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燃料功臣王明健及其荣获的勋章
筹办我国第一家水冶厂,推动实现我国铀矿冶炼从不能生产、可以生产到超额生产的3大步跨越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 通讯员 沈明礼 侯海霞
7日上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解放军原基建工程兵部队高级工程师王明健在韶关市核工业四一九医院逝世,享年87岁。
王明健出生于1933年6月,湖北省南漳县人,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国家级劳模,发明了从矿石中提取重铀酸铵的方法,筹办我国第一家水冶厂,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解决了原料问题。
1955年,王明健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1957年3月至1958年6月在北京专家组学习;1958年6月至1961年5月在北京第三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任党支部书记;1961年5月至1964年4月在北京第五研究所任萃取组组长,其间发明了“简易炼铀法”“受控萃取法”以及中性有机化合物对阴离子萃取剂协同效应等,解决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原料问题,195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64年4月至1995年5月,王明健在741矿和部队工作,其间于1977年11月在全国基建工程兵工作会议上被授予基建工程兵先进生产者称号,1988年被中共中央国防科工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勋章,1995年退休。
1958年,王明健接到通知,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解决原料问题。当时我国整个核工业体系处在初建阶段,没有正规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二机部决定在韶关翁源下庄建立309大队水冶厂,任命王明健为技术负责人,要求半年内建厂并拿出制取二氧化铀的原料重铀酸铵。
王明健苦思冥想、夜以继日地研究试验,最终自制了一套炼铀的工艺流程。1958年8月,下庄水冶厂正式投入运作,系全国第一家自办炼铀厂。在王明健的带领下,工人们日夜奋战,用时半年完成任务。之后又经过两年半的苦战,下庄水冶厂生产了71.3吨的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土法炼铀总量的67%,成功解决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原料问题。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下庄水冶厂的队员们开始撤离,各赴前程。但王明健从1964年到1995年退休,始终坚守在一线,从事铀矿冶炼研究,其间解决了12项重大技术革新问题,实现了我国铀矿冶炼从不能生产、可以生产到超额生产的3大步跨越。
3ae1d923-4b4c-4a36-b49d-92e32e0e7245.jpg) 
              
 33111cb9-9359-477e-82a2-ce176de488c2.jpg) 
  
  
 8e1aa36a-f12e-4a7b-b5cc-50958b34d477.jpg) 
  
 
 
 
 
 
 
 
 
 
 
 
 
 
 
 
 
						2d0b2d3a-8af1-4f3b-92c3-42f137dcecad.jpg) 
 
				 	eaaa0310-2926-4d06-a947-05e6f2e4abea.jpg) 
 
				 	ee8edf02-5a09-4a23-b9c7-8d9b261f9391.jpg) 
 
				 	f390f82d-e0ce-4c82-acb7-52bf16ef27a4.jpg) 
 
				 	0acc6a2b-ed1e-443c-90b6-19244c8916fa.jpg) 
 
				 	7d4bd60a-b9c8-4431-ae64-7011a4cb126e.jpg) 
 
				 	7603535e-f158-425f-8238-11418fcc0bd0.jpg) 
 
				 	ec9f082f-59e2-42d9-aabd-0239fb7f1aee.jpg) 
 
				 	f2d0e69b-8ee9-40a9-91a5-08c12d6c11fa.jpg) 
 
				 	fee6cae1-8a7d-4f7f-88ed-37445ac93728.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