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回响】“临时家长”的操心事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0-11-09 15:38
分享到

编者按:

村庄中,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远山里,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壮

千年脱贫梦想

百年躬身耕耘

振聋发聩的决战号角

远山阵阵回响,谱写全民一心的战歌……

值此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际,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揭开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的序幕!

央广网重庆11月9日消息(记者王启慧)星期五下午,中益乡小学门口热闹了起来,这所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们迎来了每周回家的时间。

山峦巍峨高耸、延绵不断,接连几天的小雨,让山里的气温比城区要低上几度。穿过人群、过桥,谭梓涵沿着一条盘山公路向山里更深处的家走去。

脚下这条通往家里的路没有变,从谭梓涵上学起,爷爷和她一起走了4年;但这条路又变了:以前,这是一条泥土山路,坑洼不平,尘土飞扬,遇上雨天,半只脚都能陷进泥里,即便是爷爷牵着,谭梓菡不小心在泥泞中摔倒也是常有的事。而现在,那条令人发愁的路修成了一条平坦的水泥路,摩托车、小汽车、电动车……村民们上乡镇赶集一路顺畅就能到达,到了放假回家的日子,路上都是孩子们追逐奔跑的身影。

这条蜿蜒小路,也成为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脱贫的重要见证。

“Miss He是从重庆来的,以后就是我们的英语老师了,可漂亮啦!”“奶奶,Miss He是特意考来我们学校的正式老师,她以后一直教我们,不会走的”……从中益乡小学到全乡七个村,孩子们从这里出发,迫不及待地把开学发生的新鲜事讲给家里人听。

最重要的事

深山至深,贫困之至。

大风起时,林涛阵阵,山风吼鸣,一切人们对原始森林的想象,这里都有。

这个位于“三山夹两槽”地带的乡镇,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高达18.5%,土地零碎、土壤贫瘠、村集体经济为零……

在目之所及的更远处——武陵山区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的光明村,就是谭梓涵的家。而中益乡小学,居于“三山夹两槽”的槽底,地处偏僻,山区沟壑纵横,从家到学校走路要用半个小时,家更远的孩子甚至要用一个多小时,求学路常常是“两头黑”——上学天没亮,放学太阳已经下山,碰上雨雪风霜天气就更加艰难。

谭梓涵回忆起一年之前,在太阳还未升起的清晨,从村里通往学校那条泥泞的路上,光亮像一根柱子一样从爷爷的手电筒里被放出,她就是借着这根“柱子”爬上了中益乡小学的课堂。一天两次,一周10次上山、下山,上山、下山……

在这里,求学路之难有了更具体的体现。

“你要好好学习,要加油啊!”谭梓涵忘不了,爷爷去世的前一天,叮嘱她的仍是要好好学习。也就是在最难的那段时间里,她也懂得了一个道理:上学是重要的事,是必须要上的,不管这条路多难走。

差距正在缩小

2017年,谭梓涵的上学路发生了变化——随着脱贫攻坚的展开,中益乡乡村旅游、产业基地发展起来了,水泥路也从乡镇修到了7个村落人家的生活里。为了能让乡村里的孩子们上学更方便,中益乡推进寄宿制建设,修建了可容纳144人住宿的中益乡小学学生宿舍。于是,在城里同龄人都还在父母庇护下生活的时候,谭梓涵就和其他40多个同学一起住进了学校宿舍,开始独立生活。

2019年8月,中益乡小学建设完成20间学生宿舍并扩建学生餐厅(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上学路的难题解决了,求学路上的难题还依然存在。

在中益乡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占将近三分之一,曾经的贫困逼迫着这里的青年人走出大山,在外谋生打工,被留在这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贫穷拉开的不仅仅是乡村儿童和爸爸妈妈之间的距离,也拉开了这里与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

从县城到中益乡,苍山环绕,云雾缭绕在苍翠之间,盘旋不尽的山间公路将车辆送往深山的更深处。

车辆穿过隧道,等驶出时,何丹顿感一阵凉意:“山里的气温果然要比城里低,这简直是一个穿越季节的隧道。”在隧道这头的中益乡小学,刚刚26岁的何丹开始了乡村教师的生活——这是她心目中最向往的、最纯粹的教书方式。

