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聚焦:武汉保卫战打响关键之役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贺广华 侯琳良 程远州 范昊天 发表时间:2020-03-03 10:51
分享到


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19例,出院766例——2月20日,武汉市新增出院数首次超出新增确诊数。

一减一增,意味着疫情防控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

“要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保障医疗防护物资供应,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这是当前防控工作的突出任务。”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指出。

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一场武汉保卫战的关键之役,在八方驰援的合力中节节推进:

——坚定不移落实应检尽检,核酸单日样本检测能力由疫情初期的200多份增至2万多份,待检存量全面清零,实现由被动转主动。

——坚定不移落实应收尽收,改造扩容定点医院,一个月内收治床位从5000多张增至2.3万张;新建16家方舱医院,目前开放床位1.3万多张,“人等床”的紧张局面得到缓解。

——坚定不移落实应治尽治,全国约一成重症医护资源聚集武汉,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争分夺秒救治病人,病死率从1月26日最高点的9%下降到4.4%,方舱医院目前实现“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

保持定力、咬紧牙关,武汉市紧紧扭住城乡社区防控和患者救治两个关键,在精准、精心、精细上下功夫,不断巩固成果、扩大战果。

“武汉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武汉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越到现在这个阶段,越要振奋精神、坚持下去,坚决打好武汉保卫战。

从存量积压到“日清日结”

提升检测设备、扩容检测机构双管齐下,确保应检尽检

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进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坐在负压生物安全柜前,拿着长长的移液器不间断地从咽拭子样本中提取核酸,经过裂解液充分裂解后,放入试剂盒……22岁的郝莺歌,没想到她的大四寒假如此非同寻常。

郝莺歌就读于河南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是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的一名实习生。1月22日,听说公司承接了部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人手不足,她主动退掉回家的车票,加入一线检验队伍。

“一开始我们都是手动提取核酸,每个人做一轮24个样本,需要一个半小时。”郝莺歌说,一个班次6小时下来,早已浑身湿透,累得手都抬不起来。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临床确诊和患者康复出院的重要依据,也是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的判断依据。前期受制于检测能力不足,一些疑似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检测。

为何核酸检测“一测难求”?武汉市卫健委负责人解释,按照有关规定,新冠病毒样本检测应当在具备相应防护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对于疑似病例,前期须将采集的样本送到省疾控中心进行核酸检测,每天检测能力只有200多份。从1月22日开始,武汉市指定定点医院、市疾控中心等具备相应防护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10家机构开展核酸检测,每天可检测近2000份。

“累计到样数109468,累计检测数102627。”3月2日上午,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火眼”实验室一层大厅,电子屏幕显示实时数据。记者看到,数据柱状图上,“当日检测数”从1月27日的350份,逐步攀升到2月29日的11438份。

检测能力何以大幅提升?“秘诀在于提取核酸环节从手动改为自动。”郝莺歌说,“现在‘火眼’实验室,1台仪器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96个样本的提取。替代人工后,不仅提速明显,而且安全性更好。”

“在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5天建成了这个应急检测实验室。”“火眼”实验室主任田志坚说。

随着检测设备从四面八方驰援而来,武汉具备自动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不断增加。2月10日,上海紧急捐赠的10套全自动核酸检测设备抵达,分送武汉市第一医院、金银潭医院等10家医疗卫生机构。

“日检测能力从186人份提升到465人份。”武汉市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技师胡志敏介绍。

既从检测设备提升方面发力,也在推动检测机构的扩容上着力。武汉市卫健委负责人介绍,全市可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位已有48家,日均检测能力2.3万人次。可自行检测的医院,从临床采样到出具检测结果,周期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到2月21日,武汉完成全市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发热患者核酸检测存量筛查。武汉市要求,22日开始,当日新增当日清零,实现由被动转主动。


从“人等床”到“床等人”


借鉴“小汤山”经验,创新方舱医院模式,尽最大努力建院增床,力保应收尽收

“一开始担心没床位,幸好能够及时住院。”2月15日,武汉市民王先生一家五口全都确诊新冠肺炎。2月17日,他和病情较重的父母一起住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病房,妻子和女儿则被方舱医院收治。目前,他和父母病情好转,妻子和女儿则情况良好。

疫情前期,随着病人就医数量激增,武汉医疗机构床位全线告急。“重症病人从发病到住院的平均时间一度是9.82天,很多人在等待中由轻症转成重症。”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说。

