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丨花茂村的笑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刘林 发表时间:2020-10-22 09:13
分享到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有一个面积9.8平方公里的村子——花茂村。

花茂村原村名“荒茅田”,从名字就能看出过去村里田园荒芜。

2015年6月16日,在贵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走进村民的超市、农家乐,和村民座谈交流。在“红色之家”农家乐,总书记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红色游、田园游,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荒茅”变成了“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贫困村也变成了小康村。

2019年,花茂村集体经济积累1135万元,年纯收益210万元,最后的13户38名贫困人员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

村民们的笑声,成为花茂村最美的音符。

“红色之家”农家乐是典型的黔北民居,由村党组织协助村民黄国琴夫妻俩在2014年创建,建筑面积500平方米。2015年总书记到花茂村视察时,就是在这里和村民座谈交流。

“他一进来就坐我们后院了,问了我们家有多少人,生意怎么样。”黄国琴指着自己的小院,兴奋地说,“总书记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说到这,大家都笑了,他也笑了。”

△“红色之家”农家乐小院

从那以后,“红色之家”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2019年,“红色之家”接待游客三万余人。

“2015年以后,我们每一年的毛收入大约120万。去除工人工资、税收以及其他开支,剩下一半就是利润。”黄国琴高兴地说,“现在日子富起来了,给两个儿子全款买了房、买了车。自己家里也有两辆车,一辆买菜、一辆代步。”

疫情期间,黄国琴夫妻俩把“红色之家”重新装修,4月2日开始营业,几个月来生意渐渐恢复。现在,每天有20桌左右的客人来就餐。

这五年,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地道的农家菜,住特色的乡村民宿。大家纷纷感叹“新农村实在太好了”!

每每想起这一幕,黄国琴脸上就露出幸福的笑容。

53岁的母先才已经做了近40年的陶艺,是家中第四代传承人。他开的母氏陶艺馆是花茂村现在仅存的一家陶艺作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花茂村里陶瓷作坊特别多,几乎家家都做土陶生意。本世纪初,便宜耐用的工业制品越来越多,土陶制品渐渐没落,花茂村的陶瓷厂纷纷停产。到了2007年,村里只剩下母先才家的作坊还在咬牙支撑。

2014年,在政府帮扶下,母先才建造了陶艺馆。“刚建起来时,压力特别大,因为建陶艺馆一共花了差不多100万,背了外债80万,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好在政府给我办了小微企业补助,还有贴息贷款等相关的政策支持,我们家陶艺馆才很顺利地建起来了。”

后来,母先才接受了当时的驻村第一书记周成军的建议,转变经营思路,由主营生产日用陶器改为陶器制作体验。转型后,前来体验陶艺制作的游客络绎不绝。

“大人收费20元,小朋友收费10元,一天能收入几千元,顶得上他过去一个月的收入。”周成军说。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游客在馆里排起长队,一年能接待上万名游客。

△来母氏陶艺馆参加培训的村民们

母先才家年收入从过去的3万元增长到30万元。原计划需要20年才能还清的负债,两年多就还清了。

“花茂村这五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家的精气神变了,经济收入高了,人笑得更灿烂了!”母先才笑着说。

村子富起来了,村民腰包鼓了。但是还有一些失去劳动能力、家庭情况特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保障他们的生活是花茂村村干部心头的大事。

村党支部书记彭龙芬一有空就会到村里的贫困户家看看,和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难事,有针对性地帮他们。“近几年来,我们在抓脱贫工作的时候,从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特别是解决村民就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增加了生态护林员、环卫工人等方面的就业。”

△孔凡银夫妇

孔凡银一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一家三口几乎没有稳定收入。前几年,孔凡银在工地干活时不慎摔伤造成腰椎错位,落下了病根。妻子蔡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儿子一出生患有精神疾病,今年已经30多岁,生活不能自理。

为了增加孔凡银一家的收入,村里给他安排了一个公益岗位。“领导安排我当护林员,一个月有800块钱。”孔凡银说,“蔡琴身体好的时候,村里就引导她种养。今年她种了近三亩辣椒,一亩高粱,这样一年就能增加几千元收入。”

乡村旅游是花茂村的重点项目,村委会不定期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餐厅、陶艺等培训活动,不仅使大家掌握了新技能,还增加了收入。

“今年的餐厅培训,孔凡银家三个人都参加了,培训15天,每天每人补助40元,15天一家三口就收入了1800元。”“党的政策好,他们感党恩,跟党走。”彭龙芬说道。

孔凡银家就是花茂村脱贫的缩影。2019年底,村里最后的13户3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几年前,花茂村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模式,许多村民守着自家的田地,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不足千元。每个农家庭院的收入很低,庭院经济没有发展起来。

