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数竞赛金牌得主饶睿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通讯员 李芸
在刚刚结束的第6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上,中国队获得团体总分第一,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饶睿斩获金牌,这是华附自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以来获得的第11枚国际奥数金牌,也是近四年来第4枚国际奥数竞赛金牌。“学奥数不为保送,就是有兴趣,拿奖很受激励。”9月29日,回到广州的饶睿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对数学有兴趣有天赋有毅力
饶睿从小学起就展现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天赋,“小学时不知道通过学习奥数可以保送北大,没有功利的想法,只是觉得有意思。这次拿奖很开心很受到激励,更有学的劲头了”。
在数学学习中,饶睿的经验是多思考、建立好的数学结构框架。他表示,数学竞赛拓宽了他的视野,也加深了他对数学的认识。饶睿享受在数学竞赛里不断将一个问题转化和化简的过程,通过不同的视角让问题逐渐由陌生变为熟悉,并进一步归结为已知命题。
想学好奥数需要大量刷题吗?饶睿把数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刷题板块,不刷题是学不好的,没有一定的题目训练都不知道怎样下手;另一种是刷题也没用的,例如组合类型的板块,需要多学习更高级的理论和思维、目光放长远着眼更宏大的问题。”
对于饶睿,他的奥数教练陈嘉华老师评价说:“饶睿喜欢从解题过程中领悟数学问题的本质,即使面对再多再难的问题他仍乐此不疲。而在思考问题时,他思维灵活,同时又注重对细节的处理,能保持一种严谨的态度来解决问题。面对困难和遇到挫折时,他从未放弃,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调整自己,这种毅力使得他能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经过三次失利最终成功逆袭
然而,这个数学天才也曾经历过失败的打击。
初三时,饶睿在数学竞赛培优班的遴选中落选,加之此前全国数学联赛的两次失利,这三次打击成为了他“蝶变”的开始。
在回忆起初三这次遴选时,饶睿表示,在落选后他对自己的定位就变成了一个挑战者,这可以让他在没有任何压力和包袱的条件下面对各大竞赛。最终饶睿在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中进入集训队,并获得北京大学保送资格。
此后,饶睿便将目光转向了国家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饶睿认识了许多不同地方竞赛界的优秀参赛者,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进步神速。在第二次参加全国赛时,饶睿取得全国第四的成绩。受疫情影响,今年国家队选拔方案由原先的考试改为直接录用全国赛前六强。因此,饶睿在今年顺利进入国家队,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谈到此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经历,饶睿表示先把目标定小,那样参赛心态就会很轻松。“比如说我这次定的目标就是做出第1、2、4、5题,然后第3、6题看发挥情况。完成目标后状态会非常好,可以极大提高做出难题的概率。”
被保送北京大学的饶睿不出人们所料地选择了数学专业,他希望在基础数学的道路上尽量走远。华附校长姚训琪表示,数学是科技和科学的基石,他非常期待饶睿保持对基础数学的研究兴趣并有所成就。
中国队6名选手得分情况
新闻延伸
奥数人才大多进入科研领域
华附校长姚训琪介绍,华附1994年成立广东省奥校,培养了众多竞赛人才,其中不少学子入选国家奥赛集训队,或进入国家队出征为国争光。其中不少人工作后进入科研领域,成长为科研人才。
1995年入读华附奥校的梁豪兆,2016年在三年一度的国际核物理大会上,获得IUPAP(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青年科学家奖。今年2月,华附2003届竞赛生黄皓获得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国际科研大奖——斯隆研究奖;此前,华附奥班师兄弟陈嘉杰、张钺曾分别当选2016年和2017年“北大年度人物”,在第二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两人分别斩获优秀奖和金奖。
据了解,IMO参赛者成年后大多会继续从事数学研究,2000年以后的14位菲尔兹奖得主中,至少8位拥有IMO的获奖记录。
纵观取得成就的国际数学奥赛选手们,进入大学后需要将竞赛思维转化为科研能力。IMO是初等数学的顶峰,但数学研究更广阔的风景在高等数学。数学竞赛能培养出的能力类型,也只是做数学研究需要的能力类型的一小部分。
随着奥赛与升学逐渐脱钩,过去十几年的“奥数热”逐渐降温。但目前,还是有不少家长让孩子学习奥数,目的是培养数学思维。学奥数究竟能否培养数学思维?
华附奥数教练韦吉珠老师表示,有奥数天赋的孩子只有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他坚决反对人人学奥数,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分流和因材施教。“跟普通数学相比,奥数只是思维技巧和难度高一点,就像体育运动,训练难度大一点而已,本质是一样的。奥数是让适合和优秀的孩子得到适合的教育和成长。”韦吉珠说。
新闻背景
中国队参赛以来21次获得第一
IMO是世界范围影响最大、级别最高的中学生数学竞赛。受到新冠病毒影响,原定于今年7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61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被推迟到9月,并由组委会商讨决定转为线上举行。每个参赛国家或地区都按要求设置了独立的考试中心,由中立的 IMO 专员在场监考,并通过网络摄像头进行全程监控。
比赛日期为9月21日至22日,中国队在北京大学参赛。每天在4个半小时里,同学们要攻克三道题。涉及领域依次为:几何、代数、组合、组合、组合、解析几何。
中国队6名选手分别为重庆巴蜀中学的李金珉、浙江乐清知临中学的韩新淼、北京人大附中的依嘉、杭州学军中学的梁敬勋、华南师大附中的饶睿以及南京师大附中的严彬玮。
经过激烈的角逐,中国队发挥出色,以215分蝉联团体总分第一,而且包揽了个人成绩前4名。俄罗斯、美国、韩国、泰国分列二到五位。这是中国队1985年参赛以来第21次获得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