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下姜村调研。
下姜村,隶属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在浙西,下姜村一直很有名。过去出名,是因为“穷”——有这样一句民谣:“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
20世纪80年代初,急于摆脱贫困的村民,纷纷扛着斧头上山砍树。40多座木炭窑同时开烧,整个村庄烟雾缭绕。短短几年间,6000多亩林子不见了,群山成了瘌痢头……老支书姜银祥口中的下姜村,昔日是这样一番模样:“街道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家家住着土坯房,院坝里养着猪,污水到处流……”
“说起来脸红哦!我们当时就在这种环境下迎来了习书记。”说起往事,姜银祥至今仍觉得不好意思。
2003年4月24日上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辗转来到下姜村——从淳安县城颠簸了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时轮渡,再绕100多个盘山弯道才到了村里。
顾不上休息,他立刻开始走访调研。
调研结束,习书记召集村干部到简陋的村委会办公室开会。姜银祥拿出事先准备的材料准备汇报。习近平和颜悦色地说:“不要用材料。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我们是下来听真话的。放开了讲。”
姜银祥一下子放松了,倒了半天苦水。末了,又提了个要求:“习书记,有件小事不知该不该说。想请省里帮我们建沼气。否则,山就要砍光了……”
“这个提议好!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生活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正像人的身体一样,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习近平请随行的同志记下来,并叮嘱:“资金由省财政解决。”
几天之后,浙江省农村能源办公室便派专家入村进行指导。资金也很快落实。
村民姜祖海在全村第一个用上了沼气。
沼气建成后,习近平再一次来到下姜村。这是个春雨天,远山雾气如岚。习近平穿着雨鞋,兴致勃勃地听姜祖海谈沼气使用情况。习近平说:“20多年前我在陕北农村当支部书记时,建起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村。”他幽默地补充:“要论建沼气,我也算得上是半个专家。沼气建好了,还要维护好、使用好。”他又布置了农户厨房改造、太阳能利用等配套工作。
直到今天,姜祖海家里仍用着当年建的沼气。
下姜村周围群山高耸,人均不足一亩耕地。发展空间狭小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
2003年4月24日上午,习近平在种茶大户姜德明家召开座谈会,详细询问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他扳着指头一笔笔和大家算着投入和产出账:“大家还有哪些发展困难?全讲出来。咱们一起商量对策。”
有的村民说:“缺人才!”有的说:“缺资金!”还有的说:“缺技术!”
习近平说,从大家讲的情况看,蚕桑、茶叶、早稻的产量都不算低。那么,为什么辛苦一年,收获不理想呢?种的全是大路货。没有做到优质高效和错位发展。没有优质,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而没有错位发展,就不可能做到人无我有。
“你们村有没有科技特派员?”习近平问。姜银祥摇摇头。
“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习近平说。
在习近平的关怀下,浙江省中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俞旭平进驻下姜村。有村民起初信不过:“之前扶贫,是发钱发粮发农具。现在‘发’来个专家!他能让地里长出‘金疙瘩’?”
俞旭平在村里“待”了一个月,认为:“村里的低坑坞最适合种中药材黄栀子。”
于是,以前只能长杂草、灌木的低坑坞种上了500亩黄栀子。
两年后,当村民们数着厚厚的钞票时,发自内心地说:“服了!”
2005年3月22日,习近平又一次来到下姜村。他提出,要看黄栀子基地。
习近平来到地里,一边看黄栀子的长势,一边问俞旭平:“这个药材的品质如何?”“村民们学得难不难?”“销售情况好不好?”……
知道每户农民通过药材种植,能收入4000多元后,习近平拍了拍俞旭平的肩膀:“做得好!你有功啊!”
