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致敬的战“疫”英雄丨壮哉,大武汉——献给英雄的武汉人民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3-31 20:40
分享到

“当……”

长江之畔,江汉关大楼静静矗立。整点响起的钟声,仿佛这座城市的心跳。

江汉关见证了武汉历经沧桑,也见证了武汉一次次从逆境中的崛起。

不畏艰险、顽强不屈、坚韧不拔、高风亮节——当这座城市因汹涌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断然“封城”,钟声激越,记录着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战“疫”历史。

封一座城,护一国人。武汉保卫战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经验,赢得了时间。这座千万级人口城市和人民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必将通过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斗争被载入史册!

识大体、顾大局:每个武汉人都是坚强的天使

书房外连通着露台,简单添置一个小书桌、一把小凳子,这是14岁的初中生孙婉清两个多月以来活动最多的空间,也是她克服孤独的“战场”。

14岁的初中生孙婉清在家中使用手机和父亲通话(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武汉人原有的生活节奏,一扇扇紧闭的大门阻隔了春节期间亲情、爱情的相聚。

孙婉清的父母都是医生,父亲已经奋战在抗疫一线多日,随时也要上战场的母亲,很担心小婉清不能好好照顾自己,会感到恐惧。小婉清却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写下了“吾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孙婉清写给父亲的家书草稿(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和孙婉清一样,武汉市民面对的是一种未知的病毒。而身处疫情的漩涡中心,风暴之眼,这座城市面对的则是新中国历史上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诊人数约占全国的六成。

疫情发生时正值春运,以武汉为圆心,在高铁时代以4小时走一千公里为半径,其覆盖面可达我国大约10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

2020年1月23日,武汉,这座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城市,史无前例地宣布“封城”。

在这个本该喧闹的时节,城市静止,家门紧闭。由于起病隐匿,传染性强,确诊困难,床位紧缺,有的危重患者甚至等不到入院就不幸病故。

惊恐、迷茫、无助……在与疯狂攻击的病毒生死搏斗的68个日日夜夜里,900万武汉市民宅家坚守。每扇紧闭的门窗背后,都是特殊的战斗。居家不出,就是一种无声的奉献与抗争。

作为音乐治疗师,民谣歌曲《汉阳门花园》的作者冯翔为患者做过多场心理治疗的连线直播,帮助大家在有限空间里疏解减压,防止焦虑。

对于大多数自我隔离在家的武汉人来说,就像进入了一个时间扭曲的机器,每一分每一秒都被无限拉长。

冰封的城市,连接着恍若隔世的此去经年;渐暖的春日,映照着紧咬牙关的顽强坚持。

“英雄者,国之干。”当面临世纪大考,武汉人用一场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封城”壮举,迈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

壮士断腕、何等悲壮,当武汉切断自己和外界的交通渠道,奋力阻止疫情向外扩散,成效迅速显现。

“武汉给世界带来了希望,即使是疫情最严重的情况也能扭转。”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这样评价武汉为世界所做的贡献。

29岁的小莉走出雷神山医院那一天,只带走了出院证明,因为上面写了一段话,她想珍藏一辈子——

“你经受了心灵的煎熬与病痛的折磨,病毒拉开了我们的距离,却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爱是最好的武器,让我们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

3月28日,阿念解除隔离回家。她是武汉市50006名确诊患者之一,也是2547名病亡者的家属之一。

阿念解除隔离观察后回家(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志刚 摄

伤痕变成铠甲,无数个曾经是“孩子”的少年一夜成长。

“一个月前,我还是个吃苹果都要爸妈削好的娇生惯养的孩子。现在,我都会给老人换纸尿裤了。”为了照顾抗拒治疗的外婆,阿念申请从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转到火神山医院。虽然她89岁的外婆最终没能和她一道回到温暖的家。

挺过艰难,克制哀伤,不忘感恩。阿念含泪签下外婆的遗体捐献书,她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治愈出院。