应收尽收,刻不容缓!这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摆在武汉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

借鉴抗击非典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的成功经验,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紧急开建。从1月25日开始,近万名工人24小时无缝衔接施工作业,近千台大型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争分夺秒。10天时间,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编设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随后不到6天时间,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编设床位1500张。

1125648145_15830678001151n.jpg

3月1日,98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胡婆婆(坐轮椅者)和女儿出院时,与武汉雷神山医院医护人员合影(手机拍摄)。新华社发(高翔摄)

“宁可让床等人,也不要让人等床。”2月3日起,在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推动下,武汉及全国各方救援力量连夜行动,武汉三镇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工业厂房等陆续被征用改造成方舱医院,集中收治已确诊的轻症病人。

记者来到江岸区红桥集团工业园区,只见21个厂房已被改造成可容纳35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病区内,微波炉、空气净化器、电视机等一应俱全,每个床位下面的集纳箱里,统一放有水杯、洗漱用品、耳塞、眼罩等日用品。

从2月3日起,武汉市基本上以一天半新建一座方舱医院的速度,大幅扩容收治能力。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表示,建设方舱医院是一项非常关键、意义重大的举措,在短期内迅速扩充了医疗资源,解决了大量患者入院治疗的问题,避免了疫情以更快的速度扩散。

与此同时,增加定点医院,将具备条件的隔离点改造成为隔离治疗点,也在迅速推进中。

“接到增加病房的通知,我们将医院最大的一栋楼腾了出来,几乎所有科室人员都投入到病房改造建设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务处处长潘振宇说,仅两天时间,医院紧急改造出1700张隔离病床,用于收治重症患者。

2月12日,原本计划今年5月营运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接到改造通知。10多个单位、近千人同时作业,奋战6天6夜,增加床位700多张。

截至3月1日24时,武汉全市医院(定点、扩增及其他)可使用床位26855张,已使用床位19854张;方舱医院可使用床位13467张,已使用床位5236张;隔离治疗点可使用床位10599张,已使用床位3571张;隔离观察点可使用床位44185张,已使用床位21149张。

方舱医院“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

坚持中西医结合,关口前移,尽早实施医疗干预,尽可能让患者在轻症阶段得以治愈

“再过几天,就要出舱了!”2月26日10时,做完核酸检测和CT检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一楼第二病区的刘女士激动难抑。“在这里能得到专业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监测,此前在家生怕传染给家人,心理压力特别大。”

位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江汉方舱医院,从建设到启用不到50个小时,软硬件逐步提升完善。目前在舱患者1100多名,配备200多名医生、600多名护士。

1125648381_15830782961711n (1).jpg

这是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方舱医院首次应用于传染病防治领域,是个新鲜事物。”江汉方舱医院院长、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介绍,方舱医院主要承担轻症患者的收治任务,将治疗关口前移,起到隔断传染和早期分诊治疗的作用。

作为武汉市目前开放床位最多的方舱医院,截至2月29日24时,江汉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830名,累计出院932名,单日最高出院138名。

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马晓伟介绍,武汉的新冠肺炎患者每4人就有1人是在方舱医院治疗的,方舱医院做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舱。

前移救治关口,及时收治轻症患者,及早实施医疗干预,尽量减少轻症转为重症,是打好武汉保卫战的必答题。

“出院啦!加油!”2月26日上午,由国家中医医疗团队整建制接管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交出首份成绩单:23名治愈患者出院。这里集聚了来自五省份的国家中医医疗团队。

“大方向就是扶正救肺。”江夏方舱医院副院长、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朱莹介绍,每位患者早晚服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拟定的汤剂,根据病人发热、干咳等症状,分别调制可用温水冲服的颗粒状中药,还有八段锦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强身健体等一整套中医疗法。

以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三位院士领衔的中医专家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多个省份的中医药精锐力量驰援武汉。高级别专家团队赴武汉边临床救治、边观察总结,从中医角度认识疾病、诊治患者。反复论证形成的治疗方案,被纳入第三、四、五、六版国家诊疗方案。

“救治实践显示,中医药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一个重要方法。”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说。

通过早诊早治等,重症占比已从疫情初期的38%下降到目前的约13%。

高水平医疗团队+先进设备

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努力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

2月25日下午,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重症监护隔离病区。眼看着心电监护上指尖血氧饱和度指数攀升到100%,医护人员不由得鼓起掌来。经过20天的有创呼吸机治疗,患者王女士终于摆脱了鼻气管插管。

