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大导演之间,只差一部手机?

来源:金羊网 作者:章琰 发表时间:2018-03-23 15:02

  《失心病狂》海报

金羊网记者 章琰

今年春节,陈可辛用一部微电影《三分钟》刷爆了朋友圈,不仅因为故事感人,还因为短片是用手机拍摄的。而好莱坞名导史蒂文·索德伯格更推出了首部全程使用iPhone拍摄的电影长片《失心病狂》,该片今年年初在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时引发话题,今日北美上映。

事实上,近年来“手机拍电影”已潜流暗涌。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中的不少素材就是用iPhone 4拍成;2015年,美国导演肖恩·贝克的《橙色》完成了三个iPhone 5s组合镜头;再后来,米歇尔·岗瑞用 iPhone 7拍摄了《迂回》……于是有人想:以往拍电影需要很高的投资,现在手机也能拍电影,说不准我也能成为第二个陈可辛呢?

然而,你与名导演的距离,真的只差一部手机吗?

故事强,视效弱

用手机拍电影,视效明显是弱项。《三分钟》和《失心病狂》的视效也不被看好,内容才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原因。“很多人拥有比手机好一万倍的器材,也拍不出一部《三分钟》。但如果拿专业器材拍,《三分钟》或许更震撼。”这是不少观众看片后的感受。

微电影,靠的是感动

春节期间,一条短视频微电影在网上疯传,上线10分钟播放量破360万,半天破千万。片名就叫《三分钟》,导演陈可辛,拍摄工具iPhone X,故事设计和讲述视角堪称一流:一名列车乘务员好几年春节都是在车上度过的,这一次,她打算趁着停站三分钟的空隙,在站台和孩子见上一面。

  《三分钟》海报

故事记录了两人见面的三分钟,当列车进站,画面就进入三分钟倒计时:列车员打开车厢门,一边引导旅客上下车,一边焦急地张望寻找儿子;而小男孩在人群中吃力行走,耽误了不少时间;终于,母子碰头,这时还剩1分钟45秒,儿子在妈妈面前背起了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妈妈让他珍惜时间别念了,孩子还是坚持,原因妈妈知道,“儿子明年就要上小学,我上回吓唬他,如果还是记不住乘法表,就不能上小学,更见不到妈妈了”……看到这里,很多观众的泪水开始决堤。

这部片号称全程使用手机拍摄,大量使用特写镜头,对表达情感有极大帮助。为了从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拍摄团队让小男孩夹住手机,这样观众就能获得六岁小童的身高视角。

大电影,赢的是悬念

索德伯格曾获两次奥斯卡提名,并凭电影《毒品网络》捧得小金人。他认为,电影拍摄将迎来新的技术革命,越来越多的电影将使用手机拍摄。

2013年,索德伯格宣称不再拍摄长篇电影,因为他对电影业的发行方式不感兴趣。直到《失心病狂》,索德伯格终于有了兴致,“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像回到年轻时代”。索德伯格用三台iPhone 7s 手机拍摄《失心病狂》,整个拍摄过程仅11天,而用传统技术和设备拍摄同类电影一般需要花费几周甚至几个月。他表示,与调动组员使用笨重的摄影机相比,用手机拍摄电影更加自由,“我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把镜头放在任何位置,不需要在墙上钻孔,也不需要为它加装防护设备”。

  导演索德伯格与女主角芙伊现身柏林电影节

该片放映后,口碑喜忧参半。对于该片的演员表演和内容,不少媒体给出了高分。《每日银幕》对主演克莱尔·芙伊的表演表示赞赏:“她用自信和热情取得了成功。”在Netflix热剧《王冠》中,芙伊连续两季饰演年轻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举成名。但演完《王冠》后,她没有趁热打铁接拍商业大片,而是选择了《失心病狂》,扮演一个生活艰难的普通美国女性。女主角被一名跟踪狂折磨两年而逃到另一座城市,无意中进入一家精神病院,却发现跟踪狂仍在身边,自己再次陷入危险之中。但这一切是真实的,还是她的幻觉呢?