2016年,花茂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从村民手中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发展的都是我们的高效农业,比如观光农业、大棚种植,每亩地收入两三万块钱。像我们引进的稻家蛙,平均每亩产值是4万元左右。我们挨家挨户进行了庭院绿化整治,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真正实现了千元院万元田。”前驻村第一书记周成军说。

现代农业合作社,让村民既收获了土地租金,又当起了产业工人,领到了工资,还方便照顾家庭。

在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几个当地村民正在田里忙活。合作社成立后,逐渐转变雇工方式,从请零散工人变成把产业分块包给村民打理,优化工资结构,这样不仅调动了村民们的积极性,产业效果也更加明显。

村民徐银芬2017年时还在播州城区经营餐馆,后来回家照顾孙子,把自家田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就到合作社来务工。“我们8个人承包6个棚,就是这一片茄子,所有工序都是我们自己做,8块钱1个小时,一天上9小时,另外还有150块钱的绩效、300块钱的全勤奖,加起来每个月有2500到2600块钱的工资。”

“疫情期间,我们外出返乡的村民都回来了,在家里面没有事情做。2月份开始播种后,我们让这些在家的村民来合作社务工,每天有80块钱收入。他们深有体会的就是不仅在家门口能挣到钱,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户户有门路,人人有增收,让大家的腰包更鼓,笑容更加灿烂。”彭龙芬笑着说。

△花茂村“红色之家”院外的笑脸墙

曾经的“荒茅村”已经一去不返,如今的花茂村,花繁叶茂,名副其实。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2019年的18556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9%降低到2019年的0。

如今,花茂村的产业越来越红火,百姓的笑脸也越来越多!


编辑: 宝厷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东北最佳旅游季”来了!一起来看亮点及玩法攻略

  • 山海邀约 日夜畅游|乐享双节,感受广东山与海的激情 2020-09-29
  • 丰收在望,一起出游拥抱收获季! 2020-09-21
  • “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正在联调联试,10月开通运营彩带串明珠,城轨游广东 2020-09-21
  • 精准扶贫交出满意答卷,广州文旅帮扶梅州两村摘“贫困帽子” 2020-07-01
  • 广东首个“历史文化游径体验日”活动受游客青睐3天逾3万游客踏上广东游径之旅 2020-07-01
  • “驿动的心” 带动乡村游、民宿游火起来 2020-05-13
  • 玩遍增城|亲测9条康养洗肺精品线路,诗意何止在远方 2020-04-29
  • 14家广东5A景区节前恢复开放!快来看哪些门票有优惠 2020-04-29

第10000辆小鹏P7下线 实现新势力单车型最快

  • MG领航正式开启预售 最低9.98万起 2020-10-18
  • 瑞虎8 PLUS 正式上市 搭载两种动力12.49万元起售 2020-10-16
  • 全新瑞虎e 上市 共四款车型售价10.88万元起 2020-10-15
  • 比亚迪宋PLUS上市首月订单量破万 2020-10-14
  • 玛莎拉蒂皇家特别版车型上市 中国限量发售35台 2020-10-13
  • 广汽集团发布9月销量快报同比增长15.59% 2020-10-13
  • 广汽丰田9月销量首超8万台,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0% 2020-10-13
  • 广汽本田第三季度累计销量超23万辆 同比增长29.7% 2020-10-13

人才!阿里达摩院10位青橙奖获得者平均年龄不足32岁

  • 温情奶爸硬核心——孙红雷代言的这个阿尔法蛋,究竟多硬核? 2020-09-23
  • B站一审胜诉!D站被判停止商标使用,赔偿311万元 2020-09-23
  • 2020年度“改变世界”企业榜单!新冠疫苗研发机构排第一 2020-09-23
  • 反击!华为终止澳大利亚1亿澳元投资,裁员超1000人 2020-09-22
  • 畅移升级全链路私域电商业务,携手腾讯构建零售增长新格局 2020-09-21
  • 搭载智慧柔风技术 TCL携手国美推出T睿柜机系列高端空调 2020-09-21
  • 最高可实现8级防抖功能 佳能EOS R5/R6亮相广州 2020-09-16
  • 墨迹天气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增至3.6亿元 张超退出监事一职 2020-09-15

