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回响,念念不忘。即日起,新快报《策周刊》开辟“策回响”专栏,不定期地对此前所报道的政策、法规、民生热点等进行跟踪回访,进一步报道其最新动态,看实施效果,探完善程度,以期延长报道追踪的“时间线”。
本期“策回响”落子此前两期报道。一是4月1日正式实施的交通运输部地铁新规,明令禁止地铁上进食或外放声音,“禁食令”“禁声令”在广州的实施效果如何?另一个是受疫情影响,被誉为外卖“安全锁”的食安封签的使用需求更为凸显,自去年9月广东省市场监督局推出首批后,在提倡“无接触配送”服务的当下,是否更吃香?
新快报记者发现,早在去年年底,广州即正式实施《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下称《守则》),其中明确了禁食、禁外放。但有关进食,政策解读时表示,若乘客因赶时间、肚子饿等原因确有进食意愿,可选择在列车外,在尽量不影响他人的环境下进食。
■统筹: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生廷 吴晓娴 沈逸云
回响 1:
地铁“禁食”“禁外放”已在穗实施三个月
乘客对人性化“禁食令”规定表示理解
去年10月,交通运输部公布《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明确了影响秩序的7类约束性行为,其中“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在列车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引发网友热议。新快报《策周刊》于同年10月31日进行报道,广州当时有关规定仅禁食刺激气味食品。于去年年底实施的《守则》,则与《办法》“接轨”,明确了“禁食”“禁外放”,但实施3个多月,广州市民反映变化并不大。
规定
“禁外放”为避免公共安全隐患
《办法》从4月1日起正式实施,明确了影响乘客运营安全的10类禁止性行为,以及影响秩序的7类约束性行为,其中包括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在列车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等。
去年10月,《办法》公布1个多月后,2019年12月25日《守则》正式实施。市交通运输局在对政策进行解读时,明确将原规定的“禁止食用有刺激性气味的食品”修改为“禁止在列车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主要是由于地铁车厢相对密封、人流量较大、空气流通性较差等环境情况,食物气味容易放大,食物残渣也影响车容,在列车内进食易对其他乘客造成困扰,且不同乘客对于刺激性气味食物的主观认定不同,实际发生时易造成乘客纠纷。因此,在充分考虑部分乘客(如低血糖患者、肠胃病患者、婴幼儿等特殊乘客需要通过进食缓解不适)有实际进食需求后作出修改。
令人关注的是,市交通运输局表示,若乘客因赶时间、肚子饿等原因确有进食意愿,可选择在列车外,在尽量不影响他人的环境下进食。
至于“禁放令”的提出,该局则认为,由于在地铁车站、车厢内会播放到站服务指引、应急广播等语音信息,如果乘客大声喧哗、弹奏乐器或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将会干扰和影响其他乘客清晰听取相关指引广播信息,以及在应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存在公共安全隐患。
走访
疫情带来地铁上难得的“清静”
根据《守则》,相关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换言之,地铁“禁食”“禁外放”在广州已经实施了3个多月。效果如何?
