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奔腾,常现急流险浪。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剧烈冲击着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之舟。
这是艰苦的较量。为拯救更多生命,世界各国在多条战线并肩战斗。身处最前线的中国,以万众一心的意志和扎实有效的行动,与疫情顽强斗争,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
1月26日,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开始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这是无畏的前行。不论国籍,无问西东,世界各地的声援和驰援融汇成爱的暖流,闪耀着文明光芒,传递信心与希望。
这是必胜的战斗。从信息共享到政策协调,从联合研发到综合施策,人们同舟共济,凝聚强大合力,扬起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精神风帆。
团结勇毅,担当中流砥柱
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德国籍教师西尔维亚 ·施罗德2017年到武汉大学任教。她这样描述抗疫中的武汉:“过去数周,我所看到的武汉是一个面对逆境众志成城、决心战胜重大危机的城市,我看到了武汉人民万众一心、自我牺牲的精神,我看到了他们控制疫情的坚定决心,我也看到了他们对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的期盼。”
施罗德的文章发表在爱尔兰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爱尔兰时报》上,被许多当地读者转发。此刻,同“施罗德们”一样,世界见证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投身这场战“疫”行动,以巨大付出和代价有效遏制疫情在全球蔓延。
面对这场突发疫情,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强大的毅力和责任感抗击、坚守,全面动员、全面部署,举国上下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举措,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2月11日,福建省对口支援湖北宜昌首个支援队出征。这是队员亲属及医院同事前来送行。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危急时刻,尽显担当。近一个月来,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指挥战“疫”,并与多位外国政要及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话或会见,保持密切沟通,分享中国疫情防控情况,传递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战“疫”的坚定决心。“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中国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综合实力,有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和解放军医疗队前赴后继、驰援湖北;工人们夜以继日建设新医院、生产医用物资;科研工作者全速攻关;居民们自觉接受测温、隔离和限行;年轻人们加入志愿者队伍,参加公益服务;众多企业在“硬核防疫”的同时逐步开始复工复产……
中国行动、中国速度,汇聚起全球抗疫的强大正能量,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2月4日,来自中建三局的建设工人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施工。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中方行动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他说,中国采取了从源头上控制疫情的措施,“为全世界赢得了时间”,“中国不仅保护了本国人民,也保护了世界人民”。
“中国制度在危机形势下效力巨大,强大的人力物力和功能完善的层级制度,中国二者兼备。”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高级专家伯恩哈德 ·巴尔奇如此评价。
波黑前总理兹拉特科 ·拉古姆季亚说:“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无私奉献和以智慧积累为基础的团结,以及过去40年在消除贫困和建设全球知识中心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都使我对中国赢得这场战役充满信心。”
天下一家,绽放文明光芒
血脉相连,大爱无疆。疫情暴发后,海外广大华侨华人、留学生、中国企业和机构驻外人员第一时间响应,积极行动起来,捐资捐物,献计献智。“国家有难,我们义不容辞!”
大道不孤,真情无价。来自数十个国家的物资援助源源不断,汇成善意暖流。
艰难时刻的声援,带着感同身受的关切。俄罗斯总统普京、法国总统马克龙等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专门发函致电,表达对中方的坚定支持。柬埔寨首相洪森在疫情肆虐之时专程访华,“同中国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斯里兰卡总理马欣达 ·拉贾帕克萨亲率民众为中国诵经、祈福。韩国总统文在寅说,助邻即助己,“中国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泰国总理巴育录制视频为中国鼓劲,“我们携手共进,一定能共度时艰”。
1月28日,在仙桃市湖北裕民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生产医用防护用品。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雪中送炭的援助,饱含患难与共的深情。巴基斯坦紧急调集全国医疗储备驰援中国;伊朗向中国提供数百万医用口罩;俄罗斯、白俄罗斯出动军机向中国护送防疫专家和多批援助物资;英国、德国飞抵武汉的撤侨包机上装载着医疗物资;长期接受援助的欠发达国家赤道几内亚向中国捐款200万美元……
地球村的普通人展现出“天下一家”“人间有大爱”的高尚情怀:日本“旗袍女孩”在寒风中久久鞠躬为中国募捐,数百犹太民众在耶路撒冷“哭墙”用希伯来文和中文为中国祈福,身处南京的叙利亚留学生拉丁为民警送去捐款和信件,意大利国际米兰队球员身穿“中国加油”的特制球衣步入赛场、“始终不渝,团结如一”的标语出现在球场屏幕……
疫情的“逆行者”也有在华的外国人。法国全科医生菲利普 ·克莱因最近一直穿梭在武汉大街小巷。疫情面前,他没有选择离开武汉,而是留了下来,开车为患者上门服务。这是他眼中“支持武汉市民不断坚持的一种方式”。
1月27日,在天津金匙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进行试剂分装。该公司生产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检测试剂盒,助力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磨难是淬炼友谊的熔炉,也是检验人性的试金石。危难关头,个别无良政客和媒体向中国“泼脏水”、妄图挑起针对中国和华人的歧视,遭到国际社会普遍反对。
开放包容、力挺中国的民意成为不断涌动的潮流。正义与良知、勇气与大爱的文明光芒,必将驱散疫病的阴影,映射胜利的曙光。
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的民族,“大家给予的每一份宝贵支持,我们都会铭记于心”。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与帮助、声援与鼓励,是中国长期践行互利共赢外交政策、坚持正确义利观的温暖回响,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和鸣。
命运与共,守护地球家园
时而委婉悠扬,时而明亮高亢,湖北民歌《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萦绕在意大利总统府。这场由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提议举办的特别音乐会,传递携手并肩、共护家园的深厚情谊。
意大利人民没有忘记,2016年8月,意中部遭遇强烈地震,中国民间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驻意中资机构和当地华侨华人纷纷捐款捐物。在灾难和共同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是在孤军奋战。
当今世界,随着商品、资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动,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2月19日,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工人在总装车间内作业。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从20世纪80年代全球范围消灭天花,到抗击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再到遏制致死率高达90%的埃博拉病毒,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人类社会团结一心、通力合作,是战胜病毒和瘟疫的关键。近日,世卫组织牵头,全球400多位专家汇集日内瓦,参加新型冠状病毒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共寻抗疫良策。
国际科研合作是战“疫”利剑。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 ·斯瓦米纳坦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几天内,中国科研人员就将病毒基因序列共享到公共平台,展现出令人赞赏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上周末,12名来自世卫组织和全球各地的专家抵达中国,开始与中方专家共同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特性,了解防控效果,为中国和全球下一步抗疫工作提出建议。
2月19日,工作人员在郑州地铁人民路站核验市民的扫码结果。当日,河南省郑州市统一上线公共交通及商超健康扫码系统,施行居民扫码乘车、购物,并与小区健康登记系统打通,所得数据实时汇集到一体化疫情防控数据平台,为郑州智能防控提供数据支撑,保障公众健康。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病毒没有国界,需要全球共同回应。”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全球化”概念最早提出者之一马丁 ·阿尔布劳说,传染病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让人们意识到协作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生活在同一地球村,我们携手前行,守卫共同也是唯一的人类家园。
“要相互团结,团结、团结、还是团结。”谭德塞的呼吁,表达了人们的普遍期望。为克服严峻挑战、建设更加安宁美好的世界,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守望相助,心手相牵,以恒久努力,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阳光普照世界,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