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十三行 商埠繁荣“粤”延绵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焕坤 谭铮 发表时间:2021-04-19 09:13
金羊网  作者:李焕坤 谭铮  2021-04-19
十三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历史高峰,是中西方文明在长达85年内的唯一交流中心。

开栏语: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清初诗人屈大均的一首诗,道尽十三行的繁荣鼎盛,以及粤澳两地自古以来的唇齿相依。

近期,粤澳两地将在澳门城市大学共办“清代十三行之广州与澳门印迹”图片展览,这也是十三行博物馆首次走出南粤。作为清朝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扇“南风窗”,十三行的历史,犹如蝴蝶扇翅般影响了今天中国和世界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具有世界价值的文化遗产。

即日起,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指导下,羊城晚报推出“又见十三行”系列报道,回溯辉煌往昔,记录粤澳发展,探讨文脉赓续,希冀以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建设、为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注入活力。敬请垂注。

约1820年的十三行商馆 香港艺术馆藏画《香江遗珍》

清代外销画中的粤海关 香港艺术馆藏画《东西汇流》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李焕坤 谭铮

近2.6万家境内外参展企业、超270万件展品、遍布五大洲的采购商……4月15日,第129届广交会网上开幕。

日月光华、云霞变化……同一时间,100件(套)近两年新入藏及精品铜胎画珐琅正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展出。

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件事,追溯其历史,却都与十三行有莫大关联。

十三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历史高峰,是中西方文明在长达85年内的唯一交流中心。十三行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其历史的影响力一直在延续,不仅推动着广东外贸发展,也塑造了开放兼容的岭南文化,持续吸引海外来客。

回溯

85年唯一的对欧美通商特区

如今,走在十三行商馆区遗址(现广州文化公园)上,百舸争流、商馆林立的场景已不复见。说起历史上的十三行,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元林介绍,在17-19世纪,它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片商馆、一个商人群体、一种贸易体制。

据史料记载,1685年,清政府设立闽、粤、江、浙4个海关。自从粤海关设立以后,广东对外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此清政府设立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即十三行),以期达到“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目的。1757年,英国商人多次违反清政府禁例,并有“移市入浙”趋势。清政府试图增加浙海关税收,以抵制外国商船北上,无果后,遂下令十三行为唯一的对欧美通商特区。

王元林介绍,当时十三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从此处销往世界各地,大量白银经粤海关流入中国,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清王朝的繁荣。文化上,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诞生了广彩瓷、通草画等一系列外销商品,促进了西方哲学、西医西药、西洋绘画、新闻报业、科学技术在广东的传播,进而影响全国。“十三行成就了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最辉煌最灿烂的时期,搭建了广东和世界沟通的桥梁,世界也得以通过广东认识中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结束了十三行独享对外贸易特权的历史。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十三行商馆区被付之一炬。盛极一时的十三行就此淡出历史舞台。

重拾

保护传承文物史料

万缕金丝织白玉,春花飞上银瓷面……2006年偶然的一天,一件出自十三行的广彩花鸟鹿纹碟闯入收藏家王恒的视线,此后十余年,王恒在“回收”十三行道路上越走越远。谈起收藏原因,王恒说,“那是一段多么辉煌的历史,大量的广彩、珐琅、银器从十三行运往世界各地,但这些物件却甚少有国人收藏,难免遗憾”。

王元林表示,十三行是特殊时期形成的一种维持中外贸易的特殊制度,部分人认为这段历史不值再提。但他却认为,“如今中国已走进了国泰民安的又一个盛世,公正客观看待十三行历史,保护和传承十三行仅存的宝贵资源,意义重大。”

文化保护传承重在行动。经过政府、学者多年的努力,2016年,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在广州文化公园上拔地而起,王恒将他当时收藏的1500余件(套)十三行文物无偿赠予博物馆,也带动了一批收藏家陆续捐赠。

截至目前,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文物超4700件(套),包括广彩、广绣、外销画、外销扇、银器、珐琅器、五常家具等,涵盖了清代广州十三行销往欧美的主要工艺品,多年来吸引一批批国内外游客参观。2020年12月21日,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名誉馆长王恒透露,下一步博物馆将继续增加藏品数量,提升展陈质量,进一步挖掘十三行历史文化价值,为更多研究十三行历史的有志之士提供素材。

与此同时,王元林透露,广州大学正申报创建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路文科重点实验室,开展十三行资料整理研究、数字化保护及活化利用。

流传

粤商精神注入发展血脉

与需要时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深入挖掘的文物史料不同,十三行留下的另一份遗产——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精益求精的商贸精神,直接刻进了广东的基因中。

1951年,为解决物资匮乏、加强商品流通,广东省在十三行旧址上举办起“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成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前兆。

1957年,一年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后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落子广东,为处于国际政治高压环境、遭遇“经济封锁”“货物禁运”的新中国,开辟了一条与世界交往的通道,“广交会”的简称很快为世界所熟悉。

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广交会缓慢而曲折地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展经贸活动的唯一渠道,是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某种程度上,十三行与广交会有种奇妙的联系。”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教授叶农指出。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响起,民营企业活力迸发。粤商凭借广交会这一中国最大的外贸平台,发扬十三行精神,以来料加工等方式,率先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中。

热衷收藏十三行文物的王恒本身也是一名粤商。自1988年创业以来,王恒一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参与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套电影立体声解码器,推出国内第一套智能化公共广播系统,并相继把人工智能、视频、数据交汇融入公共广播系统和会议系统之中……“在收藏十三行文物时我就发现,那些外销瓷、外销画,大部分都是根据外商喜好做的,而且特别精美。虽然十三行已经湮灭,但粤商精神一直流传,那就是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精益求精。”

粤商兴则广东兴,粤企强则广东强。在十三行历史当中,广东涌现了潘振承、伍秉鉴等众多著名行商代表;如今,同一片热土上,走出了马化腾、李东生、王传福等粤商,孕育了华为、中兴、腾讯、美的、TCL等著名粤企。

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GDP超11万亿元,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外贸进出口总值为7.08万亿元,连续35年居全国第一,实际利用外资1620.3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发达的经济,活力充沛、动能强劲的市场……广东站在世界聚光灯下,吸引着全球来客。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