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疫的时代之问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4-07 09:29
分享到

新华社记者陈贽 刘丽娜包尔文

确诊人数突破100万!病亡人数突破6万!一场历史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

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这是挑战严峻的时刻;这是呼唤行动的时刻;这更是亟需合力的时刻。

全球抗疫,对各国,是无法回避的大考,同时提出了世界必须直面的时代之问。

如何全力做到“生命至上”

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展示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科研工作(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病毒,隐微致命;疫情,来势汹汹。针对这一攻击全人类的大流行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也没有成熟疫苗。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损失,是各国正在面对的首要考题。

生命只有一次。疫情来袭,治病救人是重中之重,遏制扩散是当务之急,这既是人权保障的立足之本,也是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主席3月26日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峰会时强调,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

全力攻关疫苗研发、迅速补充医卫资源、强化公共应急能力、提高行政运转效率、出台政府强力约束措施……只要能尽可能多地挽救生命,所有选项纷纷出台,因为这是在抗击死神、保卫生命。

全民动员、联防联控、公开透明,打一场抗击疫情、拯救生命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国经验,为全球关注;中国方案,为全球借鉴。

如何尽力避免“经济雪崩”

3月24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戴口罩的男子从华尔街铜牛旁路过。新华社记者 王迎 摄

生产不振、消费低迷;贸易萎缩,市场暴跌。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使全球经济活动的热度骤然降温——从贸易到投资、从生产到消费,从实体经济到金融市场的震荡和断链风险,航空、旅游、酒店、餐饮等行业更是跌入“寒冬”。

如何在控住疫情和稳住经济中求得两全,对各国和世界是重大考验。

有过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全球经济金融抗风险的机制和能力已得到强化,主要中央银行纷纷祭出最强力货币政策,不久前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各国共同承诺5万亿美元财政刺激。

尽管如此,面对这次空前的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前景十分担心。“这可能将是比1929年更严重的大萧条!”经济学家们忧心忡忡。

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陷入衰退。实施有力有效财政货币政策,保持各国货币汇率基本稳定。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中国倡议,正在成为应对方案。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扩大进口,扩大对外投资……中国行动,正在注入重要动力;中国举措,为世界经济增添暖色调。

如何用好抗疫“国家力量”

4月3日,在武汉天河机场,消防队员进入航站楼进行消杀作业。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疫情凶猛,防控需强力;国家不同,能力有差别。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风险和利益诉求不一的多元社会,如何权衡利弊,用好“国家力量”发挥“强制作用”也是各国面临的一道考题。

“群体免疫”“佛系抗疫”,部分欧美国家在疫情前期的政策选择引发诸多讨论。事实说明,一国如果更快更好发挥行政安全、医疗科研、信息披露等与强制力、公信力密切相关各系统作用,全链条快速响应,疫情防控效果就相对更好;反之,则出现疫情加速蔓延,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急剧上升,甚至可能出现医疗挤兑的艰难局面。

如何在强制防控中更好回应民众诉求,寻求国家和社会同向发力,是对各国治理体系和能力以及公民素质的考验。

新冠疫情在中国暴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并为全球防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如何有效开展“全球抗疫”

2月24日,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左)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发表讲话。新华社发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国际社会只有凝聚合力,才能战而胜之。能否以全球思维应对疫情,真正携手合作战疫,也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道重大考题。

“这是人类与病毒之间的对抗,而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抗。”国际有识之士呼吁,面对危机,必须跨越以邻为壑的旧思维陷阱。

“新冠病毒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我们共同面对的最大考验。”“这一人类危机需要全球协调一致,采取果断、包容和创新的政策行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表示。

“团结!团结!团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多次大声疾呼。

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重要作用,加强防控信息和经验交流互享,加快科研攻关合作,推动完善全球卫生治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对这一考题,中国给出自己的答案。

如何凝聚社会“抗疫共识”

这是3月27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郊拍摄的方舱医院施工现场。新华社/卫星社

个人便利和公共利益;个人视角与社会共识。疫情冲击来临,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自由与群体安全的关系?这个问题已在很多国家的疫情管理实践中凸显出来。

居家隔离、“封城封国”,成为不少国家遏阻疫情蔓延“没有办法的办法”,同时也被证明是有效的办法。另一方面,这些举措限制了一些个人自由,甚至在一些地方引发民众不满。

“自由的首要条件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半个世纪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历史的教训》中已有警示。有识之士普遍认可:当生存与安全受到威胁,自由将不可避免受到更多约束。过度强调个人自由,无疑会影响疫情防控,危及更多生命。