然而,对该片的视效,外媒却毫不留情。《独立报》认为:“使用iPhone手机拍摄电影并不是电影制作的最佳方式。”《综艺》则认为:“用手机拍摄电影耗时很短,拍出来的只能是二流心理惊悚片。”

拍摄简,辅助豪

虽然设备轻便让拍片看上去更为轻松,事实上,不少网友也尝试着用手机拍摄“电影”,但效果却截然不同。记者走访灯光、摄影、导演等业内人士,得到的反馈多是:“手机拍片”更多是在玩概念,要真正完成一部大电影,幕后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拍摄设备的简单,不意味着辅助工具的简单。也就是说,你的手机跟陈可辛的手机之间,可能还差着上万元的辅助装备。

光凭手机没法拍出好电影

不少有过用手机拍摄经历的纪录片导演都反映,手机太轻,即使持握再平稳,也难免出现抖动,会引起影像出现拖影等情况。就连索德伯格也抱怨过:“小型摄影设备对于外界震动过分敏感。”

其次,手机拍摄切换画面或被摄主体时会引发对焦点变化,而重新对焦会破坏画面流畅性,特别是需要用长镜头来表现时,会造成画面拖影或模糊。另外,暗光条件光线不足,容易在拍摄时使画面出现噪点。

实际上,单凭一部手机目前也就只能拍拍抖音之类的短视频,拍摄手机电影需要大量“外挂”:首要的辅助工具是设备稳定器,比如类似于三脚架之类的配件;其次,需要关闭手机自动追焦功能,或使用滑轨并与被摄主体同速进行拍摄;再次,需要借助人工制造光源,照亮被摄主体。

手机片究竟开了多少外挂

从《三分钟》流出的一些花絮可以看出,拍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高端设备。在该片片尾,字幕提到了“使用额外设备及app”,让技术流网友展开深度分析。

有网友分析,火车穿过隧道的镜头使用了手机的延时摄影功能,火车进站时则利用了另一列火车当作滑轨进行拍摄;有网友找到了疑似拍摄现场的图片,称手机上加装的电影镜头,价格相当于十几部手机;而航拍镜头,有网友认为使用了ARRI Alexa MINI,价格接近30万元人民币(也有说法是大疆无人机);有网友还找出了手机固定架、稳定器、监视器等小配件的价格,都在1000元人民币以上。难怪有网友感叹,《三分钟》的拍摄器材中,除了手机,最便宜的可能也就是三脚架了。

  《三分钟》拍摄使用了稳定架、长焦镜头等专业设备

在最后的演职表中,也能看出这不是仅用手机拍摄的一部短片,而是一个团队的努力。在整个70人的团队中,除了导演,还有第一副导演、第二副导演、演员副导演,摄影组4人,灯光组4人,制片组4人,道具助理组8人……

编辑:邱邱
数字报

你和大导演之间,只差一部手机?

金羊网  作者:章琰  2018-03-23

  《失心病狂》海报

金羊网记者 章琰

今年春节,陈可辛用一部微电影《三分钟》刷爆了朋友圈,不仅因为故事感人,还因为短片是用手机拍摄的。而好莱坞名导史蒂文·索德伯格更推出了首部全程使用iPhone拍摄的电影长片《失心病狂》,该片今年年初在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时引发话题,今日北美上映。

事实上,近年来“手机拍电影”已潜流暗涌。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中的不少素材就是用iPhone 4拍成;2015年,美国导演肖恩·贝克的《橙色》完成了三个iPhone 5s组合镜头;再后来,米歇尔·岗瑞用 iPhone 7拍摄了《迂回》……于是有人想:以往拍电影需要很高的投资,现在手机也能拍电影,说不准我也能成为第二个陈可辛呢?

然而,你与名导演的距离,真的只差一部手机吗?

故事强,视效弱

用手机拍电影,视效明显是弱项。《三分钟》和《失心病狂》的视效也不被看好,内容才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原因。“很多人拥有比手机好一万倍的器材,也拍不出一部《三分钟》。但如果拿专业器材拍,《三分钟》或许更震撼。”这是不少观众看片后的感受。

微电影,靠的是感动

春节期间,一条短视频微电影在网上疯传,上线10分钟播放量破360万,半天破千万。片名就叫《三分钟》,导演陈可辛,拍摄工具iPhone X,故事设计和讲述视角堪称一流:一名列车乘务员好几年春节都是在车上度过的,这一次,她打算趁着停站三分钟的空隙,在站台和孩子见上一面。

  《三分钟》海报

故事记录了两人见面的三分钟,当列车进站,画面就进入三分钟倒计时:列车员打开车厢门,一边引导旅客上下车,一边焦急地张望寻找儿子;而小男孩在人群中吃力行走,耽误了不少时间;终于,母子碰头,这时还剩1分钟45秒,儿子在妈妈面前背起了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妈妈让他珍惜时间别念了,孩子还是坚持,原因妈妈知道,“儿子明年就要上小学,我上回吓唬他,如果还是记不住乘法表,就不能上小学,更见不到妈妈了”……看到这里,很多观众的泪水开始决堤。

