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媒体、企业共同献计:广东这样讲好湾区故事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问道融媒发展,触摸湾区脉动。4月22日、23日,在广州参加“深融·问道”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讨峰会的嘉宾,亲身感受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强劲活力。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全媒体时代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讲好湾区故事也是时代赋予政府、媒体和企业的一道“必答题”。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
一年241场发布会讲好广州故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付怡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广州是全国最早一批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城市之一。”4月23日下午,在“深融·问道”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讨峰会论坛发言环节,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分享了广州“服务湾区建设,讲好广州故事”的经验。“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民群众需要官方的权威声音,广州要加强新闻发布,讲好阳光透明的故事。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后,广州市新闻发布会从短板变成了强项。”他说。
为了提高发布会规格,广州推动市政府和全市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在疫情防控最为紧张之际,平均一天1-3场不间断地举办新闻发布活动;为提升新闻发布会质量,钟南山院士等顶级专家受邀参与新闻发布。
202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了241场新闻发布会,超过1000名市管干部作为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言人助理参加,发布质量明显提高。其中,钟南山院士全程参与的就有6场,此外还为他举行了4场专访。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逐渐成为世界级“顶流”。
广州还通过采访线工程建设,讲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故事。朱小燚介绍,今年4月18日至20日,中央、省市媒体采访团约200人在广州开展了采访活动。广州精心设置了红色湾区、人文湾区、开放湾区、生态湾区、科技湾区、活力湾区、创新湾区等7条采访线、10个采访点。“我们以大湾区为舞台,以小故事为切口,讲出了大格局。”
朱小燚特别提出,采访活动中,羊城晚报团队举办的“湾区时代看广州”图片展,通过折射大时代变迁的影像和反映“小人物”生活影像的图片,立体展现大湾区发展的历史、前景以及广州的城市变迁与人文力量。这也是大湾区11个城市中唯一一个反映大湾区百年变迁的图片展。
朱小燚表示,未来,广州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日夜兼程、闻鸡起舞,把美丽的广州故事讲得更好。
碧桂园集团办公室党群社责部副总经理、国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刚:
媒企融合更要推动社会进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我们从1997年开始做公益活动,已经有24年的公益历史。”23日,碧桂园集团办公室党群社责部副总经理、国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刚作了题为《同创共融 发展——企业与媒体公益合作探索》的发言。
发言中,他分享了碧桂园的一组公益数据:从1997年到2021年,连续24年坚持做公益活动,在清华大学有单笔最高22亿元的捐赠,累计公益投入超过87亿元,累计受益者超过49万人;覆盖领域达到16个省57个县,涉及捐赠的高校有40所。
“碧桂园的媒体公益合作非常多,第一个公益活动就是和羊城晚报合作的。”刘刚介绍,1997年4月21日,仲明大学生助学金设立,截至2020年累计捐赠4100万元,受助学生达到1.2万人,资助了广东省20所高校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目前,仲明助学志愿服务促进会也已经成立,进一步带动更多仲明学子传播并实践“受惠社会、回报社会、让爱薪火相传”的理念。
2020年5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碧桂园集团携手共同启动建设杜塘村美丽乡村项目。2020年12月项目完工,当年度杜塘村57户贫困户人均年收益1.6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19.5万。
此外,碧桂园和人民日报、新华社、澎湃新闻、广东广播电视台、新快报、凤凰、搜狐等媒体都有公益合作。“我们和媒体所有公益合作的目的,都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刘刚认为,媒体和企业融合时不仅要助力企业营销,更要助力推动社会进步,“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刘刚说,企业和媒体的共融发展领域比较广阔,未来在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产业扶贫、论坛合办、青创大赛、数字化、智库建设等领域都可以进行合作。
微信视频号高级经理王小庆:
视频爆款这样“炼成”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付怡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微信视频号已成为当下热门的视频发布平台,媒体怎样才能靠用好微信视频号提升传播力?4月23日,在“深融·问道”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讨峰会论坛发言环节,微信视频号高级经理王小庆进行了经验分享。
王小庆介绍,微信视频号2020年1月上线,内容分发逻辑主要包括四大分发场景:关注、朋友、推荐和直播地理定位。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场景是朋友点赞功能。“在微信这样一个月活12亿的熟人社交平台上,朋友点赞是视频号重要的流量来源。”
微信视频号对媒体的价值体现在哪里?王小庆认为,微信拥有12亿月活用户,用户粘性强,权威生动的新闻内容又是视频号用户的刚需,视频号内容更便于分享交流;5G时代,内容视频化、直播化已是大势所趋,而微信公众号又是媒体标配,目前视频号和公众号已经实现了深度互动,“视频号+公众号”模式可以为内容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
哪些题材的内容可以吸引高流量?王小庆表示,能够引发共鸣的国家大事和满足人们好奇心的社会热点新闻短视频,更容易获取高流量。同题材内容若能实现首发,则更容易在流量竞争中胜出。
如何打造爆款?王小庆建议,新闻内容的标配,应当包括清晰完整的视频内容、直接明了的文字说明和提炼成话题标签的内容主题。若新闻短视频还能兼具时效性、高热度、差异化、本地化、画面质量优化和清晰的文字表达等特点,将更容易成为爆款。
王小庆特别介绍了今年1月1日的“追光”全球日出不间断视频号直播。这场直播联动全球31座城市,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持续17个小时,153万人观看了直播,直播期间对2020年的200多个社会新闻进行了跟进。比如,疫情期间,武汉一小区一户人家的红窗帘飘在窗外,邻居拍摄视频后发到网上,引发众多网友对这户人家的牵挂。后来,红窗帘被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直播期间,红窗帘的主人公来到直播间,分享了武汉解封半年多以来自己的生活。