传大爱、担大义:英雄的人民撑起英雄的城市

病魔的阴霾笼罩着武汉,确诊病例数、重症危重症患者数的箭头持续向上,越来越多的生命被吞噬。

原本熟悉的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但与生命有关的一切都在“加速奔跑”。

——向险而行,无私无畏担大义。

阴影笼罩之处,光芒更显耀眼。

疫情初显,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率先拉响警报,自己却始终坚持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战斗;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接受采访(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疫情突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照料被感染的妻子,脚步匆匆疾行在与病魔搏斗的最前沿;

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走在去病房的路上(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疫情蔓延,在数以万计病人“留而不观”“隔而不离”、求医无门的紧要关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大声疾呼:应将CT临床诊断作为筛查新冠肺炎的重要依据;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右一)和同事一起察看新冠肺炎患者CT影像(2月5日摄)。新华社发(高翔 摄)

疫情肆虐,面对“一床难求”、死亡人数激增的凶险形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院长王伟带领团队迅速改建新增近2000张床位,主动承担重症、危重症病人的抢救任务;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院长王伟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我报名!”“我熟悉,我来!”……铿锵话语,伴随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这场拼尽全力的战斗中,有的医护人员脸上勒痕深如刀刻,有的双手肿胀变形。他们精疲力竭,在墙角、桌边随处都能睡着的身影,感动国人。

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刘智明、李文亮、彭银华、夏思思……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把生的希望留给患者,令人泪目。

医者,救死扶伤。事不避难,义无反顾。

6万余名武汉本土医务工作者和4.2万名从全国各地驰援的医疗队员并肩作战,与时间竞速,与病魔赛跑。

在最需要的地方,白衣战士以生命赴使命,成为千万武汉人的依靠。

截至3月29日,武汉市累计治愈出院45733例,治愈出院率达91.5%。

——迎难而上,无惧无悔显情怀。

磨难中奋起,逆境中前行。

与城市共同进退、生死相守的,除了白衣战士,还有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等。

不辞辛劳,护卫生命。无数个深夜,陪同病人赶往医院的武汉市汉阳区龙阳街芳草社区书记杜云想的最多的是:“车子能快点到,快点到,那是病人的希望。”

不舍昼夜,追赶希望。“最近每天都工作15个小时左右,但是我们深知,时间不等人、疫情不等人!”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从未停下奔跑的脚步。

默默坚守,竭尽所能。清晨5点,社区网格员丰枫出门帮居民买药,10多个小时后终于拿齐近100份药。他身上挂满药袋的照片,有人开玩笑说就像“游戏里的大英雄”。

在武汉市江岸区黄石路汉口大药房,惠民苑社区网格员丰枫把为居民购买的药挂在身上(2月24日摄)。新华社发

无畏向前,织密防线。背起10公斤重的消毒喷壶,从1层爬到7层,对患过鼻咽癌、身体瘦弱的洪山区司法局干部杨端华来说,并不容易。下沉到社区,他穿上了防护服,每天对小区5个单元进行楼道消杀。

无悔付出,护佑安宁。社区转运车辆不够,警车来送;没有家属,民警陪同;患者思想上有顾虑,民警帮助化解。高风险的转运环节,一个个无畏的金盾身影挺身而出。

4.45万名党员干部职工下沉到13800多个网格;1.9万名民警迎难而上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3.6万名“城市美容师”坚守岗位,努力将洁净的样子还给城市……他们和广大社区干部一起面对千家万户、共破千难万险。

面对居民的埋怨,忙前忙后的武汉多闻社区主任田霖一直耐心宽慰……可当有人说出“谢谢,辛苦了”,眉头紧锁的他却忍不住哭了出来。

每位武汉人,如同钻石的每一个切面,都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

——守望相助,聚力成光传大爱。

“封闭”之下,一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要维持两个多月的基本稳定,物资供应不断,社会秩序不乱,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背后,是无数微光的汇聚。