这部片号称全程使用手机拍摄,大量使用特写镜头,对表达情感有极大帮助。为了从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拍摄团队让小男孩夹住手机,这样观众就能获得六岁小童的身高视角。

大电影,赢的是悬念

索德伯格曾获两次奥斯卡提名,并凭电影《毒品网络》捧得小金人。他认为,电影拍摄将迎来新的技术革命,越来越多的电影将使用手机拍摄。

2013年,索德伯格宣称不再拍摄长篇电影,因为他对电影业的发行方式不感兴趣。直到《失心病狂》,索德伯格终于有了兴致,“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像回到年轻时代”。索德伯格用三台iPhone 7s 手机拍摄《失心病狂》,整个拍摄过程仅11天,而用传统技术和设备拍摄同类电影一般需要花费几周甚至几个月。他表示,与调动组员使用笨重的摄影机相比,用手机拍摄电影更加自由,“我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把镜头放在任何位置,不需要在墙上钻孔,也不需要为它加装防护设备”。

  导演索德伯格与女主角芙伊现身柏林电影节

该片放映后,口碑喜忧参半。对于该片的演员表演和内容,不少媒体给出了高分。《每日银幕》对主演克莱尔·芙伊的表演表示赞赏:“她用自信和热情取得了成功。”在Netflix热剧《王冠》中,芙伊连续两季饰演年轻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举成名。但演完《王冠》后,她没有趁热打铁接拍商业大片,而是选择了《失心病狂》,扮演一个生活艰难的普通美国女性。女主角被一名跟踪狂折磨两年而逃到另一座城市,无意中进入一家精神病院,却发现跟踪狂仍在身边,自己再次陷入危险之中。但这一切是真实的,还是她的幻觉呢?

然而,对该片的视效,外媒却毫不留情。《独立报》认为:“使用iPhone手机拍摄电影并不是电影制作的最佳方式。”《综艺》则认为:“用手机拍摄电影耗时很短,拍出来的只能是二流心理惊悚片。”

拍摄简,辅助豪

虽然设备轻便让拍片看上去更为轻松,事实上,不少网友也尝试着用手机拍摄“电影”,但效果却截然不同。记者走访灯光、摄影、导演等业内人士,得到的反馈多是:“手机拍片”更多是在玩概念,要真正完成一部大电影,幕后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拍摄设备的简单,不意味着辅助工具的简单。也就是说,你的手机跟陈可辛的手机之间,可能还差着上万元的辅助装备。

光凭手机没法拍出好电影

不少有过用手机拍摄经历的纪录片导演都反映,手机太轻,即使持握再平稳,也难免出现抖动,会引起影像出现拖影等情况。就连索德伯格也抱怨过:“小型摄影设备对于外界震动过分敏感。”

其次,手机拍摄切换画面或被摄主体时会引发对焦点变化,而重新对焦会破坏画面流畅性,特别是需要用长镜头来表现时,会造成画面拖影或模糊。另外,暗光条件光线不足,容易在拍摄时使画面出现噪点。

实际上,单凭一部手机目前也就只能拍拍抖音之类的短视频,拍摄手机电影需要大量“外挂”:首要的辅助工具是设备稳定器,比如类似于三脚架之类的配件;其次,需要关闭手机自动追焦功能,或使用滑轨并与被摄主体同速进行拍摄;再次,需要借助人工制造光源,照亮被摄主体。

手机片究竟开了多少外挂

从《三分钟》流出的一些花絮可以看出,拍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高端设备。在该片片尾,字幕提到了“使用额外设备及app”,让技术流网友展开深度分析。

有网友分析,火车穿过隧道的镜头使用了手机的延时摄影功能,火车进站时则利用了另一列火车当作滑轨进行拍摄;有网友找到了疑似拍摄现场的图片,称手机上加装的电影镜头,价格相当于十几部手机;而航拍镜头,有网友认为使用了ARRI Alexa MINI,价格接近30万元人民币(也有说法是大疆无人机);有网友还找出了手机固定架、稳定器、监视器等小配件的价格,都在1000元人民币以上。难怪有网友感叹,《三分钟》的拍摄器材中,除了手机,最便宜的可能也就是三脚架了。

  《三分钟》拍摄使用了稳定架、长焦镜头等专业设备

在最后的演职表中,也能看出这不是仅用手机拍摄的一部短片,而是一个团队的努力。在整个70人的团队中,除了导演,还有第一副导演、第二副导演、演员副导演,摄影组4人,灯光组4人,制片组4人,道具助理组8人……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