华彩耀南粤,铜凿剪新颜:佛山工艺美术精品亮相广州

  • 茶中有真义 2020-10-18
  • 生态诗写作的可持续性 2020-10-18
  • 被一声“问好”暖着 2020-10-18
  • “老字号”白切鸡 2020-10-18
  • 徒步溪头村 2020-10-18
  • 秋园篱疏 2020-10-18
  • 北京国际音乐节 把古典音乐会搬进写字楼 2020-10-15
  • 青年艺术家修复石窟造像引争议 官方正在调查 2020-10-15

养颜妙品皂角米,花样烹法惹人爱

  • 双节连璧,来广州“逛吃”请拿稳美食攻略! 2020-09-24
  • 三伏到了,中秋还会远吗 2020-07-28
  • 月饼来争艳,哪款你会爱? 2020-07-28
  • 到始兴水晶寨,赴一份鲜美红嫩的杨梅之约 2020-06-01
  • 【美食】颜值实力双双在线,苹果诱惑你抵挡得住吗? 2020-05-14
  • “三南”佳肴 鲜而不同 2020-05-07
  • 又到一年春茶开采季,春茶价格相比往年有所下降 2020-04-01
  • VR全景、外卖优惠……星级酒店美食 为求“带货”花样百出 2020-03-27
金羊图库
  • 湖南张家界:行走绝壁捡垃圾 保护生态环境
  • 天文大潮持续 厦门沿海低洼区海水倒灌
  • 青岛:渔民独特捕虾方式尽现古朴渔家风情
  • 埃及发现大量2500年前彩色密封石棺
  • 北京平安大街启动大修
  • 英国曼彻斯特街头壁画致敬医务工作者
  • 天文大潮持续 厦门沿海低洼区海水倒灌
  • 街头艺术家班克西新作 鼓舞民众疫情下苦中作乐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今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将超2500亿元
2020-10-22 06:36:41
广州召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经济向常态回归
2020-10-21 22:01:11
“鉴宝”公司承诺可高价拍卖藏品,收取推广、拍卖费后溜之大吉
2020-10-21 21:58:51
广州首个!黄埔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0-10-21 21:55:11
广州社会组织未来五年如何发展?邀您建言献策
2020-10-21 21:50:05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向总书记报告丨花茂村的笑声
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刘林  2020-10-22
“荒茅”变成了“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贫困村也变成了小康村。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有一个面积9.8平方公里的村子——花茂村。

花茂村原村名“荒茅田”,从名字就能看出过去村里田园荒芜。

2015年6月16日,在贵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走进村民的超市、农家乐,和村民座谈交流。在“红色之家”农家乐,总书记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红色游、田园游,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荒茅”变成了“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贫困村也变成了小康村。

2019年,花茂村集体经济积累1135万元,年纯收益210万元,最后的13户38名贫困人员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

村民们的笑声,成为花茂村最美的音符。

“红色之家”农家乐是典型的黔北民居,由村党组织协助村民黄国琴夫妻俩在2014年创建,建筑面积500平方米。2015年总书记到花茂村视察时,就是在这里和村民座谈交流。

“他一进来就坐我们后院了,问了我们家有多少人,生意怎么样。”黄国琴指着自己的小院,兴奋地说,“总书记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说到这,大家都笑了,他也笑了。”

△“红色之家”农家乐小院

从那以后,“红色之家”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2019年,“红色之家”接待游客三万余人。

“2015年以后,我们每一年的毛收入大约120万。去除工人工资、税收以及其他开支,剩下一半就是利润。”黄国琴高兴地说,“现在日子富起来了,给两个儿子全款买了房、买了车。自己家里也有两辆车,一辆买菜、一辆代步。”

疫情期间,黄国琴夫妻俩把“红色之家”重新装修,4月2日开始营业,几个月来生意渐渐恢复。现在,每天有20桌左右的客人来就餐。

这五年,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地道的农家菜,住特色的乡村民宿。大家纷纷感叹“新农村实在太好了”!

每每想起这一幕,黄国琴脸上就露出幸福的笑容。

53岁的母先才已经做了近40年的陶艺,是家中第四代传承人。他开的母氏陶艺馆是花茂村现在仅存的一家陶艺作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花茂村里陶瓷作坊特别多,几乎家家都做土陶生意。本世纪初,便宜耐用的工业制品越来越多,土陶制品渐渐没落,花茂村的陶瓷厂纷纷停产。到了2007年,村里只剩下母先才家的作坊还在咬牙支撑。

2014年,在政府帮扶下,母先才建造了陶艺馆。“刚建起来时,压力特别大,因为建陶艺馆一共花了差不多100万,背了外债80万,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好在政府给我办了小微企业补助,还有贴息贷款等相关的政策支持,我们家陶艺馆才很顺利地建起来了。”

