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终专稿)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王新萍 龚鸣 方莹馨 发表时间:2020-12-26 16:54
分享到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终专稿) --国际--人民网

2020年,全球多地发生自然灾害,都与气候变化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是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

“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全球变暖不会因疫情停下脚步,应对气候变化一刻也不能松懈”……

全球性危机亟须加强国际合作和集体行动。习近平主席发出重要倡议,呼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宣布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为全球共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复苏注入了新动力。

保护生态,中国贡献有目共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

从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到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国一直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砥砺前行。

——截至2019年年底,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已提前完成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装机已占全球30%,在全球增量中占比44%,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均稳居世界首位;

——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超过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领海面积的4.6%,其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神农架到武夷山,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深入推进,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覆盖不同生态环境类型,涉及多个珍稀物种。

卫星图像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来自中国。《自然》科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惊叹“中国森林碳吸收量对全球的贡献”。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中国生态文明实践得到越来越多国际认可:“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已被纳入联合国文件……

“中国从不同维度采取有效行动,通过发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清退低效产能、政策引导新能源车普及、新增绿色建筑面积等,积极落实减排责任。中国引领全球减排行动的作用举足轻重。”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指出。

最早提出“绿色GDP”概念的学者之一、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

独行快,众行远。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世界各国共同开启绿色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与60多个国家、国际及地区组织签署约150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已签约或签署加入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议定书等有50多项……

共建“一带一路”有了更多绿色,全球环境治理凝聚起更大合力。

——在卢森堡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机构发行的数只绿色债券挂牌交易,募集数十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相关国家绿色项目建设。卢森堡证交所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沙夫说:“共建‘一带一路’吸引更多绿色投资,促进资本跨国流动,卢中合作与对话正在为全球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建设提供助力。”

——巴基斯坦巴沙水电站主体工程启动,匈牙利考波什堡光伏电站进入建设关键期,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全力推进……中国加快能源科技出海,让世界共享清洁电力。比利时商务咨询公司赛百思首席执行官弗雷德里克·巴尔丹表示,中国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满足清洁和绿色电力需求,为推动世界能源系统绿色转型发挥积极作用。

——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埃及、博茨瓦纳、纳米比亚等数十国农业科技人员走进中国,学习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修复技术,中国环境治理经验让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获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积极肯定,认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庄严承诺,提振全球治理信心

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气候雄心峰会,中国接连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极大提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信心。

“这有助于激励全球更多国家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危机。”国际非营利机构“气候组织”首席执行官海伦·克拉克森说。

英国社会学家、“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马丁·阿尔布劳说,中国再次宣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坚持绿色发展,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承诺。

“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照顾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关切”“恪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提供更多帮助”“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一次次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展现了大国领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恢宏的全球视野,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前外长法比尤斯称:“在必不可少的与气候变化的斗争中,中国曾经、正在并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主动为全球环境治理搭建新平台、贡献新力量。从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到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再到“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多年来,中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国已与34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37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华举办45期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培训了约120个发展中国家的2000余名气候变化官员和技术人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法国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弗兰克·勒科克说。

今年以来,为提升全球应对环境挑战行动力,中国继续积极行动、扩展合作——

7月,中国和老挝签署合作建设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谅解备忘录,向老挝方赠送太阳能LED路灯、新能源客车、环境监测设备等低碳环保物资;

11月,中国与博茨瓦纳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向博方提供多星一体化气象卫星数据移动接收处理应用系统,在气象、减灾、农业、环保等方面造福当地社会;

11月底,中非环境合作中心正式启动,重点围绕“中非绿色使者计划”“中非绿色创新计划”等旗舰项目开展合作,加强生态环保能力建设。

…………

“我们看到中国对多边主义越来越多的承诺和投入,这非常令人鼓舞。”联合国副秘书长霍克希尔德如是评价。

低碳转型,中国市场添新机遇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可能性排名前五的风险均与环境有关,环境问题首次成为世界经济论坛成员最关注的长期风险。