过去的20天里,王女士的病情多次反复。以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张挪富教授为领队的前方医疗队,多次组织专家组讨论,先后3次与后方钟南山院士团队进行远程会诊,不断完善治疗方案。

国内顶级医院派出最强力量、携带精良设备驰援武汉,整建制接管收治重症的定点医院或病区。目前当地已汇集了1.1万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接近全国重症医务人员资源的10%。在此基础上,院士巡诊制度、多学科综合治疗制度、整体护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相继实施。

“及时分析典型病例,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迅速积累临床经验,在抢救时考虑得更全面,这也是降低病亡率的关键。”在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主任李维勤每次查完房后,都会召集重症专家组分析典型病例,并对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实施“一人一策”的精准治疗。

在专家会诊的基础上,多学科、专业化医疗小组联合作战,不断加大对重症患者的救治力度。

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来自5家医院的18位麻醉科医生,被称作17个重症病区患者的“托底人”。

“我们明显看到,有创插管的数量,和死亡率成反向关系。”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麻醉科主任高峰说,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常会因缺氧造成多器官功能受损,吸氧治疗必不可少,有些危重患者则需要有创插管。

高峰介绍,气管插管之前,需要评估患者情况,给病人用镇定、肌肉松弛等药物,等病人失去自主呼吸后再操作。“我们只有30秒的操作时间,如果完不成插管,病人就很难抢救过来。”

每一次插管操作都是生死考验,对患者如此,对医生也一样。因为当麻醉医生在病人口鼻附近近距离操作时,病人呼吸道会喷射出具有极强传染性的病毒气溶胶。

目前,国家卫健委正组织麻醉医生专家组,到各重症收治定点医院筛查需要有创插管的病人,将重症患者救治的关口前移,减少因缺氧造成的死亡。

新冠病毒引发的炎症,会导致肺部、肾脏、肝脏、心肌等损害,是重症、危重症患者另一重要的致死原因。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护士长王艳奎带领的7人“血净小分队”,正为救治重症患者日夜奋战。

“一名患者突发炎症,有生命危险,请速来抢救!”2月23日上午,接到紧急求助电话,王艳奎马上带队员更换防护服,一路小跑到隔离病房,预冲管路,引血上机,开启热循环双重血浆置换术。3个小时后,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此时,王艳奎已全身湿透,护目镜满是雾气。

“血净小分队”最多时一天要为13名患者实施床边透析治疗。除病房通知外,王艳奎和同事还通过监测炎症指标对各病区患者进行筛查,发现异常主动与各医疗队医生对接会诊,对预测有可能出现炎症的患者制定血液净化方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高华介绍,采用“统一管理、分区负责”的方式,包括李兰娟院士团队在内的10省市12支医疗队和本地医护人员共3500多人成立了多个医疗救治小组,同时还混编成立了气管插管小组等专业小组,对重症、危重症病人实施多学科联合的“一人一策”精准治疗。

疗效明显的药物、先进管用的仪器设备,被优先用于重症患者救治。

2月25日,国家调拨的4台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空运武汉;2月26日凌晨3点多,300台呼吸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2月27日晚,装载有16台ECMO设备的包机,自北京抵达天河机场……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正源源不断运往武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援汉医疗队,也都自带ECMO、呼吸机等医疗设备进驻病区。

“先进设备是降低死亡率的最后屏障。”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介绍,截至2月26日,他们已为11位危重型患者使用ECMO设备进行抢救,其中5人救治成功,3人正在救治中。

目前,武汉定点医院收治的重症患者转归为治愈的占比,已从14%提高到64%。2月28日,马晓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深知,医务人员必须牢牢守住湖北、武汉等决战决胜之地。‘中国虽大,我们决不能后退一步’,要像钉子一样钉在这里,扼住病魔的咽喉。”

编辑: alan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线上门票预订量增速惊人 “安心游防聚集”成焦点

  • 注意:欧洲申根签证迎来4大新变化 2020-02-27
  • 文旅部紧急发文:疫情高风险地区景区暂缓开放 2020-02-26
  • 如何储存食物?里面学问大! 2020-02-13
  • 一周不出门 请收好这份囤菜指南! 2020-02-13
  • 宅家趣体验云游博物馆 2020-02-13
  • 新加坡航空空客A350—900将执飞北京—新加坡航线 2020-02-07
  • 马蹄糕岁月凝就甜美滋味 2020-02-06
  • 千年古刹旁地道广州味 2020-02-06