后来,母先才接受了当时的驻村第一书记周成军的建议,转变经营思路,由主营生产日用陶器改为陶器制作体验。转型后,前来体验陶艺制作的游客络绎不绝。

“大人收费20元,小朋友收费10元,一天能收入几千元,顶得上他过去一个月的收入。”周成军说。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游客在馆里排起长队,一年能接待上万名游客。

△来母氏陶艺馆参加培训的村民们

母先才家年收入从过去的3万元增长到30万元。原计划需要20年才能还清的负债,两年多就还清了。

“花茂村这五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家的精气神变了,经济收入高了,人笑得更灿烂了!”母先才笑着说。

村子富起来了,村民腰包鼓了。但是还有一些失去劳动能力、家庭情况特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保障他们的生活是花茂村村干部心头的大事。

村党支部书记彭龙芬一有空就会到村里的贫困户家看看,和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难事,有针对性地帮他们。“近几年来,我们在抓脱贫工作的时候,从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特别是解决村民就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增加了生态护林员、环卫工人等方面的就业。”

△孔凡银夫妇

孔凡银一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一家三口几乎没有稳定收入。前几年,孔凡银在工地干活时不慎摔伤造成腰椎错位,落下了病根。妻子蔡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儿子一出生患有精神疾病,今年已经30多岁,生活不能自理。

为了增加孔凡银一家的收入,村里给他安排了一个公益岗位。“领导安排我当护林员,一个月有800块钱。”孔凡银说,“蔡琴身体好的时候,村里就引导她种养。今年她种了近三亩辣椒,一亩高粱,这样一年就能增加几千元收入。”

乡村旅游是花茂村的重点项目,村委会不定期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餐厅、陶艺等培训活动,不仅使大家掌握了新技能,还增加了收入。

“今年的餐厅培训,孔凡银家三个人都参加了,培训15天,每天每人补助40元,15天一家三口就收入了1800元。”“党的政策好,他们感党恩,跟党走。”彭龙芬说道。

孔凡银家就是花茂村脱贫的缩影。2019年底,村里最后的13户3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几年前,花茂村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模式,许多村民守着自家的田地,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不足千元。每个农家庭院的收入很低,庭院经济没有发展起来。

2016年,花茂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从村民手中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发展的都是我们的高效农业,比如观光农业、大棚种植,每亩地收入两三万块钱。像我们引进的稻家蛙,平均每亩产值是4万元左右。我们挨家挨户进行了庭院绿化整治,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真正实现了千元院万元田。”前驻村第一书记周成军说。

现代农业合作社,让村民既收获了土地租金,又当起了产业工人,领到了工资,还方便照顾家庭。

在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几个当地村民正在田里忙活。合作社成立后,逐渐转变雇工方式,从请零散工人变成把产业分块包给村民打理,优化工资结构,这样不仅调动了村民们的积极性,产业效果也更加明显。

村民徐银芬2017年时还在播州城区经营餐馆,后来回家照顾孙子,把自家田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就到合作社来务工。“我们8个人承包6个棚,就是这一片茄子,所有工序都是我们自己做,8块钱1个小时,一天上9小时,另外还有150块钱的绩效、300块钱的全勤奖,加起来每个月有2500到2600块钱的工资。”

“疫情期间,我们外出返乡的村民都回来了,在家里面没有事情做。2月份开始播种后,我们让这些在家的村民来合作社务工,每天有80块钱收入。他们深有体会的就是不仅在家门口能挣到钱,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户户有门路,人人有增收,让大家的腰包更鼓,笑容更加灿烂。”彭龙芬笑着说。

△花茂村“红色之家”院外的笑脸墙

曾经的“荒茅村”已经一去不返,如今的花茂村,花繁叶茂,名副其实。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2019年的18556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9%降低到2019年的0。

如今,花茂村的产业越来越红火,百姓的笑脸也越来越多!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习近平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
20:50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我家大门常打开——经济特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故事
20:50
砥砺奋进又一程|创新之力
20:50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23日上午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将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2:00
174个基层家政服务站将在家门口服务广州街坊
08:19
“三尾之地”变身“一枝独秀” 小小造纸村身家逾69亿
08:18
东莞打造大湾区首所未来学校样板校 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
08:18
【中国梦·践行者】茂名九旬老人深藏功名70载 曾转战千里屡获功勋
08:16
粤企大力推进5G技术创新应用 加大新基建投入加速布局创新链
08:15
绝密交通站见证隐蔽战线历史 汕头又谱红色教育新篇章
08:15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