很快,这个有着温柔的面庞,一双大眼睛的女老师发现,温度只是城乡间的第一个不同,而更大的不同也给她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教室里,何丹坐在谭梓涵身边,指着练习册上的“music teacher”问她这是什么意思?谭梓涵有点紧张,抿着嘴回答道:英语老师。何丹无奈地摇摇头,上周刚教的又答错了。

知识学到了,但是很快就忘记,这几乎是中益乡小学所有学生都在面对的问题。

教室里,何丹(右)指导谭梓涵(左)做英语练习题(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的小孩,学习有人督促,比如老师可以布置听写作业,请家长协助完成,可这里的孩子没有,就失去了‘巩固复习’的重要环节。”何丹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即使是刚讲过的内容,不复习也很容易忘。”何丹一度很无奈。对这里的孩子们来说,学习英语是个很大的挑战。

2019年,中益乡小学的学生才第一次接触英语。“不用说做题,连读懂题干都是问题,一个短句子他们都很难读完。”英语是一门陌生的语言。

何丹第一次上课时,总能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起初她不明白笑声的原因,后来才发现,学生们总是把英语发音对照汉语取谐音。“比如pig,他们就会故意说成‘屁股’。”何丹选择无视学生的调皮,希望让他们慢慢习惯这门语言,学着接纳它、学习它。

不止是英语课,从县城来支教的数学老师也发现,要求五分钟内完成的算术题,县城班里只有个别学生完不成,而在这里,仅有个别学生能够完成。语文老师也抱怨过:上周教的,这周又“还”给我了。更让老师们头疼的是,周末作业很少有人完成——“周一早上都是在教室补作业的。”

“他们都很聪明,只是基础太薄弱,读题都非常慢。”不少老师在交流中统一了看法——一是学校里留守儿童占比三分之一,无人看管、隔代看管普遍存在,祖父母们大多只关心孩子们吃好穿暖,在监督孩子学习方面基本参与不了,有的学生回家后还要放牛、做农活,回家基本处于不学习状态;二是过去中益乡太贫穷,缺老师,更缺专业老师,往往一个老师要兼好几门学科,学生的学习基础太薄弱。

2019年,中益乡全乡脱贫(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在中益乡脱贫的路上,教育脱贫被当做重点推进。新建的宿舍楼、教学楼明亮宽敞;助学金、各类补贴保障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师资在提升,支教老师一年一年不断地来;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进了教室,各类体育器材供学生使用。条件上的差距正被努力缩小,但老师们发现要想真正实现教育脱贫,必须要让学生摆脱学习基础“贫困”,让他们的基础“富足”起来、扎实起来,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来。

在同一片海域上,有人乘快艇,有人坐轮渡,有人只能自己划小船。何丹此前任职于重庆市一家课外辅导机构,去机构里上课的学生有的是为“冲优”,有的是为“补短”。而中益乡小学的孩子们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学校里的老师——他们与未来之间的“摆渡人”。

“临时家长”的操心事

晚上7点,中益乡小学的教室还亮着灯,不大的教室里,学生和老师还在奋战。

让校变成家,让乡村教师当好“临时家长”,是中益乡小学的应对之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靠教育,经济脱贫了是第一步,“教育扶贫”才是更为持久的话题。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战斗里,教师不能缺席,而在远山里的乡村小学,要想解决那一个个因为曾经的贫困而涌现出的问题,乡村教师往往要付出更多。

上完一天的课程,中益乡小学老师们的工作还未结束,他们需要在课后继续扮好“临时家长”的角色。教室的课表里,下午三点放学后是课后辅导时间,晚饭后是晚自习时间,直至晚上八点。