“我们现在可以坚定地和衷共济,可以接受当前的约束并相互支持。”德国总理默克尔发表全国讲话时说。“当前形势严峻且变化莫测,这使得每一个人如何遵守纪律、如何遵守和执行规则变得十分紧迫而重要。”

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斯蒂芬·沃尔特认为,世界各国政府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来应对这一场流行病危机,中国的应对措施非常有效。

如何让信息流“去伪存真”

新华社2月29日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播发以反对偏见和谣言为主题的“战疫”漫画。

移动互联、网络无界。在这场影响全球的罕见疫情中,如何有效管理网络信息,让疫情防控和社会管理不被各种谣言和不实信息干扰,也成为各国直接面对的一个复杂考题。

自从疫情暴发以来,各国的信息流和舆论场出现非比寻常的扰动,真相与谣言在数字时空中的角斗,有时更甚于现实中的刀光剑影,并直接影响着大众心态和社会心理。

真相,让人们了解实情,助力抗疫。谣言、歧视以及抹黑则会加速“心理病毒”的全球扩散,抑或制造矛盾、挑起纷争,干扰抗疫国际合作。

危机中,民众渴求来自权威机构的专业及时信息,透明度至关重要。中国在第一时间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专家充分分享疫情信息,为其他国家抗疫赢得了时间,受到广泛赞誉。

如何助全球化“拨乱反正”

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的永辉物流配送中心常温库,自动化分拣系统分发永辉超市各门店所需的货品(3月16日摄)。新华社发 (黄伟 摄)

病毒来了,减少接触;疫情扩散,严控边界。近年伴随一些国家孤立主义和内顾倾向出现的反全球化又有了一个“理由”。加上客观的抗疫之需,国家之间货物和人员往来明显减少,全球化正面临逆转的考验。

新冠疫情会逆转经济全球化吗?各国会回到孤岛状态吗?目前看,答案是否定的。不少经济界人士认为,尽管参与全球化伴随风险,但经济联系的好处远大于其带来的损失。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玛丽·洛夫利说,鉴于新冠疫情正变成一种全球现象,这将推动一种更加多元化的全球化,而不是打折的全球化。

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学家理查德·鲍德温说:“这场危机最终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教益时刻’,我们将在其中领悟到多边合作至关重要。”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认为,中国人并没有失去对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信心,未来中国将在全球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如何重新审视“人类安全”

3月31日,伊朗首都德黑兰地标建筑自由塔上演灯光秀,为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加油。新华社发(艾哈迈德·哈拉比萨斯 摄)

谈到人类面临的威胁,常会想到地震、海啸、洪水、飓风等“天灾”,或者战争、核污染、恐怖袭击等“人祸”。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虽然有流感、疟疾、脑膜炎、埃博拉、结核病、艾滋病、非典等,但人类已很久没有遭遇像新冠疫情这样广泛而严重的病毒威胁。重新审视人类面临的重大安全风险,已刻不容缓。

早有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人类安全的最大威胁不是核武器,而是看不见的微生物。5年前,比尔·盖茨就发出警告,要高度警惕能通过呼吸系统迅速“人传人”的新型病毒。

病毒增多,危害日甚,已经引发各界人士的深刻思考。有学者认为,新冠病毒可能与人类对地球生态破坏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地球是一个生态体系,万物互联。没有哪次危机能像当下的新冠疫情更让人类警醒:我们需要修正哪些生产和生活方式,以避免和减少环境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新冠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威胁和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全球战“疫”的艰巨斗争。(视频剪辑:王沛)

编辑: alan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视界 | 摄影师眼中古都西安的梦幻春天

  • 疫后旅游业:微度假成主旋律,自驾游和短途高铁游受青睐 2020-03-28
  • 【春光好·春茶篇】品香茗,访茶之旅已在望 2020-03-23
  • 访谈 |后疫情时代,民宿业能更早迎来春天吗? 2020-03-14
  • 打卡 | 等你来遛娃,广州周边春游地① 2020-03-11
  • 【春光好·古镇篇(下)】春已不远,静待花开 2020-03-10
  • 快报|@游客 清远长隆预计2021年建成! 2020-03-09
  • 【景区】全国多家景区有序开放 门票优惠政策陆续出台 2020-03-07
  • 重磅 |相约“未来游”,旅游期货来救市 2020-03-07

专家释疑:机油乳化和机油增多究竟怎么回事?

