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程行欢
女子李某使用本人和亲友的证件号码频繁购买机票和航空延误险并频繁理赔,近五年内获利近三百万元。近日,这一案件引发社会关注。
6 月12 日, 江苏南京鼓楼警方发布通报称,李某多次伪造航班延误证明等材料,虚构航班延误事实。其实,利用航延险“薅羊毛”获利并非个案。有保险公司向记者报料称, 航延险其实是“薅羊毛”的重灾区。
利用航延险获利成为“灰色产业”
此前,南京警方通过媒体披露,自2015 年至2019 年,嫌疑人李某用自己和他人的20 多个身份信息购买了近900 次航班的延误险,获得了近300 万元的保险理赔。但李某并非真正乘坐了这些航班,而是利用自己曾经的航空服务类工作经历,挑选延误率较高的航班,伺机购买延误险索赔。
警方查明,李某为逃避系统核查, 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30到40 份延误险。其中一趟航班,李某以5 个人的身份索赔到了10 余万元。
南京警方认为,李某故意捏造根本不存在的被保险对象,骗取保险公司保险金,构成保险诈骗罪,并依法对涉事李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其实,利用航延险“薅羊毛”获利并非个案。据不久前央广网发布的从上海公安机关提供的消息表示, 上海公安机关经过半年缜密侦查,在上海、广西等地开展集中收网行动, 一举破获上海首起提前获取航班延误信息,虚构保险标的乘坐延误航班骗取保险理赔金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7名,涉案金额2000 余万元。
保险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近年来以航延险等为“薅羊毛”主要目标的赔付案件呈上升势头, 保守估计仅航延险一项,保险业的损失应在上亿元。
区块链技术可作为风控抓手
然而, 类似案件发生后,也有消费者指出,一些保险投保行为是真实有效的,同时天气等原因也是造成延误的主要原因,保险业按照约定对被保险人进行赔付,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保险学会与金融壹账通联合发布的《2019 年中国保险行业智能风控白皮书》显示,全球每年有20%-30%的保险赔款涉嫌欺诈。近年来,保险诈骗资金有小额化趋势,除了航延险,还有车险、退货运费险等,往往都容易成为骗保的重灾区,那么航延险等小额保险如何防范被“薅羊毛”呢? 业内人士给出建议。
安达保险个人意外健康险核保负责人季伟康分析说,航延险薅羊毛现象的根源是重复投保,即被保险人针对一段航程重复向多家保险公司投保航延险,利用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畅漏洞,延误发生后向多家保险公司同时索赔。
安达保险数字能力架构师王尧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是打击这类保险骗保的有效工具和抓手。他介绍说,相对于已经成熟的“汽车险”数据库,区块链的优势在于数据传输时效性更好,数据保密性更强,同时,可以做到数据实时共享,可在第一时间发现可能的旅行险欺诈风险,并在同业中实时进行共享。
上海保交所区块链相关负责人则认为,保险公司的共同参与,打破数据壁垒,是这一项目可以实现的前提,在保交所目前推广的区块链打击骗保项目中,已经有包括人保、太保和安达保险等十多家保险机构进行了对接,这些样本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量,但是相对于每年百亿级的航延险市场,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