医护鏖战的时刻,他们没有后退。煮咖啡、打奶泡,每天数百杯,亲手写祝福,专门送给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疫情以来,Wakanda轻饮咖啡店累计送出近3万杯咖啡,成为疫情中的一股暖流。

疫情以来,Wakanda轻饮咖啡店累计送出近3万杯咖啡。每个咖啡纸杯上都写有咖啡师亲手写下的祝福语(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乐文婉 摄

社区封锁的时刻,他们没有旁观。每天60多公里,35岁的快递小哥朱红涛一遍又一遍穿过人影寥寥的街头,不仅为送包裹,还为身上的多份“兼职”——当社区采购员、给老奶奶买药、为宠物喂食。“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

交通阻隔的时刻,他们没有迟疑。中午12点,杨雪和“守护天使”志愿者车队的队友们匆匆吃过午饭,继续接送医护人员、募集医疗设备、运输物资。两个月来,他们飞驰武汉街头,守护着自己的城市……

杨雪(前左三)和“守护天使”志愿者车队的队友们在一起(3月22日摄)。新华社发

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一个个全副武装的外卖小哥、快递员,不停穿梭在街巷里弄。他们仿佛城市的毛细血管,连接千家万户,努力使大家能够保证基本的生活。

心若有爱,战自有力。出院人数越来越多,在院治疗患者越来越少;方舱医院全部休舱,武汉无疫情小区超过98%。

一个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挺身而出,将自己幻化为“超人”,尽力拯救这座深爱的城市。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他们用勇敢、牺牲、无私、互助燃起希望之火,换来了城市的光明。

迎大考、战大“疫” :武汉保卫战,我们必胜!

谈及武汉,钟南山院士曾哽咽落泪,“这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3月17日,首批踏上返程的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崔雅清噙泪回望这座城市时说:“武汉真的挺难的,但是我们国家都扛过去了,武汉人民真的很英雄。”

首批踏上返程的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崔雅清在乘车途中落泪(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

英雄的武汉人和他们英雄的城市一起,定能闯关夺隘,走出阴霾。

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在回程的车上拍摄武汉的日出(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作为全国疫情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接连传来好消息:3月18日以来,武汉市除23日新增一例确诊病例外,其余12天无新增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重症、危重症患者数降到三位数……

与此同时,全国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越是要慎终如始,越是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

目前,武汉在院治疗仍有1733例,其中,重症、危重症601例……医护人员分秒必争,正在继续与死神搏斗,拼抢生命。

苦难中孕育着希望,伤痛中迎接着新生。

面对疫情防控的全新征途,唯有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才能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中书写出应对大考的合格答卷。

——地铁开了!随着一声鸣笛,武汉地铁 2 号线头班车从常青车辆段车库缓缓开出,城市交通功能正逐步恢复。

3月28日,武汉轨道交通部分线路恢复运营。这是一名“随车安全员”在武汉地铁2号线车厢里巡视。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班列通了!停运60多天的钢铁巨龙般的国际班列,满载着防疫物资等隆隆启动,驶向欧洲。

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武汉)班列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驶出(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企业运转了!截至3月28日,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分别达到98.2%和95%。

——热干面回来了!烧水、备料、调酱、捞面……吉庆街上的热干面老字号“蔡林记”恢复线上销售,一时间面香四溢。

“蔡林记”热干面馆的店长周秋香在做热干面(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

回顾历史,伟大的中国人民总是在追赶时间中不断书写新的历史;回首过去,无论是抗击洪水还是非典、冰灾,英雄的武汉人民总是在砥砺前行中创造新的奇迹。

从“武汉加油”,到“致敬抗疫英雄”,再到“武汉必胜”,长江边的景观灯标语已经换了数次,也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抗疫故事。终于,守护这些灯光两个多月的“90后”小伙子温瑞,开始计划返回山西老家的时间。

灯光维修师温瑞在雨夜中拍照记录武汉长江二桥灯光情况(2月28日摄)。新华社发

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温瑞知道,有一盏灯在等他,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通过60万米高空的卫星之眼,人们看见:中国正在热起来,武汉正在动起来!