完成作业,培养学习习惯,对中益乡的孩子来说是学习上的“硬骨头”。

“那我们就尽量在课后的时间里‘盯着’他们,陪他们一起完成,有问题当场就给他们解答。”利用这些时间,可以弥补因为基础薄弱而被迫放缓的教学进度,但即便是这样,目前中益乡小学仍要比县城里学生学习进度慢两节。

这是一个漫长且需要坚持的过程。何丹和同事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做作业、答疑、查漏补缺,也唯有花更多时间去补足短板、努力追赶,才有缩小差距的可能。

让何丹欣喜的是,花时间下的功夫没有白费,并以她意料之外的速度反馈给她回报。

为了让学生开口说英语,何丹利用早自习给学生们放英语听力跟读,最初,何丹看到的是不知所措和一张张“茫然”的脸,但几周下来,她发现已经有几个学生甚至能够比录音更早地把句子完整叙述出来。上课时,也不再有人在她读单词时发笑,他们认识到了这是一门有用的“工具”语言,开始认真学习了,这让她感到欣喜。

“多学一种语言就可以去更多的地方!”谭梓涵在电话里跟妈妈说。

谭梓涵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正在记录同学借阅书籍情况(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学生在学习,何丹也有新的东西必须要学。

这些十岁起就住校独立生活的学生不过都还是一些“小豆丁”,如果不曾受贫困的苦,如果父母不曾无奈外出务工,他们本应拥有完整幸福的童年,也不必早早独立。可孩子就是孩子,总是需要大人照顾。“这些娃住在学校,吃也在学校,老师就是他们的家长呀!”有一次,何丹看到,一个学生发烧去办公室找老师,班主任摸头、测体温、带他去乡镇医院,这个场景让刚刚26岁的她真实感觉到——在乡村当老师,真的要学会去当一个家长了。

改变的力量

生活在改变,学习在改变,一个更大的世界正在孩子面前徐徐展开。

“我长大以后想做一个记者。”在越来越多媒体关注到这个大山里的学校后,谭梓涵的理想悄悄发生了改变。在她的未来里,出现了一个更有趣的职业——记者。

“能见到更多的人,接触到更多有意思的事。”谭梓涵渴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希望他们接受文化熏陶,通过学习、教育,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拥有自己理想的人。”何丹也曾是留守儿童,内向腼腆,学习成绩一般。

那时她在电视里看到加盟“小吃车”的广告,觉得自己学习不好就算了,将来靠这个能赚钱也不错。“但初二的时候,我的老师总是鼓励我,我开始对学习有了信心,成绩也开始变好,形成了正向循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何丹发现了自己在英语方面的天赋和兴趣。

何丹把老师的关注和鼓励誉为一种“改变的力量”。如今,她也希望自己能给眼前这些山区孩子同样改变的力量。“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自己擅长的方向,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拥有更多可能的人生。”

更多可能性,更好的人生,是老师们希望通过教育给予学生的。“我们的学生都聪明得很,如果他们培养了强健的内心和专注学习的能力,以后不管去了哪里,他们都能很快拔尖。”中益乡的老师相信,如果有一天学生们走出大山,也会有和城里孩子一样充实、自信的人生——“因为他们后劲十足”。

外面的世界滚滚向前,袅袅青烟萦绕在大山人家的房屋上方,眺望山尖,天边开始泛红,太阳冉冉升起,新的一天眼看着冒了出来,视线不远处的中益乡小学又响起了朗朗书声。

编辑: 正龙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东北最佳旅游季”来了!一起来看亮点及玩法攻略

  • 多元与古朴交织 新人类最爱体验古镇慢生活 2020-11-03
  • 山海邀约 日夜畅游|乐享双节,感受广东山与海的激情 2020-09-29
  • 丰收在望,一起出游拥抱收获季! 2020-09-21
  • “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正在联调联试,10月开通运营彩带串明珠,城轨游广东 2020-09-21
  • 精准扶贫交出满意答卷,广州文旅帮扶梅州两村摘“贫困帽子” 2020-07-01
  • 广东首个“历史文化游径体验日”活动受游客青睐3天逾3万游客踏上广东游径之旅 2020-07-01
  • “驿动的心” 带动乡村游、民宿游火起来 2020-05-13
  • 玩遍增城|亲测9条康养洗肺精品线路,诗意何止在远方 2020-04-29