17.18万-24.18万元 广汽丰田威兰达上市

  • 阿尔法·罗密欧发布视频 暗示将发布Guilia车型 2020-03-03
  • 凯迪拉克全新CT4-V售价公布 约31.8万元起售 2020-03-03
  • 劳斯莱斯库里南英国售价曝光 起售价25.2万英镑 2020-03-03
  • 保时捷旗舰车型911 Turbo S官图公布 将于3月3日线上发布 2020-03-02
  • 2020款奥迪SQ7价格公布 售价约59万元起 2020-03-02
  • ​2020款帝豪GL官图首次曝光 采用全新家族式设计 2020-03-02
  • 路虎全新卫士英国售价公布 起售价约合36.5万元人民币 2020-02-28
  • 保时捷Taycan Turbo特别版 广泛应用碳纤维材料 2020-02-28

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去世!享年84岁,创立末位淘汰制

  • 短短29日,全国口罩日产量翻了12倍,突破1亿只 2020-03-03
  • 全球TV品牌出货月度报告出炉:创维1月出货量下降近五成 2020-03-03
  • 中消协:网络游戏经营者不得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2020-03-03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上复诊医保可报销 2020-03-03
  • 三星工厂出现第4例确诊病例韩企因疫情关闭工厂 2020-03-03
  • 京东2019年净收入5769亿元,同比增长24.9% 2020-03-02
  • 广东率先迎来网上看病医保时代 慢病线上续方可用微信医保结算 2020-02-28
  • 微盟孙涛勇回应删库事件:该员工深陷网络贷,跟公司无仇 2020-02-28

【疫期静思】张吉人:病毒与人的关系,就是自然与人的关系

  • 广州大剧院邀约艺术家 创作录制抗疫歌曲 2020-03-02
  • 北京多措并举扶持实体书店 2020-02-29
  • 顶上芭蕾《出征》诠释爱与力量 2020-02-27
  • 因为有你们,战“疫”一定赢 2020-02-27
  • 总台少儿频道助力打赢抗疫阻击战 2020-02-27
  • 闭馆不闭展 手指动动“云”游孔子博物馆 2020-02-27
  • 中国古代青铜礼器展览会预展在美国休斯敦举行 2020-02-27
  • 实体书店直播“自救” 全国200家书店变直播间 2020-02-27

复工季宅家办公也要好好吃饭 广州餐厅外卖揾食攻略请收藏

  • 广东省餐协发布倡议书,全省铺开企业团餐预约式外卖用餐配送服务 2020-02-28
  • 【疫路同行 粤味相连】既是“开饭”也是开局,既是等待也是出发 2020-02-26
  • 让街坊吃的安心,广州“老字号”推出小程序“无接触”送餐 2020-02-21
  • 番禺餐饮企业率先开市!富豪山庄酒家早上9点便已派号等位 2020-02-20
  • 掐尖尝春鲜,拉开春日美味序章 2020-02-19
  • 预防风热感冒 来一起喝个桑叶汤 2020-02-18
  • 一周不出门 请收好这份囤菜指南! 2020-02-17
  • 喜欢吃日料 不懂清酒怎么行?

    ——掌握这几点,清酒小白也懂行 2019-12-02

金羊图库
  • 菲律宾首都商场遭劫持人质全部获释
  • 巴西里约热内卢暴雨成灾 车辆被洪水冲入河道
  • 俄罗斯民众欢度送冬节
  • 土耳其正式“开闸”放难民入欧洲
  • 韩国首尔民众排长队买口罩
  • 武汉雷神山医院举办“战地”婚礼
  • 中国驻菲律宾使馆举办《携手同心 共克时艰》抗“疫”图片展
  • 浙大邵逸夫医院举行杭州武汉荆门三地远程会诊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广州:吃禁食野生动物 每人最高罚2万
2020-03-03 14:56:54
广州继续零新增!3月2日新增治愈出院7例
2020-03-03 09:12:38
警惕和防范境外疫情输入风险
2020-03-03 08:50:07
广东援汉部分医护人员“火线”入党
2020-03-03 08:50:07
“看着病人好起来, 就是最开心的事”
2020-03-03 08:50:07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人民日报记者聚焦:武汉保卫战打响关键之役
人民日报  作者:贺广华 侯琳良 程远州 范昊天  2020-03-03
目前,武汉定点医院收治的重症患者转归为治愈的占比,已从14%提高到64%。