  • ​全新奥迪A4 L亮相发布 全系标配轻混系统 2020-04-04
  • 庆铃五十铃100P/600P全新升级 符合国六标准 2020-04-04
  • ​国潮风格!荣威RX5系列新车设计概念图曝光 2020-03-31
  • ​上汽科莱威CLEVER上市 补贴后售价5.9999万元 2020-03-31
  • 星途TX/TXL VS WEY VV6 自驾出行理想座驾怎么选? 2020-03-31
  • ​售价14.88万元 吉利博越PRO智能四驱版正式上市 2020-03-26
  • ​售价7.78-11.58万元 吉利2020款帝豪GL正式上市 2020-03-26
  • ​领克05全系标配2.0TD高功率发动机+8AT变速箱 2020-03-26

华为2019年财报:销售收入8588亿元,净利润627亿元

  • 博沃、节操、百加,这些手机品牌你还记得吗? 2020-04-07
  • 给你搜刮了8部与科技有关的影片!看完更懂行业 2020-04-07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成立! 2020-04-03
  • 为了喂养美国!苹果和乔布斯遗孀等捐出1200万美元 2020-04-03
  • 全球约520万用户信息泄露!万豪酒店不到两年再遇数据泄露 2020-04-02
  • 卖货的罗永浩:4800万人围观,卖出1.1亿元 2020-04-02
  • 三七互娱2019年净利润21.15亿元,同比增长109.69% 2020-04-02
  • 如何快速找回学习状态?讯飞智能学习机助力孩子不掉队 2020-04-02

绛州木版年画加入“抗疫”:再现古今民间中草药方

  • 十大好书即将出炉!广州首个“线上”读书月4月1日上线 2020-03-31
  • 新政到位!北京第一批实体书店签领补贴、奖励 2020-03-30
  • @书虫们,广州图书馆开放又有新调整 2020-03-30
  • “经营筹措——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货币展”3月29日开展 2020-03-28
  • 学习笔记连载(3)||《中央党校学习笔记》:暮雪朝霜,惟愿前驱 2020-03-27
  • 学习笔记连载(2)||《中央党校学习笔记》:胸吞百川流 2020-03-26
  • 学习笔记连载(1)||《中央党校学习笔记》:来自大地深处的守望 2020-03-24
  • 走进各地党校,这本书要第五次印刷了 2020-03-20

复工季宅家办公也要好好吃饭 广州餐厅外卖揾食攻略请收藏

  • 又到一年春茶开采季,春茶价格相比往年有所下降 2020-04-01
  • VR全景、外卖优惠……星级酒店美食 为求“带货”花样百出 2020-03-27
  • 爱吃辣?麦当劳9.9元辣堡不限次! 2020-03-24
  • 各位女神,请收下这份甜蜜福利 2020-03-11
  • 小白瞬间变身美食达人!盘点疫情期最受欢迎半成品菜 2020-03-05
  • 中华鳖、乌龟按水生物种管理!农业农村部发布官方通知,不列入禁食名录 2020-03-04
  • 广东省餐协发布倡议书,全省铺开企业团餐预约式外卖用餐配送服务 2020-02-28
  • 【疫路同行 粤味相连】既是“开饭”也是开局,既是等待也是出发 2020-02-26
金羊图库
  • 山西运城盐湖湿地迎来大批候鸟
  • 四季之歌 | 清明之青
  • 英国确诊病例近4.8万例 首相进医院接受检测
  • 广州海珠广场降半旗志哀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ICU医务人员为疫情去世者默哀
  • 四川西昌市经久乡森林火灾牺牲勇士追悼会举行
  • 群众向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3分钟
  • 直击四川西昌森林火灾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市卫健委负责人:严防严控 坚决遏制境外疫情输入传播
2020-04-07 08:02:11
海关总署:入境旅客全部实施核酸检测
2020-04-07 08:24:09
清明假期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80.2% 火灾起数下降83%
2020-04-07 08:24:09
多地鼓励居民外出增加消费 “2.5天小长假”可行吗?
2020-04-07 08:24:09
欧洲国家与伊朗正式启用新贸易渠道
2020-04-07 08:24:49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全球抗疫的时代之问
新华社  作者:  2020-04-07
世界各国需要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全球战“疫”的艰巨斗争。...