传祺GS8凭什么挑战合资爆款车型?凭实力

  • 全新MG5上市 售价6.49万-9.69万元 2020-11-09
  • 公布中文名“光荷4 X”上汽大众ID.4 X首次与公众见面 2020-11-04
  • 解决都市出行弊病 零跑T03全国巡回试驾会广东站 2020-11-04
  • 续航提供两个版本 哪吒V 正式上市补贴后售价5.99万元起 2020-11-04
  • 埃安LX科技进化上市 售价22.96万元起 2020-11-03
  • 官方指导价11.37万元起 吉利星瑞全网上市 2020-11-01
  • 关注冬季用车安全 宋MAX升级版自带“秘籍” 2020-11-06
  • “广汽传祺”杯中国企业家公益徒步挑战赛正式开赛 2020-11-01

人才!阿里达摩院10位青橙奖获得者平均年龄不足32岁

  • 厉害!我国数学家取得重大突破,花6年发表120页论文 2020-11-09
  • 小霸王被申请破产重整!98起司法纠纷缠身 2020-11-09
  • 优胜教育创始人陈昊公开致歉:愿以0元转让全部股份 2020-11-09
  • 网易严选不玩双11了!反对花明天的钱为今天的欲望买单 2020-11-05
  • 世界首条清洁能源外送特高压通道完成首次“心脏问诊” 2020-11-04
  • NASA重新与旅行者2号取得联系后者已距地球超188亿公里 2020-11-04
  • 爽爆双十一!百万话费、iPhone12等你来! 2020-11-04
  • 分析机构:2021年全球真无线耳机出货量将达到3.5亿部 2020-11-03

华彩耀南粤,铜凿剪新颜:佛山工艺美术精品亮相广州

  • 峥嵘岁月 2020-11-09
  • 我的诺奖情节 2020-11-09
  • 四十年考古还原千年北庭故城 破解点点历史谜团 2020-10-29
  • 故宫的屋顶真的无法落鸟?琉璃瓦反光限制鸟类停留 2020-10-29
  • 「学习三部曲」荣获“最佳笔记奖”,为何叫好又叫座? 2020-10-25
  • 茶中有真义 2020-10-18
  • 生态诗写作的可持续性 2020-10-18
  • 被一声“问好”暖着 2020-10-18

养颜妙品皂角米,花样烹法惹人爱

  • 秋到,蟹到,美味到 2020-10-30
  • 双节连璧,来广州“逛吃”请拿稳美食攻略! 2020-09-24
  • 三伏到了,中秋还会远吗 2020-07-28
  • 月饼来争艳,哪款你会爱? 2020-07-28
  • 到始兴水晶寨,赴一份鲜美红嫩的杨梅之约 2020-06-01
  • 【美食】颜值实力双双在线,苹果诱惑你抵挡得住吗? 2020-05-14
  • “三南”佳肴 鲜而不同 2020-05-07
  • 又到一年春茶开采季,春茶价格相比往年有所下降 2020-04-01
金羊图库
  • 国际“芯”参展进博会 展现开放合作立场
  • 14.83克拉紫粉钻将拍卖 光彩耀眼夺目
  • 南京长江第五大桥进行主桥灯光调试
  • 江苏南京: 国家极限运动溧水训练基地建成 设计造型如“梅花”
  • 立冬,温和暖阳在城里“描金”
  • 海南琼海:风和景明
  • 安徽宁国:秋色尽染红杉林
  • 立冬将至收获忙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买买买,中国消费力“杠杠的”
2020-11-09 10:27:2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绘就现代化绿色图景
2020-11-09 10:27:21
直播带货火!瞧瞧“双11”新业态
2020-11-09 10:27:21
老字号怎样换个新活法?
2020-11-09 10:27:21
这届进博会,不一般!
2020-11-09 10:27:21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远山的回响】“临时家长”的操心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  作者:  2020-11-09
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揭开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的序幕!