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19例,出院766例——2月20日,武汉市新增出院数首次超出新增确诊数。

一减一增,意味着疫情防控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

“要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保障医疗防护物资供应,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这是当前防控工作的突出任务。”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指出。

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一场武汉保卫战的关键之役,在八方驰援的合力中节节推进:

——坚定不移落实应检尽检,核酸单日样本检测能力由疫情初期的200多份增至2万多份,待检存量全面清零,实现由被动转主动。

——坚定不移落实应收尽收,改造扩容定点医院,一个月内收治床位从5000多张增至2.3万张;新建16家方舱医院,目前开放床位1.3万多张,“人等床”的紧张局面得到缓解。

——坚定不移落实应治尽治,全国约一成重症医护资源聚集武汉,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争分夺秒救治病人,病死率从1月26日最高点的9%下降到4.4%,方舱医院目前实现“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

保持定力、咬紧牙关,武汉市紧紧扭住城乡社区防控和患者救治两个关键,在精准、精心、精细上下功夫,不断巩固成果、扩大战果。

“武汉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武汉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越到现在这个阶段,越要振奋精神、坚持下去,坚决打好武汉保卫战。

从存量积压到“日清日结”

提升检测设备、扩容检测机构双管齐下,确保应检尽检

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进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坐在负压生物安全柜前,拿着长长的移液器不间断地从咽拭子样本中提取核酸,经过裂解液充分裂解后,放入试剂盒……22岁的郝莺歌,没想到她的大四寒假如此非同寻常。

郝莺歌就读于河南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是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的一名实习生。1月22日,听说公司承接了部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人手不足,她主动退掉回家的车票,加入一线检验队伍。

“一开始我们都是手动提取核酸,每个人做一轮24个样本,需要一个半小时。”郝莺歌说,一个班次6小时下来,早已浑身湿透,累得手都抬不起来。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临床确诊和患者康复出院的重要依据,也是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的判断依据。前期受制于检测能力不足,一些疑似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检测。

为何核酸检测“一测难求”?武汉市卫健委负责人解释,按照有关规定,新冠病毒样本检测应当在具备相应防护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对于疑似病例,前期须将采集的样本送到省疾控中心进行核酸检测,每天检测能力只有200多份。从1月22日开始,武汉市指定定点医院、市疾控中心等具备相应防护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10家机构开展核酸检测,每天可检测近2000份。

“累计到样数109468,累计检测数102627。”3月2日上午,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火眼”实验室一层大厅,电子屏幕显示实时数据。记者看到,数据柱状图上,“当日检测数”从1月27日的350份,逐步攀升到2月29日的11438份。

检测能力何以大幅提升?“秘诀在于提取核酸环节从手动改为自动。”郝莺歌说,“现在‘火眼’实验室,1台仪器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96个样本的提取。替代人工后,不仅提速明显,而且安全性更好。”

“在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5天建成了这个应急检测实验室。”“火眼”实验室主任田志坚说。

随着检测设备从四面八方驰援而来,武汉具备自动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不断增加。2月10日,上海紧急捐赠的10套全自动核酸检测设备抵达,分送武汉市第一医院、金银潭医院等10家医疗卫生机构。

“日检测能力从186人份提升到465人份。”武汉市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技师胡志敏介绍。

既从检测设备提升方面发力,也在推动检测机构的扩容上着力。武汉市卫健委负责人介绍,全市可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位已有48家,日均检测能力2.3万人次。可自行检测的医院,从临床采样到出具检测结果,周期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到2月21日,武汉完成全市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发热患者核酸检测存量筛查。武汉市要求,22日开始,当日新增当日清零,实现由被动转主动。


从“人等床”到“床等人”


借鉴“小汤山”经验,创新方舱医院模式,尽最大努力建院增床,力保应收尽收

“一开始担心没床位,幸好能够及时住院。”2月15日,武汉市民王先生一家五口全都确诊新冠肺炎。2月17日,他和病情较重的父母一起住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病房,妻子和女儿则被方舱医院收治。目前,他和父母病情好转,妻子和女儿则情况良好。

疫情前期,随着病人就医数量激增,武汉医疗机构床位全线告急。“重症病人从发病到住院的平均时间一度是9.82天,很多人在等待中由轻症转成重症。”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说。

应收尽收,刻不容缓!这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摆在武汉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