恩格斯曾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人们坚信,一个崭新的武汉,必将重新勇立潮头,不负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盛名。

极目楚天,千万颗心众志成城;放眼神州,14亿颗心风雨同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有力支持下,英雄的武汉人民,必将打赢这一阻击战。

壮哉,大武汉!雄哉,武汉人!

……

25日凌晨,哇的一声啼哭,新冠肺炎孕产妇定点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产科内,一个新生命降临。这是疫情期间,在这里顺利产下的第20个新生儿。

按照诊疗标准,在隔离病房观察14天后,4月8日,这个新生命将第一次与亲人团聚。

那一天,正好迎来武汉解除“封城”。

编辑:空明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访谈 |后疫情时代,民宿业能更早迎来春天吗?

  • 疫后旅游业:微度假成主旋律,自驾游和短途高铁游受青睐 2020-03-28
  • 【春光好·春茶篇】品香茗,访茶之旅已在望 2020-03-23
  • 打卡 | 等你来遛娃,广州周边春游地① 2020-03-11
  • 【春光好·古镇篇(下)】春已不远,静待花开 2020-03-10
  • 快报|@游客 清远长隆预计2021年建成! 2020-03-09
  • 【景区】全国多家景区有序开放 门票优惠政策陆续出台 2020-03-07
  • 重磅 |相约“未来游”,旅游期货来救市 2020-03-07
  • 酒店“智能”复工:机器人变新宠,消毒神器成标配 2020-03-04

新款冠道领衔 广汽本田三款重磅车型全球云发布

  • ​国潮风格!荣威RX5系列新车设计概念图曝光 2020-03-31
  • ​上汽科莱威CLEVER上市 补贴后售价5.9999万元 2020-03-31
  • 星途TX/TXL VS WEY VV6 自驾出行理想座驾怎么选? 2020-03-31
  • ​售价14.88万元 吉利博越PRO智能四驱版正式上市 2020-03-26
  • ​售价7.78-11.58万元 吉利2020款帝豪GL正式上市 2020-03-26
  • ​领克05全系标配2.0TD高功率发动机+8AT变速箱 2020-03-26
  • 枫叶品牌即将发布 首款产品30X官图曝光 2020-03-25
  • 捷途X70M全网正式上市 售价6.49-8.99万元 2020-03-25

百度宣布全员普调涨薪:现金流101亿元,员工3.7万人

  • 没人又没钱!暴风集团员工只剩10余人,欠款4.7亿还不了 2020-03-31
  • 汉堡王中国:我们替汉堡王台湾地区说声“对不起”! 2020-03-30
  • 宅家也能逛街!Aibee助广州 K11打造国内首个VR购物中心 2020-03-27
  • 华为P40系列全球首发:40W无线充电+后置五摄100倍变焦 2020-03-27
  • 比尔·盖茨谈新冠:除了隔离别无选择,6-10周内彻底“闭关” 2020-03-27
  • 赛事停摆看什么,PP体育解说带你走进足球比赛的背面 2020-03-26
  • 罗永浩宣布抖音独家直播带货,3小时粉丝破百万 2020-03-26
  • 有一款全自动洗车机,叫“车海洋全自动洗车消毒一体机” 2020-03-26

绛州木版年画加入“抗疫”:再现古今民间中草药方

  • 必读《巍巍南山》的三十个理由 2020-03-30
  • “经营筹措——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货币展”3月29日开展 2020-03-28
  • 学习笔记连载(3)||《中央党校学习笔记》:暮雪朝霜,惟愿前驱 2020-03-27
  • 学习笔记连载(2)||《中央党校学习笔记》:胸吞百川流 2020-03-26
  • 学习笔记连载(1)||《中央党校学习笔记》:来自大地深处的守望 2020-03-24
  • 走进各地党校,这本书要第五次印刷了 2020-03-20
  • 无偿下载!广东艺术家多款抗疫海报设计入选“国家公益” 2020-03-15
  • 抗疫之诗 | 听白衣天使发出最强音:今夜我们出征 2020-03-12