编者按:

村庄中,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远山里,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壮

千年脱贫梦想

百年躬身耕耘

振聋发聩的决战号角

远山阵阵回响,谱写全民一心的战歌……

值此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际,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揭开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的序幕!

央广网重庆11月9日消息(记者王启慧)星期五下午,中益乡小学门口热闹了起来,这所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们迎来了每周回家的时间。

山峦巍峨高耸、延绵不断,接连几天的小雨,让山里的气温比城区要低上几度。穿过人群、过桥,谭梓涵沿着一条盘山公路向山里更深处的家走去。

脚下这条通往家里的路没有变,从谭梓涵上学起,爷爷和她一起走了4年;但这条路又变了:以前,这是一条泥土山路,坑洼不平,尘土飞扬,遇上雨天,半只脚都能陷进泥里,即便是爷爷牵着,谭梓菡不小心在泥泞中摔倒也是常有的事。而现在,那条令人发愁的路修成了一条平坦的水泥路,摩托车、小汽车、电动车……村民们上乡镇赶集一路顺畅就能到达,到了放假回家的日子,路上都是孩子们追逐奔跑的身影。

这条蜿蜒小路,也成为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脱贫的重要见证。

“Miss He是从重庆来的,以后就是我们的英语老师了,可漂亮啦!”“奶奶,Miss He是特意考来我们学校的正式老师,她以后一直教我们,不会走的”……从中益乡小学到全乡七个村,孩子们从这里出发,迫不及待地把开学发生的新鲜事讲给家里人听。

最重要的事

深山至深,贫困之至。

大风起时,林涛阵阵,山风吼鸣,一切人们对原始森林的想象,这里都有。

这个位于“三山夹两槽”地带的乡镇,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高达18.5%,土地零碎、土壤贫瘠、村集体经济为零……

在目之所及的更远处——武陵山区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的光明村,就是谭梓涵的家。而中益乡小学,居于“三山夹两槽”的槽底,地处偏僻,山区沟壑纵横,从家到学校走路要用半个小时,家更远的孩子甚至要用一个多小时,求学路常常是“两头黑”——上学天没亮,放学太阳已经下山,碰上雨雪风霜天气就更加艰难。

谭梓涵回忆起一年之前,在太阳还未升起的清晨,从村里通往学校那条泥泞的路上,光亮像一根柱子一样从爷爷的手电筒里被放出,她就是借着这根“柱子”爬上了中益乡小学的课堂。一天两次,一周10次上山、下山,上山、下山……

在这里,求学路之难有了更具体的体现。

“你要好好学习,要加油啊!”谭梓涵忘不了,爷爷去世的前一天,叮嘱她的仍是要好好学习。也就是在最难的那段时间里,她也懂得了一个道理:上学是重要的事,是必须要上的,不管这条路多难走。

差距正在缩小

2017年,谭梓涵的上学路发生了变化——随着脱贫攻坚的展开,中益乡乡村旅游、产业基地发展起来了,水泥路也从乡镇修到了7个村落人家的生活里。为了能让乡村里的孩子们上学更方便,中益乡推进寄宿制建设,修建了可容纳144人住宿的中益乡小学学生宿舍。于是,在城里同龄人都还在父母庇护下生活的时候,谭梓涵就和其他40多个同学一起住进了学校宿舍,开始独立生活。

2019年8月,中益乡小学建设完成20间学生宿舍并扩建学生餐厅(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上学路的难题解决了,求学路上的难题还依然存在。

在中益乡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占将近三分之一,曾经的贫困逼迫着这里的青年人走出大山,在外谋生打工,被留在这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贫穷拉开的不仅仅是乡村儿童和爸爸妈妈之间的距离,也拉开了这里与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

从县城到中益乡,苍山环绕,云雾缭绕在苍翠之间,盘旋不尽的山间公路将车辆送往深山的更深处。

车辆穿过隧道,等驶出时,何丹顿感一阵凉意:“山里的气温果然要比城里低,这简直是一个穿越季节的隧道。”在隧道这头的中益乡小学,刚刚26岁的何丹开始了乡村教师的生活——这是她心目中最向往的、最纯粹的教书方式。