借鉴抗击非典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的成功经验,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紧急开建。从1月25日开始,近万名工人24小时无缝衔接施工作业,近千台大型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争分夺秒。10天时间,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编设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随后不到6天时间,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编设床位1500张。

1125648145_15830678001151n.jpg

3月1日,98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胡婆婆(坐轮椅者)和女儿出院时,与武汉雷神山医院医护人员合影(手机拍摄)。新华社发(高翔摄)

“宁可让床等人,也不要让人等床。”2月3日起,在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推动下,武汉及全国各方救援力量连夜行动,武汉三镇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工业厂房等陆续被征用改造成方舱医院,集中收治已确诊的轻症病人。

记者来到江岸区红桥集团工业园区,只见21个厂房已被改造成可容纳35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病区内,微波炉、空气净化器、电视机等一应俱全,每个床位下面的集纳箱里,统一放有水杯、洗漱用品、耳塞、眼罩等日用品。

从2月3日起,武汉市基本上以一天半新建一座方舱医院的速度,大幅扩容收治能力。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表示,建设方舱医院是一项非常关键、意义重大的举措,在短期内迅速扩充了医疗资源,解决了大量患者入院治疗的问题,避免了疫情以更快的速度扩散。

与此同时,增加定点医院,将具备条件的隔离点改造成为隔离治疗点,也在迅速推进中。

“接到增加病房的通知,我们将医院最大的一栋楼腾了出来,几乎所有科室人员都投入到病房改造建设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务处处长潘振宇说,仅两天时间,医院紧急改造出1700张隔离病床,用于收治重症患者。

2月12日,原本计划今年5月营运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接到改造通知。10多个单位、近千人同时作业,奋战6天6夜,增加床位700多张。

截至3月1日24时,武汉全市医院(定点、扩增及其他)可使用床位26855张,已使用床位19854张;方舱医院可使用床位13467张,已使用床位5236张;隔离治疗点可使用床位10599张,已使用床位3571张;隔离观察点可使用床位44185张,已使用床位21149张。

方舱医院“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

坚持中西医结合,关口前移,尽早实施医疗干预,尽可能让患者在轻症阶段得以治愈

“再过几天,就要出舱了!”2月26日10时,做完核酸检测和CT检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一楼第二病区的刘女士激动难抑。“在这里能得到专业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监测,此前在家生怕传染给家人,心理压力特别大。”

位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江汉方舱医院,从建设到启用不到50个小时,软硬件逐步提升完善。目前在舱患者1100多名,配备200多名医生、600多名护士。

1125648381_15830782961711n (1).jpg

这是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方舱医院首次应用于传染病防治领域,是个新鲜事物。”江汉方舱医院院长、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介绍,方舱医院主要承担轻症患者的收治任务,将治疗关口前移,起到隔断传染和早期分诊治疗的作用。

作为武汉市目前开放床位最多的方舱医院,截至2月29日24时,江汉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830名,累计出院932名,单日最高出院138名。

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马晓伟介绍,武汉的新冠肺炎患者每4人就有1人是在方舱医院治疗的,方舱医院做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舱。

前移救治关口,及时收治轻症患者,及早实施医疗干预,尽量减少轻症转为重症,是打好武汉保卫战的必答题。

“出院啦!加油!”2月26日上午,由国家中医医疗团队整建制接管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交出首份成绩单:23名治愈患者出院。这里集聚了来自五省份的国家中医医疗团队。

“大方向就是扶正救肺。”江夏方舱医院副院长、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朱莹介绍,每位患者早晚服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拟定的汤剂,根据病人发热、干咳等症状,分别调制可用温水冲服的颗粒状中药,还有八段锦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强身健体等一整套中医疗法。

以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三位院士领衔的中医专家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多个省份的中医药精锐力量驰援武汉。高级别专家团队赴武汉边临床救治、边观察总结,从中医角度认识疾病、诊治患者。反复论证形成的治疗方案,被纳入第三、四、五、六版国家诊疗方案。

“救治实践显示,中医药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一个重要方法。”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说。

通过早诊早治等,重症占比已从疫情初期的38%下降到目前的约13%。

高水平医疗团队+先进设备

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努力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

2月25日下午,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重症监护隔离病区。眼看着心电监护上指尖血氧饱和度指数攀升到100%,医护人员不由得鼓起掌来。经过20天的有创呼吸机治疗,患者王女士终于摆脱了鼻气管插管。

