向她咨询的微信。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她时不时在朋友圈分享应对疫情的生活习惯,用专业知识解读相关文章。很多朋友找她聊天,寻求安定的力量。

“希望所有人都能坚持住。”李霖琳说,现在觉得这个病本身没那么可怕,有时需要靠意志力战胜,“我能挺过来,其他人也可以。”

2月8日,李霖琳(化名)在翻看向她咨询的聊天记录。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与病毒厮杀过程中展现的顽强、乐观,令许多知情人对她肃然起敬。但李霖琳说,要感谢医护人员和许许多多为疫情防控付出努力的人,他们才是拼尽全力的战士。

治疗期间,她看资料说某种药物有效,于是告知医院。仅仅两个小时后,疾控部门就把药物调来了。她后来才知道,自己住院当天,县里紧急开会布置任务,在物资、药品等方面提供全力保障。

2月8日,李霖琳(化名)出院前和医护人员道别。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如果自己有能力,尽量发一点光,照亮一点黑暗吧。”李霖琳说,短短十几天,对生命有很多新的思考,她已经签好工作,毕业后也将投身疾控一线,“但现在,我就想好好洗个澡。”

编辑:智羊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习近平向非洲联盟第33届首脑会议致贺电
18:47
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 愿一切小别离都有大团圆
16:37
战“疫”每日观察|你夺走了我们的节庆 夺不走我们的团圆
16:38
爱满大中国——鄂沪元宵节同唱一首歌
08:19
微视频丨我们去武汉!白衣天使的逆行“囧”途
13:59
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
14:53
一位新冠肺炎“自愈”护士的独白
13:59
镇长镜头前落泪:疫情胜利再祭离世母亲
13:59
8日新增45例,广东累计报告1120例,出院125例
10:37
【一线党旗飘】村党委第一书记制作了6张图排查疫情
09:28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