很快,这个有着温柔的面庞,一双大眼睛的女老师发现,温度只是城乡间的第一个不同,而更大的不同也给她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教室里,何丹坐在谭梓涵身边,指着练习册上的“music teacher”问她这是什么意思?谭梓涵有点紧张,抿着嘴回答道:英语老师。何丹无奈地摇摇头,上周刚教的又答错了。

知识学到了,但是很快就忘记,这几乎是中益乡小学所有学生都在面对的问题。

教室里,何丹(右)指导谭梓涵(左)做英语练习题(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的小孩,学习有人督促,比如老师可以布置听写作业,请家长协助完成,可这里的孩子没有,就失去了‘巩固复习’的重要环节。”何丹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即使是刚讲过的内容,不复习也很容易忘。”何丹一度很无奈。对这里的孩子们来说,学习英语是个很大的挑战。

2019年,中益乡小学的学生才第一次接触英语。“不用说做题,连读懂题干都是问题,一个短句子他们都很难读完。”英语是一门陌生的语言。

何丹第一次上课时,总能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起初她不明白笑声的原因,后来才发现,学生们总是把英语发音对照汉语取谐音。“比如pig,他们就会故意说成‘屁股’。”何丹选择无视学生的调皮,希望让他们慢慢习惯这门语言,学着接纳它、学习它。

不止是英语课,从县城来支教的数学老师也发现,要求五分钟内完成的算术题,县城班里只有个别学生完不成,而在这里,仅有个别学生能够完成。语文老师也抱怨过:上周教的,这周又“还”给我了。更让老师们头疼的是,周末作业很少有人完成——“周一早上都是在教室补作业的。”

“他们都很聪明,只是基础太薄弱,读题都非常慢。”不少老师在交流中统一了看法——一是学校里留守儿童占比三分之一,无人看管、隔代看管普遍存在,祖父母们大多只关心孩子们吃好穿暖,在监督孩子学习方面基本参与不了,有的学生回家后还要放牛、做农活,回家基本处于不学习状态;二是过去中益乡太贫穷,缺老师,更缺专业老师,往往一个老师要兼好几门学科,学生的学习基础太薄弱。

2019年,中益乡全乡脱贫(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在中益乡脱贫的路上,教育脱贫被当做重点推进。新建的宿舍楼、教学楼明亮宽敞;助学金、各类补贴保障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师资在提升,支教老师一年一年不断地来;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进了教室,各类体育器材供学生使用。条件上的差距正被努力缩小,但老师们发现要想真正实现教育脱贫,必须要让学生摆脱学习基础“贫困”,让他们的基础“富足”起来、扎实起来,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来。

在同一片海域上,有人乘快艇,有人坐轮渡,有人只能自己划小船。何丹此前任职于重庆市一家课外辅导机构,去机构里上课的学生有的是为“冲优”,有的是为“补短”。而中益乡小学的孩子们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学校里的老师——他们与未来之间的“摆渡人”。

“临时家长”的操心事

晚上7点,中益乡小学的教室还亮着灯,不大的教室里,学生和老师还在奋战。

让校变成家,让乡村教师当好“临时家长”,是中益乡小学的应对之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靠教育,经济脱贫了是第一步,“教育扶贫”才是更为持久的话题。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战斗里,教师不能缺席,而在远山里的乡村小学,要想解决那一个个因为曾经的贫困而涌现出的问题,乡村教师往往要付出更多。

上完一天的课程,中益乡小学老师们的工作还未结束,他们需要在课后继续扮好“临时家长”的角色。教室的课表里,下午三点放学后是课后辅导时间,晚饭后是晚自习时间,直至晚上八点。