复工季宅家办公也要好好吃饭 广州餐厅外卖揾食攻略请收藏

  • VR全景、外卖优惠……星级酒店美食 为求“带货”花样百出 2020-03-27
  • 爱吃辣?麦当劳9.9元辣堡不限次! 2020-03-24
  • 各位女神,请收下这份甜蜜福利 2020-03-11
  • 小白瞬间变身美食达人!盘点疫情期最受欢迎半成品菜 2020-03-05
  • 中华鳖、乌龟按水生物种管理!农业农村部发布官方通知,不列入禁食名录 2020-03-04
  • 广东省餐协发布倡议书,全省铺开企业团餐预约式外卖用餐配送服务 2020-02-28
  • 【疫路同行 粤味相连】既是“开饭”也是开局,既是等待也是出发 2020-02-26
  • 让街坊吃的安心,广州“老字号”推出小程序“无接触”送餐 2020-02-21
金羊图库
  • 成都动物园恢复开放 每天限流3000人次
  • 旧金山飞中国乘客采取严密防护措施登机
  • 东京奥运会宣布推迟举办 美国皮划艇运动员开始训练
  • 奥地利一家餐吧转型做外卖 顾客不进店取餐
  • 泰国曼谷旅游胜地卧佛寺空无一人
  • 美国“罗斯福”号航母三名水兵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 纽约“方舱”医院贾维茨中心临时医疗点开建
  • 芬兰夜空现梦幻极光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一线党旗飘】年仅42岁的他 倒在抗疫一线
2020-03-31 08:03:19
钟南山院士不论再忙 始终坐镇一线做科研
2020-03-31 07:46:57
新一股冷空气明日起影响广东,未来几日气温回升缓慢
2020-03-30 22:25:23
铁路部门调整京广南段列车运行88列,旅客可在30日内免费办理退票
2020-03-30 22:23:45
湖南郴州火车侧翻事故中,一名乘警殉职,另有4名旅客重伤
2020-03-30 21:57:10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习近平致敬的战“疫”英雄丨壮哉,大武汉——献给英雄的武汉人民
新华社  作者:  2020-03-31
江汉关见证了武汉历经沧桑,也见证了武汉一次次从逆境中的崛起。

“当……”

长江之畔,江汉关大楼静静矗立。整点响起的钟声,仿佛这座城市的心跳。

江汉关见证了武汉历经沧桑,也见证了武汉一次次从逆境中的崛起。

不畏艰险、顽强不屈、坚韧不拔、高风亮节——当这座城市因汹涌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断然“封城”,钟声激越,记录着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战“疫”历史。

封一座城,护一国人。武汉保卫战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经验,赢得了时间。这座千万级人口城市和人民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必将通过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斗争被载入史册!

识大体、顾大局:每个武汉人都是坚强的天使

书房外连通着露台,简单添置一个小书桌、一把小凳子,这是14岁的初中生孙婉清两个多月以来活动最多的空间,也是她克服孤独的“战场”。

14岁的初中生孙婉清在家中使用手机和父亲通话(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武汉人原有的生活节奏,一扇扇紧闭的大门阻隔了春节期间亲情、爱情的相聚。

孙婉清的父母都是医生,父亲已经奋战在抗疫一线多日,随时也要上战场的母亲,很担心小婉清不能好好照顾自己,会感到恐惧。小婉清却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写下了“吾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孙婉清写给父亲的家书草稿(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和孙婉清一样,武汉市民面对的是一种未知的病毒。而身处疫情的漩涡中心,风暴之眼,这座城市面对的则是新中国历史上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诊人数约占全国的六成。