习近平对浙江省随行的同志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不断完善特派员、指导员制度,真正做到重心下移。今后,驻村指导员,全省要做到每个村一个。”
不久,驻村指导员走进了浙江的3万多个村庄。
老支书姜银祥和习近平的交流最多,他谈了一个与习近平近距离接触的事。
2004年10月4日,习近平陪同中央领导同志到淳安县考察。尽管已是晚上9点,他仍放弃休息,抽空召开下姜村下一步工作“问诊会”。
人都到齐后,他首先表示歉意:“不好意思,这么晚了还把大家找来谈工作。”
因为县里和镇里的主要领导都参加了,姜银祥和几个村干部习惯性地坐在后面。习近平见状,亲切地招呼说:“坐过来,坐过来。你们几个才是今天会议的主角,应该坐到中间来。大伙儿靠得近一些,说话方便。”
姜银祥说:“省委书记这么谦和,一点架子都没有,我当时只觉心头一热,说不出地感动。”
2006年5月25日,迎着蒙蒙细雨,习近平又一次来到下姜村。
在村党员活动室,习近平与大家谈了基层党建工作。他首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因为他们的支部书记生病了,一天之内村民自发筹集了数万元手术费为他治病,村民们说‘就是讨饭也要救他’。他就是永嘉县的一位党支部书记郑九万同志。当地就有一些干部发出了‘假如我病倒了,会有多少村民来救我’这样的感慨!”
习近平环顾着大家继续说:“可以说,郑九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揭示了‘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丰富内涵。一个地方要发展,没有一个战斗堡垒是不行的,干部不为民办事是不行的。因此,广大农村党员要做生产发展的带头人,要做新风尚的示范人,要做和谐的引领人,要做群众的贴心人。”
今天,习近平对农村党员干部的这些要求,就印在下姜村文化礼堂大门口的一边,另一边挂着闪亮的党徽。“我们一有空就会来这里走一走、想一想。”原村党总支书记杨红马说。
下姜村口的廊桥边上,如今建了一座“思源亭”。姜银祥胸前经常挂个小喇叭,给游客当义务讲解员:
“习书记虽然离开了浙江,但一直惦记、关心着下姜村。2007年3月25日,他刚到上海工作,就抽空给下姜村写了一封信:‘下姜村是我的基层联系点。这几年,我心里一直惦记着下姜村的建设和发展,挂念着村民们的生产和生活。基本上我每年都会到村里去,通过与村民拉拉家常,听你们说说心里话,了解了不少农村情况,也结交了不少农民朋友。淳安县及枫树岭镇党委、政府和下姜村党支部、村委会,对我的工作一直非常支持,在此深表感谢。日前中央决定调我到上海任职,因时间紧,未能再次前往看一看并与村民朋友们话别,甚为遗憾和牵挂……’”
“在上海,习书记也没有忘记下姜村的父老乡亲。他专门电告浙江省委办公厅,下姜村还有一些项目没有落实,能否组织相关部门对下姜村各项工作及建设项目进行调研,确保项目落地。这一年,我们下姜村成立了党总支。”
“2011年春节前夕,乡亲们饱含深情给习书记写了封信,诚邀老领导再来走走下姜村的山间小道,坐坐百姓农家的小板凳,听听父老乡亲们的心里话。”
“很快,村党总支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习近平同志给下姜村回信了!”
下姜村党总支、村委会:
来信收到,读来十分亲切。我在浙江工作期间曾4次到下姜村调研,与村里结下了不解之缘。转眼间,我离开浙江已经4年了。4年来,在村党总支、村委会带领下,在广大村民共同努力下,下姜村又有了新变化,经济持续发展,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对此,我感到由衷高兴……
请转达我对全村干部群众的问候,祝愿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瞧!如今,这封饱含着习近平同志浓浓爱民情怀的信件,就端端正正刻在思源亭这块石碑上呢!”
说话间,姜银祥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感激。
如今的下姜,风景美如画!一到秋天,家家门前的桂花便竞相绽放。浓浓的香味在村舍里巷恣肆荡漾。下了雨,群山青翠欲滴。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栋栋或三层或四层的乳白色楼房,显得更加洁净端庄。凤林港涨了水,一湾清流欢快地流淌。溪两岸的石板路,一尘不染。每家房前的花圃里都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如今的下姜,依然有名:村名前常被人们冠以“最美”“最富”这样的形容词。
从翻身到致富,下姜百姓忘不了习近平。习近平常说,“心无百姓莫为官”。下姜百姓则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如此朴素的话语,恰道出了习近平与百姓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