完成作业,培养学习习惯,对中益乡的孩子来说是学习上的“硬骨头”。

“那我们就尽量在课后的时间里‘盯着’他们,陪他们一起完成,有问题当场就给他们解答。”利用这些时间,可以弥补因为基础薄弱而被迫放缓的教学进度,但即便是这样,目前中益乡小学仍要比县城里学生学习进度慢两节。

这是一个漫长且需要坚持的过程。何丹和同事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做作业、答疑、查漏补缺,也唯有花更多时间去补足短板、努力追赶,才有缩小差距的可能。

让何丹欣喜的是,花时间下的功夫没有白费,并以她意料之外的速度反馈给她回报。

为了让学生开口说英语,何丹利用早自习给学生们放英语听力跟读,最初,何丹看到的是不知所措和一张张“茫然”的脸,但几周下来,她发现已经有几个学生甚至能够比录音更早地把句子完整叙述出来。上课时,也不再有人在她读单词时发笑,他们认识到了这是一门有用的“工具”语言,开始认真学习了,这让她感到欣喜。

“多学一种语言就可以去更多的地方!”谭梓涵在电话里跟妈妈说。

谭梓涵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正在记录同学借阅书籍情况(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学生在学习,何丹也有新的东西必须要学。

这些十岁起就住校独立生活的学生不过都还是一些“小豆丁”,如果不曾受贫困的苦,如果父母不曾无奈外出务工,他们本应拥有完整幸福的童年,也不必早早独立。可孩子就是孩子,总是需要大人照顾。“这些娃住在学校,吃也在学校,老师就是他们的家长呀!”有一次,何丹看到,一个学生发烧去办公室找老师,班主任摸头、测体温、带他去乡镇医院,这个场景让刚刚26岁的她真实感觉到——在乡村当老师,真的要学会去当一个家长了。

改变的力量

生活在改变,学习在改变,一个更大的世界正在孩子面前徐徐展开。

“我长大以后想做一个记者。”在越来越多媒体关注到这个大山里的学校后,谭梓涵的理想悄悄发生了改变。在她的未来里,出现了一个更有趣的职业——记者。

“能见到更多的人,接触到更多有意思的事。”谭梓涵渴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希望他们接受文化熏陶,通过学习、教育,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拥有自己理想的人。”何丹也曾是留守儿童,内向腼腆,学习成绩一般。

那时她在电视里看到加盟“小吃车”的广告,觉得自己学习不好就算了,将来靠这个能赚钱也不错。“但初二的时候,我的老师总是鼓励我,我开始对学习有了信心,成绩也开始变好,形成了正向循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何丹发现了自己在英语方面的天赋和兴趣。

何丹把老师的关注和鼓励誉为一种“改变的力量”。如今,她也希望自己能给眼前这些山区孩子同样改变的力量。“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自己擅长的方向,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拥有更多可能的人生。”

更多可能性,更好的人生,是老师们希望通过教育给予学生的。“我们的学生都聪明得很,如果他们培养了强健的内心和专注学习的能力,以后不管去了哪里,他们都能很快拔尖。”中益乡的老师相信,如果有一天学生们走出大山,也会有和城里孩子一样充实、自信的人生——“因为他们后劲十足”。

外面的世界滚滚向前,袅袅青烟萦绕在大山人家的房屋上方,眺望山尖,天边开始泛红,太阳冉冉升起,新的一天眼看着冒了出来,视线不远处的中益乡小学又响起了朗朗书声。

编辑: 正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11月2日—11月8日)
09:55
联播+ | 大国工程如何造就?习近平道出关键
09:55
焦点访谈:“十四五”即将起航,中国经济怎么干?
09:55
广东省新闻界庆祝第二十一个记者节 他们,记录新时代讲述好故事
08:59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喜获多个大奖
09:00
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座谈分享心得 履行媒体责任 坚守新闻初心
08:59
广东省政协开启“悦读”模式 委员们齐心打造书香政协
08:58
广东“119”消防宣传月启动 最靓灯光致敬最美消防人
08:57
萌翻了 10只帝企鹅宝宝排队做“体检”
08:56
“广州滋味榜”出炉:来广州照着榜单吃吃吃
08:56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