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为(右一)检查医疗卫生机构预检分诊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符畅 丰西西 彭启有
3月9日,刚做完手术不久的陈立为从医院回到家里。身体还很虚弱的他,牵挂着抗疫一线工作,牵挂着“战场”上的妻子。
陈立为是广州市卫生监督所水卫科党支部党员、副科长,妻子是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一名医生。疫情发生后,陈立为一心扑在抗疫一线,每天早出晚归,妻子也在临床一线忙碌着——两人身处不同战场,心里却有同一份坚守。
也许只有妻子才知道,自己的丈夫有多坚强:他不但在战疫,也在与身上的病魔作斗争。
除夕一早,夫妻先后上“战场”
除夕一早,陈立为将妻子送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救治“战场”后,第一时间回到单位,请缨成为防控监督党员先锋突击队的一员。
陈立为1985年4月出生,2008年7月大学毕业后到广东省林业厅工作,2012年10月公考去了广州市卫生监督所。
疫情期间,他所在岗位的主要职责是对传染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开展卫生监管工作。
陈立为说:“我们是公卫人,守护好美丽家园与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就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作为党员,我有责任挺身而出,坚守岗位,深入一线。”
春节期间,广州市卫生监督所对全市48间集中式供水单位全覆盖监督检查,确保1500万市民每日生活饮用水合格。
春节以来,陈立为和同事一直在奔忙,从市内生活饮用水单位、地铁、车站、码头,到定点接待酒店、医疗机构、学校、商场、企业,一处处、一家家进行防控卫生监督。
丈夫患鼻咽癌,妻子十分担心
白天,陈立为辗转各区各单位进行疫情防控卫生监督,几乎没有停歇的空隙。
晚上,他加班加点,利用专业知识,参与编写《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监督执法指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专篇》(以下简称“专篇”)。
大年初四那天,年幼的女儿太想念爸爸了,吵着要找爸爸。妻子没办法,只好带着孩子到单位去找他。“晚上10点多了,他们单位灯火通明,大家都在加班。”
妻子不忍打扰太久,没一会儿就带着孩子回家了。
看着陈立为早出晚归忙碌的身影,想着他的身体状况,妻子心里十分担心。
2013年,两人还在拍拖时,有一次陈立为出差在外时突然流鼻血,回到广州后去医院检查,结果查出了鼻咽癌。此后,她一直陪在他身边,陪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彼时,陈立为出院后,也有人劝她离开。可她却明白,如果那时离开,她永远都放不下他。
她毅然选择与陈立为牵手。2015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
妻子说:“未来可能会很不容易,但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会利用我的专业帮助他尽快康复。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们一定会相互扶持,一起好好走下去。”
医院匆匆一面,朦胧中对视与安慰
专篇编写出来后,迅速在广州市11个区推广,为全市监督机构更好、更快、更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提供指引,后来还被市司法局纳入广州特色普法内容之一。
“专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能为防控疫情出一分力,我感到很高兴。”陈立为说。
身处不同岗位,两人每天各自忙碌,陈立为和妻子聚少离多。很多时候,妻子只能通过微信表达对丈夫的关心。
有一次,陈立为前往妻子所在医院进行防控监督,夫妻俩刚好碰面。虽然隔着严严实实的防护服,看不清彼此脸庞,两人对视了一眼,妻子轻声告诉他:“我很好,注意安全,继续加油!”
陈立为的父亲不久前因病去世,母亲身体也不好。陈立为和妻子参与疫情防控后,一岁多的女儿只能交由母亲照顾。
他满怀愧疚地对母亲说,单位有急事,没照顾好您,还要您辛苦照顾好孙女。
母亲对他说,儿子,你放心工作,在外注意安全,妈知道孰重孰轻。
“看到同事驰援武汉,我能理解他了”
陈立为与鼻咽癌抗争了7年,病魔的折磨和放化疗的后遗症从未使他屈服,参加疫情防控以来更是几乎忘了病痛。
1月初,例行身体检查时,陈立为被告知颈部淋巴结可能转移,需行穿刺活检。
活检报告出来后,妻子费了很大的劲,预约到一位名专家的号,准备好好给他看一看。
可到看诊那天上午,陈立为一直都在开防疫工作会议。妻子忍不住打了好几次电话催他,他都说“走不开”。
“当时我心里确实生气。他说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们人少事多,自己多做一些,同事们的危险就会少一些。”妻子说,“后来,当我看到医院越来越多同事驰援武汉时,我能理解他了。”
2月18日,在医生多次督促和单位领导的要求下,陈立为才停下工作,到医院做检查,被诊断为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2月20日,收到诊断结果的当天傍晚,他看到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群里当晚社区值守临时缺人的消息,又主动站岗去了。
“我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上战场,更多的是受到我父亲的影响。”陈立为说,他父亲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公卫人,在抗击“非典”、汶川大地震救灾现场上都有他奋战的身影。
“父亲在世时常教育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作为共产党员、作为社区一分子,防控疫情,我责无旁贷。”陈立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