“许多人在直播间许愿家人身体健康,祝福祖国国泰民安,也有人感叹科技进步,躺在被窝里就能看到全世界的日出。”王小庆说,“这已然成为融媒体传播创新突围的现象级案例。”
腾讯云传媒行业首席架构师曹飞:
媒体融合是拥抱数字化的过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豪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4月23日下午,在“深融·问道”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讨峰会论坛发言环节中,腾讯云传媒行业首席架构师曹飞以《数字内容新生态的实践与启发》为题发言。他认为,传统媒体寻求媒体融合,打造融媒体、智慧媒体,这其实都是媒体拥抱数字化的过程。“能够充分拥抱数字化的企业,未来将会成为其所在行业的领军者。”
会上,曹飞拿出一组数据:2005年腾讯服务器只有5000台,如今已突破100万台。“这组数据见证了腾讯数字化转型的整个过程,也反映出数字化转型在市场上有足够的需求量。”
在他看来,企业寻求数字化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找到真正需要数字化的切入点。在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媒体人都比较关注用户。如何将单向的受众、观众变为双向的用户,这是该过程中的痛点,也是传统媒体的着力点:“要考虑怎么运用内容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价值链条建立起来、跟用户互动起来。”
他认为,数字化变革的核心还是数据,数据是数字化的新能源,所以合理采集、分析数据是最有效的数字化。“我认为,媒体应该思考是否有足够的内容标签与足够的用户标签相匹配,从而挖掘用户的价值。”
当前,中国网民已经超9亿,其中98%是移动化用户,86.5%是视频化用户。曹飞认为,随着新基建和5G的加速,移动互联网内容的应用场景将全面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智能化,影响着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也伴随着技术、运营、组织架构和流程的再造。
“人人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内容产生的壁垒已打破,场景内容消费、产品边界也逐渐模糊化。腾讯新闻客户端从原来的新闻资讯类,逐渐向泛娱乐、泛教育跨越;收入来源不仅仅是卖广告、卖信息内容,更多是从知识付费、电商带货、服务性内容中来。“曹飞说。
侧记
多位新闻大咖热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看好广州,看好大湾区!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周聪 李焕坤 侯梦菲 柳卓楠
凯风自南,于斯为盛。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下,近年来,作为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之一的广州,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来自天南地北的新闻大咖,对广州及大湾区有着怎样的印象?对广州及大湾区未来发展又有何建议?在此次“深融·问道”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讨峰会上,多位大咖为广州及大湾区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主流媒体应发挥作用
助力湾区建设
《新闻战线》总编辑王刚表示,通过浏览新闻报道和与广州当地朋友的交流,真切感受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的实践范例。“这些成就,让人倍感兴奋和自豪。”他也关注到,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文化湾区的各项工作也得到同步推进。“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落户广州等地,这有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深入交流,共同塑造人文湾区,对于加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展现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媒体人,王刚认为,主流媒体在宣传报道大湾区文化和经济建设成就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在加强思想引领和先进文化传播方面,要发挥出主流媒体应有的作用,为大湾区建设贡献出媒体人的一份力量。”
广州与大湾区
两年来变化很大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郑雯表示,“‘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为提升大湾区国际竞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大湾区内部区域功能多样化、空间分工差异化、内在相互支撑合作。我对大湾区的发展十分看好,并充满信心。”
“这两年,无论是广州还是大湾区的变化都挺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导蔡雯表示,近年来她多次来到大湾区,发现这里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好,市容市貌变化很大,人民生活很幸福,“广东人务实、不空谈,大湾区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这种务实的精神作风。”
“广州与成都很相似,都是美食之都,都是美丽、宜居的城市,都是幸福感很高的城市。我非常喜欢广州。”2017年,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 总编辑、封面传媒董事长方埜曾在广州学习一个月,对于广州的风土人情、城市情况,他如数家珍。
他表示,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加速推进建设,将担起中国“第四极”使命。“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第一个世界级湾区,在下一步发展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以与大湾区加强合作互动,携手构建新的增长极。”
继续沟通内外
形成新派岭南文化
“广州是一个既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又有着现代城市活力的结合体。我已经四五年没来广州了,再次到访,感觉广州非常有活力、有潜力”。山东大众报业集团齐鲁晚报总编辑廖鲁川表示,广州在文化、科技、金融等生态产业链的打造上都有很好的基础,并且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人才吸引力,在大湾区的规划蓝图下,广州可以起到带头作用。“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文化的支持,广州拥有深厚的岭南文化。岭南文化开放包容,推动了广州经济的发展,值得不断发扬。”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钱江晚报总编辑邓崴表示,广州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许多海外文化;与此同时,岭南文化作为广州的底色熠熠生辉。他建议,广州可以继续发扬岭南文化,在崇礼、重信的传统基础上,继续与时俱进、开放包容,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己所用,形成新派岭南文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