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梁怿韬报道:珠江水系是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如何保护共有的水源?11月17日至19日,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水务论坛上,专家们进行了讨论。18日,“因水结缘”的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水务职能部门和水务企业代表在论坛上,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将通过各自优势,合作孵化创新型水务产业。
以水务为抓手 开展深度合作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军,从市民生活、工业制造、民生生产、城市发展等多角度,论述了水质安全所面临的挑战。
“单一的城市逐渐发展为城市群,城市和城市彼此发展之间可能会形成‘城中村’,这些地方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出现环境、水、生活垃圾污染的概率比较大。另外,原来的城市末端变成新城市的中心,供水排水污水系统能否承受新需求也是一个问题。”马军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着我国超大型城市群发展模式的探索任务,可以以水务为抓手开展深度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实现优势互补。”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唐建国,在以“现代雨水排水系统”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广州不少社区实现雨污分流,间接消除了河涌的黑臭,珠海建设的“海绵城市”设施,可吸水的绿化带与马路平行或凹于马路平面,方便收集雨水,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相互分享学习治理涉雨灾害的案例。
加强水务事业 共享互助互利共赢
在11月18日举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水务论坛上,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水务方面的代表,共同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十一地水务单位战略合作框架意向书”(香港特别行政区水务署代表通过线上形式参与)。各城市约定,针对水生态建设、水环境治理,将在运营管理、技术创新、人才交流培训、物资采购信息、水务创新科技共研共享等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推动资本运作、项目实施、技术成果转化、市场开发等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助力水务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共享互助、互利共赢。
“本次论坛举办前,我们已成立了一个产业联盟群。群里的投资人、研发队伍、设备生产商等已达成了一些合作意愿。”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学伟表示,水务产业也需要产学研平台,需要对创新型的水务产业进行孵化。在粤港澳大湾区水务合作和创新产业孵化上,广州可以提供场地、学术和应用场景的支持。
吴学伟介绍,广州于2009年率先在京溪建设全市第一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不少原本计划搬迁的居民不再搬迁,污水厂从“邻避”设施变为“邻利”设施,这也开启了日后广州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普遍“地下化”。今年上半年,广州新落成的8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不仅让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提升,也为处理厂上方和周边土地创造利用条件。“这些土地可以打造成水务环保企业的产业孵化基地,相关的处理设施可以延伸出一条用于试验的生产线,作为支持大湾区各城市的创新资源。”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