新华社记者陈贽 刘丽娜包尔文

确诊人数突破100万!病亡人数突破6万!一场历史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

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这是挑战严峻的时刻;这是呼唤行动的时刻;这更是亟需合力的时刻。

全球抗疫,对各国,是无法回避的大考,同时提出了世界必须直面的时代之问。

如何全力做到“生命至上”

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展示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科研工作(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病毒,隐微致命;疫情,来势汹汹。针对这一攻击全人类的大流行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也没有成熟疫苗。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损失,是各国正在面对的首要考题。

生命只有一次。疫情来袭,治病救人是重中之重,遏制扩散是当务之急,这既是人权保障的立足之本,也是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主席3月26日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峰会时强调,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

全力攻关疫苗研发、迅速补充医卫资源、强化公共应急能力、提高行政运转效率、出台政府强力约束措施……只要能尽可能多地挽救生命,所有选项纷纷出台,因为这是在抗击死神、保卫生命。

全民动员、联防联控、公开透明,打一场抗击疫情、拯救生命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国经验,为全球关注;中国方案,为全球借鉴。

如何尽力避免“经济雪崩”

3月24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戴口罩的男子从华尔街铜牛旁路过。新华社记者 王迎 摄

生产不振、消费低迷;贸易萎缩,市场暴跌。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使全球经济活动的热度骤然降温——从贸易到投资、从生产到消费,从实体经济到金融市场的震荡和断链风险,航空、旅游、酒店、餐饮等行业更是跌入“寒冬”。

如何在控住疫情和稳住经济中求得两全,对各国和世界是重大考验。

有过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全球经济金融抗风险的机制和能力已得到强化,主要中央银行纷纷祭出最强力货币政策,不久前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各国共同承诺5万亿美元财政刺激。

尽管如此,面对这次空前的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前景十分担心。“这可能将是比1929年更严重的大萧条!”经济学家们忧心忡忡。

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陷入衰退。实施有力有效财政货币政策,保持各国货币汇率基本稳定。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中国倡议,正在成为应对方案。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扩大进口,扩大对外投资……中国行动,正在注入重要动力;中国举措,为世界经济增添暖色调。

如何用好抗疫“国家力量”

4月3日,在武汉天河机场,消防队员进入航站楼进行消杀作业。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疫情凶猛,防控需强力;国家不同,能力有差别。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风险和利益诉求不一的多元社会,如何权衡利弊,用好“国家力量”发挥“强制作用”也是各国面临的一道考题。

“群体免疫”“佛系抗疫”,部分欧美国家在疫情前期的政策选择引发诸多讨论。事实说明,一国如果更快更好发挥行政安全、医疗科研、信息披露等与强制力、公信力密切相关各系统作用,全链条快速响应,疫情防控效果就相对更好;反之,则出现疫情加速蔓延,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急剧上升,甚至可能出现医疗挤兑的艰难局面。

如何在强制防控中更好回应民众诉求,寻求国家和社会同向发力,是对各国治理体系和能力以及公民素质的考验。

新冠疫情在中国暴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并为全球防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如何有效开展“全球抗疫”

2月24日,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左)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发表讲话。新华社发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国际社会只有凝聚合力,才能战而胜之。能否以全球思维应对疫情,真正携手合作战疫,也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道重大考题。

“这是人类与病毒之间的对抗,而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抗。”国际有识之士呼吁,面对危机,必须跨越以邻为壑的旧思维陷阱。

“新冠病毒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我们共同面对的最大考验。”“这一人类危机需要全球协调一致,采取果断、包容和创新的政策行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表示。

“团结!团结!团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多次大声疾呼。

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重要作用,加强防控信息和经验交流互享,加快科研攻关合作,推动完善全球卫生治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对这一考题,中国给出自己的答案。

如何凝聚社会“抗疫共识”

这是3月27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郊拍摄的方舱医院施工现场。新华社/卫星社

个人便利和公共利益;个人视角与社会共识。疫情冲击来临,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自由与群体安全的关系?这个问题已在很多国家的疫情管理实践中凸显出来。

居家隔离、“封城封国”,成为不少国家遏阻疫情蔓延“没有办法的办法”,同时也被证明是有效的办法。另一方面,这些举措限制了一些个人自由,甚至在一些地方引发民众不满。

“自由的首要条件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半个世纪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历史的教训》中已有警示。有识之士普遍认可:当生存与安全受到威胁,自由将不可避免受到更多约束。过度强调个人自由,无疑会影响疫情防控,危及更多生命。