疫情发生时正值春运,以武汉为圆心,在高铁时代以4小时走一千公里为半径,其覆盖面可达我国大约10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

2020年1月23日,武汉,这座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城市,史无前例地宣布“封城”。

在这个本该喧闹的时节,城市静止,家门紧闭。由于起病隐匿,传染性强,确诊困难,床位紧缺,有的危重患者甚至等不到入院就不幸病故。

惊恐、迷茫、无助……在与疯狂攻击的病毒生死搏斗的68个日日夜夜里,900万武汉市民宅家坚守。每扇紧闭的门窗背后,都是特殊的战斗。居家不出,就是一种无声的奉献与抗争。

作为音乐治疗师,民谣歌曲《汉阳门花园》的作者冯翔为患者做过多场心理治疗的连线直播,帮助大家在有限空间里疏解减压,防止焦虑。

对于大多数自我隔离在家的武汉人来说,就像进入了一个时间扭曲的机器,每一分每一秒都被无限拉长。

冰封的城市,连接着恍若隔世的此去经年;渐暖的春日,映照着紧咬牙关的顽强坚持。

“英雄者,国之干。”当面临世纪大考,武汉人用一场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封城”壮举,迈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

壮士断腕、何等悲壮,当武汉切断自己和外界的交通渠道,奋力阻止疫情向外扩散,成效迅速显现。

“武汉给世界带来了希望,即使是疫情最严重的情况也能扭转。”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这样评价武汉为世界所做的贡献。

29岁的小莉走出雷神山医院那一天,只带走了出院证明,因为上面写了一段话,她想珍藏一辈子——

“你经受了心灵的煎熬与病痛的折磨,病毒拉开了我们的距离,却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爱是最好的武器,让我们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

3月28日,阿念解除隔离回家。她是武汉市50006名确诊患者之一,也是2547名病亡者的家属之一。

阿念解除隔离观察后回家(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志刚 摄

伤痕变成铠甲,无数个曾经是“孩子”的少年一夜成长。

“一个月前,我还是个吃苹果都要爸妈削好的娇生惯养的孩子。现在,我都会给老人换纸尿裤了。”为了照顾抗拒治疗的外婆,阿念申请从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转到火神山医院。虽然她89岁的外婆最终没能和她一道回到温暖的家。

挺过艰难,克制哀伤,不忘感恩。阿念含泪签下外婆的遗体捐献书,她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治愈出院。

传大爱、担大义:英雄的人民撑起英雄的城市

病魔的阴霾笼罩着武汉,确诊病例数、重症危重症患者数的箭头持续向上,越来越多的生命被吞噬。

原本熟悉的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但与生命有关的一切都在“加速奔跑”。

——向险而行,无私无畏担大义。

阴影笼罩之处,光芒更显耀眼。

疫情初显,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率先拉响警报,自己却始终坚持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战斗;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接受采访(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疫情突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照料被感染的妻子,脚步匆匆疾行在与病魔搏斗的最前沿;

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走在去病房的路上(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疫情蔓延,在数以万计病人“留而不观”“隔而不离”、求医无门的紧要关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大声疾呼:应将CT临床诊断作为筛查新冠肺炎的重要依据;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右一)和同事一起察看新冠肺炎患者CT影像(2月5日摄)。新华社发(高翔 摄)

疫情肆虐,面对“一床难求”、死亡人数激增的凶险形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院长王伟带领团队迅速改建新增近2000张床位,主动承担重症、危重症病人的抢救任务;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院长王伟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我报名!”“我熟悉,我来!”……铿锵话语,伴随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这场拼尽全力的战斗中,有的医护人员脸上勒痕深如刀刻,有的双手肿胀变形。他们精疲力竭,在墙角、桌边随处都能睡着的身影,感动国人。

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刘智明、李文亮、彭银华、夏思思……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把生的希望留给患者,令人泪目。