“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习近平主席着眼长远,把脉全球可持续发展,提出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为疫后世界经济回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清洁能源转型过程中,任何国家都不应掉队。”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市场和政策高级分析师海米·巴哈尔认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并提出碳中和目标,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言非常重要。“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在未来几年仍将遥遥领先。”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国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乘着中国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的东风,外企在中国经济这片大海上逐浪前行,不断捕获开放合作的机遇——

为积极响应中国新版“限塑令”,可再生材料集团斯道拉恩索针对食品外卖领域推出创新可再生包装解决方案;

10月,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合资建设的江苏东台海上风电项目落地,这是我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预计投入运营后可满足近200万居民的年用电需求;

11月,特斯拉宣布计划在上海投资4200万元,建设一座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超级充电桩工厂,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方便快速的充电需求……

“‘十四五’时期,中国环保市场将提供更多国际合作机会,拥抱更多全球合作伙伴。”英国全球技术创新联盟创始人、南京腾森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首席执行官彼得·腾森认为,中国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领域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健全,将在新兴科技、清洁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绿色领域承担全球引领角色。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携手并进、加强合作。”比利时鲁汶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气候政策副教授卡蒂娅·比登科夫表示,欧盟和中国都设定了极具雄心的气候目标,双方绿色合作前景广阔,欧中绿色伙伴关系将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信心。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6日03版)

编辑:木青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碧云天,黄叶地又到了赏银杏的最佳时节

  • 多元与古朴交织 新人类最爱体验古镇慢生活 2020-11-03
  • 山海邀约 日夜畅游|乐享双节,感受广东山与海的激情 2020-09-29
  • 丰收在望,一起出游拥抱收获季! 2020-09-21
  • “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正在联调联试,10月开通运营彩带串明珠,城轨游广东 2020-09-21
  • 精准扶贫交出满意答卷,广州文旅帮扶梅州两村摘“贫困帽子” 2020-07-01
  • 广东首个“历史文化游径体验日”活动受游客青睐3天逾3万游客踏上广东游径之旅 2020-07-01
  • “驿动的心” 带动乡村游、民宿游火起来 2020-05-13
  • 玩遍增城|亲测9条康养洗肺精品线路,诗意何止在远方 2020-04-29

探寻技术豪华派背后的坚守 广汽Acura不凡品鉴之旅倾情收官

  • Jeep新指南者上市 售价13.98万-20.98万 2020-12-23
  • 2021款菲斯塔起售价13.38万 首增“劲享”版 2020-12-23
  • 丰田发布e-Palette实际应用进化成果 2020-12-23
  • 起亚第四代嘉华(Carnival)预计将于明年下半年国内上市 2020-12-22
  • 11月宝马销量环比大涨20%份额追平奔驰,奥迪销量跌出前十 2020-12-22
  • 车长增至4.78米 全新一代名图即将上市 2020-12-18
  • 比亚迪宋MAX升级版 提供6座/7座可选 2020-12-18
  • 2021款新缤瑞官图曝光,新增麦加红、尼斯蓝配色 2020-12-16

我国首颗高光谱业务卫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 全球最受欢迎的10款5G手机:iPhone 12市场份额达16% 2020-12-22
  • 整改期限2周!B站今年已被处罚6次,约谈10余次 2020-12-22
  • 《2020-2021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发布 2020-12-21
  • 继苹果之后 又一科技巨头宣布将自研芯片 2020-12-21
  • 法院下达 “禁止令”!百度:2020年以来,虚假代理商太多 2020-12-21
  • 互联网存款没戏了? 2020-12-21
  • 从“谢邀”到“知乎宇宙”,知乎公布十年十大盘点 2020-12-17
  • 网易易信APP7.5版本上线 互动形式更多样 2020-12-16

华彩耀南粤,铜凿剪新颜:佛山工艺美术精品亮相广州

  • 「学习三部曲」何以风行? 2020-12-23
  • 被遗忘的“灰塑状元”真迹 2020-11-25
  • 青海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月在北京开幕 2020-11-24
  • “广东连环画之父”洪斯文创粤剧连环画推广粤剧 2020-11-17
  • 叶嘉莹找到了三千年前为她写的诗 2020-11-16
  • 豫剧《石壕吏》上演 传统文化成戏曲创新之源 2020-11-16
  • 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在沪开幕 2020-11-11
  •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曲文化节闭幕 广州粤剧院首秀 2020-11-11

吃顿好的,我们先从米其林餐单开始!

