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文 通讯员 沈明礼 郭安祥
一场大火带来五十多年前迁徙失散的回忆,半块绣花巾解开半个世纪的母子离别,一首瑶歌牵引出跨越重洋的幸福爱恋,一次梦圆勾画出“最美瑶山”的美好未来。24日晚8时,中国首部当代瑶族音乐剧——《过山“谣”》在广东艺术剧院精彩上演。舞台上载歌载舞,以音乐剧形式讲述的瑶族故事,让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除音乐剧《过山“谣”》外,韶关市推出的工矿题材粤北采茶戏《51号信箱》同样成为35台剧(节)目之一,入围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大型舞台艺术作品终评角逐。两部作品入围,创下韶关市在广东省艺术节这个全省最高规格、最高水平艺术盛会上的历史最好成绩。
《过山“谣”》演出剧照 (韶关市委宣传部供图)
《过山“谣”》用34首歌曲讲述动人瑶族故事
在盛大的海外瑶族嘉年华上,瑶族姑娘秀秀一首天籁般的瑶歌,打动了从小在国外生长的瑶家后裔乔治(瑶族名字“拉高”),勾起了其父宗孝五十多年前的回忆,促成拉高回国寻根之旅。拉高带着父亲尘封的信物、对爱的追求、对父亲念念不忘故土的向往,来到瑶山,却因为不懂规矩、触犯禁忌,与师公邓老爹发生争执,冒失引发一场大火……
大火勾起五十多年前的往事,也解开了拉高父亲宗孝的身世之谜,重现了那段五十多年前骨肉失散的心酸回忆。拉高背着奶奶下山的同时,也背起了大瑶山的依恋情长。挂灯祈福之夜,拉高、秀秀收获幸福的爱情,宗孝还乡跪恩,五十多年的愿望终于梦圆。拉高携手乡亲一同创业,“醉美瑶乡”计划勾画出最美瑶山的梦想。
乳源民族文化传习馆的瑶族音乐剧《过山“谣”》,以过山瑶文化中最有智慧和最为独特的精神符号——瑶族歌谣为线索,以四幕34首歌曲把情感线贯穿全剧,几段民族舞蹈表演更是风情感十足,全剧以寻根问祖为故事核心,艺术地再现“过山瑶”风雨迁徙的人文历史。
“过山瑶”是我国瑶族四大支系之一,以韶关乳源为中心地区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云南以及泰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地均有过分布,乳源也被称为“世界过山瑶之乡”。《过山“谣”》是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55周年献礼剧目,也是中国首部当代瑶族音乐剧,曾荣获2019年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作为全国入选五台剧目之一参加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罗丽认为,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家国情怀,是文脉延绵,是精神依归;乡愁是我们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乡愁是华夏儿女对故土山水的悠长眷恋,无可替代,无人能比;乡愁也是过山瑶同胞对乳源山乡无法割舍的血脉温情。
《51号信箱》再现“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为广东的老工业城市,韶关市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特别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韶关抓住被国家确定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小三线建设”地区的机遇,全力发展工矿企业,在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土地上,建成了当时璀璨夺目的重工业城市。在那段时期,粤北大地上发生过不少工矿人战天斗地的故事。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所使用铀材料70%是在韶关开采、冶炼。
《51号信箱》演出剧照 (由韶关市委宣传部提供)
2018年韶关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全面梳理新中国成立后韶关工矿企业的发展脉络,启动《51号信箱》的创排工作。《51号信箱》讲述上世纪60年代初,在粤北深山一个神秘的单位——“51号信箱”,这里是新中国首批核矿开采基地,来自部队、城市、农村的首批开拓者,在这里经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51号信箱》定位在以做豆腐出身的农村青年“罗豆腐”身上,他参加“51号信箱”招工,原本希望进入工厂工作,住上高楼、吃好喝好,却一度大失所望,几次想偷偷逃走,最终几经磨炼,成为优秀工人。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和视角,作品塑造老厂长、王工程师等一大批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的老一辈核矿事业开拓者的形象,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这部大戏的厚重情怀。
“工矿文化、工矿精神是上世纪50年代末,伴随着共和国工业和国防建设的步伐,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在粤北大地上谱写下的一曲壮阔的时代篇章,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深深镌刻在粤北大地上的文化烙印。”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原主任赖伟庆认为,当地首次用采茶戏的方式向外界展示韶关工矿文化和工矿精神,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老一辈工矿人的奋斗和牺牲,特别是为共和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立下的不可磨灭功勋。
2019年9月,历经一年的打磨,该戏揭开了神秘面纱,一经推出便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广东省文联原党组书记陈中秋曾动容地表示,“我们很多在韶关工作过的老同志看过表演之后都表示肯定及赞赏,没想到粤北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能将工矿题材演绎得这么精彩,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回眸“十三五”
韶关市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除了入围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的《过山“谣”》和《51号信箱》,韶关市近年来还先后推出采茶戏《枫树湾近事》《卖杂货》《阿三戏公爷》,音乐舞蹈节目《瑶山飞来一群金鸪鸪》等一大批舞台精品。2019年,韶关市相关部门还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团队合作,创作了以“韶乐”为主题的交响组曲《新韶九章》,并在广州大剧院进行成功首演。
历史上的韶关,人杰地灵,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16年以来,西京古道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坪南昌起义军和红七军革命活动旧址等13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韶关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
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韶关市大力推动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以及风度书房建设。“十三五”期间,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斌庐、两塘书院、浈江区图书馆、武江区文化馆等文化场馆先后建成并开放,全市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30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尤其是2017年以来,韶关市建成的60间风度书房,更是成为善美韶关的文化“新地标”和“新名片”,年均接待读者178万人次,在韶关市文化建设工作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十三五”期间,韶关市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蓬勃开展,实施“一年民间艺术,一年音乐舞蹈,一年戏剧曲艺”品牌战略,举办韶关市音乐舞蹈花会、韶关市民间艺术花会和韶关市戏剧曲艺花会,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韶关市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南雄罗曼水晶钢琴生产基地、翁源兰花文化创意产业园、始兴盛怡制笔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产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瑶族刺绣、丹霞红豆饰品等以非遗项目为设计元素开发的文创产品,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正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回眸“十三五”,韶关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展望“十四五”,韶关市提出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艺创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助力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