医者,救死扶伤。事不避难,义无反顾。

6万余名武汉本土医务工作者和4.2万名从全国各地驰援的医疗队员并肩作战,与时间竞速,与病魔赛跑。

在最需要的地方,白衣战士以生命赴使命,成为千万武汉人的依靠。

截至3月29日,武汉市累计治愈出院45733例,治愈出院率达91.5%。

——迎难而上,无惧无悔显情怀。

磨难中奋起,逆境中前行。

与城市共同进退、生死相守的,除了白衣战士,还有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等。

不辞辛劳,护卫生命。无数个深夜,陪同病人赶往医院的武汉市汉阳区龙阳街芳草社区书记杜云想的最多的是:“车子能快点到,快点到,那是病人的希望。”

不舍昼夜,追赶希望。“最近每天都工作15个小时左右,但是我们深知,时间不等人、疫情不等人!”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从未停下奔跑的脚步。

默默坚守,竭尽所能。清晨5点,社区网格员丰枫出门帮居民买药,10多个小时后终于拿齐近100份药。他身上挂满药袋的照片,有人开玩笑说就像“游戏里的大英雄”。

在武汉市江岸区黄石路汉口大药房,惠民苑社区网格员丰枫把为居民购买的药挂在身上(2月24日摄)。新华社发

无畏向前,织密防线。背起10公斤重的消毒喷壶,从1层爬到7层,对患过鼻咽癌、身体瘦弱的洪山区司法局干部杨端华来说,并不容易。下沉到社区,他穿上了防护服,每天对小区5个单元进行楼道消杀。

无悔付出,护佑安宁。社区转运车辆不够,警车来送;没有家属,民警陪同;患者思想上有顾虑,民警帮助化解。高风险的转运环节,一个个无畏的金盾身影挺身而出。

4.45万名党员干部职工下沉到13800多个网格;1.9万名民警迎难而上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3.6万名“城市美容师”坚守岗位,努力将洁净的样子还给城市……他们和广大社区干部一起面对千家万户、共破千难万险。

面对居民的埋怨,忙前忙后的武汉多闻社区主任田霖一直耐心宽慰……可当有人说出“谢谢,辛苦了”,眉头紧锁的他却忍不住哭了出来。

每位武汉人,如同钻石的每一个切面,都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

——守望相助,聚力成光传大爱。

“封闭”之下,一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要维持两个多月的基本稳定,物资供应不断,社会秩序不乱,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背后,是无数微光的汇聚。

医护鏖战的时刻,他们没有后退。煮咖啡、打奶泡,每天数百杯,亲手写祝福,专门送给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疫情以来,Wakanda轻饮咖啡店累计送出近3万杯咖啡,成为疫情中的一股暖流。

疫情以来,Wakanda轻饮咖啡店累计送出近3万杯咖啡。每个咖啡纸杯上都写有咖啡师亲手写下的祝福语(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乐文婉 摄

社区封锁的时刻,他们没有旁观。每天60多公里,35岁的快递小哥朱红涛一遍又一遍穿过人影寥寥的街头,不仅为送包裹,还为身上的多份“兼职”——当社区采购员、给老奶奶买药、为宠物喂食。“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

交通阻隔的时刻,他们没有迟疑。中午12点,杨雪和“守护天使”志愿者车队的队友们匆匆吃过午饭,继续接送医护人员、募集医疗设备、运输物资。两个月来,他们飞驰武汉街头,守护着自己的城市……

杨雪(前左三)和“守护天使”志愿者车队的队友们在一起(3月22日摄)。新华社发

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一个个全副武装的外卖小哥、快递员,不停穿梭在街巷里弄。他们仿佛城市的毛细血管,连接千家万户,努力使大家能够保证基本的生活。

心若有爱,战自有力。出院人数越来越多,在院治疗患者越来越少;方舱医院全部休舱,武汉无疫情小区超过98%。

一个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挺身而出,将自己幻化为“超人”,尽力拯救这座深爱的城市。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他们用勇敢、牺牲、无私、互助燃起希望之火,换来了城市的光明。

迎大考、战大“疫” :武汉保卫战,我们必胜!