“我们现在可以坚定地和衷共济,可以接受当前的约束并相互支持。”德国总理默克尔发表全国讲话时说。“当前形势严峻且变化莫测,这使得每一个人如何遵守纪律、如何遵守和执行规则变得十分紧迫而重要。”

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斯蒂芬·沃尔特认为,世界各国政府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来应对这一场流行病危机,中国的应对措施非常有效。

如何让信息流“去伪存真”

新华社2月29日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播发以反对偏见和谣言为主题的“战疫”漫画。

移动互联、网络无界。在这场影响全球的罕见疫情中,如何有效管理网络信息,让疫情防控和社会管理不被各种谣言和不实信息干扰,也成为各国直接面对的一个复杂考题。

自从疫情暴发以来,各国的信息流和舆论场出现非比寻常的扰动,真相与谣言在数字时空中的角斗,有时更甚于现实中的刀光剑影,并直接影响着大众心态和社会心理。

真相,让人们了解实情,助力抗疫。谣言、歧视以及抹黑则会加速“心理病毒”的全球扩散,抑或制造矛盾、挑起纷争,干扰抗疫国际合作。

危机中,民众渴求来自权威机构的专业及时信息,透明度至关重要。中国在第一时间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专家充分分享疫情信息,为其他国家抗疫赢得了时间,受到广泛赞誉。

如何助全球化“拨乱反正”

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的永辉物流配送中心常温库,自动化分拣系统分发永辉超市各门店所需的货品(3月16日摄)。新华社发 (黄伟 摄)

病毒来了,减少接触;疫情扩散,严控边界。近年伴随一些国家孤立主义和内顾倾向出现的反全球化又有了一个“理由”。加上客观的抗疫之需,国家之间货物和人员往来明显减少,全球化正面临逆转的考验。

新冠疫情会逆转经济全球化吗?各国会回到孤岛状态吗?目前看,答案是否定的。不少经济界人士认为,尽管参与全球化伴随风险,但经济联系的好处远大于其带来的损失。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玛丽·洛夫利说,鉴于新冠疫情正变成一种全球现象,这将推动一种更加多元化的全球化,而不是打折的全球化。

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学家理查德·鲍德温说:“这场危机最终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教益时刻’,我们将在其中领悟到多边合作至关重要。”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认为,中国人并没有失去对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信心,未来中国将在全球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如何重新审视“人类安全”

3月31日,伊朗首都德黑兰地标建筑自由塔上演灯光秀,为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加油。新华社发(艾哈迈德·哈拉比萨斯 摄)

谈到人类面临的威胁,常会想到地震、海啸、洪水、飓风等“天灾”,或者战争、核污染、恐怖袭击等“人祸”。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虽然有流感、疟疾、脑膜炎、埃博拉、结核病、艾滋病、非典等,但人类已很久没有遭遇像新冠疫情这样广泛而严重的病毒威胁。重新审视人类面临的重大安全风险,已刻不容缓。

早有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人类安全的最大威胁不是核武器,而是看不见的微生物。5年前,比尔·盖茨就发出警告,要高度警惕能通过呼吸系统迅速“人传人”的新型病毒。

病毒增多,危害日甚,已经引发各界人士的深刻思考。有学者认为,新冠病毒可能与人类对地球生态破坏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地球是一个生态体系,万物互联。没有哪次危机能像当下的新冠疫情更让人类警醒:我们需要修正哪些生产和生活方式,以避免和减少环境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新冠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威胁和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全球战“疫”的艰巨斗争。(视频剪辑:王沛)

编辑: alan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央视快评】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22:23
国家移民管理局:筑牢境外疫情通过口岸和边境输入的三道防线
09:26
海关总署:入境旅客全部实施核酸检测
09:26
张硕辅:毫不放松抓紧抓实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工作
09:26
广州越秀区辟谣:瑶台片区不存在“封村”情况
09:26
广州降雨减弱 9日起将回温
09:26
因病情恶化,英国首相约翰逊被转入重症监护室
09:26
佛山三水重大项目频落地 奏响高质量发展“春之声”
09:25
受强降雨影响 北江多个站点超警戒水位
09:26
疫情跨境输入形势严峻,云南增加两名副省长为防控副指挥长
09:26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