  • 秋到,蟹到,美味到 2020-10-30
  • 双节连璧,来广州“逛吃”请拿稳美食攻略! 2020-09-24
  • 三伏到了,中秋还会远吗 2020-07-28
  • 月饼来争艳,哪款你会爱? 2020-07-28
  • 到始兴水晶寨,赴一份鲜美红嫩的杨梅之约 2020-06-01
  • 【美食】颜值实力双双在线,苹果诱惑你抵挡得住吗? 2020-05-14
  • “三南”佳肴 鲜而不同 2020-05-07
  • 又到一年春茶开采季,春茶价格相比往年有所下降 2020-04-01
金羊图库
  • 中国天文学家最新发现591颗高速星 其中43颗将飞出银河系
  • 昆明主城区发现一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两涉事点紧急封闭管理
  •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 为游客打造梦幻冰雪乐园
  • 四川眉山:银装素裹的瓦屋山
  • 2020疫情下的纽约
  • 新疆巴里坤草原银装素裹美如画
  • 安徽五河:沱湖冬捕300万斤生态鱼将投放市场
  • 吉林靖宇冰湖气泡似珍珠 严寒中瞬间凝固在冰层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确诊病例20例,其中本土病例8例
2020-12-26 09:40:12
大连新增5例本土病例详情公布,其一为3个月婴儿
2020-12-26 09:40:12
变异新冠病毒起源,英国南非吵起来了!
2020-12-26 09:37:40
买不到中国疫苗,阿根廷驻华大使被撤?
2020-12-26 09:37:40
广州个人车牌成交均价回升至2.1万元
2020-12-26 08:45:10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终专稿)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王新萍 龚鸣 方莹馨  2020-12-26
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终专稿) --国际--人民网

2020年,全球多地发生自然灾害,都与气候变化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是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

“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全球变暖不会因疫情停下脚步,应对气候变化一刻也不能松懈”……

全球性危机亟须加强国际合作和集体行动。习近平主席发出重要倡议,呼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宣布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为全球共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复苏注入了新动力。

保护生态,中国贡献有目共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

从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到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国一直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砥砺前行。

——截至2019年年底,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已提前完成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装机已占全球30%,在全球增量中占比44%,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均稳居世界首位;

——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超过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领海面积的4.6%,其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神农架到武夷山,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深入推进,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覆盖不同生态环境类型,涉及多个珍稀物种。

卫星图像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来自中国。《自然》科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惊叹“中国森林碳吸收量对全球的贡献”。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中国生态文明实践得到越来越多国际认可:“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已被纳入联合国文件……

“中国从不同维度采取有效行动,通过发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清退低效产能、政策引导新能源车普及、新增绿色建筑面积等,积极落实减排责任。中国引领全球减排行动的作用举足轻重。”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指出。

最早提出“绿色GDP”概念的学者之一、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

独行快,众行远。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世界各国共同开启绿色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与60多个国家、国际及地区组织签署约150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已签约或签署加入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议定书等有50多项……

共建“一带一路”有了更多绿色,全球环境治理凝聚起更大合力。

——在卢森堡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机构发行的数只绿色债券挂牌交易,募集数十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相关国家绿色项目建设。卢森堡证交所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沙夫说:“共建‘一带一路’吸引更多绿色投资,促进资本跨国流动,卢中合作与对话正在为全球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建设提供助力。”