谈及武汉,钟南山院士曾哽咽落泪,“这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3月17日,首批踏上返程的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崔雅清噙泪回望这座城市时说:“武汉真的挺难的,但是我们国家都扛过去了,武汉人民真的很英雄。”

首批踏上返程的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崔雅清在乘车途中落泪(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

英雄的武汉人和他们英雄的城市一起,定能闯关夺隘,走出阴霾。

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在回程的车上拍摄武汉的日出(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作为全国疫情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接连传来好消息:3月18日以来,武汉市除23日新增一例确诊病例外,其余12天无新增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重症、危重症患者数降到三位数……

与此同时,全国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越是要慎终如始,越是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

目前,武汉在院治疗仍有1733例,其中,重症、危重症601例……医护人员分秒必争,正在继续与死神搏斗,拼抢生命。

苦难中孕育着希望,伤痛中迎接着新生。

面对疫情防控的全新征途,唯有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才能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中书写出应对大考的合格答卷。

——地铁开了!随着一声鸣笛,武汉地铁 2 号线头班车从常青车辆段车库缓缓开出,城市交通功能正逐步恢复。

3月28日,武汉轨道交通部分线路恢复运营。这是一名“随车安全员”在武汉地铁2号线车厢里巡视。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班列通了!停运60多天的钢铁巨龙般的国际班列,满载着防疫物资等隆隆启动,驶向欧洲。

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武汉)班列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驶出(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企业运转了!截至3月28日,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分别达到98.2%和95%。

——热干面回来了!烧水、备料、调酱、捞面……吉庆街上的热干面老字号“蔡林记”恢复线上销售,一时间面香四溢。

“蔡林记”热干面馆的店长周秋香在做热干面(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

回顾历史,伟大的中国人民总是在追赶时间中不断书写新的历史;回首过去,无论是抗击洪水还是非典、冰灾,英雄的武汉人民总是在砥砺前行中创造新的奇迹。

从“武汉加油”,到“致敬抗疫英雄”,再到“武汉必胜”,长江边的景观灯标语已经换了数次,也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抗疫故事。终于,守护这些灯光两个多月的“90后”小伙子温瑞,开始计划返回山西老家的时间。

灯光维修师温瑞在雨夜中拍照记录武汉长江二桥灯光情况(2月28日摄)。新华社发

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温瑞知道,有一盏灯在等他,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通过60万米高空的卫星之眼,人们看见:中国正在热起来,武汉正在动起来!

恩格斯曾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人们坚信,一个崭新的武汉,必将重新勇立潮头,不负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盛名。

极目楚天,千万颗心众志成城;放眼神州,14亿颗心风雨同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有力支持下,英雄的武汉人民,必将打赢这一阻击战。

壮哉,大武汉!雄哉,武汉人!

……

25日凌晨,哇的一声啼哭,新冠肺炎孕产妇定点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产科内,一个新生命降临。这是疫情期间,在这里顺利产下的第20个新生儿。

按照诊疗标准,在隔离病房观察14天后,4月8日,这个新生命将第一次与亲人团聚。

那一天,正好迎来武汉解除“封城”。

编辑:空明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15年来,习近平不断发展深化这个理念
15:38
独家V观丨这里的中小企业已完全复工!
15:37
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
11:46
【广东创新科技战疫】钟南山院士不论再忙 始终坐镇一线做科研
09:12
钟南山:无症状患者可能是人传人重要传染源
09:15
30日广东新增6例境外输入病例:广州4例深圳佛山各1例
10:12
广东发布儿童口罩生产指引,企业无须申请医用口罩生产许可证
10:12
未来一周广州往返湖北机票紧俏 多条航线仅剩全价票
09:15
广东省统计局公布1月-2月全省经济数据:高技术产业逆势增长 跨境电商居全国首位
09:09
人心都是肉长的
10:15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