4月7日下午,新快报记者在地铁3号线和1号线上见到,由于乘客都戴着口罩,车厢里比平常安静了不少,部分人开着手机扬声器看短视频,但也把音量调得很低,声音完全被列车与铁轨之间摩擦的轰鸣声淹没,有中年乘客大声交谈、讲电话,旁若无人。
有乘客带了奶茶、包子,但都拿在手上,没有开食。而在体育西路地铁站的候车台上,人来人往,两名乘客坐在椅上,摘下了口罩,一边吃着蛋挞,一边交谈。
新快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地铁乘客,大多数表示相比地铁进食,更反感的是公放视频、大声喧哗等行为,并期望乘客能提高自身素质。“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被迫听一些洗脑‘神曲’或魔性的笑声,尤其是地铁上没有座位、没办法挪动的时候,会感觉很烦躁。”乘客小婉对公放视频行为大为反感。她表示,可能受疫情影响,最近地铁中不文明行为有所减少,“一般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开扬声器听语音、看视频,在年轻人当中,这些行为比较少见。”
对于广州人性化的“禁食令”,部分乘客表示理解支持。“早高峰的时候,很多人来不及吃早餐,会在地铁里吃个包子、喝个豆浆,其实能够理解。”搭乘3号线通勤的上班族小李表示,只要没有太大的气味就可以了。
回响 2:
疫情期间提倡“无接触配送”服务
使用食安封签商家比例有所上升
受疫情影响,包括广东在内的多地均提倡外卖“无接触配送”服务。作为网络订餐的一道“安全锁”,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疫情期间,商家使用食安封签或类似作用措施的比例有所上升,但也有外卖小哥坦言,由于不少外卖放在小区门口,封签的作用从原本的“防小哥”变成如今的“防路人”。有专家表示,结合疫情防控背景,将外卖封签纳入标准当中,有助于外卖安全。
走访
封签作用从“防小哥”变成“防路人”
去年9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始向全省推广使用食安封签,印制了400万张食安封签,由主流网络订餐平台分别向其入网食品经营者派发,鼓励入网食品经营者在打包外卖食品时,广泛使用。同年11月28日,新快报《策周刊》推出《外卖加封签,食安否?》专题报道。
在此前的专题报道中,数据显示,有15.5%的受访者称自己曾怀疑过外卖食物被打开过或吃过,仅有1.6%确认自己曾遇过外卖食物被打开过或吃过。一旦撕毁,无法复原,食安封签的“特质”亦赋予其“安全锁”的功能,旨在避免外卖配送过程中被人为打开。
受疫情影响,广东提倡“无接触配送”服务,有不少小区在门口安放了临时放置点,外卖小哥可将餐品放在架子上,用户再下楼取餐,减少面对面接触。
新快报记者在天河区棠悦花园看到,外卖员在送餐时,给用户打电话“下来取餐”之后,便将外卖放置在架子上,用户下楼取餐,过程中无人专门看管。存放点的铁架上最多的时候有12份外卖,部分餐品仅仅是用塑料袋打包并打上结;部分餐品则用食安封签封住塑料袋的打结处,要打开包装,意味着封签被破环。
而在天河区易丰大厦小区门口,临时增设了一个架子,专门存放外卖与快递。用餐高峰期,外卖堆满桌子,使用食安封签的仍是少数,但不少却用订书钉封住了袋口。
“疫情期间,开始使用封签或订书钉的商家至少多了一半。”美团外卖骑手周先生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他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发现注重外卖包装封口的商家,多是连锁店或规模比较大的食肆,“也有追求品质的小店会做好封口。”
周先生坦言,虽然打包环节多了道工序,增添了不少时间成本,但商家和骑手都表示理解。“以前封口封好,是商家怕外卖小哥打开。现在更怕的是放在小区门口,有路人打开,商家、小哥、顾客都怕。”他表示,如此也能确保外卖安全,厘清自身责任。
建议
疫情期间督促商家执行食安封签
3月12日,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了《网络订餐配送操作规范》省级地方标准,于今年4月起正式实施。记者留意到,从外卖配送人员取餐时对封签完整性的检查,到配送过程中封签损坏应停止配送,再到消费者接收时对封签完整性的最终确认,该规范将“封签”的全链条纳入相关规定。其中更明确,“外卖封签已被破坏或者封签不完整的外卖食品,消费者可拒收”。
4月8日,记者联系了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处,该处工作人员表示,食安封签在去年9月启动之后,目前正在宣传推广的过程,向平台、商家推广食安封签,不过对于商家的使用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目前大品牌商家基本上都有印制各自的食安封签,个别小商家可能还没有。”该工作人员说,外卖送餐安全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市场监管局也会继续加强监管。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学民表示,在疫情防控时期,对外卖要求更高,浙江的标准结合疫情防控背景,将外卖封签纳入标准当中,有助于外卖安全,“这一标准是推荐标准,没有强制性,不过这也是正确的,交给市场调节更有效果。”
“食安封签虽小,但对消费者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保障。”他呼吁,各方能加强无接触配送的管理,督促商家执行食安封签,消费者如果遇到食安封签破损的,可以选择拒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