——巴基斯坦巴沙水电站主体工程启动,匈牙利考波什堡光伏电站进入建设关键期,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全力推进……中国加快能源科技出海,让世界共享清洁电力。比利时商务咨询公司赛百思首席执行官弗雷德里克·巴尔丹表示,中国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满足清洁和绿色电力需求,为推动世界能源系统绿色转型发挥积极作用。

——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埃及、博茨瓦纳、纳米比亚等数十国农业科技人员走进中国,学习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修复技术,中国环境治理经验让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获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积极肯定,认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庄严承诺,提振全球治理信心

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气候雄心峰会,中国接连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极大提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信心。

“这有助于激励全球更多国家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危机。”国际非营利机构“气候组织”首席执行官海伦·克拉克森说。

英国社会学家、“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马丁·阿尔布劳说,中国再次宣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坚持绿色发展,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承诺。

“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照顾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关切”“恪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提供更多帮助”“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一次次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展现了大国领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恢宏的全球视野,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前外长法比尤斯称:“在必不可少的与气候变化的斗争中,中国曾经、正在并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主动为全球环境治理搭建新平台、贡献新力量。从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到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再到“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多年来,中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国已与34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37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华举办45期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培训了约120个发展中国家的2000余名气候变化官员和技术人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法国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弗兰克·勒科克说。

今年以来,为提升全球应对环境挑战行动力,中国继续积极行动、扩展合作——

7月,中国和老挝签署合作建设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谅解备忘录,向老挝方赠送太阳能LED路灯、新能源客车、环境监测设备等低碳环保物资;

11月,中国与博茨瓦纳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向博方提供多星一体化气象卫星数据移动接收处理应用系统,在气象、减灾、农业、环保等方面造福当地社会;

11月底,中非环境合作中心正式启动,重点围绕“中非绿色使者计划”“中非绿色创新计划”等旗舰项目开展合作,加强生态环保能力建设。

…………

“我们看到中国对多边主义越来越多的承诺和投入,这非常令人鼓舞。”联合国副秘书长霍克希尔德如是评价。

低碳转型,中国市场添新机遇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可能性排名前五的风险均与环境有关,环境问题首次成为世界经济论坛成员最关注的长期风险。

“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习近平主席着眼长远,把脉全球可持续发展,提出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为疫后世界经济回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清洁能源转型过程中,任何国家都不应掉队。”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市场和政策高级分析师海米·巴哈尔认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并提出碳中和目标,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言非常重要。“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在未来几年仍将遥遥领先。”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国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乘着中国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的东风,外企在中国经济这片大海上逐浪前行,不断捕获开放合作的机遇——

为积极响应中国新版“限塑令”,可再生材料集团斯道拉恩索针对食品外卖领域推出创新可再生包装解决方案;

10月,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合资建设的江苏东台海上风电项目落地,这是我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预计投入运营后可满足近200万居民的年用电需求;

11月,特斯拉宣布计划在上海投资4200万元,建设一座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超级充电桩工厂,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方便快速的充电需求……

“‘十四五’时期,中国环保市场将提供更多国际合作机会,拥抱更多全球合作伙伴。”英国全球技术创新联盟创始人、南京腾森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首席执行官彼得·腾森认为,中国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领域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健全,将在新兴科技、清洁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绿色领域承担全球引领角色。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携手并进、加强合作。”比利时鲁汶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气候政策副教授卡蒂娅·比登科夫表示,欧盟和中国都设定了极具雄心的气候目标,双方绿色合作前景广阔,欧中绿色伙伴关系将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信心。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6日03版)

编辑:木青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 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12:55
总书记勉励青少年追求梦想
12:55
时代铸精神,精神催奋进
12:55
走过四季:乘风破浪的“三农”面孔
08:55
强冷空气30日前后来袭 元旦广州市区气温降至4℃
08:51
“双一流”高校本科学历人才缴1个月社保就可落户广州
08:51
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20例 包括本土病例8例
09:02
广东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 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7例
09:02
金沙洲破“堵局” 广佛大桥系统工程(一期)开建
08:50
“国字号”增城迟菜心美食节来了!
08:50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