过去的20天里,王女士的病情多次反复。以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张挪富教授为领队的前方医疗队,多次组织专家组讨论,先后3次与后方钟南山院士团队进行远程会诊,不断完善治疗方案。

国内顶级医院派出最强力量、携带精良设备驰援武汉,整建制接管收治重症的定点医院或病区。目前当地已汇集了1.1万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接近全国重症医务人员资源的10%。在此基础上,院士巡诊制度、多学科综合治疗制度、整体护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相继实施。

“及时分析典型病例,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迅速积累临床经验,在抢救时考虑得更全面,这也是降低病亡率的关键。”在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主任李维勤每次查完房后,都会召集重症专家组分析典型病例,并对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实施“一人一策”的精准治疗。

在专家会诊的基础上,多学科、专业化医疗小组联合作战,不断加大对重症患者的救治力度。

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来自5家医院的18位麻醉科医生,被称作17个重症病区患者的“托底人”。

“我们明显看到,有创插管的数量,和死亡率成反向关系。”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麻醉科主任高峰说,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常会因缺氧造成多器官功能受损,吸氧治疗必不可少,有些危重患者则需要有创插管。

高峰介绍,气管插管之前,需要评估患者情况,给病人用镇定、肌肉松弛等药物,等病人失去自主呼吸后再操作。“我们只有30秒的操作时间,如果完不成插管,病人就很难抢救过来。”

每一次插管操作都是生死考验,对患者如此,对医生也一样。因为当麻醉医生在病人口鼻附近近距离操作时,病人呼吸道会喷射出具有极强传染性的病毒气溶胶。

目前,国家卫健委正组织麻醉医生专家组,到各重症收治定点医院筛查需要有创插管的病人,将重症患者救治的关口前移,减少因缺氧造成的死亡。

新冠病毒引发的炎症,会导致肺部、肾脏、肝脏、心肌等损害,是重症、危重症患者另一重要的致死原因。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护士长王艳奎带领的7人“血净小分队”,正为救治重症患者日夜奋战。

“一名患者突发炎症,有生命危险,请速来抢救!”2月23日上午,接到紧急求助电话,王艳奎马上带队员更换防护服,一路小跑到隔离病房,预冲管路,引血上机,开启热循环双重血浆置换术。3个小时后,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此时,王艳奎已全身湿透,护目镜满是雾气。

“血净小分队”最多时一天要为13名患者实施床边透析治疗。除病房通知外,王艳奎和同事还通过监测炎症指标对各病区患者进行筛查,发现异常主动与各医疗队医生对接会诊,对预测有可能出现炎症的患者制定血液净化方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高华介绍,采用“统一管理、分区负责”的方式,包括李兰娟院士团队在内的10省市12支医疗队和本地医护人员共3500多人成立了多个医疗救治小组,同时还混编成立了气管插管小组等专业小组,对重症、危重症病人实施多学科联合的“一人一策”精准治疗。

疗效明显的药物、先进管用的仪器设备,被优先用于重症患者救治。

2月25日,国家调拨的4台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空运武汉;2月26日凌晨3点多,300台呼吸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2月27日晚,装载有16台ECMO设备的包机,自北京抵达天河机场……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正源源不断运往武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援汉医疗队,也都自带ECMO、呼吸机等医疗设备进驻病区。

“先进设备是降低死亡率的最后屏障。”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介绍,截至2月26日,他们已为11位危重型患者使用ECMO设备进行抢救,其中5人救治成功,3人正在救治中。

目前,武汉定点医院收治的重症患者转归为治愈的占比,已从14%提高到64%。2月28日,马晓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深知,医务人员必须牢牢守住湖北、武汉等决战决胜之地。‘中国虽大,我们决不能后退一步’,要像钉子一样钉在这里,扼住病魔的咽喉。”

编辑: alan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总书记为何此时考察战疫科研攻关
15:44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
12:10
0确诊0疑似的背后 一个村居的疫情防控样本
08:56
广东:疫情严重地区入境者均需隔离观察14天
09:04
广东:建设项目受疫情影响可顺延工期
09:05
广州:涉口罩电信诈骗 325名嫌犯被抓
09:07
广州地铁机场南站如遇发热乘客 机场医务人员3分钟赶到
09:07
“肺炎1号方”生产商产能已恢复近50%
09:06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再次在京考察 强调这件大事须臾不可放松
10:49
习近平要求科研战“疫”这样打!
09:15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